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2019年10月2日朦胧的清晨,在下一个人登上马六甲圣保罗山顶的圣保罗教堂,拍下了俯瞰马六甲市的圣芳济雕像;想到这位被视为天主教“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曾在475年前就踏足这块地土,令人肃然起敬,并有许多的感触。
全名“圣方济各沙勿略”(San Francisco Xavier,1506年-1552年)是西班牙籍天主教教士。他是耶稣会创始的7位修士之一,1537年祝圣为神父。1541年,35岁时被派往印度,成立了圣保罗学院,为耶稣会在亚洲最早总部。
1545年,圣芳济前来马来半岛,并来到当时属于葡萄牙的马六甲,同时以圣保罗山的葡萄牙小教堂为基地。1641年,荷兰征服马六甲,教堂归属荷兰归正会,正式命名为“圣保罗堂”。
1546年1月,圣芳济前往印尼的摩鹿加群岛宣教。1547复活节后,他又回到马六甲,在1548年在圣保罗堂设立了一所马来半岛最早的现代学校。1549年8月15日,圣芳济同两位耶稣会士前往日本南部的鹿儿岛,成为第一位踏上日本国土的天主教传教士。在他1551年离开日本时,当地的信徒约有一千;该岛现今还树立着他的纪念碑。
终未进入中国
圣芳济在日本时发现,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于是决心访问中国。当时中国实施海禁,不允许外国传教士要进入。1552年8月底,他以距离中国广东海岸很近的上川岛作为基地,计划偷渡入境。但答应帮助他们偷渡的中国商人反悔,迟迟不来。三个月后,他在等待中却染病逝世。1552年12月3日晨,这位传教士病逝于岛上,年仅46岁,终未实现进入中国的心愿。
30年后,利玛窦成功地将天主教传入古老的中国。300年后,耶稣会于1853年在上海董家渡建造中国的第一座主教座堂时,就命名为“圣方济各沙勿略堂”。
1753年,马六甲基督堂(现称“红色教堂”)建成后,圣保罗堂改为世俗用途,成为马六甲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堂内用作墓地。英国于1824年占领马六甲,教堂被用作火药库。1952年,教堂的废墟前竖立了圣方济的雕像,以纪念他到达马六甲400周年。雕像祝圣一天后,一棵大树倒下,折断了雕像的右臂。
米拉结坟墓
从圣保罗教堂后面的一条小路走下山时,经过一个荷兰坟场(Dutch Graveyard),在沈文彪牧师手机指示下,找到了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年)的太太拉结(也译瑞裘,Rachel Cowie,1783-1819,苏格兰亚伯丁人)。
1812年8月4日,拉结与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米怜结婚,新婚一个月后,他们由英格兰的Portsmouth出发,近10个月后于1813年7月4日抵达澳门,米怜成为继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年)之后第二位到中国的宣教士。
由于中国不欢迎外国宣教士,1815年4月起米怜夫妇带同刻版工匠梁发前往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在当地开始文字和教育工作。米怜夫人在不到7年的婚姻中,拉结生了6个孩子,其中2位早夭。1819年1月,她再产下一位男婴,不久她本身因染上热病和痢疾,于3月20日安息,成为来华宣教士太太中第一位在宣教工场过世者,年仅35岁。其时4位子女最年长的不到6岁,最年幼的仍在襁褓中。
米怜与第一份中文报
基督新教第一宣教士马礼逊于1807年来中国,第二位来华的基督教宣教士米怜夫妇。梁发在马六甲期间,开设印刷所,宣教士在梁发帮助之下印刷大量中文圣经丶布道书及福音单张,更出版中国第一份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月刊,同时出版英文刊物《印支搜闻》(The Indo-Chinese Gleaner)。梁发因工作关系常有机会看圣经及米怜写的福音书,在受感动之下决志信主,更于1816年11月3日接受米怜的施洗。马礼逊于1823年按立梁发为牧师,成为中国第一位牧师。
1818年11月11日,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英华书院,是近代来华宣教士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1819年,米怜妻子病逝,米怜悲痛万分,除了繁重工作还要兼负母职。英华学校于鸦片战争后,1843年连同印刷设备迁往香港。在太太去世后三年,1822年6月2日,因积劳成疾,米怜也安息主怀,享年37岁。目前在马六甲基督红色教堂有一块米怜纪念碑,一般相信他就是埋葬在基督教堂下面的。
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历史文献部组团到马来半岛,自新山丶马六甲丶实兆远丶怡保参访十多个文物及博物馆。除了参访及了解各馆的展设布置情况,也对历史有了重新的了解。
在沈文彪牧师的带领下也到原英华学校旧址参观,此外也前往马六甲卫理公会拜访。这项行程自2019年9月30日至10月5日,共有7位成员参加,收获良多。参观行程包括:1.新山——新山福建文物馆、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2.马六甲——圣保罗教堂、郑和文化馆、荷兰红教堂、英华学校;3.实兆远——实兆远垦场博物馆、七条路文物馆;4怡保——何人可茶展览馆、闲真别墅;4.吉隆坡——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华社研究中心、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国家博物馆。
意外的收获
首先,是在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发现1962年《卫理报》主编郑忠信博士的相片与资料。郑氏曾在诗巫卫理中学任教,也在砂卫理公会年会掌教育部等职多年。1969年,他被宽柔中学聘为校长。
其次,在怡保何人可茶展览馆,发现该茶的老相片展出老标志,那是在1948年挂上了“何人可救星药行”的招牌。何继昌是虔诚基督教徒,他把商标取名“救星(Saviour Brand)”,上有一醒目红十字,写着“信必得救”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