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乡处处:失声的女人

with No Comments

文/陈心洁(临床心理学博士)

日前,台湾的一个年轻女作家林奕含在处女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后不久自杀身亡,由于书中故事疑似涉及自身遭到性侵害的经历,因而引起台湾社会广泛关注。关于忧郁症(抑郁症)我就不多插话了,但凡有名人自杀的案例出现,就会有人关注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只是因为这位才女在离世前,谈到了自己对书中主人翁的投射,仿佛这本关于老师诱奸初中女生的小说,成了她的遗书。她想借着这本书,写出另一面的自己,鲜为人知的那一面,在光环底下有爱有欲望,有恨有彷徨,有光有黑暗的自己。
为什么有些生命,要到消失之后才能发出声音,让社会听到?
这也是楚国诗人当年做的选择,投汨罗江,而后才有人纪念爱国情怀和诵读《离骚》。我们的社会有多少弱小的声音,不是没有人听到,而是被忽视,被压制,被论断,被描黑。就如林氏书中的房思琪,因为失身后找不到出口,试探性地问了父母,得到的信息却是这类被性侵的女人都是自己太“不检点”、“穿着太暴露”、“自讨苦吃”,最后只好分裂出那美好的一面,投射在施暴者的身上,矮化了自我,以“爱为名”合理化了自己的创伤,才可以继续面对生活。
最终,她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害怕和愤怒,骄傲和羞耻,来回地折磨着幼小的心灵。书里的房思琪最终疯了。而写书的,终于选择永久的沉默。我们可以谴责施暴者,也可以责怪父母的愚蠢,但都无济于事。天下还有多少女子遭受此苦?各国有各国的数据,而我们的报章天天都有一条如此新闻。但是同样的“丑闻”天天仍在发生。
对女性的偏差认知
这里,我不仅要为被性侵的弱势人群发言,还要纠正社会对另一类女性的偏差认知,冠以——“小三”或“情妇”二字的女人。有没有社会学调查过,多少“小三”也是被性侵后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先别说那些国会里无知政客提出的意见——“解决性侵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让被害者嫁给施暴者”,我们的男权社会以为婚姻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保护软弱的女性。
在这样一个主流的社会认知里,我们对婚外情的“第三者”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她们是婚姻的“破坏者”、“引诱者” 、”狐狸精“;而男人就是“被诱惑的”失足者、“一时糊涂”的迷惑者,需要被拯救的通常是“男人”。谁会想到“小三”也需要被救赎?
一旦一个有妇之夫和一个单身女人的性丑闻被爆开,往往后者会被撕裂,而前者会被原谅。所以男人,可以越来越大胆,肆无忌惮地在这个社会主流里横冲直撞,犯了错误也有人背黑锅,不需要自己解释,尤其有钱有势的男人。我不否认有部分的小三的确是奔着物质和资源而投向有妇之夫的怀抱,但也有一部分的小三是为爱所苦的一群。
“我真的不知道他结过婚的!他当时来找我,追求我时,完全没有提到他的婚姻状态。我以为他是单身的。当我发现时,已经晚了,我什么都给了他了。我想和他分手,可是他还是缠着我,要我原谅他,说他和太太已经没有爱。他爱的是我。可是他又离不了婚,因为要维持家族颜面和事业。又说不忍心伤害自己的太太,觉得对方无辜,孩子也无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回来找我,和我示好?难道要我一辈子替他隐瞒下去,做他的暗室夫人?我其实什么都不缺,也不需要他来养我。我只是希望有一个男人珍惜我,心疼我。离了婚这么多年了,没有对男人心动过。但是他的出现,让我方寸大乱。我根本不想当小三和破坏人家婚姻啊,可是这次我真的是被骗了,还陷得这么深。你说我要怎么办?转身离开,他在楼下等了我一夜。不开门,自己也很痛苦,也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胃溃疡又开始发作……”说到这里,她也泪眼模糊。
让女性发声
辅导室里,我见过吵架的夫妻,想离婚的夫妻,总归各有各得不幸,太太诉说老公的不忠,老公保持沉默。但是,也有一些不在传统家庭和婚姻辅导的教科书里的女性角色出现,谁来为她们负责任和伸张正义?
大家都流行“打小三”,却没人发现这里最该打的是一个不成熟的“男人”吗?如果26岁的林奕含和丈夫离婚了,回去找那个当初诱奸她的老师对质,想讨回公道,会不会被万夫所指为“破坏人家家庭的小三”?很可能大家对于一个“离婚过的成年女子” 不会有那么多的同情。认为事过境迁,应该“大方原谅”,双方各自经营家庭。在“劝和不劝分”的华人社会语境里,多少不公义的施暴被模糊了,合理化了,遗忘了,造成受害者的“失语症”。于是,她们用着社会的道德评价来精神上鞭打自己,直到走上不归路。
当社会在反省教育的失败,教会是否也可以反省家庭教育的缺失,包括性教育?除了教导青少年人关于“婚前没有性行为”,是否也要加入“婚前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性侵犯”?除了教导已婚夫妻关于“婚后没有婚外情”,是否也要加入“婚后如何保持性健康?”
在谈“性”变色的今天,我们再看看创世纪,那分别男女性别的篇章——骨中骨,肉中肉的关系;再看看雅歌的爱情诗篇,赤裸裸地躺在对方的怀中入睡。我们是否也可以有一种语言,让女性发声,控诉被扭曲的爱情和破坏的信任?
辅导室里听了太多这样的故事和控诉,但是这些女性更需要的是社会的理解和接纳,不是在伤口上撒盐,给予更多道德的责备。不管是“小三”还是“二奶”,还是“原配”,都是社会权力博弈的一个地位象征。这些标签只能决定法律位置,但解决不了家庭婚姻关系,更无法治愈人性深处的不安全感。最终,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任,不管是三角关系里的哪一方。
“那没有犯过罪的,可以向这个犯奸淫的妇人扔第一块石头吧!”耶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