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黄孟礼
受访:廖克民(曼绒甘文阁卫理宣道堂主理牧师、《思源报》总编辑)
整理:卢韵琴
教会不应该单单只是照顾到人们的精神层面,更应该发挥影响社区的力量,融入社会,进而转变社会。
曼绒甘文阁卫理宣道堂主理兼《思源报》总编辑廖克民牧师看重教会历史,进而收集历史,后再研究历史,更向世界展现历史,并希望能够做到文化历史的传承,以及培育从事历史相关研究的人才。
出生于1968年的廖克民牧师,土生土长的实兆远人。从小生长在一个非基督化家庭,1984年信主,并在1985年蒙上帝呼召,1992年回应呼召进入马来西亚神学院接受装备。1996年,神学道学学士(BD)毕业后,1997年开始在宣道堂服事。
“当我来到宣道堂这个老教会时,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情况,就是我竟然找不到一份完整的宣道堂建堂史。那时我就在想,宣道堂不只是这里的第一间卫理公会教会,更在社区内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怎么可以没有历史的记载?”于是,他就开始着手寻找历史,通过仔细的调查,在1998年,他查到了宣道堂的建堂是在1903年9月9日,推翻了之前在1902年建堂的记录;又因为台湾的“双十节”给了他启发,遂决定把宣道堂的周年纪念定在了每一年的9月9日,更称之为“双九节”,更从1999年开始庆祝“双九节”。“我还开始了重挖垦场早期用的但被荒廢的水井的工作,还有出版教会刊物,并取名为《饮水思源》,就是要提醒弟兄姐妹当要注重历史,展现历史。”
1999年,该教会在他的主导下,开始了“双九节”的庆祝活动,并办了第一次的历史文物展,之后的每一年都继续庆祝“双九节”。 2001年3月,他组织了一个访问团,有机会来到诗巫参加福州垦场100周年庆典活动,在砂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干事黄孟礼的安排下入住了当时尚未拆除改建的富雅各客房,带他走了一趟砂拉越教会历史之旅,又带他参观了砂拉越文化协会,促使他在返回曼绒之后,也构思及成立了曼绒华人基督徒文化协会。
除此之外,在2002年,他将《饮水思源》会讯改名为《思源报》。同时,他也开始了林称美花园的兴建计划,随后他成功向政府申请拨款,并在2002年开始兴建工程,还办了第一届文化研讨会。2003年,曼绒的华人社团联合会要主办垦场100周年庆典,他主动要求加入工委会,不料却被选为工委会主席,从而让他结识了许多社团人士,为他日后的融入社区打下了基础。
“当年的百周年庆典十分成功,于是大会便决定以后每年都办庆典,但就由华团与教会轮流主导,双数年就由教会主导,华团配搭,单数年则反之。”廖牧师要强调的是,他积极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并不是为了展示教会的力量,反之,他要让大家看见教会在社区的服事。
设立历史文物博物馆
至于原垦场中心的牧师楼被改建为博物馆,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而宣道堂是最适合的地点,因为牧师楼本身就是一栋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我自己在牧师楼住了6年半,对于这里,我很了解,也深知它的历史意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他办了第一次的历史文物展之后,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文物热,不但有人开始收集文物,更有人乐意将他们家中文物捐献给教会。“那些年,我们办了几次的文物展,但每次办都需要把这些文物搬来搬去,是项吃力又麻烦的工作,为了让这些文物有一个适合它们的‘家’,更可以展现文物身上的历史意义,博物馆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于是,在2002年8月,他搬了家,把牧师楼空了出来,让文物们入驻,开始了博物馆的文物编制工作,并开始接待客人。在此期间,其实廖牧师都在边工作边攻读教牧硕士课程。2003年10月,他在马来西亚神学院取得了他的教牧硕士学位。过后,他于2004年继续前往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进修东南亚神学研究院(SEAGST)神学硕士(MTH)学位,专研教会历史科目。
谈及牧师楼博物馆的重建工程,廖牧师更是口口声声地满满感恩,虽然重建工程在2009年就已经动土;然而,因为他的重建概念不被原先的绘测师所接受,使到重建工程一拖再拖,换了多位绘测师,从实兆远找到了吉隆坡,都没有绘测师愿意接下这个任务。
直到多年后,终于有位长居吉隆坡的诗巫人郑韻绘测师愿意画图,再由另一位绘测师做出最后的定案,后再由另一位绘测师提交政府申请,结合了三位绘测师的努力,终于,博物馆的重建计划于2017年开始动工。
为了不耽误工程,廖牧师在2016年6月左右,就成立了3个工作小组。首先是工程监督小组,负责监督重建工程的各种事宜;再来是历史鉴定小组,负责的是历史文物和文献的整理;然后是由廖牧师领导的筹款小组,负责筹募重建工程款项。“因为我要负责筹款,所以整个2017年,基本上除了圣餐主日,我都在全马走透透地讲道与筹款,然后还有历史文物和文献的最后鉴定,那段时间真的是忙得不可开交。”
成就马来西亚教会历史
在硬体与软体都准备好之后,他还有博物馆的参观流程和文物的排列需要定制;也正因为如此,他因着需要而结识了一班文化人,虽然他们是非信徒,但在此方面为他提供了不少帮助。
博物馆内除了展示厅,还收集文物的地方,更有一个存放“待成为文物”的地方。“这些文物的年纪尚轻,但它们很有纪念价值,所以就只能先进入‘待成文物’区。”廖牧师认为,文物是可以引起人们兴趣的物件,但更重要的是文献,因为唯有文献可以记录更多史实,并可供予深入研究。“我研究历史只是想成就一本马来西亚教会历史,至少让后人可以知道教会在马来西亚的发展时间线,并且让人们认识更多的基督教宗派,卫理公会并不是唯一。”
今天,实兆远垦场博物馆在当地已然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2018年开幕奉献开放至今,已经有超过1万人到访,对比之前15年仅有3万人到访的记录,真有天壤之别。
再来,就是这个博物馆也扮演着传承的角色。“今年的农历新年,我要求博物馆在年初二和初三向外开放,并告诉负责人说,我们要做推陈出新的事,他们每个人仅需要抽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就足够了。”而这场被他称为“春回垦场”的新春活动,在两天的时间里,就吸引了上千人的参观,民众在新年假期期间有地方好消磨时间,博物馆也有收入,更把历史传讲出去,一举三得。
接下来,该博物馆还要扮演着培育新世代的角色。廖牧师欢迎所有的学校来到博物馆进行实地教学,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欢迎。当谈到他的未来计划时,廖牧师还是会致力于修订大马教会历史,并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此领域一同工作,甚至是设立一笔研究基金,为致力于此领域的人士提供经济方面的援助。
另外就是在博物馆设立客房,以便出租得以增加收入,还有就是推广“博物馆之友”。这是一个专属于实兆远垦场博物馆的奉献配备,凡是一年奉献RM1500者,皆可以得到50张入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