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堂新教育楼动土礼 pg.22

with No Comments

万民堂新教育楼动土礼 教会动态 报道:卢韵琴(本报记者) 刘会明:上帝持久的帮助 在上帝的祝福下,卫理公会砂华人年议会诗巫万民堂新教育楼于7 月31 日顺利进行动土礼,预料在18 个月后建竣。 砂华人年议会会督刘会明牧师引用撒母耳记上七章12 节,并以“以便以谢”为题,形容万民堂在此时开展兴建新教育楼,不但是彰显耶和华的大能,更是一种传承,向后人见证上帝的恩典。 刘会督表示,当撒母耳做士师时,耶和华的手攻击非利士人,拯救了以色列人。然而,以色列人有“属灵健忘症”,他们忘了上帝如何大发雷声,直接干预,将他们从非利士人手中拯救他们,让非利士人从此不敢再进以色列境内。 因此,撒母耳将一块石头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间,给石头起名叫“以便以谢”,说:“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我们。”(撒上七12) “撒母耳如此做就是为了提醒以色列的百姓,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他们,并提醒他们上帝在过去是以色列人的帮助,将来如果百姓继续地信靠祂,上帝也将继续帮助他们。但以色列人还是忘了。” 建筑费有上帝供应 于是,刘会督提醒弟兄姐妹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忘记“以便以谢”的上帝,比我们的困难更大。“在新教育楼动土的今天,此教育楼也将如‘以便以谢’般,提醒我们上帝对于万民堂的大大小小来说,祂一路都在帮助我们。” 他也希望,以后有人在路过万民堂新教育楼时,不再赞叹建筑物的宏伟,而是要赞扬上帝的伟大;因为它提醒世世代代的百姓,我们的子孙,所信靠的上帝是信实的,是帮助我们的上帝。 “即使因新冠疫情的肆虐,更面对建筑材料的涨价,万民堂仍然决定在此时动土兴建新教育楼,这就是‘以便以谢’的最佳诠释,我们的建筑费有上帝供应。” 由于主日学人数早已达致饱和,为此,该堂在多年前就已计划增建新教育楼,并进行多年的筹建活动,惟时至今日,才进行动土礼。 据建委会主席胡良舜在受访时透露,这项教育楼兴建计划的预算约为700 万令吉,楼高4 层,设有9 个课室与3间牧师屋单位,底楼为一个有25 个泊车位的停车场。

卫理圣道堂简史 pg.21

with No Comments

卫理圣道堂简史 位于东山路的卫理圣道堂植堂于1983 年,从吉他学习班和育德区青少年团契开始,之后因聚会人数太多,于1986 开始少年团契。 1987 年,母堂新福源堂在东山路成立育德区布道中心,并开始主日晚场崇拜。 1990 年,布道中心升格为堂会,并装修圣堂以增加崇拜的座位。因崇拜人数不断增加,教会于1992 年开始筹建新圣堂。 圣道堂于2000 年6 月新圣堂竣工及启用,崇拜人数从400 多人增至700 多人,自此圣道堂拥有更宽敞的圣堂,让会友前来敬拜上帝。 2003 年,一群有远见及异象的执事们,在会议中提议并通过成立教会发展与购地委员会,他们看到未来发展,为将来空间不足预备,委员会开始策划购买教堂附近的土地,并开始非常积极筹备建教育楼事宜。 由于崇拜人数的增加及新的肢体成立,然而新的教育楼也还没开始建,所以自2005 年进行多次对现有课室的装修和合并等工程。2007年正式开始陆陆续续购买教堂周边的土地,供未来发展的用途,而在未发展前,则先做停车场使用。 2009 年,崇拜人数突破1 千人,使得教堂空间显得更加拥挤。 多年来,教会发展委员会在购买土地过程中虽多遇拦阻,但上帝恩典的供应,最后顺利购买多片土地。 绘图申请于2017 年12月获得砂拉越土地局批准,于2019 年9 月至12 月期间,工程投标工作也顺利进行。工程签约和动土礼于201 9 年12 月25 日圣诞节当天进行,教育楼牧师楼工程就迅速开始施工。

圣道堂教育楼与牧师楼上梁 pg.20-pg.21

with No Comments

圣道堂教育楼与牧师楼上梁 教会动态 报道:黄书锦(诗巫恩道堂) 卫理公会圣道堂教育楼与牧师楼工程几近竣工,日前进行上樑礼拜,喻意上樑大吉,坚定宣告信仰,更彰显上帝的荣耀。 目前,教育楼工程已经完成了72%,共有13 间课室、7 间可容纳80 至150 人的团契室、1 间容纳200 人的聚会所、1 间餐厅、1 间办公室、1 间可以容纳3 个羽球场大型多用途礼堂、1 间会议室、1 间容纳4 桌乒乓体育室,以及54 个车位的停车场。 而拥有6 间牧者居所的牧师楼则已完成了95%,每间牧者居所都有4 个房间及3 个厕所。 彰显上帝的荣耀 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督刘会明牧师希望会友们不论是在怎么样的日子里,都能坚定自己的信仰,一生一世跟随主,永不放弃。 他指出,选择在疫情期间进行上樑仪式,是为了要彰显上帝的荣耀。 “我们都是软弱的,抵不过疫情的施虐,但是我们选择这日子,就是要彰显出神在我们的软弱上,显出衪的荣耀。” 刘牧师表示,目前砂拉越仍旧处于行管令期间,而这不能被视为“美好的日子”,然而圣经上却说,“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我们。”由于疫情的缘故,目前几乎没有实体崇拜的日子,所以就有人认为,应当要选择大家都能来的日子。 对此,他引用约书亚在众人面前所的一句话,“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呼吁会友们不论是实体或线上,大家不要失去自己的见证与信仰。 “今天在上樑的日子,我们要再次地坚定,宣告我们在耶和华面前的信仰。” 为下一代而预备 此外,圣道堂教育楼与牧师楼建筑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刘伯举表示,虽然在施工期间面对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爆发,而且间中曾面对数月停工,不过工程进度并未受到影响。 圣道堂教育楼与牧师楼是该堂会弟兄姐妹预备及祷告了10 年,并在10 年后才开始这项工程。 他称,虽然在工程开始后,他们就面对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影响,但是他们深信这是上帝开始的工程。 该项工程于2019 年12 月25 日进行动土礼并开工兴建。2020 … Read More

“好在有祢”线上布道会 pg.19

with No Comments

“好在有祢”线上布道会 教会动态 报道:卢韵琴(本报记者) 东西马三地400余人参与 卫理乐龄团契“好在有祢”线上布道会顺利进行,共吸引逾400位来自砂拉越、沙巴与西马的乐龄朋友参加。 这项线上布道会在7月31日晚上在ZOOM及YouTube上进行直播。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乐龄团契是主办单位,并邀请砂华人年议会会督刘会明牧师担任讲员。 刘会明牧师先把一个人的一生所有比喻做一位国王和他的4位妻子,即灵魂、家人和朋友、财产、地位和财富,以及身体。“我们一生可以拥有很多,但能陪伴我们到最后的只有灵魂。然而,我们常为了享乐而忽略了灵魂的需要。” 他表示,年龄愈来愈大的当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心里都会害怕老化,因为害怕失去自我控制,害怕必须依赖别人的帮助,害怕孤独与死亡。 大部分老人都希望自己的钱够用,能行动自如或照顾自己,所以当他们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时,会觉得很难堪;虽然希望子女能照顾他们,却又担心造成对孩子的负担。有些甚至会担心自己离世后会否下地狱,或经不起死后的审判。“一旦长辈心里满满的害怕没有被解除,他们会渐变得愤怒或苦毒,甚至是陷入忧郁。” 解忧除患的百灵乐方 刘会督说,人们不但要面对老化的害怕,还要面对恐惧,但正确的信仰与心灵倚靠是解忧除患的百灵乐方。信仰基督的长辈若心里有恐惧,可以在祷告中将这些恐惧交托给上帝,即使健康不再,却依然有上帝内住心灵深处为依靠。 “即便在死亡的那一刻来临时,上帝的天使也会陪伴他跨越死亡的门槛,他并不是孤单一个人,因为在死亡的大门打开那一刻,他的灵魂就已经被上帝带回到祂身边。” 刘会明牧师借用已故新加坡神学院院长麦希真牧师(1930-2021年)在晚年时说过的一句话“不求多方设计挽留生命,但求减少痛苦安返天家”与大家共勉,鼓励大家学像麦牧师般,如果上帝派的天使来了,就伸出手让天使把我们带回到上帝的身边,只求上帝减少痛苦,能够安返天家。 还有,很多长辈在慢性疾病的摧残中,心情会相当失落。但是,若可以帮助他们重建信仰与心灵生活,那在困难的生活中,就仍有活着的目标,并与上帝更亲近。 他强调,真实的信仰是积极的,信仰可帮助大家重新获得生命的价值感和对未来的盼塑,也有机会重新数算自己生命如何对其他人産生影响。 “真正的信仰帮助我们面对现在,不管有什么难题,心中有什么担忧,生命中有什么恐惧,真实在耶稣基督里的信仰,是帮助我们更有勇气来面对现在与未来。” 耶稣曾经说过,“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十一28)。人有各种烦恼,都是劳苦担重担的人,但耶稣基督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愿意,都可到耶稣基督面前,就可以得享平安与安慰,心里得到平静,人生得到安全。 在布道会结束后,主办当局亦邀请参加者填写事先准备好的回应表。

疫情下乡区 线上教会的曙光 pg.18

with No Comments

疫情下乡区线上教会的曙光 我思故我写 @熊小莹(实兰沟布道处代理传道) 新冠肺炎的疫情从去年肆虐到今天,疫情一直反复。教会由于无法如往常一般的进行人数多的大型聚集,为了让会众能继续礼拜,各个教会都逐渐把教会“搬上线”。市区的大教会经济能力许可,并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可以制作优良的视频放上网络,让会友们在主日看直播。乡区教会在人力,财力缺乏,加上缺乏政府提供的网络覆盖的条件下,把聚会搬上线是挑战。然而在此等挑战中,我这个小教会的线上礼拜却有一些出人意外的收获。 线上服侍另辟蹊径 我的小教会资源有限,所以只能用zoom软件,组织线上礼拜。这个线上礼拜动员一股新的生力军投入事奉。教会的青少年学习使用手机、旧电脑、平板成为礼拜的投影操控员,其中包括一位视障的青年阿玲也在服侍行列。阿玲虽然看不见,但是凭借手机内已设定的语音系统,帮助她可以辨识当下所操控的按钮。 阿玲教导她的一位也有视障的朋友阿凤使用zoom软件参与教会的线上礼拜;而今阿凤也成为我们线上教会这几个月来,固定出席的慕道友。 由于本区的网络不佳,没有办法播放网络的诗歌视屏;因此在领唱的部分,会要求带领者有清唱的功力。若有弹奏恩赐的,可以边弹奏钢琴或吉他,边带领大家赞美。 收获意料之外的会众 我的小教会,在疫情前礼拜出席人数维持在27人。当教会搬上线后,有3、4个月的出席人数在32人。线上教会让我们失去部分会友(不想上线的,住家线路不好的),但也收获了许多属于非本区的会友。 原本对智能手机使用不熟悉的老人,开始熟悉了手机操作。他们还把教会聚会的连接发给儿女和朋友,鼓励他们参与线上礼拜。线上教会有三分一的人非本区信徒,有的因不习惯看直播的线上礼拜,改来我们教会的zoom礼拜,因为感觉我们的聚会模式比较多互动。 教会搬上线,变成了一个无国界的教会。当团契有特别聚会时,我会联系曾经同工的邻国友人和她教会的弟兄姐妹,一起上线听讲座,共赴属灵盛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更容易邀请讲员 我的教会在偏远的郊区,所邀请的讲员,听到我们教会与市区的距离都会打退堂鼓,因为往返路程需耗时3小时。教会上线后,讲员不用亲临现场,只要有网络就能在线上聚会,教会不愁讲员。6个月下来,团契已经邀请了来自诗巫、古晋、日本等的讲员分享不同的主题、专题,让教会的青少年和成年人获益不少。 我们期盼建立一个无墙的教会。但是当机会来到时,大家又恐惧无墙的线上教会会与传统的模式有冲突和挑战。每一种的聚会模式都有其优势和缺点,凡事中庸以待。无论传统的实体聚会模式,或科技化的线上聚会模式,教会最终的目的是要把福音广传,把人完完全全的带到上帝面前,因为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

本地宣教士代祷事项 pg.16-pg.17

with No Comments

本地宣教士代祷事项 献上馨香祭 Ulu Julau,Matop林芳芳 最近,疫情严重,有些长屋面临经济困难,有些会友感染Covid-19,祈求上帝怜悯,也希望会友能遵守SOP。 祈求上帝赐下智慧与能力给我,让我能在线上帮助会友参与礼拜,祷告及关心他们的需要。 为青少年能持守信仰,努力祷告及读上帝的话语。 为着Rachel Ak Nabau在神学院努力学习上帝的话,装备自己及有健康的身体。 为会友有健康的身体代祷。 为我的身心灵祷告。 实兰沟,民都鲁Bryan Anak Luwes 为我的服事禾场——Rh Dunggat 祷告,让我能够得到通行证,到那里继续服事当地居民。 为我家人,尤其我孩子Esther Eve 能健康和平安成长而祷告。 为我们家庭的经济状况,日常方面有所富足祷告。 为民都鲁的人们能够遵守SOP,保持社交距离,积极抗疫。 三马连,古晋余爱玲 为Samariang Care Centre 即将完成的装修工作和二手店的基层工作祷告,求上帝挪去一切拦阻,按照上帝的时间完成所有筹备的工作。 为这里的两位会友祷告,求上帝赐给她们能力与智慧。非常感谢主,她们很乐意开始自学手艺,预备将来在妇女学习班可以作教导的服事。 为在这里服事的三位宣教士祷告,求上帝赐下智慧和能力进行教导目前来到中心学习的几位儿童及少年人;也为这些孩子们祷告,求上帝赐他们一颗渴慕上帝话语的心,愿意一生跟随主。 为宣教士在这里的人身安全祷告,免受恶者的干扰和攻击。 为这里的人们祷告,求上帝开路,藉着中心的服事,将基督里的爱和希望带给他们,让这地得到医治和复兴。 油棕芭、Sg Rian Saratok萧信安(本处传道) 为所有当地宣教士能敞开心扉,在圣灵的带领下完成他们的活动祷告。祷告上帝大能的手亲自医治在内陆地区的新冠患者。 祷告将有足够的食物和粮食供应运送到被隔离中的长屋里,也祷告有足够的医疗解决方案帮助受影响的家庭。 祷告长屋居民们即使生活被疫情所“吞没”,也不会忘记及看见耶稣的爱。 诗巫再也,诗巫许向怀(宣教性质同工) 为我的健康祷告,在疫情期间能好好服事上帝。 … Read More

为什么去美国牧会?pg.14-pg.15

with No Comments

为什么去美国牧会? 事奉这条路 @池金代(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前会长) 当然美国不完美,但是她终究对世界有一些贡献,特别在宣教方面,比如前来砂拉越宣教的第一位美以美宣教士就是从美国来的富雅各。还有1847 年,前往中国,在福州人当中的许多美国美以美宣教士,带领了先贤先圣归主,才有后来的福州人移民至砂拉越。所以我俩回来美国尝试偿还福音的债,只是尽一点绵力。 在卸下“末代会长”的职位之后,感激砂拉越华人年议会给我今年(2021 年)一年的安息年,让我可以专心休息,包括安排安息年其中一个可以做的事情,也就是法规所指示的“事工考察”(2016 年法规页284)。我就决定下半年尝试重新牧会。 今年三月份,在传道师学校之前,我与刘会明会督和牧职部主席邱和平牧师分享前往美国牧会的可能性。感恩,得到他们的祝福,让我跟所有的教牧同工在传道师学校里分享;但是好些会友还不知道我为什么去了美国牧会,所以容许我在此交代如下: 尝试再次牧会,为的是: 1.1 回应主最初的呼召 牧会是我在达拉斯神学院读神学时,天父让我看到教会是祂在这个时代中的计划,而牧会是祂计划的中心点。在牧会17 年之后,后来被委派去卫理神学院17 年和在年议会担任会长4 年,虽然也是间接地牧养众教会和训练未来的牧者牧养,但终究还不是当初上帝对我的呼召。所以在离开牧会21 年之后,我靠主尝试再次回去牧会。那,为什么是去美国呢? 1.2 尝试偿还福音的债 虽然好些人一边骂美国一边去美国读书或工作或移民,我却一直以来对美国心存感激,因为上帝藉着美国给了我大学、神学院和教会的教育和培训,所以我学习去美国回报她的恩情,表达我的一点感恩。当然美国不完美,但是她终究对世界有一些贡献,特别在宣教方面,比如前来砂拉越宣教的第一位美以美宣教士就是从美国来的富雅各。还有1847年,前往中国,在福州人当中的许多美国美以美宣教士,带领了先贤先圣归主,才有后来的福州人移民至砂拉越。所以我俩回来美国尝试偿还福音的债,只是尽一点绵力。 1.3预备退休后的事奉 34年前,我夫妇俩离开居住和读书/牧会了十年的美国德州回去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神学院奖学金要求回去祖国事奉,当然义不容辞地回去了。当时,老爸劝我留在美国牧会,为了说服他老人家,我给了他七个原因为什么要回国。如今,我俩在砂拉越服事了34年,已经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我们已经把一生“黄金时期”献给了砂拉越,我们该做的都做了,该说的的都说了,是时候思考和祷告如何更有效的使用我们的余生,献上我们的“钻石时期“。 正在等候上帝当中,主就藉着关心我们的同工,谈到去美国德州达拉斯恩友堂牧会的可能性,因这间堂会已经有八、九年没有主任牧师了,所以我们就开始更具体的祷告。我们的信念是:“计划去,愿意留”(Planning to go,but willing to stay);意即我们计划前往上帝要我们去的地方,但是如果上帝拦阻,要我们留下来,我们也是愿意留下来的。 疫情中的神恩 过去一年多,在全球疫情当中,我夫妇俩带着这样的信念,仰望上帝的带领,从意念到实现,经过各种各样的申请和批准,让我们看到上帝的信实和可靠,祂的时间是最完美的(God’s perfect timing)。 比如今年三月份,恩友堂正式替我们申请美国宗教工作准证时,三五天就奇迹般的批下来,而其他传道人需要半年到一年的申请,甚至有一位申请了一年都被拒绝了;还有今年七月份,申请吉隆坡美国领事馆的签证,也是在三天里头过关斩将地批下来。包括最后一天起飞之前的新冠肺炎病毒检测,在在都经历了上帝垂听在美国和大马等地众弟兄姐妹的祷告,在诗巫的一些弟兄姐妹说:”为你们祷告时,真是紧张万分啊!”。 在达拉斯恩友堂的一家六口(四个孩子从几个月到五岁)于星期天崇拜看到我们时,就对孩子们说:“哪,孩子啊,这就是我们不断祷告的牧师和师母啊!”我们的心很是感动,许多关心我们的弟兄姐妹都为我俩捏了一把冷汗,但是我们都一起经历了上帝的奇妙恩典。“感谢上帝,因祂有说不尽的恩赐!”(林后九15) “临老缠脚” 其实,我还没有真正退休,需要到今年11月底的年议会中,盼望牧职会员议会高抬贵手,批准我提早一年退休。所以,2021年下半年的这几个月在美国,我只是学习和预备重新回来牧会。愿主带领我们的前路。 在砂拉越卫理公会事奉了三十多年,我们俩已经习惯了砂拉越的事奉氛围,得到众弟兄姐妹的错爱,现在学习尝试再次连根拔起、离乡背井,再次空手远赴他乡,重新出发,真是犹如福州人的俗语:“临老缠脚”(意即到老了才把自己的脚弄成三寸金莲,真是难矣哉!),我们只能够战战兢兢、凭着信心、步步为营,只求主让我们站立得稳,使用余生做一点荣神益人的事情,做完了,也只能够对主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做的。”正如主耶稣所教导的:“仆人照所吩咐的去做,主人还谢谢他吗?这样,你们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做的。’” (路加十七9-10) 写于美国达拉斯恩友堂办公室(2021年8月25日;抵达达拉斯一个月)

烧麦 pg.13

with No Comments

烧麦 星说心语 @王宝星(牧师/ 砂华人年议会宣教部干事) 烧了一碟青菜,蒸了烧麦和米饭,坐下吃晚餐。顺手按开电视,看看有什么新闻,却是财经频道,介绍内蒙古首都呼和浩特的美食;介绍的竟然是烧麦,说烧麦是内蒙普遍的夜宵!我看看自己碗里的和视频里的烧麦,卖相差不多,只是我的是马鲛鱼馅的,他们的是羊肉馅的。 不知道是什么民族先烹出烧麦的,但开心能够和相隔千万里的人们都享受着同样的美食,有一种相连、认同的美好。只是想到他们没有我所享有的福音,我们将来会有“天渊之别”,就如在天父怀中的拉撒路和在地狱火中的财主一样被深渊相隔,心里难受。 希望将来,有机会再去不同地方走走,体验不同的风俗民情,尝尝美食,更重要的是把福音好消息带去更远的地方,让我们在主里也有相连和认同的美好。 祷告:主啊!愿人们饱尝美食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尝尝主恩的滋味,阿们。

我们要与哀伤共舞

with No Comments

邱和平:我们要与哀伤共舞 疫情下的重建 报道:卢韵琴(本报记者) 哀伤是一种爱的表达 哀伤是我们透过身体、思维、情感和灵性的管道面对我们的失去,尤其是对我们有意义的人或事物的过程。 “如果是一个你不看重的物品坏了,丢失了,再买一个就行了,甚至是人死了,如果不是你在意的人,也是无关紧要。但是,如果这是一个你很看重且在意的人或物品,那你就会感到十分地哀伤。” 如果从神学的角度来看,哀伤是心灵对破损的关系和破裂的联系的抗议呐喊;它更是身体对自己单独存在而产生的恐惧的抵抗。“因为人是被造活在关系、联系和社体中的,而哀伤是人要在失去中重新学习要如何为人。” 哀伤反应是独特且融合的 由砂华人年议会幸福家庭与辅导部属下古晋恩典中心主办的线上讲座“疫情下的重建系列之三”《走出哀伤 – 与哀伤共舞》于8月7日进行,讲员邱和平牧师鼓励大家,要走出哀伤,先要与哀伤共舞。 邱牧师认为,其实人类最大的哀伤是失去了与上帝的联系。幸好在基督救赎中,让上帝与堕落的人可以重新联系,而人因此找到了作为人的意义。 “人类虽累积智慧面对死亡和哀伤,从古至今,都有很多的想法或礼仪来面对失去;但新冠肺炎在短时间带来致命的疾病和快速死亡的浪潮,更叫人惊震的是,许多人孤独的死去(最多只有几个医护人员处理遗体)。” 邱牧师说,疫情改变了我们回应死亡或失去的方式。在疫情中,人们在哀伤中所渴望的联系和礼仪,因着避免群聚和短时间需要完成的压力而简化,促使许多人无法感受到失去是一个终结。 面对哀伤,每一个人受影响的程度都不一样,情绪如:生气、抗拒、冷漠、挫折、无聊、焦虑、伤心、沮丧、愤怒与孤单,都是哀伤的常见表达。 哀伤的过程显示它是独特融合的反应,即是由多种的反应联合起来的。可能表达在情感上,也可能表达在认知上,还有在行为上的,身体上的,以及精神上的。所以,哀伤的反应是一种独特且融合的,并不是单一的。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疫情所带来的哀伤不一定是失去所在意的人,工作、日常的社交活动、爱好的失去等等,都是可以为某些人带来哀伤。 哀伤是个讯号 邱牧师列举在疫情中带来了不常注意到的哀伤,首先是预期性的哀伤,即那种亲人染病入院,情况又不好时的哀伤;接下来是被剥夺权利的哀伤,在疫情期间禁止做这做那,也是会带来哀伤。“这些哀伤可能带来了延长的哀伤障碍,若是得不到疏导,接下来的日子就会有很多的哀伤表现,无论是认知上、情感上、行为上,更甚的是会做出极端的行为。” 他指出,疫情中的“失去”,可以分为两种,即主要失去(死亡或者是生活面对巨大的变更),还有次级失去(因为主要失去而引发的失去陪伴、亲密关系、家庭角色等)。 “然而,次级的失去常常被忽视,如得到肺炎的人可能失某些功能、自我身份等;行动管制令带来的失去——关系、活动、社交支援;社交距离减少情感和肢体的亲密,有些甚至带来了关系的结束;多层面的失去带来过度的哀伤如,失业(经济、独立、健康等);隔离带来不确定的失去;标签式的失去,如得冠病被指责所带来的疏离。” 哀伤是个讯号,帮助你识别经历了一个失去,而你需要去适应它;因此,要走过哀伤,当要与哀伤共舞。要与哀伤共舞,就要先分清哀伤的缘由,是因为主要的失去,还是次级的失去,才能进一步处理。 从圣经看来,上帝没有责备哀伤的人,如约伯、大卫、雅比斯等。哀伤是上帝给与人的礼物,帮助人处理悲剧和丧失,不处理哀伤反而是不对的。 为此,邱牧师提议3种与哀伤共舞的方式,即对上帝说、对自己说与对他人说。 透过诗篇与哀伤共舞 首先,对上帝说,我们可以透过《诗篇》学习与哀伤共舞。《诗篇》共有43篇哀歌,30篇乃个人的哀歌,其他的是社体哀歌。《诗篇》给了我们哀伤的言语,失去使人在哀恸言语变为静默;我们更容易选择在静默中压抑,过于让记忆和用言语来表达,因为其中有难言之痛。 “人在哀伤至极的时候,是找不到言语表达的,而《诗篇》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哀伤。所以,当你哀伤时,请打开《诗篇》,发出声音地来读,让《诗篇》帮你发声。” 邱牧师举例,引发事件将促使一个人向上帝呼求,甚至是抱怨,进而祈求,通过信心的宣告,将转发为赞美的誓约。“不要说你今天没有哀伤,但他日必定会经历哀伤,因为只要是人都会哀伤;因此,我们需要先常常操练,这样就可以更加明白。” 他也引用著名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的哀伤五部曲,首先是否认,当事人会回避、混淆、高昂、震撼与惧怕;然后是愤怒,当事人会感到挫折、烦扰和焦虑;接下来会开始讨价还价,感到不知所措、无助、敌意与逃避;下一步就会忧郁,当事人会挣扎寻求意义、与他人连结,并诉说自己的故事;最后一步就开始接纳,当事人会探索可能性,也会注入新的计划,然后继续向前。 “哀歌就是圣经给我们示范的一种与哀伤共舞的模式,让我们能够与哀伤共舞,在上帝的恩典中更认识自己。” 哀歌挑战我们要认识自己,勇敢地走进上帝的恩典中支取力量得到生命的释放,并宣告对上帝的依靠去面对人生的苦涩。“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有如此做,也不愿意去操练,一旦我们面对哀伤时,就会觉得空洞无力。” 邱牧师认为,哀歌是一个走向上帝的旅程,不是一个终点,当你读哀歌时,它帮助你走向上帝。同时,哀歌的精髓是盼望。这不是一个乐观主义,以为事情会变得更好,而是深沉且不能抑制的信念,就是最终释放必临到。哀歌更是提供了一种的形式容许人了解和表达自己的哀伤。 提升对失去的适应功能 接下来,就是要对自己说:是与哀伤共舞而非走过哀伤。邱牧师认为,走过哀伤是一种短期的应对,但我们所需要的长期适应和成长。“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危机带来的持续变化,并发掘和使用与哀伤者性格和不同情况互应的适应策略,无论在情感上、认知上、行为上、身体上,还是灵性上都可以,任何一种方式。” 另外,与哀伤共舞就必须重塑失去对你的意义,从中提升对失去的适应功能,才能有更大的功能去面对生活,尤其在信念和期待被突如其来的状况打乱之后。与哀伤共舞亦可以帮助识别和发展复原力,使哀伤者能够适应哀伤过程中的干扰。 邱牧师也建议当要将自己重新定位,并将哀伤视为爱的表达。哀伤并不一定需要解决,但必须接纳,并与之共舞,走出一个新的境界。 还有,哀伤若不能在某个时限中解决,也不是必然是不健康的,只是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另有一些人误解了库氏理论,认为一定是顺序的,其实是来来回回的。最终,如果能靠着上帝的恩典,就会找到生命新的力量,活得更美好。 所以,失去可以是人生永远的哀伤,但只要我们有信心的宣告,并转化为赞美的誓约,纵然是人事已非,但存在人心是爱。“哀伤不是全然直线或阶段的经历,是一种共舞的,来来回回的情绪。” 如果从神学角度来看,哀伤其实是一种爱的表达,在哀伤中爱远胜过死亡,爱比哀伤坚强,悲伤本质上是缺席条件下的爱,而生离死别或失去都不能拦阻爱,人事已非并不代表不再有连结,同样的,哀伤的人并非无法再投资生命。 另一种走出哀伤的方式是跟人说,承认所失去的和哀伤的感受,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且是因人而异。亦可与他人联系,邀请他人或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视讯联系,在视频中一起分享有关逝者的生命种种,用新惯例取代原有的,创建记忆如一起开拓一个线上的纪念册、表达记忆,医药和辅导的支援。

挥之不去的恐慌 终将过去 pg.10

with No Comments

挥之不去的恐慌 终将过去 彩虹见证 @Jeamie Leong 我感到四肢麻痹、胸口紧绷、呼吸短促、窒息感、手心都是汗。我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掌上,但那一刻,我感觉我的手不属于自己。什么都感觉不到……我不断告诉自己不可以昏倒,我可以感到恐惧,我有几个选择:面对、逃避或愣在那儿。 然而,我没有选择。我必须处理这些状况,但我不知所措。我不停地流泪,我真的吓坏了。生活还是得继续。我告诉自己:“我需要一个解决方案,但单单靠我自己,我实在无法做到。”当时,我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焦虑症和创伤后遗症所带来的症状中,也夺走我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的关注。对此,我觉得非常遗憾。我了解自己的感觉是不合理的,也让我拒绝做出合乎逻辑的反应。除此之外,灾难性的想法也让我精神疲惫。因此,在一些教会弟兄姐妹的鼓励下,我勇敢走出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抑郁让我更认识自己 经过不断的治疗,我终于进入另一个阶段的医治。当恐慌出现时,我可以意识到它的迹象。我会让自己冷静下来,做深呼吸(使用横隔膜),闭上眼睛感受我的身体姿势和感觉。早晨或睡前,我都会在房间里静坐,帮助自己释放压力。有时我也会肯定自己“有那种情绪是可以的,没关系的”;比起一昧压抑消极的感受,学会与之共存让我觉得更加轻松。当我准备好面对他人时,我也会尝试控制我的言语,就算不容易去控制那些可能刺激我的情况,但通过不断提醒和准备,我也学会了去与那些我无法控制的事情“和平相处”。 我开始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也开始探索新的爱好——在家的后院开始园艺活动。我想,这让我变得更有韧性。我一直相信上帝带领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上帝也预备了很多人参与我的康复旅程。抑郁,其实让我更认识自己。 我认为精神病患者也应该和其他人一样受到尊重。他们需要旁人的支持和鼓励,来面对这些情绪的战斗。我很高兴我已经寻求帮助,直到今时今日,我仍然与我的精神科医生一起合作来克服我的情绪问题。沉默是希望的小偷,如果你正在面对情绪的困扰,不要一个人扛,希望你也可以和我一样,勇敢寻求帮助。

1 2 3 4 5 6 7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