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 Talk总编面对面:印尼华侨张和平操一口流利华语 背诵英语经文接触福音 老当益壮继续为主歌唱

with No Comments

采访:黄孟礼
受访:张和平(印尼华人基督徒)
整理:卢韵琴

因高中老师用圣经经文与英文诗歌教英文而接触福音,后又有牧师借用学校聚会,张和平信主是水到渠成,从此恩典不绝,更数次在经济危机中靠主安然度过难关,让他不禁高呼“上帝赐福满满,恩典永远够用!”

在印尼落地生根
张和平,印尼华人,祖父时代已经从中国移居至大马半岛,后因二战爆发,其父从半岛搬迁至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距离印尼第三大城市——棉兰(Medan)约288公里的兰都埠(Rantauprapat)定居。
华人在印尼属于少数民族,就算是如今,华人后裔也仅有1千7百万人左右;更毋论当年的印尼,华人更是少数。兰都埠的华人并不多,但是他的父亲依然选择在这里落地生根。
1942年出生的张和平,由于生在日据时代,所以渴望和平的父亲,就给他取名为“和平”。
能操一口流利华语的他,拥有与其他华人沟通的优势。“其实在印尼群岛中,苏门答腊岛的华人已经算是比较多,而且还会讲华语,尤其是棉兰一带的华人;其他岛的华人则是以方言占大多数,有些是客家话,一些则是潮洲话或是厦门话。”
而生于兰都埠,长于兰都埠的他,小学就开始就读于该埠的一间华文学校(当时只有两间华文学校),直至初中毕业。由于当地没有华文高中学校,若要继续升学,就必须到棉兰去。无奈之下,他只能提早外出社会打工,派报、挑水、单车修理、杂货店店员等工作,他都尝试过。

背诵英语经文接触福音
求学期间,他有位英文老师是基督徒,在教导英文时,让学生背诵圣经经文,并教学生唱诗歌,从而让他有机会接触福音。
那时,印尼卫理公会华人教会在1960年成立,并在兰都埠设布道站。距离兰都埠约130多公里的奇沙兰镇(Kota Kisaran)华人教会,每个星期都有牧师来办一次聚会,地点就是借用张和平的学校。1961年,张和平决志信主,并且活跃于教会事奉。
在尝试过多种工作之后,他开始创业,经营一家露天茶室,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并且成家立业,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平淡地过。然而,在他打算大展鸿图之时,遇上了印尼1983年的经济波动,银行冻结了他的贷款,让他不得不结束他的生意,举家搬迁至耶加达生活,那一年,他40岁。
虽然活跃于兰都的教会,但当他举家搬迁到耶加达时,他以为自己也一样会离开教会,就算是重新找到属灵的家,也只是会当一名普通会友。殊不知,他再次有机会被推选为教会的领袖。

上帝的恩典真的够用
在印尼前总统苏哈多治理期间(1966年—1998年),施行了一系列的民族同化政策。“那时学校不准再学华文,华人名字也不能用华文,甚至公共场合讲华文都会被打。感谢主的是,在华人教会还是可以用华文。”
1983年,他举家搬迁至印尼首都耶加达,尝试过在学校开食堂,也曾在制鞋厂工作过3年的时间,学习到一套经营与管理制鞋厂的方法。于是,他在创业时就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开办制鞋厂,生意十分成功,而且一做就做了20年之久。“我只能说,上帝的恩典真的够用。”
后来,他经历了1997年的金融风暴,所存钱的银行倒闭,让他倾家荡产。虽然最终获得了政府的赔偿,但币值贬了4倍,还冻结资产两年之内不得提取。“感谢主,虽说冻结两年,却在半年之后开放了,让我有机会可以把钱提出来,转至别家较稳定的银行,赚取一些利息。这是上帝的恩典,让我亏了又可以再赚回来。”

专注于教会事奉
2011年,他正式结束了制鞋厂生意,并开始专注于教会事奉。“我是在2007年来诗巫参加宣教大会,而认识了诗巫教会的这一班弟兄姐妹。”
自信主开始,他在教会就十分活跃地服事,在教会都是带领唱诗歌,而且一唱就停不下来,常常与朋友一起唱诗歌赞美主。在2005年,他也加入了乐龄诗班,继续为主歌唱。“只是现在的印尼华人教会虽称为华人教会,却已经用印尼语来进行聚会。”
一路走来,上帝在他的生命中不停地施恩,让他感受到神的恩典满满,一直同在。愿主继续保守带领印尼的教会,也让年过七旬的张和平能够有健康的身体,继续为主发光作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