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集牧师、企业家、革命家一身 宋耀如重视基督教家庭教育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宋家三姐妹是上个世纪中国风云际会时的知名人物,她们从小在监理会学校受培育。提到她们,就不得不追溯其父亲宋耀如传奇的一生。 宋耀如牧师,实名宋嘉澍(1861年10月17日-1918年5月4日),字耀如,另有洋名查理(Charles Jones Soon);广东省海南岛文昌人,本姓韩,过继宋姓,任监理会牧师丶革命家。其妻为倪桂珍(其母为徐光启第17世孙女),二人养育子女有:宋霭龄丶宋庆龄丶宋子文丶宋美龄丶宋子良丶宋子安。 宋耀如出生于中国海南岛文昌县古路园村(现文昌市昌洒镇宋氏祖居),原是韩家人,名韩教准,乳名阿虎,家中有两兄弟。其生父韩鸿翼,是北宋三朝宰相韩琦的28代孙,韩琦的六世孙南宋廉州太守韩显卿举家迁至海南,为海南韩氏始祖。 1875年,在逼切的家庭经济压力之下,耀如与哥哥离家出走,并出洋到印尼待了三年,1878年,被其宋姓堂舅收为养子,随其姓宋,改名嘉树,后被带往美国波士顿,在其丝茶店做学徒。当时遇见被清政府选派的走美幼童留学生牛尚周和温秉忠,遂成为好友,他俩常劝宋到学读书。 接受基督洗礼 宋耀如有上学的愿望,却被养父拒绝,他毅然逃离家门,那是1877年。他跑进停泊在波士顿港口的一艘政府缉私船上,也许是船长佩服他的胆量,或是喜欢他追求独立创业丶追求自由的勇气,船长不但没有处罚他,还热情地帮助他,让他在船上做杂役。之后,宋耀如随这位好心基督徒艇长Eric Gabrielson带到美国南方北卡罗来纳州,结识了当地教堂的牧师。1880年11月7日,宋耀如接受了基督洗礼,领受教名“查理钟斯•宋”(Charles Jones Soong),人们习惯称之“宋查理”。 1881年,他受美国南部富商Julian S. Carr将军资助,并进入由其赞助成立的三一学院(今日之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学习,一年后转入田纳西州的范德堡大学神学院(Divinity School,Vanderbilt University) ,在这儿与步惠廉(William B. Bark,1864年-1947年)成为同窗好友。 1885年底,他完成神学学位,12月间他与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1850年-1924年)一起离美返回中国。1886年,他们一起去了苏州,然后跟随曹子实学上海方言,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准备后被派往昆山传教。不过,由于教会的不公平待遇和其他一些因素,1890年他毅然退出传道一职,改成为不受薪且不受调派的本处传道;部分时间经营华美书馆,后从美国引进一套先进的印刷技术设备,专门印刷圣经,还开办面粉广等。1900年,林乐知主编的监理会机关报《教保》也由他的印馆承印。宋耀如致富后,不仅慷慨捐助教会,更出重资冒险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因此他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基督徒企业家和教会领袖,亦是一位革命家。 支持革命事业 1887年夏,宋耀如遇见波士顿时的好友牛尚周,牛介绍妻妹倪桂珍给宋,他后与倪桂珍结婚,由李德(C.F.Reid)牧师证婚。倪桂珍出身上海基督教家庭,5岁时就开始上学读书;而在别的女孩学习针线活时,9岁的她就进入上海教会女子学校读书,18岁毕业。倪氏不仅数学好,还会弹琴;她是一位受过系统基督教家庭教育熏陶的虔诚基督徒,这些品质对宋氏家族的基督教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宋重视基督教教育,向儿女灌输基督教的平等博爱思想和美国民主精神理念。婚后宋倪两人育有三子三女,宋耀如认为儿女平等,无重男轻女思想,还将女儿都送入中西女塾,于1904年前后四年还将女儿送往美国深造;另外三子同样留学美国,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宋耀如娶的不只是自己喜欢的妻子,还包括倪家的人脉,造成宋氏事业红火(如虹口买地皮,建起中西合壁丶风格独特的新家等)。 1894年,宋耀如结识孙中山丶陆皓东等人,由此走上了支持孙氏革命事业的道路,不仅筹款资助,而且还在华美书馆印制反清的革命传单。虽然他参与政治活动,不过他对于教会活动也积极参与,包括协助主日学;1900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及1903年倡导中国教会自主自力的中国基督徒会成立时,宋耀如也是发起人之一。 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宋耀如曾随孙中山访问日本。二次革命后,由于家里在夜间遭到枪击,宋氏全家避居日本。1915年,孙中山要与宋家女儿庆龄结婚,虽然宋耀如夫妇不同意,但他仍深信孙中山为革命事业正义牺牲而予以支持。(宋家三姐妹故事参阅第1256期(2020.03.15)《卫理报》的“美以美的故事10”) 1918年5月3日,宋耀如因患肾病不治,在上海逝世,年仅54岁。 中国中央电视台曾于2017年5月4日播出《宋耀如•父亲》连续剧,该剧是由李振平执导,是一部由谢君豪丶杨阳丶钱波丶胡先煦领衔主演的民国传奇励志电视剧。该剧讲述了“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跌宕起伏和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目前在海南岛的文昌龙楼镇宋氏祖居仍有其塑像等。 宋氏家族在上个世纪曾出了三位国家元首(孙中山、蔣介石、宋庆龄)、两位“第一夫人”(宋庆龄、宋美龄)、两位政府首脑(孔祥熙、宋子文),为现代中国写了一则传奇故事。 (宋耀如资料取自马光霞著《中西並重:监理会在华事业研究1848-1939》,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16年)

(10):最早卫理女子学院毕业 宋家三姐妹撑起何止半边天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在美国乔治亚州的梅肯市(Macon)有一个颇有名气的卫理学院——卫斯理安学院,也是卫理宗在美国设立最早的女性学院之一。这所学院由乔治亚美以美年会于1836年12月23日提出,是要为女性开办的学府;1839年1月7日,该学校正式开课,共收第一批90位女生。开办的科目包括:道德哲学丶天文学丶植物学丶化学丶生理学丶地理学丶历史学及古代与现语言学。1843年,该学府改名为“卫斯理安女子学院”(Wesleyan Female College);1917年再改名为“卫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该学院有一个于1851年成立的世界最早校友会,同时也是世界姐妹会(Adelphean)社团的诞生地,现在称为“Alpha Delta Pi”。目前有240依甲的学院坐落在原校园以北6哩的地方。 宋霭龄是最早留美女生 该学院于成立的65年后(1904年)招收了第一位东方来的女学生宋霭龄(又名“爱林”,1889年-1973年)来院就读,她也可能是中国来美国最早的华人女留学生。霭龄14岁离开上海到美国深造,前后在梅肯市4年。宋霭龄是拿着葡萄牙的护照,在例假回国的步惠廉博士(William B.Burke,1864-1947年,出生在梅肯,自1897-1943年曾在中国宣教46年)夫妇带领下,坐船经过太平洋前往美国的。途中步惠廉太太Addie Gordon病重安息并行了海葬,步惠廉则把霭龄交给另一位监理会宣教士Anna Lanius看顾,以确保她能安全抵步美国。当轮船抵达旧金山时,霭龄被隔离19天后才得以坐火车自西部前往4千多公里外的东南部乔治亚州。 据该学校网站提及,霭龄是一位早熟丶聪慧丶严肃又自律的女孩子,她的妹妹庆龄及美龄于4年后的1908年底也自中国来到该学院就读。庆龄是适龄生,但美龄当时年仅10岁,算是来与姐姐们陪读。在还未抵步卫斯理安学院前,庆龄及美龄两姐妹曾在新泽西与乔治亚的宣教士家庭学习一段日子。到了梅肯巿,美龄得到学校的校长W. N. Ainsworth照顾,住在其家,庆龄则成为正式学院生。1908年,是宋家三姐妹一同在学校的唯一一年,而且他们也在1908-1909年的学校签到簿上一同签名。 宋霭龄于1909年考获文学士学位后回到上海,1910年出任孙中山秘书,同孙中山到全国各地勘察,参与制订营建20万里铁路的计划。“二次革命”失败后随父去日本,仍任孙中山秘书。1914年和孔祥熙在日本横滨结婚。次年回国,在山西经营家业, 主持铭贤学校事务。 1937年与友人在上海成立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组织妇女指导委员会,创办中国儿童福利会等。1947年移往美国定居。1973年10月20日在纽约长老会医院因癌症病故,享寿84岁。 宋庆龄被称“中国国母” 宋庆龄(1893年-1981年) 于1913年6月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毕业,8月29日到达日本横滨。因为辛亥革命后,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宋耀如夫妇及大女儿宋霭龄跟随孙中山逃亡日本(霭龄当时是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在姐姐陪伴下,庆龄也经常有机会出入孙中山的寓所。 1914年5月,霭龄回上海结婚,嫁给孔祥熙后离职,就由庆龄接替她成为孙中山的秘书。庆龄在美国卫斯理安念书时,就曾因为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兴奋地把房间内的一个中国龙海报撕走,并将父亲寄来的一面新旗帜挂上取代之。她也在学校杂志上撰文,慷慨激昂地提及有关中国的革命。因此,庆龄与心仪已久的政治人物(孙中山)相处,很快地,他们之间就爆出相恋的火花。然而,孙中山是庆龄其父宋耀如相识20年的朋友,况且孙氏比庆龄年长27岁,不仅已婚,还有一儿两女;所以,宋庆龄和孙中山二人的婚事遭到宋耀如极力反对。至于宋庆龄对孙氏的爱慕,或许更多出自于对英雄的崇拜,对革命的向往。 1915年10月间,宋庆龄回上海与父母商讨婚事时,全家一致反对,母亲甚至将她软禁在家中;孙中山的革命同志几乎也全都反对这桩婚事。这一位年仅21岁的宋庆龄在女佣幇助下从窗户爬出逃走了。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由日本律师和田瑞作证结婚。据日本人士回忆:宋耀如听到女儿跑去日本,勃然大怒,追到日本在孙寓大门口叫喊:“我要见抢走我女儿的总理!”孙中山出来后,宋耀如突然往地上一跪,磕了几个头说:“我不懂事的女儿就拜托你了,请千万多关照!”之后转头就走。尽管只有相守10年,但两个彼此相爱的人最终还是突破万难结合;在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也单独生活了长达56年之久。 由于孙中山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因而,宋庆龄也被称为“中国国母”。1925年孙中山去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庆龄曾经担任国家副主席和代理国家主席,1981年获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宋美龄是蔣介石第四妻 宋家幺妹美龄(1898年-2003年)年幼时就赴美,与姐姐们一同在卫斯理安学院求学。据说美龄入学时年纪还小,所以淘气又机灵,并常传出一些笑话: 有一天,她脸上涂了胭脂与口红,有些年长的学生问她你在脸上涂了什么东西?她回答说:“是中国油漆。” 另有一次,美龄的老师叫她敍述美国南北战争时,发生在乔治亚州并联邦军队由薛曼少校领导向大海进军时“萨凡纳战役”的名称,美龄回答说“请原谅,我是南方人,这个课题伤害了我,我可以略过吗?”老师听到她的回话,一时回不过神来。 后来,当美龄成为蒋介石夫人,曾于1943年到学校访问,Jennie Loyall告诉她学校还保留她的“剪贴薄”(scrapbook)的,蒋夫人说那快点要把它除掉(scrape)吧。 在两位姐姐回国后,美龄还有一位比她大一岁的哥哥宋子文也自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并于1915年哈佛大学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12年-1913年,美龄在卫斯理安学院念完两年后就转至麻萨诸塞州韦尔斯利的学院(Wellesley College);这间美国女子文理学院成立于1875年,这所学校也与宋子文的哈佛大学较为靠近。 宋美龄于1917年自该学院考获学士后,回到中国。1918年,她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担任英语教师,积极参加女青年会活动,并是全国电影审查委员会成员。后来,她也出任上海工部局儿童劳工工作委员会秘书。 1922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相遇。姐姐庆龄的故事似乎要再次重演,蒋介石对宋美龄一见倾心,便开始追求美龄。由于当时蒋介石已婚,并笃信佛教,自然是遭到美龄母亲倪桂珍强烈反对;除非蒋介石先与所有妻妾解除婚约,才能容许他们交往。此外,蒋介石不是基督徒;所以,宋家坚持,蒋介石要娶宋美龄就必须该信基督教。蒋介石于是答应与妻子离婚,并与宋美龄结婚后认真研读《圣经》。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宋家曾邀请当时景林堂牧师江长川担任主婚牧师,江长川认为蒋介石虽然按照宋家的要求,和别的女人断绝了关系,并登了广告,但手续尚未办清,所以蒋介石的离婚是“表面”的,没有法律依据,一再拒绝出席。因此,蒋宋结婚时只能请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余日章博士主持,结婚典礼按基督教方式在宋宅进行,随后又在上海大华饭店由蔡元培主持传统婚礼。 后来时局演变,这位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第一夫人(美龄是蒋介石夫人,蒋氏后任中华民国总统,她自然就是第一夫人),在日本入侵及国共战争期间,美龄曾以特使身份到美国演讲。中国变天后,她随蒋介石迁居台湾。蒋介石于1975年去世,美龄孀居美国10年,后来回到台湾,直至1991年复返美国长居纽约。2003年10月,宋美龄在纽约逝世,享年105岁。

(9):民间谑称“可口可乐”大学 乔治亚、上海建林乐知纪念教堂 The “Coca-Cola” University Allen Memorial Churches in Georgia and Shanghai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乔治亚州的艾默里学院虽不是美国卫理教会最早设立的学府,但这学府却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深远关系,特别是该院校友林乐知曾在中国办报丶办学,并对晚清末年的“维新运动”影响甚大。乔治亚上海两地都建有林乐知纪念教堂。1834年,乔治亚卫理年会在科文顿(Covington)设立在职学校(Manual Labor School)。两年后,年会决定扩展学校并以在前一年逝世的艾默里会督名字命名,取代该院原名。艾默里(John Emory,1789-1835)出生于马里兰州,曾念过法律,19岁成为律师,后感召进入服事,曾在费城丶巴尔的摩丶华盛顿特区等地区事奉,一直至1832年被选为会督。他创办季刊任作者及编辑,参与设立康乃狄格的卫斯理大学。他致力于提升卫理男女牧者的同等学历。1834年,他前往主持乔治亚卫理年会,第二年(1835年)不幸在一场车祸安息主怀。为此,年会决定以他的名字为该校命名,称为“艾默里学院”(Emory College)。 大学镇以牛津命名在学院周边形成的大学镇就以纪念会祖卫斯理在英国念过的牛津大学而命名为“牛津镇”(Oxford Town),是由卫理牧者兼设计家爱德华多马设计。各个街道均以卫理知名牧者命名。该学府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南方卫理人,其中雅格安德鲁会督(Bishop James O. Andrew,1794-1871)曾参与反对黑奴的争议,最终造成1844年南北卫理公会的分裂。另外一位是Bishop Atticus Haygood(1839-1896)被选为南方卫理公会(监理会)的会督。艾默里学院于1919年迁往61公里外的阿特兰大市,成为“艾默里大学”。1929年,牛津镇原址仍然保持一个叫牛津的初级学院,今天称为“艾默里大学牛津学院”(Oxford College of Emory University)。学生可以在这牛津学院念两年,之后再转到艾默里大学念两年以获取学士学位。 林乐知纪念卫理堂目前在原址牛津镇上的牛津学院有一座“林乐知纪念卫理教堂”(Allen Memorial United Methodist),是纪念于1858年毕业自该大学并被差往中国上海的林 乐知宣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重视知识,所以特别起了中文名为“乐知”。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帛尔克郡(Burke County,Georgia)的林乐知,父亲在他出生前两个月就离世,母亲产下他两星期后亦不幸染病弃养,幸好得到姨父姨母——赫真斯夫妇(Wiley Hutchins)抚育成人。1858年,林氏在艾默里学院毕业,获美南监理会(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South)按立为牧师,当时年仅22岁。不久与侯斯顿小姐(Mary Houston)结为夫妇,并接受派遣,前往遥远的中国宣教。1859年底,他携同妻子及尚在襁褓中的女儿由纽约登轮启航。从大西洋绕道非洲好望角,横越印度洋路经香港,最后抵达目的地上海。这是一段非常艰苦而悠长的旅程,前后历时210天,于1860年6月方才抵步。 初抵上海无以为继林氏抵达上海后第二年(1861年),美国境内爆发南北内战。他所属的美南监理会处于战火区域,因此对于海外宣教士难以兼顾,经济援助亦随之停止。林氏记述这段艰苦日子说:“最初四年,我们收不到母会分文,也接不到亲友片纸只字。全家生计陷入窘局”,他先后当过商品推销员丶保险经纪,以及在领事馆担任翻译文员等。1864年,他进入上海同文馆(后改称“广方言馆”)谋得一教席。此乃一间专为华人提供学习英语的教学机构。林氏上午在馆内教授英文,午后转往江南制造局翻译书报,晚间编辑报刊。礼拜日则到处布道及处理教会事务,工作极度紧张繁忙。林氏于1868年7月,在上海首先创办了《教会新报》;1874年,《教会新报》易名为《万国公报》。由林乐知作主编,不过读者群扩大至教会外人士,并且获得社会上的富商巨贾源源资助,经费充裕,但该报宗旨却仍维持非谋利性质。1883年,《万国公报》因内部改组而停刊。于1889年复刊后,转属“广学会”作为其机关报,仍由林乐知负责主编并更改为月刊。1907年林氏病逝上海,《万国公报》亦随之停刊。综观林乐知于1868年创立《教会新报》,六年后更名《万国公报》,以迄1907年停刊,前后合并计算,发行时间长达34年之久,乃西方宣教士在中国出版的中文报刊中,时间最长,影响力最深厚的一份。清末时的洋务派以及维新派的领袖,都要从《万国公报》获取新知;“广学会”的领导人李提摩太和林乐知更被视为“变法丶维新”的主要精神领袖。 教育改变人心面貌除此之外,林乐知亦为晚清之教育改革下过一番苦心,例如建议废除科举考试,将欧美的新学制引进中国等。在上海筹办“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并于1882年创立。他也非常热心推动中国女子教育,1892年于上海创立“中西女塾”,对于倡导女权起领导作用。故此“中西女塾”成为当时上流社会富裕家庭女儿出外留学前,先行接受英语教育的殿堂。对中国近代史影响重大的宋氏三姊妹,也曾先后就读于斯,以致该塾有“贵族学校”之称。(详见美以美的故事6)。林乐知以上海为基地,展开在华长达47年的事奉;由1860年以迄1907年被接返天家为止,他是一位将毕生黄金岁月,毫无保留地完全奉献给中国的忠心宣教士。他一生著有90种书藉,有不少自英文翻译中文,也有的从中文翻至英文。他被形容为是教会报人及教育家。 后来监理会的学校则演变如下:1871年,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迁至天赐庄,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1900年,成立东吴大学,孙乐文被选为首任校长,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是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 Read More

(8):圣西门岛上与卫斯理相遇 亚瑟摩尔博物馆 见证美国卫理运动 Encountering Wesleyon St. Simons Island Arthur Moore Museum Witnesses the American Methodist Movement

with No Comments

美国乔治亚州是卫理宗创始人卫斯理于1736年最早接触的地方,但当地美以美教会的设立却是48年后(1784年)的事了。就如上篇所说,卫斯理兄弟在美洲待了一至两年却无功而返,约翰卫斯理更是近乎落荒而逃地回到英国。说起来,约翰或许不是一个成功的宣教士,也不是一位受欢迎的传道人,又是一位感情失败者,他在乔治亚前后约23个月里也未能设立卫理宗教堂。不过,回顾约翰卫斯理在乔治亚州的宣教初体验,却使他的灵性与为人方面却有了长足的进深;而他最初活动的萨凡纳(Savannah)及周边地方仍然被视为他在美国的牧区。美以美的故事可算是从这里开始的。 两兄弟都有不愉快经历 乔治亚州于1733年开发的,是英国在美洲最早的殖民地,开发者奥格尔索普(James Edward Oglethorpe,1696-1785)是英国国会议员丶改革者丶将军,先是设立萨凡纳,后于第二年在萨凡纳以南Altamaha河口的圣西门斯岛(st. Simons Island)建立的一座堡——弗雷德里卡堡(Fort Frederica),为要保护乔治亚免受西班亚所侵占的。卫斯理兄弟是于1736年与其他 275名移民,在澳格尔索普将军带领下坐船来到萨凡纳,约翰等就留在萨凡纳,查尔斯跟奥格尔索普将军及其他移民则前往圣西门斯岛,查尔斯也兼任驻扎在弗雷德里卡堡的兵士与家眷们的牧师。但查尔斯有不愉快经历,包括与将军及移民相处的困忧丶生病了两个月,他在抵步6个月后就返回英国。约翰前后有五次自萨凡纳到圣西门斯岛,第一次是探望生病的弟弟,另外4次则代替回英国的弟弟前来主持聚会的,前后在岛上居住了约一百天。 两兄弟都面对不愉快的经历,他们分别于1736年8月(弟弟查尔斯)及1737年12月2日(哥哥约翰)先后离开伤心地,自乔治亚返回英国。不过,他们此行也不算是一事无成,实际上他们已设立一个信徒群体,就今天座落在萨凡纳的基督堂(Christ Episcopal Church)。这座基督堂是乔治亚州最早的教堂,属于英国圣公会,与乔治亚州的开发同年(建于1733年),算是该州的母亲堂会,也是当时唯一聚会地点;早期聚会用英语丶法语及意大利语。约翰卫斯理在1736年-1737年任该堂牧者,他也促成第一个主日学校的诞生,及出版第一本英文诗歌本。 约翰离开后,该堂由怀特腓尔德(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年)接续牧养工作(自1738年-1740年),怀特腓尔德于1740年还设立一座毕士大男生孤儿院,后来改称为毕士大学院(Bethesda Academy),是美国最古老的孤儿院及男生学校。基督堂还出了一位于1912年创办美国女童军的Juliette Gordon Low女士(1860年-1927年)。 摩尔是卫理公会的大使 讲到萨凡纳以南约75公里的圣西门岛,有一座很值得参观的卫理公会博物馆。圣西门岛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詹金斯的耳朵战争”(War of Jenkins’ Ear)的地点,是英国与西班牙为争夺东南区而发生于1739年至1748年的一场军事冲突。特别是1742年7月,在圣西门斯岛弗雷德里卡堡发生的流血战事——该堡军队打败西班牙的入侵军队而将乔治亚及卡罗来纳州保留在英国手中。因为一场大火,1963年之后,这个堡就不再充军事用途。现在岛上有是次战事的War of Bloody Marsh纪念碑。 今天。游客来到圣西门岛上除了参观弗雷德里卡堡国家纪念园的废墟与博物馆之外,也可以走一趟“卫斯理路线”。在堡的南边有一座基督堂,堡的对面小路则是卫斯理教堂及一个于1988年建造的卫斯理纪念园,占地约2公顷,有一个18尺高的十字架,是“凯尔特十字”(Celtic cross,一个中央交叉处连接着一个圆环的十字之符号纪念碑)。在指示牌上有碑文记载卫斯理两兄弟在当地的事迹;园里有4千多株超过60种的杜鹃花。 弗雷德里卡堡的南边约7至8公里,可经过一个以卫斯理命名的橡木住宅区,风景优美。从左边约2公里外有一座以Arthur J. Moore会督名字命名的卫理公会博物馆,靠河边的则是南乔治亚卫理公会的退修与会议中心——Epworth By The Sea。 这个博物馆以Arthur J. Moore命名,他是何方神圣呢? 原来亚瑟摩尔(Arthur J. Moore,1888年-1974年),曾出任监理会(南方卫理公会)1940年-1960年太平洋区的会督,他也是一位布道家,更被称为“卫理公会的大使”(Ambassador of … Read More

(7):美国卫理运动从头说起 卫斯理兄弟美洲宣教无功而返The American Methodist Movement Begins Failure of the Wesley Brothers’ mission to the Americas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美国卫理宗故事的发源自然始于英国。话说约翰卫斯理(1703-1791年)与查尔斯卫斯理(1707-1788年)两兄弟,于1736年响应在美洲的乔治亚(Georgia)拓荒者詹姆士·奥格尔索普(James Edward Oglethorpe,1696-1785)的邀请,前往这个于1733年由英国囚犯新开发拓展为殖民地的大陆担任牧者(Chaplain)。为在新殖民地建立“新基督教共和国”,故需要具使命感的优秀宣教士,并教化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移民,把福音传给原住民印第安人。而身为乔治亚殖民创设委员之一的波顿博士与约翰的父亲撒母耳是好友,早已耳闻约翰在牛津组织圣洁会事宜;因此,波顿强力邀请卫斯理兄弟,认定他们是前往乔治亚最佳宣教士人选。至于约翰原本就在协助囚徒的工作,因此对奥格索普将军的囚徒移民政策甚表同意,他盼望“透过向异教徒宣讲福音,学习基督真实的福音”。约翰在前往老家爱华村(Epworth)探望母亲时,提起要前往乔治亚宣教事宜,他的母亲回答说:“为了福音,若是我有二十个儿子,他们都要去,我也乐意"。在约翰卫斯理还没前往美洲前,他学习西班牙语,因为已有西班牙天主教修士到原住民当中宣教了。卫斯理兄弟于1735年10月14日,自英国坐船经大西洋前往美洲的乔治亚,查尔斯则成为奥格尔索普的秘书。在航行旅途中,因为遭遇惊涛骇浪,乘客都惊惶失措,不过有二十多位摩拉维亚的信徒(包括小孩子),非常镇定,照样唱诗,给卫斯理兄弟留下深刻印像。 萨凡纳河口小岛登陆1736年2月6日,船抵达Peeper(今称Cockspur)岛,登陆后,约翰带领大家作一个感恩祷告。目前,登陆处有一个纪念碑,上面注明约翰登陆地及当天的日记:“大约早上八点,我站在美国的土地上,这是一个没人居住的岛……我们选了一个香桃木树、雪松及海湾遮蔽阳光与大风的地方,召集大家一同祷告。”该岛距离萨凡纳(Savannah)约16公里,1833年岛上建有一个普拉斯基堡(Fort Pulaski)。一个月后的三月7日,约翰就在萨凡纳一个充作法庭的小屋举行第一次崇拜聚会。虽然雄心勃勃,在以后的两年,卫斯理兄弟却面对许多困难。查尔斯的性情似乎不适合当奥格尔索普的秘书,抵步6个月后的八月就回英国去了。约翰也面对本身的问题,包括:与苏菲(Sophy Hopkey)的“灾难性”般的爱情故事——因为与苏菲小姐的相遇,竟动摇约翰的独身主义,他们定期见面,进行属灵阅读与对话。在犹豫要不要结婚时,苏菲告知约翰她要结婚了,新郎却不是他。约翰为此很不是滋味,更觉得苏菲背叛他,不愿帮对方在教会发出公告。因此,苏菲就与夫婿到邻州的南卡罗莱纳州举行婚礼。约翰认为苏菲是藐视乔治亚州管辖权,所以向国会主教告发他们。约翰还写信给苏菲,指责她处理三人关系的错误,下令她不准领受圣餐。苏菲叔叔是萨凡那最高行政官,他获悉后极为愤概,向法庭控告约翰是“侮辱人格、损害他人名誉并以非正当理由禁止苏菲领受圣餐”等罪名。法官认为,即使约翰自认为处理事件符合法规,但确实挟带个人报复的情绪。 拍掉脚上尘土返英国苏菲叔叔到处传播约翰是“奸诈伪善的人、花花公子、骗徒、挑唆已婚女背叛丈夫的人”等污名。1737年12月2日,约翰还没等到法院的判决,就已先行逃到查理斯镇(Charleston)的港口,乘船返回英国。他在日记上写道:“在这一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我尽全力传播福音,虽未能完成我该做的事,但我已可以拍掉脚上的尘土离开乔治亚。”在返回英国的船上,约翰又遇到颱风,再度被死亡的恐惧攫获,他如此记录当时的心情:“我为了拯救印第安人来到美洲,但是……有谁能救我呢?谁能在不信的罪恶中拯救我呢?我拥有明确的宗教,我是辩讹家,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相信而己,然而,一旦死亡的危机袭捲而来的时候就被恐惧征服……谁能在死亡的死惧中拯救我呢?”对于卫斯理两兄弟而言,乔治亚宣教是失败的,可是这次宣教经验显然为约翰提供宝贵经验,包括:萨凡那英国人教会得到复兴,并创立“小通道会”(a small society,每周三、五与主日聚会),每天用3小时探访所有信徒的家、改善信徒的生活,使信徒的灵命得到成长。日后卫理公会发展模式就是从“小通道会”而来。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年)于1733年结识约翰·卫斯理,受圣洁会及卫理宗影响,1738年抵达美国乔治亚州巡迴佈道,并于1740年创立伯赛大孤儿院。乔治怀特菲尔德对约翰的评价则是极高。表面上,约翰卫斯理在乔治亚宣教给人留下一种“落荒而逃”失败结局的印象,但事实上,透过乔治亚宣教,约翰获得最大益处是认识摩拉维亚信徒、信心得救的教义、内在的信仰、巡迴布道、班会与擘饼聚会、即兴布道、祷告与内心的赞美。这些信仰的生活为教会的更新和复兴奠定基础,并持续影响后来卫理宗的复兴运动。此外,在乔治亚宣教中,他认识人和自己真实的一面,也因而走向亚德门街(Aldergate)的复兴。今天,在乔治亚萨凡纳市的老街,在雷诺广场(Reynold Square)可以看到一尊约翰卫斯理的塑像,面向右边是卫斯理的住处与花园;同时在Johnson广场有一所基督教堂的右侧是他最早崇拜的地方。在市政厅(现在的邮局)则是约翰经常聚会的地方。不远处还有一所卫斯理纪念教堂。

(6):宋家三姐妹至张爱玲 卫理高等教育影响中西至钜 From the 3 Soong Sisters to Zhang Ailing The great east to west influence of Methodist higher education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美国纳什维尔市(Nashville)的联合卫理公会门徒事工大楼的对面一幢是卫理高等教育大楼(General Board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Ministry)。在全美国相关卫理公会的学院丶大学共有117间,在田纳西州则有4所卫理学院与大学,他们除了注重学术的追求,也对学生的灵性增长有所关心。 在田纳西州的好几所卫理学院与大学,本文介绍其中五间包括: 一丶田纳西卫斯理大学 田纳西卫斯理大学(Tennessee Wesleyan University (TWU)是美国卫理公会在田纳西州的雅典市于1857年创设的一所大学,原为一间女校,数度易名并在诺克斯维尔(Knoxville)设分校,提供夜间部。该大学约有1千1百多名学生。 二丶马丁卫理学院 马丁卫理学院(Martin Methodist College)创于 1870年,是卫理公会田纳西年会属下一所文科大学,2015年也开办了商业行政硕士课程。该学院设在田纳西的普瓦斯基市(Pulaski)。该大学约有1千名学生。 三丶梅哈里医学院 梅哈里医学院(Meharry Medical College)创于1876年间,是美国美以美会最早设立的黑人医务人员的训练学院。这个医学院有一个动人的故事,1820年代一位16岁的白人(Samuel Meharry 1810-1898)在推着简陋车斗运送塩包的途中遇到困难,晚上借宿一位刚自奴隶恢复自由身的黑人家並得到援助的故事。40年后,他参与卫理公会的“援助黑人基金会"注入资金在田纳西中央学院开办医药科目给黑人就读,1876年另创以他名字命名的医药学院。目前约有8百多名学生。 四丶兰恩学院 兰恩学院(Lane College)创于1882年是美国黑人卫理公会( Colored Methodist Episcopal (C.M.E.) 的一所高校,是以前卫理会督以撒兰牧师(Isaac Lane,1834–1937))命名。这个自美以美会分裂出来的卫理宗派于1870年12月16日在田纳西州的杰逊市成立的。1950年代改名为基督徒美以美会(Christian Methodist Episcopal) 。现有学生约2千多名。 五丶范德比大学 对于东马人较为熟悉的纳什维尔市的大学是范德比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曾任砂拉越卫理公会会长的鄧玉歧牧师及英语老师王受敦、知名针炙医师林忠训等于1960-1970年代都就读于该校。该大学创立于1873年,由美国一位鉄路及船运大王范德比 … Read More

(5):基督徒艺术博物馆国际性藏品 纳什维尔139卫理教堂 Christian ArtMuseum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话说美国联合卫理公会的门徒事工大厦座落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国际性的“灵修日程”事工部亦设在其中(包括一个小教堂丶基督徒艺术博物馆)。上两期介绍了阁楼小教堂及世界基督徒艺术彩窗,本期就带读者到博物馆内看世界不同地方的基督徒艺术成品。 基督图像风行世界这个面积不算大的基督徒艺术博物馆,摆列的物品反映出其具国际性丶跨种族及跨宗派的胸怀,这也是《灵修日程》(The Upper Room)事工的特色。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基督耶稣的人头画像(1941),是美国著名画家华纳萨尔曼(Warner Sallman,1892-1968)的作品,也是许多基督徒自小对基督形像所存有的深刻印象。华纳萨尔曼的其他画作还包括:基督在客西马尼园(1940)丶基督是好牧人(1946)丶基督是导航员(1950)丶基督在心门外叩门(1953)丶耶稣与小孩等经典作品。如今,在不少东西方教堂都贴有华纳萨尔曼所画的基督头像(据悉以这画作为范本的图像销售超过5亿张呢),甚至有不少基督徒误以为这就是基督耶稣的真实面貌;然而这虽然并非基督真貌,但图像有时可协助信徒加深对基督耶稣身份、属性与作为的默想。不过,我们都当明白:凡接受基督耶稣为救主的,基督就在我们的心中。博物馆从十一月至正月也会展出的圣婴相关展览,有来自40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石刻丶雕塑丶陶瓷及木制品共160种,与180多幅相关图画,琳琅满目,让人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在不同文化之中信徒对圣婴的认知与呈现。 可爱的烏克兰复活蛋同时,馆中还展出各种收藏品,让观赏者可以了解从11世纪至21世纪对于圣经故事的理解与诠释。这其中,各种复活蛋的制作留给在下最深刻的印象。只是,遗憾的是近日传出这阁楼博物馆将于今年1月31日起关闭的消息;唯这个于1953年起就开放的展馆,不仅吸引也感动许多前来的参观者。因而,当局如今正研究要如何转型,好使这展馆成为灵性塑造的空间。我们希望在新一年有新的期待。 爱加倍花园默祷处门徒事工大楼除了训练部丶出版部丶小教堂丶博物馆,还有一座“爱加倍公园”,爱加倍就是取自希腊文agape(基督的爱)。爱加倍花园反映主基督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及复活情景,其中有耶稣在井边向撒马利亚妇人讲话的雕塑,及一个八角形喷水池,底部有两只鹈鹕鸟,那是一种代表基督徒的虔诚;在旁边则有客西马尼园及基督复活的经文。小公园里备有坐椅供人休息默想。田纳西州(Tennessee)的人口约为6百万人,其首府是纳什维尔市(Nashville),共有60万人。该市以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阵亡的将军弗朗西斯•纳什命名。纳什维尔是医疗卫生丶音乐丶出版和交通运输的重要中心,有“音乐之都”美称,是乡村音乐的圣地。美国的美以美会于1784年在马利兰州的巴尔的摩市成立,53年后的1837年,Eli P.Farmer被委派来此设教。1840年以木桐建造一间粗糙的教堂,一直到1848年重建新教堂 ,即是今天纳什维尔市卫理公会教堂。据探悉,目前在纳什维尔市及周边的卫理公会教堂约139间,其会友人数共11万7千983人,其中每周出席崇拜人数则为4万5千7百人。

(4):世界基督徒艺术彩窗 一眼看完二千年英美教会历史 World Christian Fellowship Stained Glass Window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Nashville)的卫理公会的“门徒事工”大厦,设有《灵修日程》事工的办公室、博物馆及小教堂。上期介绍小教堂的《最后晚餐》木雕作品,今期则介绍自底楼至二楼的楼梯的后面,有一幅被称为“世界基督徒团契之窗”(World Christian Fellowship Window)彩绘玻璃图。 这幅20呎高、8呎寛,由9千个玻璃块片组成的鲜艳彩图,总给人留下极深刻印象。这是由费城的D’Ascenzo Studios 制作的,彩色玻璃图案是为了纪念圣灵在二千年前降临在“马可楼”(阁楼,Upper Room)上的事迹,那是五旬节开始。接着,圣灵透过初期教会及不同时代的24位基督仆人“执行”上帝的工作。这别具意义的彩绘玻璃乃于1959年5月17日(亦是圣灵降临主日)时举行奉献礼。 中央部分 彩绘玻璃图主要可以三大行分述:先从中间一行说起,最顶端的图1是三位一体的符号,接着是图2是圣灵如鸽子,再来大图3是指圣灵如火焰(舌)降在阁楼的门徒们身上。小图4是公元前四百年前的约珥先知,彼得在五旬节时引述他的预言有关圣灵降临事宜:“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老年人要做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约珥书二28-29) 再下的大图5是彼得在五旬节讲道情况,可以参使徒行传二章14-42节。在讲道中提及约珥先知,也提到大卫王,因此再下一张的小图6就是大卫王弹坚琴,他为扫罗王弹奏,上帝带领他打败非利士人歌利亚,最后大卫作王。圣经预言弥赛亚是自大卫王的后代而出,彼得讲道中就把大卫与耶稣基督串连起来。 接下来的大图7是彼得与约翰在美门(徒三1-10) 靠着圣灵所给的医治能力,让瘸腿走路。小块图8则是耶路撒冷的阁楼(Upper Room)原貌,大图9则是传福音(徒八4——“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脚下有一个地球图,表明福音要传遍全世界,一边是圣餐图,另一边则是上帝圣书,说明福音的能力,耶稣门徒靠着圣灵成为世界的见证。 最后的一小块彩图10是卫理公会会友,也是美国基督青年会(YMCA)重要领袖约翰穆德(John R. Mott,1865-1955),他曾组织“世界学生基督徒联合会”(WSCF),于1910年筹备世界宣教大会,此外还于1946年得到诺贝尔奖,并于1948年参与普世教会的创办工作。 另外两侧则是描述初期教会的生活、发展的图案,在最后两边是图29弗罗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1820-1910)被称为“护士精神的象征者”,她也被形容是“提灯的女士”。另一位(图30)是乔治·华盛顿·卡弗(George Washington Carver,1864年7月12日-1943年1月5日),他是美国教育家、农业化学家、植物学家,也是第一个进入爱荷华州立大学并取得农业硕士学位的黑人。从图案中可以看到装着花生的袋子,因为他发明自墨水至肥皂等300种由花生所制成的产品,说明他坚定的信心让他克服各种困难,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科学家。 左侧彩绘玻璃 从左边彩绘玻璃顶部孤形图,是巴拿巴(图11)——“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徒十一24)——他也是保罗亲密战友。接着的图12是圣伯尔纳多(St. 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法国天主教修士,是中世纪一名伟大的神秘主义者,也是苦修的简朴生活与个人灵修运动的领导人。 图13是贵格会创始人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生活在一个社会剧变的时代,他坚持不妥协的基督教信仰,与宗教、政治的舆论势力相抗衡。 图14的以撒·华兹(Isaac Watts,1674-1748),是英国17世纪一位多产的赞美诗作者、公理会牧师、神学家,一生创作约750首圣诗,被称为“英文圣诗之父”,包括《千古保障歌》及《奇妙十架等》至今仍然为人所颂唱。 图15是卫斯理约翰(John Wesley,1703-1791),就是本宗创始人,是牧师、布道家、宣教士及改革家;他一直自视是在圣公会内推动“卫理运动”。自英国至美国,卫理宗是18世纪这两国最大宗派之一,以“世界是牧区”为怀,积极推动敬虔与怜悯事工。 图16是卫斯理查尔斯(Charles Wesley,1757-1834)在牛津大学唸书时创设小组,这群人被称为“卫理的开始”。他前后起码创作了5500首诗歌,包括《万口欢唱》(或译为《赞美主奇妙救赎》,O for a Thousand Tongues to … Read More

(3):从马可楼说起 透过圣灵日日更新灵程 From the Monastery of ST MARK

with No Comments

在下于1995年随东马第一团圣地旅行团,在耶路撒冷时访问了“马可楼”,那是两千年前耶稣与十二门徒在此处聚集享用最后晚餐的地方。马可楼,又名“晚餐楼房”(Cenacle or Upper Room),除了是“最后的晚餐”的地点,还是新约中许多事件的发生地点,如:耶稣为门徒洗脚、耶稣复活后显现、耶稣升天后门徒聚集祷告、选出马提亚为使徒、五旬节时圣灵浇灌在门徒身上等。 这幢在二楼的房间,也称为“阁楼”,在新约马可福音十四章15节、路加福音廿二章12节都指:一间大楼;使徒行传一章13节:一间楼房,英文都是用the upper room。门徒在此领受了五旬节圣灵的充满。 美国联合卫理公会门徒事工就以“Upper Room”为出版灵修杂志的名称,意指这“阁楼”是上帝临在及从上头得着能力之处。因此,基督徒若与上帝有亲密交通,每天操练灵修生活,就必得着能力,活出光彩。中文版“Upper Room”是于1950年代由香港拿到版权,但没有按照原名字面意思翻译,而取用《灵修日程》这一名称。 美国联合卫理公会门徒事工旨在提供及培育基督徒灵性生命成长,让信徒对上帝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体悟。除了这本始于1935年的灵修指引(《灵修日程》事工是门徒事工的一部分),同时也渐发展至出版更多书籍、代祷事工、推出“聆听”事工及爱神爱人事工等等,以此联合各宗派让各年龄层信徒能藉此转变生命及发展更深的信心;使这些在基督里建立的新生命,能彼此分享上帝的“爱与引导”的经历,激励各地信徒以属灵行动转化世界。 “Upper Room”小教堂 目前美国联合卫理公会的门徒事工大厦座落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国际性的“灵修日程”事工部亦设在其中(包括一个小教堂、基督徒艺术博物馆),每年吸引不少游客。每周三,该事工的晨祷会也邀请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讲员分享。 本期就先来介绍这个“阁楼小教堂”,其讲台是模仿卫斯理曾在不同教堂用过的讲台造型,比如:纽约的城市路教堂、费城的圣乔治联合卫理公会教堂、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圣腓力堂(卫斯理约翰在乔治州宣教时)。讲台前面有一个“凯乐符号”(Chi-Rho,希腊语:XP,是一个早期的基督宗教符号,由希腊文单字“ΧΡΙΣΤΟΣ”,也就是基督一词的希腊文写法)。 在教堂讲台后方,有一个17呎寛、8呎高的《最后晚餐》木雕,很是醒目。这个于1953年开幕的教堂,是把达文西所画的《最后晩餐》以木雕方式呈现,也成为该教堂的一处焦点;这幅木雕当年动用了约50位雕工,在雕刻家Ernest Pellegrini领导下花费14个月完成。木雕的焦点是基督,但其脸孔被形容是世界上最忧愁的脸孔,因那时是在他要被罗马兵丁逮捕的前夕,面对外忧更有内患,祂的神情其实就是对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木雕左起是巴多罗马、雅各、安德烈、犹大、彼得及约翰;右起则是多马、腓立、西门及马太。约翰被形容是主所爱的门徒,所以图中耶稣左边的约翰正在与凑过来的彼得谈话,中间则是手握着钱囊的犹大,他把盐瓶弄倒,神色紧张。 虚拟祷告室 与主亲近 此外,在教堂边设有一个小祷告室,也称为“虚拟祷告房间”,可以在其中单独与上帝祷告,这是为了纪念《灵修日程》创始人伊蒙斯博士(Dr. Grover C. Emmons)所设,可以在网上彼此代祷,提供协助的祷文及相关机构,也可以把祷文贴在祷告墙。虽然是虚拟祷告室但也是实际可以让人安静祷告的地方。在祭坛上有两位小天使,实是取自义大利画家拉斐尔《圣母像》(Sistine Madonna)的两位小天使,是由波士顿的Gonippi Raggi所画。在祭坛前的栏杆有“耶稣”的希腊文名字缩写:IHC。该祷告室开放时间是拜一至拜四早上8时至下午4时30分,周五则是8时至中午12时30分。(待续,下期将介绍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世界基督徒团契”)

(2):美联合卫理门徒事工 为3万1千间堂会训练基督门徒 Training Christian Disciples for 31,000 Churches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美国联合卫理公会的“门徒事工”(Discipleship Ministries),2015年3月以前称为“门徒事工部”(General Board of Discipleship,GBOD)。该事工创于1972年,是美国联合卫理13个国际性事工的一个。门徒事工部主要是提供给各地新教堂成立后的领袖发展、基督教教育、灵性塑造、崇拜、领导、布道等提供各年龄阶层的培训资源。该事工的对象是美国卫理各年议会、教区及其属下的 3万1千间的地方教堂,以便训练会众们成为基督门徒改变世界。 该事工主要推动事项包括:1.崇拜;2.《灵修日程》事工;3.以马忤斯灵程;4.领袖资源。 1.崇拜 崇拜包括每个主日及教会特别节期的崇拜意义与礼仪、讲章提示、建议的诗歌、图案等。 2.“灵修日程”(The Upper Room)事工 这里“灵修日程”事工,除了出版每天灵修材料《灵修日程》之外,还有出版进深的培训材料、书籍等。《灵修日程》灵修杂志是双月刊,是与各宗派取得配搭一同为各教会的提供高素质的灵性塑造训练材料。《灵修日程》目前在100个国家出版超过35种不同语文版本,全球拥有约300万读者,是一本发行85年且最受欢迎的灵修材料。(详见1246期《卫理报》页8-9)。 3.以马忤斯之旅 “灵修日程”事工,还有一些灵性塑造课程如“以马忤斯之旅”,3天72小时的一个全新的方式,让你在基督的社体内与复活的主相遇,经历上帝的恩典重燃在你的心灵内(路廿四章15节)。“以马忤斯之旅”的目的在于激发、挑战与装备本地教会的信徒,无论在家庭、教会与工作场所都能实践信仰生活。“以马忤斯之旅”是一个属灵的更新运动,透过信徒领袖与教牧配搭事奉,培训基督的门徒,加强本地教会在世上完成基督所托付她的使命。 为了鼓励六十岁以上的长者,也能面对灵性的更新,推出以马忤斯的浓缩版“面对面”社体。让他们重新发现上帝每天都在他们的生命中,灵性因而得到更新,直到再见主面。 另外,该事工也特别为18-35岁的阶层设计了“餐桌之旅”(Journey to the Table)的灵性塑造课程,连续七个周末或弹性安排的转化家庭、工作或学校的灵性塑造课程。 “灵修日程”事工还包括:祷告中心(The Living Prayer Center)、阁楼教堂、博物馆、灵性塑造学习中心(Academy for Spiritual Formation)及电子学习课程(eLearning Courses)、成年与少年灵性塑造杂志及课程等。(待续)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