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济仁称毕理学院是年会最大“堂会” 塑造学生灵魂为终极目标 积极提升师资软硬体设备
采访:卢韵琴 受访:张济仁(卫理毕理学院董事长) “我们不想毕理学院在弟兄姐妹的眼中,仅仅是一间教会所办的学院,我们想要的是,弟兄姐妹把毕理学院视为属于卫理大家庭的高等学府。”卫理毕理学院董事长张济仁希望,能够藉着此次毕理学院的筹建新校舍工程,弟兄姐妹们对于该学院的认知可以改变。 张济仁表示,长久以来,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属下各个堂会都“认识”毕理学院,但仅仅是“知道”她是年会属下的一间学院,是教会办的高等教育学府,却没有认为毕理学院是“属于大家的”那种认知,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 为此,趁着此次毕理学院的兴建新校舍筹募活动,该学院决定效法当年摩西建会幕一般,把所需要的告诉老百姓,即向全砂131间堂会发出呼求,告诉大家这是年会属下最大的“堂会”,因为毕理学院的学生人数超过900人,需要大家的同心协力来牧养。 “同时,2019年,也是毕理学院正式踏入一个新里程碑的一年,即长久以来第一次拥有全时间的院牧,来帮助我们牧养这900多名学生。” 关心学生身心灵健康 张济仁强调的是,毕理学院的学生并没有拥有顶尖学术的成绩,更不是大富大贵的子弟,毕理学院是以塑造他们的灵魂为终极的目标。 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坦言自己在英国求学与工作了8年,过了这些年,对于学校所学的,他已经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仅仅对3位师长拥有着无法忘怀的记忆。该3位师长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他们都用心来教导学生,不单单只是教导知识,也同时与学生交心,关心他们的身心灵健康。 “第一位恩师请我和几位同学到他家吃饭,亲自下厨煮米饭给我们吃;第二位恩师则带我和同学回家看他亲手制作的木制品与装饰,教导我们如何运用木头来装饰;第三位恩师不但教导我课程中的知识,更是我在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老板,当他得知我决定回国之后,他还送了我许多建筑相关的书籍。” 他坦言,上述的三位恩师对他生命的影响很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让他深知一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一定能让学生记住他,但老师对学生的用心付出却可以让学生谨记于心。 因此,他也希望毕理学院的讲师们可以在教导知识之余,也可以做到用心来看待学生,塑造他们的生命,并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他们。 “我们不要毕理学院成为一间没有灵魂、只有成绩的学院,我们要的是学生在毕业离开之后,还依然以自己曾经身为‘毕理人’而感到自豪。” 担任毕理学院董事长一职已经长达12年的他,在被选为董事长之前,已经在毕理学院董事会中担任了8年的董事,对于毕理学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特殊感情。然而,这样的他决定在这一届任期届满之后,卸下董事长的职务,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达成,未来要其他人去再创高峰。 “当年我被选为董事长时,我并没有想太多,只知道毕理学院应该开办更多的课程,甚至是学士课程,而我也致力去办好这件事。感谢主的是,让我有机会认识了UCSI大学的创办人Dato’ Peter T.S. Ng,通过与该大学的合作,成功让毕理学院在本地开办了多个学士学位的课程,让本地学子只需要在诗巫求学,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 可以接收外国学生 在这12年来,毕理学院在他与董事部及老师们的努力下,从原本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转亏为盈。“以前每年年会都需要拨款20万令吉给毕理学院,但近10年来,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学生人数的增加也就代表着学院的收入提高,经济已经独立了。” 同时,学生的人数也一天比一天增多,而且在课程方面也愈来愈多的选择,更能够成为一间多元性的高等教育学府。唯有在师资方面,该学院仍旧在不断地改善与提升,但他相信,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虽然毕理学院只是一间学院,并不是一间大学,但张董事长也透露了,毕理学院暂时没有升格为大学的计划。 “你知道吗?世界上许多有素质的高等教育学府都仅仅是学院的等级,我们的目标是办有素质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大学的名声;再加上申请升格为大学需要经过很复杂的程序,而且所需要的时间也很多,那我们又何必做不必要申请?” 张董事长也透露毕理学院现在已经可以接收外国学生,并建议吾会在国外宣教工场的宣教士可以推荐一些学生到该学院就读。 为了毕理学院的未来,更希望能够在硬体与软体上都能有一定的提升。在几个月前,毕理学院进行了一次三方会谈,参加会谈的除了董事部成员和讲师之外,还有学生代表,大家集思广义,向着同一个目标出发。 “这是毕理学院在转型28年以来首次举行的三方会谈,通过这样的三方会谈,董事部可以知道学生与讲师们的想法,也可以传达董事部的想法与计划给他们,进而取得共识,向同一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