爱主爱人的妈妈 pg.12-13

with No Comments

爱主爱人的妈妈 亲恩忆难忘 文:刘会燕(诗巫新福源堂) “我们不将这些事向他们的子孙隐瞒,要将耶和华的美德和他的能力,并他奇妙的作为,述说给后代听……。好叫他们仰望神,不忘记神的作为,惟要守他的命令。”(诗七十八4-7) 2021 年9 月28 日,母亲 ( 黄秋月) 卸下世上的重担和痛苦,回到上帝的怀抱中。自妈妈卧病在床的那一刻开始,总希望她能痊愈。心里虽有准备妈妈随时都会回天家,但那一刻来临时,仍是心痛如绞,十分难舍。 在过去的岁月里,妈妈是我们的“守护者”——为我们祝福、祷告、庆生,日常喜丧事、人情事故等大小事,妈妈是最为清楚的——她是我们的参谋,我们的军师,我们的“八宝袋”;虽然妈妈只受过三、五年的学历, 识字有限,但她学识渊博、视野宽阔。而如今,我们不再见到她那带笑慈祥的脸,也听不到带着古田腔感性声音的解说。 总把最好留给儿女 母亲于1930年9月7日出生在砂拉越诗巫丹章公集,经历过日军(1941年-1945年)占领的年代,熬过多少的艰苦和心酸泪水。1948年12月18日,她与父亲刘加泉共结连理,育有10个孩子,从此过着节俭、相夫教子的生活。家中从里到外没一样不是她亲手料理,家里的人、鸡、鸭、猪、狗都被养得结结实实,吃的好,穿的暖;每天桌上都没少着各类食品,数也数不完,甚至左邻右舍都能享受到她精心烹饪出来的糕点。 她为人处事细心明理,敬大疼小。自己常省吃俭用,总把最好留给儿女,对儿孫更是疼爱有加。过年是妈妈最喜悦的日子,子孙给她拜年,她都会异常开心,一天到晚围着灶台转,脸上写满喜悦,桌上尽摆满了儿女们喜欢吃的东西。每次临走时,她还会给我们大包小包,依依不舍地辞别后,才回屋里。 我们的衣服、百家被,都是妈妈一针一线栽缝出来的。记得以前新年前,她不仅得准备红包,还赶通宵把儿女的新衣完成,而我们就双手托着下巴等待新衣出炉。妈妈不管有多累、多辛苦,都能将孩子的新衣完成。妈妈总是默默无怨无悔地付出,不求回报。 跪在床前和上帝亲近 每当我们告诉妈妈自己的委屈痛苦时,她总会笑着说:“没关系,量器大,有官做,宰相肚里能撑船。人不知,但是我们上帝知。”(福州话)妈妈非常有智慧、刚強,也从不和人起争执;她总是对人说赞美的话,也从不道长论短。她宽宏大量,不念旧恶,不计前嫌,而且还能将难题、问题一一解决。 60年代,妈妈带领哥哥姐姐到三一堂,由刘我基牧师施洗。之后,年纪小的我们也在林向德牧师施洗后归入基督的名下。妈妈对儿孙时刻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要我们一定得信靠上帝,因妈妈知道只有相信上帝才能有永生的盼望。 妈妈在生时是个爱主、爱人的长辈,喜爱和牧师们一起探访、传福音。妈妈努力地读写上帝的话语,也很喜欢唱诗歌。她早晚必定将自己“关”在房里,跪在床前和上帝亲近;她将每个家庭成员的健康、学业、事业都交托给上帝,让上帝掌权。如今,我们兄弟姐妹及家人都在不同堂会崇拜和事奉,就是深受她的影响。她时常提醒我们要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要谢恩,因为这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定的旨意。她对主的工从不推辞,一直到年老体衰、脚不能行、卧床不起时才停止;但她还是不间断地读上帝的话语,并继续为家庭成员祷告。 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就是我此刻的遗憾;今年,我因妈妈的离开将过一个锥心之痛的母亲节。不过,她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人品、爱主、爱人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妈妈除了孕育孩子的生命,更完成了信仰传承的使命,把基督信仰传给後代,为主发光。她为儿女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将信仰传承给了我们,那是妈妈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会永远记得您的叮咛和教诲!

那无私的爱 pg.10-11

with No Comments

那无私的爱 亲恩忆难忘 文:余嫦娥(民丹三一堂) 2021 年7 月16 日下午一点十分,上帝藉着一场车祸将我慈爱的父亲接回天家。 我收到通知赶往现场时,怎样叫他都没反应,我知道他已没有气息,只能非常无助的望着他。不过,心中虽然万分舍不得,但大能的圣灵赐下安慰,我们知道这是出于上帝美好的旨意,让爸爸无病无痛地离开我们。 圣经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我们也相信“上帝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感谢上帝,赐我们从上头来的智慧、眼光、耐心,加添我们力量,不让逆境动摇我们的信心;反而因为知道这是出于上帝,就能凡事谢恩,存心忍耐、顺服,使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 从爸爸身上学习 爸爸于1940 年在英基罗出生,他是爷爷五十岁时生的,在上有个姐姐;因为爸爸是独生子,所以奶奶就叫他和妈妈多生几个孩子。爸爸膝下有四男四女,目前都成家立业,儿孙满堂。我是家中的老大,自我懂事,对爸爸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仁慈可亲。他在小学当园丁,会和小学生们打成一片,有说有笑,常帮助有困难的和有需要的学生。 身为长女的我一直都跟在父母身边,作小帮手,能如此服侍父母是我的荣幸。我五岁就到胶园帮忙,清晨六点,我会一手拿着妈妈预备的饭菜,一手揉着双眼,一个人沿着小径走二十五分钟的路程到胶园帮爸爸的忙。爸爸割完胶,我们父女俩就会一起坐下,边谈话边享用点心。我最享受这一段与爸爸相处的时光。 休息一会儿,我们就分头收集胶汁。记得有一次,我在已收到半桶胶汁时,因脚踢到树根,半桶胶汁不偏不倚当头浇下;当时我害怕被爸爸骂,放声大哭。爸爸从远处听到哭声,赶紧跑来问我发生什么事,他了解情况后,叫我不要再哭,快跳进水坑洗一洗,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了。那时早上跟爸爸到胶园,下午去上学,放学后或学校假期还是会在爸爸身边帮忙。那时的我们生活在“无机”时代,除了读书就是跟在父母身边帮忙做家务,照顾弟妹。就在和爸爸的相处中,从他身上学习许多做事技巧、待人处事、生活言行……。 为子女牺牲和付出 爸爸看重我们的学习,学业成绩一旦退步,就会处罚和管教。记得我读五年级时,成绩不理想,爸爸把我和小我一岁的弟弟关在楼下捉大蜥蜴的铁笼里。我害怕被邻居看见,之后发奋图强用功读书。后来六年级会考毕业,可以上政府中学继续读书。爸爸托朋友买了一架手表给我,还买了一辆脚踏车,更是努力赚钱让我和弟妹能受更高的教育。记得那时爸爸每次都从捕鱼的朋友那买了新鲜好吃的淡水鱼回来,炖了一大锅,全家一起吃。他总是让我们吃得好,住得好,让我们可以健康长大。后来为了让我当上临时教师,爸爸更是不辞劳苦找朋友帮忙申请,直到获批准。即使儿女各自成家立业,爸爸仍然给予经济上支持,最为照顾家人的需要。爸爸给了我们幸福、快乐、温馨和美满的家,他为子女的牺牲和付出,我们实在无以回报。 爸爸很喜欢唱歌赞美上帝,所以心中没忧愁烦恼,每天都很喜乐。这些年来,他逢人不是谈到耶稣的福音,就是与人分享“五个手指五个爱”等。爸爸也让我们从小就上主日学认识耶稣。从爸爸身上,我们看见了上帝那无私的爱,就是祂未曾留下一样好处不给祂的儿女。如今爸爸虽然回到天家却把耶稣的信仰留给了我们,而我们兄弟姐妹们的家也必定事奉耶和华,把信仰传承。 “爸爸,您如何爱母亲,我们都看在眼里,牢记在心,也成为我们学效的榜样。至于妈妈,我们兄弟姐妹会好好奉养她,直到她安返天家与您相见。亲爱的爸爸,您永远是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父亲。您的恩情无止境,我们只有心里默想您,永远怀念您,我们期待与您在天堂相见。”

五月花开忆双亲 pg.8-9

with No Comments

五月花开忆双亲 亲恩忆难忘 文:黄招杰(诗巫福源堂) 五月份,孝亲节,我特别思念亲爱的父母,因为他们都已回天家了。 在我心中,父母是最好,最伟大的!记得小时候我常生病,尤其遗传了爸爸的哮喘病,病发时很辛苦。有一次,大概是我六岁时,因为气喘闹脾气,妈妈拿我没办法,爸爸刚好在家看到了,将我抱起来,背着我,带我出去散散心。离我们的家不远有条河,向河走去的一路上,爸爸轻声细语对我说话,叫我看看四周围的花草树木。不久,我们到了河边,一排排的渔船停泊在岸边,随着微浪飘荡在金光闪闪的河面上,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霎时间,我觉得病好多了,呼吸也顺畅起来。在那一刻,我发觉原来爸爸是和蔼慈祥的;因为平时里他很严肃,不大爱讲话,有点权威,我们都很怕他。但从那时候开始,我知道爸爸是爱我,关心我的。 妈妈则为了照顾八个孩子,忙得团团转,可她把每一个孩子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尤其是我晚上气喘,不能躺下睡觉,就坐着把头枕在桌子上睡,而妈妈就陪着我。每当我咳嗽或醒来时,她会坐在我身边,安慰我,照顾我。这是何等的牺牲,何等伟大的母爱!妈妈做的松软多汁的肉包子,美味可口的糕点、各式各样的佳肴,至今还是我们最怀念的味道。我们八个孩子就这样在爸妈的呵护、关怀和爱中长大。 行孝真的是不能等 岁月荏苒,随着我在国外留学,回来工作、结婚,然后有了孩子,我忙得只能在假期时,带着孩子们回去探望他们最心爱的外公外婆。然而,我们能够跟父母亲相聚的日子是多么的有限啊!不知不觉中,他俩的脸孔已苍老得布满了皱纹,蹒跚的脚步取代了曾经矫健的身影。我才惊觉,原来父母已经老了!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和我们在一起呢?难怪每一次我们探望他们后,告别时,他们总是红着眼眶,孤寂地坐在高脚木屋的楼梯上,叮咛我们路上开车要小心。想到这,我心在流泪。 十多年前,父亲开始年老多病,所以就搬去古晋,毕竟那里的医疗设备齐全,专科医生也比较多。我们能够参与服侍的六个兄弟姐妹,每人轮流照顾他们半个月,有五年之久,至到他们安返天家。感谢主,赐我们机会照顾两老,尽上一点儿女的本分。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和双亲一起闲话家常,煮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带他们去兜风,主日参加崇拜,兄弟姐妹可以常常见面享受天伦之乐,这何尝不是天父所赐的福气呢? 我很庆幸有爱我的外子,他非常孝顺我的父母,所以赞同我去照顾他们。我也很感谢我的家公家婆,他们通情达理,很乐意地让我去外地照顾自己的父母亲。如果当年我没有照顾父母,现在的我一定会终身遗憾,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在”了,行孝真的是不能等啊! 树立做人的好榜样 我的爸爸是个知足常乐的人,总是说上帝恩典满满,他有福有寿,随时都准备好回天家。他常常独自灵修祷告,关心孩子们的灵命,礼拜天一定参加主日崇拜,他的身教大大的影响了孩子们在信仰上的追求和长进。虽然爸爸身体健康非常不好,进出金宝林医疗中心很多次,但他从来没有埋怨上帝,甚至在病重时还交代我们要把他的会友捐交上。他爱上帝爱教会的心,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妈妈也是个敬畏上帝,爱主爱人的基督徒。她也有读经的好习惯,我背约翰福音三章16节就是她教的。她更是爸爸得力的贤内助。如果有牧师传道或是教会的人到访,妈妈肯定预备丰富的食物和爱心招待他们。因为父母尊敬上帝的仆人,所以后来我们家也蒙上帝“赐下”两位牧师(大哥的女儿和大姐的儿子都献身成为牧者);真的是敬畏耶和华的人,耶和华必以厚恩待他们。 爸妈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不仅把信仰传承了给我们,更以他们的生命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好榜样。感谢上帝赐给我们这么棒的父母! “五月里开满了康乃馨花。如果对你们的每一个思念都可以化做花儿,我将走在没有尽头的花园,等待着你们的出现。亲爱的爸妈,天家再见!”

爸爸去了日照中心 pg.6-7

with No Comments

爸爸去了日照中心 生活俯拾 文:周素贞 爸爸去了日照中心 前阵子有感动把家父近年的生活状态带给我的感触与学习记录下来,除了给自己留念,也希望能加强人们对长者生活品质与需求的醒觉。 爸爸自13岁从中国福建迁居到古晋落地生根,向人学技,当了一辈子的理发师,他热爱自己的工作,除了华人新年期间会停工几天,几乎是365天无休。2015年,83岁的他轻微中风,但康复得很好,休息几个月后又继续当他的理发师。家人也支持他的决定,我们晓得他不要过每天无所事事地生活,工作时天天都有老朋友会去与他闲聊,傍晚回家,晚饭后看上一两个钟头的京剧节目就回房睡觉,这是他习惯也喜欢的生活模式。 中风带给他的后遗症是记忆力逐渐衰退。起初的征兆是善忘,之后就频密地忘东忘西,丢三落四,烧水时会忘记关火,开锁后忘记钥匙收哪儿等等。后经医生诊断为“轻度失智症”(Dementia)并开始以药物治疗,延缓恶化。医生建议让他维持不具危险性的日常生活作息,鼓励他继续他喜欢的理发师工作。跟爸妈同住的大姐就在爸的理发地点做了些调整,包括把煤气炉改换成电动烧水壶,每天帮他开、锁门等。 疫情期间,我们不让他去理发,就这样在家过了两年“清闲无事”的日子。爸的状况在去年开始恶化,作息开始混乱,特别是时间上的混乱,如忘记自己已经吃饱或洗澡了,会一天吃上好几顿,冲好几次的澡。闲着就一直“找东西”,问他找什么时,他有时也说不出。当妈妈提醒他已吃饱了或唠叨他的善忘行为时,两老就会发生口角,爸爸的卫生自理的能力也退化,跟爸妈同住的大姐是爸妈的主要照顾者,二姐和我看着她忙顾家到无暇顾及自己的事业,就建议让爸爸去长者日照中心,让专人照料,而且中心也有康乐活动等。 让爸爸有健康的活动 起初大姐担心爸爸会不喜欢,或不适应,不太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过后,我们也尝试要聘请帮佣,但找了两、三个月也物色不到合适的。大概去年8月开始,爸爸有幻想行为,傍晚会吵着说理发店的门还没锁,要家人载他去锁门;又或吵着要去戏班帮忙 (爸爸自年轻时就加入一个戏剧团)。若我们一边劝说,向他解释着疫情期间没去理发,或戏班也没在演戏,只会让他心情不好,因为我们不相信他说的话而生气。 10月的一个晚上,他像往常一样,晚饭后在车房散步;过了约10分钟,妈妈发现铁门开着,爸爸人不在车房。感谢上帝,发现得快,及时在离家不远的商店找着他。这趟的“出走记”,让我们除了再次调整在家范围内的安全措施,也决定让爸爸去日照中心,让他有健康的活动与社交生活。 询问及收集了数间日照中心的资料后,我们决定申请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古晋卫理三一堂开办的三一日照中心。基本上,日照中心的活动大同小异,我们选择三一日照中心主要是因为它的建筑物是按此用途规划建造的,空间大、舒适,而且也有认识的会友给予它好评。 开始新的里程碑 经过两轮评估,爸爸的申请被接受,中心给予我们一个星期的试用期。试用期间,若爸爸不合适或不乐意去就不正式录取。我们抱着“只需成功不可失败”的决心进行这项任务。 首先,我们得说服爸爸去试试,也需顾及他的心理建设,避免他误解我们“不要他”或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等等。过后就是确保有个“好的开始”,因为我比较懂得逗他开心,也比较有方法让他“合作”,所以带爸爸去中心的任务就交由我执行。 去年12月初,爸爸开始了“新的里程碑”——学习适应新环境、新朋友,尝试新活动等。这开头的第一个月,中心负责人常跟我们沟通,在有状况时讨论对策,尽心尽力地帮助爸爸适应中心的生活。 如今,爸爸已去中心已有一段时日,他虽然偶而会说:“今天不想去,要在家”,但经游说后还是愿意去的。 关注失智问题 爸爸的经历让我反思,根据台湾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人重每12人就会有一位患有失智症,80岁者则每5人就有一位(https://www.ihealth.com.tw/)。我们的家庭中多数有长者,就连自己也会有变老的一天,因此在此呼吁大家,需提高此方面的知识,预防失智症。 照护失智症患者是很沉重的任务。若子女都在上班,家中没帮佣的话,日照中心或养老中心基本上就是子女的选择了。目前我们的社区提供的资源极有限,这些中心多是私营化,日照服务每月收费约RM1200至RM1500不等,全时间的则需RM2500以上;对一些经济能力有限或少子家庭无疑是很大的经济负担。所幸,爸爸去的三一日照托老中心是由教会开办,每月费用RM800,几个子女一起分担就不会那么辛苦。 除了经济压力,家人在考虑照顾方案时也可能面对良心与舆论的压力。当我跟某位朋友提起将爸爸送去日照中心时,她的回应是“很可怜叻,你妈不是有在家吗?为啥把他放去中心?!” 把父母送入日照中心或养老院是不孝的做法吗?对我个人而言,“孝”是能够供给父母一个让他们老年能更健康、快乐的环境。当我和兄姐讨论选择哪间中心时,我们的共识就是:那间中心必须是我们自己也满意,喜欢去的(毕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在这些考量下,我们决定送爸爸去三一日照托老中心,心安理得! 其实,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就把父母送入日照中心或全时间的养老院;作为旁人,若对家属缺乏同理心,只会徒增对方的内疚感与压力。其实,接受并正面看待养老院是养老的选择之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我的养老梦想,就是在一所好的养老院度过一个快乐的晚年。

古晋三一日照中心服务长者 pg.4-5

with No Comments

古晋三一日照中心服务长者 关怀事工面面观 文:唐如意、周莉怡 古晋三一日照托老中心服务年长者 以基督的爱融入社区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廿二37-40)为了履行第二条诫命——爱人,古晋卫理公会三一堂在调查现今社会需求后,发现有许多独居老人因着孩子们白日上班工作,没时间照顾他们,为了帮助长者与他们的子女,三一日照托老中心(TEC)便成立了。 三一日照托老中心(TEC)成立于2014年11月3日,是古晋卫理公会三一堂创立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是为年长者提供照护服务,效法耶稣基督的爱与恩慈,注重年长者的需要,给予他们身、心、灵最大的尊重和肯定。该中心除了照护长者们的健康需要,也关心他们的心灵需求和成长,并提供多元性康乐活动,如:智力游戏、肢体运动、社交聚会等等,以期为长辈打造一个健康、安全、喜乐及有素质的生活环境,好提升和活跃长者的身心灵,同时协助建立亲子关系。 该托老中心只提供日间照护服务,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早上七时半至下午六时,周末及公共假期休息。中心每天备有午餐和两次茶点,也有午休、处理个人卫生和文康活动的时间。该中心所准备的活动多是鼓励及协助长者提升自我照顾能力,促进年长者的生理、心理及灵理发展。此外,中心也为年长者提供保健资讯,成为年长者及其家庭精神支柱。该中心服务十分有特色,注重小单元型态服务模式、家庭化生活环境及以生活为复健,这可以让年长者延缓老化及增强年长者的活力。 招募义工带领活动 该中心有许多活动是在教会会友义务带领之下进行的。一开始,中心同工多是原住民,只是原住民同工带领活动恐因语言不通,长者听不明白就没太大兴趣参与活动。后来,中心来了一位华人同工,因语言相通的关系,长者们都非常积极认真地参与,所以该中心便开始招收义工带领长者进行活动。 义工的参与能有效地带动长者们,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并向有需要的长者适时施以援手,确保长者的完全。义工们参与的活动包括:带领食疗法、音疗法、运动、阅读圣经、美术及手工。由于许多长者视力较弱,不便阅读,义工们便会读圣经给长者听,与他们讨论、分享。此外,义工也会带领长者唱诗和祷告。这些义工在陪伴长者时需要更多耐心、同理心及鼓励,因长者们比较容易气馁,也不喜欢主动,所以义工们就得要多多鼓励长者。感谢义工们在各方面给予中心帮助,使中心更有生气,也增添不少喜乐与欢笑声。 服务对象不分种族 虽然该中心目前的年长者以华人为主,但其实中心也服务其他族群的长辈;换言之,这是不分种族的服务机构,只要年长者年55岁或以上,未患有不易治愈病症或严重传染病,具有基本行动能力(包括能使用轮椅或助行器),不宜在家独处却又无需住院,都可以向该中心提出申请,中心会评估申请的长者是否符合日间照顾需要的条件;唯目前中心并未负责交通接送,申请者或家属需自行送来中心。 申请程序简单,只需填妥日间服务申请表格,影印一张身份证及两张护照尺寸的单人照,备妥申请对象近期三个月内之身体检查报告,并将所需的表格及相关资料提交至该中心既可。表格及相关资料提交后,需与中心负责人预约进行评估,中心不接受临场评估;试托期为三至五天,以确定申请对象的适应能力。 该中心的月托费用为每月RM800,试托费用为一天RM50,一旦入托将可转用于月费。欲知更多详情欢迎联络该中心,可拨电至联络号码082-255758 或电邮 tmceldercare@gmail.com。 左起:三一日照中心主席刘会川、古晋卫理三一堂主理张鸿恩牧师及自2014 年6 月开始服侍的三一日照中心负责人李美玲。 在日照中心的长辈们参与康乐活动

纪念与传承 pg.3

with No Comments

纪念与传承 抓鼠有感 文/翁震凌 五月第二周主日是吾会所定的“孝亲节主日”,多数讲员要在这重要的日子,重申一遍“孝敬父母”的重要。不管是提醒会友“行孝要及时”,还是语重心长地道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所带来的遗憾,抑或如何实践孝敬之道……若您觉得这有些“老生常谈”,又或觉得受用有帮助,其实要感恩,因为这很可能表示您双亲(或其中一位)还健在,仍有机会尽孝! 自丧母之后,我听著这类证道时,心里也曾浮现一个问题:如果父/ 母(或双亲)不在了,身为子女的我还能继续“孝敬父母”吗?除了羡慕那些双亲健在的弟兄姐妹,为他们感恩;除了沉浸在思念与追忆中,心中隐隐作痛;除了盼望有天能在天家相聚;除了“及人之老”地敬老……父/ 母(或双亲)已离世的子女,到底还能作什么? 我想,纪念与传承或许是失亲子女可以尝试的。纪念当然不仅是在清明或祭日时追思悼念父/ 母(或双亲)的生前事迹,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藉由刻意的延续与传承,表达对父/ 母(或双亲)的感念。 我们从父母身上承继了姓氏、血缘外,基督徒父母的基督信仰传承尤为重要。如果他们在信仰中的美好见证与榜样,曾深深影响身为子女的我们;那现如今,我们担负起教养“上帝产业”之际,也要活出与基督同行的生命见证,将之深刻在后代子孙的心上。 此外,父母优良的品德行为、待人处事的态度、正面积极的精神,都得好好延续。除却信仰外,母亲在我们身上留下不同的影响──有的继承了她的慷慨大方,有的继承了她的办事认真严谨,有的继承了她不占人便宜的个性,有的继承了她的洁癖……但,我们都延续了她对子女那深入骨膸的爱。 再加上,若与父母长期相处,日常生活模式多少会受些影响。母亲过世后,自己开始当家时,会不知觉地按著母亲过去的做事模式来做事──处理家务事的秩序是类似的,对居家环境的要求是类似的,甚至在处理垃圾、晒衣服这些小事上,多少都有妈妈的“影子”。当我意识到时,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反而觉得母亲虽然回天家了,却又藉著某种生活模式或型态,常“在”我身边。 当然,这些不能算是真正实质上的“孝敬父母”;但至少对失亲的子女来说,孝亲节时,我们依然可以藉由纪念与传承“孝敬”(在天)的父母。

交流站 pg.47

with No Comments

交流站 思源堂青团圣诞节彩排 思源堂执事会 澳洲墨尔本卫理公会思源堂欢迎您 我们诚心欢迎来到澳洲墨尔本(Melbourne)深造或工作的弟兄姐妹。澳洲墨尔本卫理公会思源堂(Monash Methodist Church,15, Clifford Street, Huntingdale, Melbourne, Victoria, 3166, Australia)乐意提供接待服务。欢迎大家参与本堂主日崇拜: 4:30pm。 青年团契星期五聚会:7:30pm。 让我们在主爱里彼此关怀和扶持,一同成长。 需要接待者或有何疑问,敬请联络: 彭能顺牧师:(墨尔本电话)+6145 0065775;电邮:pangnengsoon@gmail.com 青年团契潘柞亨弟兄:(墨尔本电话)+61481590 999;电邮:danielpuanzh@gmail.com 卫理公会墓园管理委员会主席李孟进(左1)、卫理公会诗巫区联合治丧服务组财政池守精(左2)及主席雷光南(左4)将捐款交付予卫理神学院院长邱和平(右3)。 卫理公会诗巫区联合治丧服务组本着基督教信仰,一切丧事从简而不失华人基本孝道,不迷信而高举荣耀耶和华上帝! 本组今年服侍了249 场治丧工作。在疫情严峻时刻,本组仍冒险执行任务。感谢上帝,组员们没有因受传染而丧命。 承圣经教导,本组今年所收取的服务费用于十一奉献,既取之教会及社会,亦当回馈于教会及社区团体。首个捐献团体为诗巫卫理神学院(RM28,000),其他团体近日将陆续安排捐献。

老越关怀中心福音车奉献礼 pg.46

with No Comments

老越关怀中心福音车奉献礼 教会动态 报道:黄德顺 奉献礼后合影 悦恩堂赠送自我检测剂给中心 老越关怀中心福音车奉献礼 历经了1 年多的筹款,老越关怀中心于2021 年8 月30 日,由布道部干事刘会先牧师代表,从民都鲁以马内利堂购买了一辆2 手Toyota van,并在遵守标准作业程序下于10 月31 日顺利举行福音车奉献礼。悦恩堂牧者许玉霞传道、关怀中心董事李文娟、悦恩堂会友领袖余明豪、执事会主席廖明发、社会关怀委员林国良、前关怀中心董事陈诗惠的共同见证这项奉献礼。 当天,中心院长黄德顺致欢迎和感谢辞后,中心孩子带领大家敬拜赞美上帝。许玉霞传道也以希伯来书十三章15-16 节勉励弟兄姐妹应多行善和捐输,更要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上帝。许传道表示,中心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成功筹得马币16 万多并购买福音车,这都是因弟兄姐妹遵行上帝的话——行善和捐输。最后,在许传道启动福音车的引擎下结束了奉献礼。由于老越的疫情仍旧严重,悦恩堂社会关怀委员会赠送了一盒新冠病毒自我检测剂给中心,并由黄德顺院长代为接收。

“职场使命”帮你做好准备 pg.45

with No Comments

“职场使命”帮你做好准备 教会消息 供稿:MY Centre 毕业在即,马上就要踏入社会;刚成为社会新鲜人,对于职场,你准备好了吗?“职场使命Called To Work”讲座能帮助你做好准备! “Are You Ready?”是一句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话,但进入职场又该怎么Ready?要怎么才算是Ready? 过去,你可能都为着学业打拼;一旦学业有成后,你是否又已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呢?进入职场前,除了一张文凭,你还需要预备什么? 若要更好地预备自己进入职场,欢迎报名参加由诗巫青少年中心MY Centre与三马拉汉卫理中心联合主办,分三期进行的“职场使命 Called To Work”讲座。 为了更好地帮助社会新鲜人,主办当局特别邀请诗巫爱月子中心营运总监、DCA Agency 组织发展经理、“职场使命Called To Work”导师洪佩文担任讲员。 该讲座分三期,分别在2月19日、2月26日与3月5日的下午2时至4时,通过ZOOM视讯会议进行。 三期讲座内容分别为:“目标导向的生涯规划”、“从建立得胜的个人品牌(面试的秘诀)”,以及“人际中的高效沟通”。 欲参加者须先报名,人数限定50人;欲知讲座的收费与其他详情,欢迎拨打084-311311洽询。

光华牧区真安堂史略 pg.43-44

with No Comments

光华牧区真安堂史略 教会动态 报道:卢韵琴(特约记者) 在垦植时期,真安堂分为上坡和三河村两个堂会,上坡在目前蓝蓝路一带;1906年,会友们倡建草屋为圣所并私塾,名曰“真福堂”,后改建为红柴瓦教堂,并建牧师屋,聘戴向诚、戴书濂、林炳传、黄希江、尹望生、林昌标、陈鹤龄、林蒙恩诸先生为传道兼教师,直至1920年。 三河村教堂于1907年由黄牧景和与黄牧祈祥及十余家会友首建草屋为圣所,名曰“福安堂”。1913年改建红柴瓦教堂,历任会务者有黄祈祥、黄景和、黄冶基、黄期旺、林利根诸牧师传道,直至1920年。 此后经济恐慌,教会与学校联合,会友捐款全部交给学校,由校方派员署理二牧区会务。直至1926年,二牧区执事会议同意经济合办,每逢主日,二区会友均聚集于学校礼堂崇拜,1933年正式合并为一牧区,改名“真安堂”。 1926-1940年的牧职人员包括:林清成、林利根、曾焕祖、谢柔冶、陈修斋、林启显诸牧师及女传道刘怀金、池文贵、方梅英三位姊妹。 1941年,筹建壮丽圣堂,落成时为日军占领。 1947年至今,担任牧者有王明耀、林启显及牧师娘、陈惠芳、林文立诸牧师,另有刘孟芳、林顺英二位姊妹任妇女儿童工作。 1955年,林启显牧师再发起扩建圣堂;1959年添加“电火”设备,使堂会设备更加完备。 该堂妇女会于1950年成立,青年团契亦于同年成立,并曾于1960年代组织真青乐队。 1958年会所落成。 1961年,成人团契及少年团契成立。 1976年,黄朝邦牧师为该堂主理兼中教区教区长,他倡议建筑钢骨水泥的新圣堂,并于1976年11月21日举行落成奉献典礼。 1981年重新改换灰瓦。 1983年3月中,政府电流供应至该区,改善灯光系统。 1993年兴建教育楼,于1992年动工且在1993年6月落成。除了硬体设施的加强,教会也积极推动祷告会,查考圣经,习读教会常识及购买福音车。 1995年,该堂崇拜人数增至200余人。 1997年3月3日,成立乐龄团契,并开始了晚场崇拜。 2019年2月28日,将建于1941年的旧圣堂重新装修后,充作“砂卫理公会历史文物馆”,由时任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长苏慈安牧师主持奉献礼。2019年11月22日,新建教堂落成,并于2021年11月21日进行新圣堂落成奉献礼。 该圣堂完工后,曾于2021年6月26-28日充作疫苗接种中心,每天接待约一千名各族接种者。

1 15 16 17 18 19 20 21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