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民间谑称“可口可乐”大学 乔治亚、上海建林乐知纪念教堂 The “Coca-Cola” University Allen Memorial Churches in Georgia and Shanghai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乔治亚州的艾默里学院虽不是美国卫理教会最早设立的学府,但这学府却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深远关系,特别是该院校友林乐知曾在中国办报丶办学,并对晚清末年的“维新运动”影响甚大。乔治亚上海两地都建有林乐知纪念教堂。
1834年,乔治亚卫理年会在科文顿(Covington)设立在职学校(Manual Labor School)。两年后,年会决定扩展学校并以在前一年逝世的艾默里会督名字命名,取代该院原名。艾默里(John Emory,1789-1835)出生于马里兰州,曾念过法律,19岁成为律师,后感召进入服事,曾在费城丶巴尔的摩丶华盛顿特区等地区事奉,一直至1832年被选为会督。他创办季刊任作者及编辑,参与设立康乃狄格的卫斯理大学。他致力于提升卫理男女牧者的同等学历。1834年,他前往主持乔治亚卫理年会,第二年(1835年)不幸在一场车祸安息主怀。为此,年会决定以他的名字为该校命名,称为“艾默里学院”(Emory College)。

大学镇以牛津命名
在学院周边形成的大学镇就以纪念会祖卫斯理在英国念过的牛津大学而命名为“牛津镇”(Oxford Town),是由卫理牧者兼设计家爱德华多马设计。各个街道均以卫理知名牧者命名。该学府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南方卫理人,其中雅格安德鲁会督(Bishop James O. Andrew,1794-1871)曾参与反对黑奴的争议,最终造成1844年南北卫理公会的分裂。另外一位是Bishop Atticus Haygood(1839-1896)被选为南方卫理公会(监理会)的会督。
艾默里学院于1919年迁往61公里外的阿特兰大市,成为“艾默里大学”。1929年,牛津镇原址仍然保持一个叫牛津的初级学院,今天称为“艾默里大学牛津学院”(Oxford College of Emory University)。学生可以在这牛津学院念两年,之后再转到艾默里大学念两年以获取学士学位。

林乐知纪念卫理堂
目前在原址牛津镇上的牛津学院有一座“林乐知纪念卫理教堂”(Allen Memorial United Methodist),是纪念于1858年毕业自该大学并被差往中国上海的林 乐知宣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重视知识,所以特别起了中文名为“乐知”。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帛尔克郡(Burke County,Georgia)的林乐知,父亲在他出生前两个月就离世,母亲产下他两星期后亦不幸染病弃养,幸好得到姨父姨母——赫真斯夫妇(Wiley Hutchins)抚育成人。1858年,林氏在艾默里学院毕业,获美南监理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South)按立为牧师,当时年仅22岁。不久与侯斯顿小姐(Mary Houston)结为夫妇,并接受派遣,前往遥远的中国宣教。1859年底,他携同妻子及尚在襁褓中的女儿由纽约登轮启航。从大西洋绕道非洲好望角,横越印度洋路经香港,最后抵达目的地上海。这是一段非常艰苦而悠长的旅程,前后历时210天,于1860年6月方才抵步。

初抵上海无以为继
林氏抵达上海后第二年(1861年),美国境内爆发南北内战。他所属的美南监理会处于战火区域,因此对于海外宣教士难以兼顾,经济援助亦随之停止。林氏记述这段艰苦日子说:“最初四年,我们收不到母会分文,也接不到亲友片纸只字。全家生计陷入窘局”,他先后当过商品推销员丶保险经纪,以及在领事馆担任翻译文员等。1864年,他进入上海同文馆(后改称“广方言馆”)谋得一教席。此乃一间专为华人提供学习英语的教学机构。林氏上午在馆内教授英文,午后转往江南制造局翻译书报,晚间编辑报刊。礼拜日则到处布道及处理教会事务,工作极度紧张繁忙。
林氏于1868年7月,在上海首先创办了《教会新报》;1874年,《教会新报》易名为《万国公报》。由林乐知作主编,不过读者群扩大至教会外人士,并且获得社会上的富商巨贾源源资助,经费充裕,但该报宗旨却仍维持非谋利性质。1883年,《万国公报》因内部改组而停刊。于1889年复刊后,转属“广学会”作为其机关报,仍由林乐知负责主编并更改为月刊。1907年林氏病逝上海,《万国公报》亦随之停刊。综观林乐知于1868年创立《教会新报》,六年后更名《万国公报》,以迄1907年停刊,前后合并计算,发行时间长达34年之久,乃西方宣教士在中国出版的中文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深厚的一份。清末时的洋务派以及维新派的领袖,都要从《万国公报》获取新知;“广学会”的领导人李提摩太和林乐知更被视为“变法丶维新”的主要精神领袖。

教育改变人心面貌
除此之外,林乐知亦为晚清之教育改革下过一番苦心,例如建议废除科举考试,将欧美的新学制引进中国等。在上海筹办“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并于1882年创立。他也非常热心推动中国女子教育,1892年于上海创立“中西女塾”,对于倡导女权起领导作用。故此“中西女塾”成为当时上流社会富裕家庭女儿出外留学前,先行接受英语教育的殿堂。对中国近代史影响重大的宋氏三姊妹,也曾先后就读于斯,以致该塾有“贵族学校”之称。(详见美以美的故事6)。
林乐知以上海为基地,展开在华长达47年的事奉;由1860年以迄1907年被接返天家为止,他是一位将毕生黄金岁月,毫无保留地完全奉献给中国的忠心宣教士。他一生著有90种书藉,有不少自英文翻译中文,也有的从中文翻至英文。他被形容为是教会报人及教育家。

后来监理会的学校则演变如下:
1871年,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迁至天赐庄,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
1900年,成立东吴大学,孙乐文被选为首任校长,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是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
1908年,东吴大学的英文名注册改为“Soochow University”。
1952年,东吴大学与其他院校合并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
1982年,学校更复名为“苏州大学”至今。

黑奴争议分南北会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那是林乐知逝世的4年后,美国乔治亚州牛津镇的艾默里学院内的一座古老卫理教堂也被命名为“林乐知纪念教堂”(Allen Memorial Church)。学校一块碑记中也提及林乐知在中国所成就的宣教工作。
1844年,美以美会因为黑奴的争执而变成南北两个派系,北方的仍旧称“美以美会”,南方则称为“监理会”(南方美以美会),一直至1939年两方重归一派,成为“联合卫理公会”。因此,在美国南北内战时,“林乐知纪念教堂”被充为收容战争伤者及提供属灵聚会的场所。战后,该学院校长Atticus Haygood(1839-1896)牧师在这里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新南”的讲章(New South),成为后来人引用为支持“废除黑奴”的一篇重要讲章。
除了林乐知的美国母校于1911年为他建了一座纪念教堂,上海也为这位监理会派来的第七位宣教士于1924年兴建了一座纪念教堂——“景林堂”,英文同样用Allen Memorial Church,中文取命“景林堂”——就是景仰林乐知的的意思。原址背后的户浦路254弄属于监理会房地产,被称为“景林庐”(Allen Court)。
与“景林堂”有莫大关系的重要人物包括宋耀如牧师与江长川牧师(第一位被按立为中国监理会的会督)。宋耀如是宋家三姐妹的父亲(下期会加以详细报导)。1958年,因中共掌政,中国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教会实行“联合礼拜”,“景林堂”被定为虹口区4所联合礼拜场所之一。1966年起,在“文革”中景林堂被关闭,教堂内部遭破坏。1981年景林堂收回自用,1982年曾大修,由张心田牧师召开同工会将堂名改为“景灵堂”,取“景仰圣灵工作”的意思。

可口可乐大笔捐资
1887年设立“可口可乐”公司的创办人阿萨•坎德勒(Asa Griggs Candler,1851-1929)曾于1917-1919年出任阿特兰大市长。他于1886年自发明者John Stith Pemberton手中买到没有酒精但特制秘方的“法国啤酒可乐”后,改称为“可口可乐”,并以此专利权开始大事发展。赚钱之后,阿萨•坎德勒捐助1百万美元给监理会,以便充发展艾默里学院成为大学之用,并将学院迁往阿特兰大市。后来,他又陆续捐了600万元给艾默里大学。他的兄弟Warren Candler曾任监理会会督。
到了197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罗夫给艾默里大学一次性捐赠了1.05亿美元的公司股票,这是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数额的捐赠,令该大学拥有充足资源以聘请优秀教职员及推行研究项目,亦因此艾默里大学被民间谑称之为“可口可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