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济仁称毕理学院是年会最大“堂会” 塑造学生灵魂为终极目标 积极提升师资软硬体设备

with No Comments

采访:卢韵琴 受访:张济仁(卫理毕理学院董事长) “我们不想毕理学院在弟兄姐妹的眼中,仅仅是一间教会所办的学院,我们想要的是,弟兄姐妹把毕理学院视为属于卫理大家庭的高等学府。”卫理毕理学院董事长张济仁希望,能够藉着此次毕理学院的筹建新校舍工程,弟兄姐妹们对于该学院的认知可以改变。 张济仁表示,长久以来,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属下各个堂会都“认识”毕理学院,但仅仅是“知道”她是年会属下的一间学院,是教会办的高等教育学府,却没有认为毕理学院是“属于大家的”那种认知,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 为此,趁着此次毕理学院的兴建新校舍筹募活动,该学院决定效法当年摩西建会幕一般,把所需要的告诉老百姓,即向全砂131间堂会发出呼求,告诉大家这是年会属下最大的“堂会”,因为毕理学院的学生人数超过900人,需要大家的同心协力来牧养。 “同时,2019年,也是毕理学院正式踏入一个新里程碑的一年,即长久以来第一次拥有全时间的院牧,来帮助我们牧养这900多名学生。” 关心学生身心灵健康 张济仁强调的是,毕理学院的学生并没有拥有顶尖学术的成绩,更不是大富大贵的子弟,毕理学院是以塑造他们的灵魂为终极的目标。 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坦言自己在英国求学与工作了8年,过了这些年,对于学校所学的,他已经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仅仅对3位师长拥有着无法忘怀的记忆。该3位师长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他们都用心来教导学生,不单单只是教导知识,也同时与学生交心,关心他们的身心灵健康。 “第一位恩师请我和几位同学到他家吃饭,亲自下厨煮米饭给我们吃;第二位恩师则带我和同学回家看他亲手制作的木制品与装饰,教导我们如何运用木头来装饰;第三位恩师不但教导我课程中的知识,更是我在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老板,当他得知我决定回国之后,他还送了我许多建筑相关的书籍。” 他坦言,上述的三位恩师对他生命的影响很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让他深知一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一定能让学生记住他,但老师对学生的用心付出却可以让学生谨记于心。 因此,他也希望毕理学院的讲师们可以在教导知识之余,也可以做到用心来看待学生,塑造他们的生命,并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他们。 “我们不要毕理学院成为一间没有灵魂、只有成绩的学院,我们要的是学生在毕业离开之后,还依然以自己曾经身为‘毕理人’而感到自豪。” 担任毕理学院董事长一职已经长达12年的他,在被选为董事长之前,已经在毕理学院董事会中担任了8年的董事,对于毕理学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特殊感情。然而,这样的他决定在这一届任期届满之后,卸下董事长的职务,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达成,未来要其他人去再创高峰。 “当年我被选为董事长时,我并没有想太多,只知道毕理学院应该开办更多的课程,甚至是学士课程,而我也致力去办好这件事。感谢主的是,让我有机会认识了UCSI大学的创办人Dato’ Peter T.S. Ng,通过与该大学的合作,成功让毕理学院在本地开办了多个学士学位的课程,让本地学子只需要在诗巫求学,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 可以接收外国学生 在这12年来,毕理学院在他与董事部及老师们的努力下,从原本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转亏为盈。“以前每年年会都需要拨款20万令吉给毕理学院,但近10年来,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学生人数的增加也就代表着学院的收入提高,经济已经独立了。” 同时,学生的人数也一天比一天增多,而且在课程方面也愈来愈多的选择,更能够成为一间多元性的高等教育学府。唯有在师资方面,该学院仍旧在不断地改善与提升,但他相信,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虽然毕理学院只是一间学院,并不是一间大学,但张董事长也透露了,毕理学院暂时没有升格为大学的计划。 “你知道吗?世界上许多有素质的高等教育学府都仅仅是学院的等级,我们的目标是办有素质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大学的名声;再加上申请升格为大学需要经过很复杂的程序,而且所需要的时间也很多,那我们又何必做不必要申请?” 张董事长也透露毕理学院现在已经可以接收外国学生,并建议吾会在国外宣教工场的宣教士可以推荐一些学生到该学院就读。 为了毕理学院的未来,更希望能够在硬体与软体上都能有一定的提升。在几个月前,毕理学院进行了一次三方会谈,参加会谈的除了董事部成员和讲师之外,还有学生代表,大家集思广义,向着同一个目标出发。 “这是毕理学院在转型28年以来首次举行的三方会谈,通过这样的三方会谈,董事部可以知道学生与讲师们的想法,也可以传达董事部的想法与计划给他们,进而取得共识,向同一目标迈进。”

灵修日程:放手 (十一月13日(三))

with No Comments

文/Loe Griffith(美国Arizona) 读经:申命记卅三章1至12节 经文:“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所 以……我们也不害怕。”(诗四十六1-3) 差不多是中午了,我感到焦虑。我正等候医治带状疱疹的药物送来,我一病发就要服用这药,这样才会有效。我不会驾驶,而最迟的送递时间是中午。等候与不确定触发了我的创伤后压力失调症。 我的眼光越过仙人掌和树丛,远眺山脉。忽然间,我想到上帝会看顾我。我把药名写在一张纸上,把它放进“上帝的盒子”里,这是实体的记号,提醒我要把忧虑卸给上帝。 不多久后,我收到电话,说那药会在当天内送到。但在接到电话之前,我已感到更平安,因为我放开了忧虑,确信上帝总有办法帮助。 牧师说:“得胜并不是没有难处的意思,而是上帝在你的难处中与你同在。”虽然我希望不用受创伤后压力失调症的苦,但我感谢上帝帮助我经过。我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能会难以信靠上帝,但当我们把忧虑卸给上帝,上帝就医治和供应我们。 祷告: 亲爱的上帝,当我们感到焦虑,帮助我们信靠祢。感谢祢给我们平安,即使当我们感到忧虑。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今日默想:当我把忧虑卸给上帝,我就得着平安。 代祷:创伤后压力失调症患者 反省问题 ~哪些物件或操练提醒你要把忧虑卸给上帝?当你焦虑、沮丧或疑惑时,你会实行哪些属灵操练? ~今天你难以放手的是什么事?在这处境中得着平安,对你来说是怎样的一回事?你祈求事情有怎样的结果?你教会如何扶持你经历这一切?

抓鼠有感:改变生命的地方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生命中如果能遇上一些良师、益友,那将会是人生最大的收获与祝福之一。 自小,我对“师”字辈(教师、律师、牧师等)一向都是既敬且畏(故远之);随着年纪渐长,虽已多有改善,但也因着过去的“敬畏”及“尊卑有序”(也习惯与老师们保持着安全的距离),所以能与之谈笑风生如朋友般的老师,着实不多。 但是,生命有幸,在求学路上总能遇上几位这样的老师,如师如友。他们不一定要充满“威”与“严”,却依然可以春风化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他们留给我的也不只是知识与学问,更是许多做人的道理与待人处事的原则。 特别是在神学院进修时,学院总会将学生分入不同老师的辅导小组,每两周都会聚一次,老师们也会定期个别关心我们的学习状况、教会实习与事奉、生活状况,甚至身心灵健康等。这样的关怀不但无形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是让我们可以从相处中看见他们“言教身教”的生命见证。 有些老师也会在午餐或晚餐时间,与同学们一起用餐,聊聊近况。记得有好几回,不管是在餐厅还是在图书馆,逮着机会就“抓”着一位教系统神学的李老师不放,穷追直问,想要解惑。李老师总是温和又有耐心地授业解惑,但有时也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属灵状况与内心问题,让我不得不直视自己一直想要逃避的黑暗。 除了良师,还有不少的益友,何尝不是在求学路上相逢的呢? 中学时的同窗,直至今日,仍旧是属灵天路上的良伴,即使各在一方,也从来不忘记彼此。大学时交的朋友,是一辈子的朋友,在我人生的高山低谷,陪着我欢笑、陪着我流泪。神学院时遇见的同学,是与我不同国籍的人,但在上帝的国度里,却成了最亲近的姐妹。 学习生涯,或许五味杂陈,苦喜交加;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生中许多良师益友,都在学习路上,一一相遇。 这一期是毕理学院的特辑,从校友/毕业生的心声,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那些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还有那位改变他们生命的主!盼望毕理学院日后能诚如她的主题所言,继续成为:一个改变生命的地方!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