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砂拉越天主教历史135年
建83学校共43万教友
目前在古晉聖伯铎大修院服事的林克润神父是第一讲的讲员。他提及,砂拉越天主教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接触期 (1855年之前)、中期的发展期 (1855-1976年)和近期的稳定期(1976年-现今)。 接触期(1855年之前) 由15世纪至1841年,砂拉越地区隶属汶莱王朝(1599-1641年的砂拉越王朝除外)。早期历史只提到汶莱或婆罗洲,并把砂拉越囊括在内。这段期间,远东归属于葡萄牙及西班牙的势力影响之下。因此,葡萄牙传教士和西班牙传教士最早接触此地。 1550年,驻印度果阿邦(Goa)的葡萄牙方济修会(Franciscan)有前往婆罗洲(Borneo)传教的记录。1567年,2位来自葡萄牙的耶稣会修士从马六甲前往摩鹿加群岛/香料群岛途中,被迫停驻在婆罗洲。很不幸的,他们在婆罗洲患病,其中一位死亡。 1608年,安东尼尔神父(Fr. Antonio Pereira)在沙巴岸外沉船,被俘虏奴役4个月。由于汶莱苏丹畏惧葡萄牙的势力,所以他将安东尼尔神父赎出,以便和葡萄牙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后来,安东尼尔神父在汶莱做弥撒,当时苏丹很感兴趣,所以允许神父分享自己的宗教。期间,神父感化了一贵族,被当地人反对。神父曾致信马六甲求派传教士,但无下文。最后,神父被驱逐,死于海上。 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地方势力,葡萄牙势力主要在西方,而西班牙势力则在东方。1587年,2位驻马尼拉的方济修会士停驻汶莱,苏丹非常欢迎。他们遂尝试感化,却触怒当地回教徒,其中一位被杀,另一位逃走。 1649年,西班牙军队占领东婆罗洲(沙巴)后,耶稣会在短期内领洗了700名皈依者。不到一年,军队被击退后,早期的工作都前功尽废了。可见,早期的现象是“没有军队的支持,传教寸步难行” 。当时宣教士面对的困难包括没有政治军力庇护、疾病、交通、当地宗教、经济、气候等;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到这些传教士的勇敢及牺牲。 在16、17世纪时,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强势,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宣教士在很大部分是依赖自己的国家,这其实是个很不健康的现象,因为宣教士受到政府的控制,甚至要做违心的事,不能全心传教。1622年,罗马教廷成立传信部(Congregation of Propaganda Fide)以平衡葡萄牙及西班牙垄断的局面。这个传信部可以独立传教,不依靠任何国家的势力,直接受罗马的指令。因此,许多独立传教会应运而生,其中包括:特亚丁传教会(Theatine Mission)、巴黎外方传教会(Paris Foreign Missionary, MEP)、弥尔山之圣若瑟传教会(St Joseph’s Missionary Society of Mill Hill, MHM)、米兰外方传教会(Milan Foreign Missionary)等。 1688年2月2日,特亚丁传教会的文蒂米利亚神父(Fr. Ventimiglia)抵达南婆罗洲的马辰市(Banjarmasin)。当时南婆罗洲邀请这些教会来制衡葡萄牙的权势。然而因政局混乱,所以神父没能登陆。于是,他找了当地的两名助手教他语言。次年学了语言后才登陆。6个月后,皈依者就有1800个。后来,神父前往内陆,1691年后无音讯。据其信件,他可能从陆路抵达遥远的古达(Kudat,沙巴)。 18世纪,因前往中国航线的开发,婆罗洲重要性提升,英国开始“插手”。1841年,詹姆斯●布鲁克取得砂拉越统治权(至1946年)。1848年,纳闽成为英国殖民地。1881年,北婆渣打公司成立,管辖北婆(沙巴)。 发展期(1855-1976年) 夸特龙(Don Carlos Cuarteron,或称桂太龙)原是西班牙的一名船长,13岁开始航船,在菲律宾一带进行航船事业,同时也传教,得到很好的成果。后来,他成为神父。1855年,他说服罗马传信部成立纳闽及北婆监牧区(Apostolic Prefecture), 而他就任首任监牧,自资传教,为未来的传教事工打下基础。 夸特龙神父于1857年偕同2位米兰外方传教会修士抵达纳闽,尔后也在汶莱市及孟卡邦(沙巴)建立传教基站。只可惜他们的传教工作发展得不是很好,首16个月只有24人领洗。1860年,米兰传教会修士被调离。接下来20年,夸特龙是当地唯一的神父。由于他本是一位船长,不喜欢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所以也经常在马尼拉、澳门、新加坡等地辗转,常不在自己的传道站里。因此,当时那里的传教基站实际没什么发展。 由于夸特龙神父的健康状况不佳,1880年就退休回西班牙。而1881年是真正的转捩点。这一年,弥尔山之圣若瑟传教会(St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