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仁娇
书名:《不在病床上说再见》 作者:宫本显二、宫本礼子著
译者:高品蕙 出版社:台北启示出版社,2017。
本书提出生命将尽时,没有人想要“被活着”。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让人安心终老的医疗。先了解这些,才知道要如何选择。而意识不清、不能言语、卧病在床、包着尿布,甚至被绑住手脚,仅能从口中的塑胶管灌入营养品,用这种模样来做人生的谢幕,有谁愿意?
日本高龄者临终医疗学会的创办人,在多年考察后发现,欧美国家不像亚洲一样,有许多长年卧病在床的老人,这让他们反思国内医疗的观念与现况。阻碍安详临终的到底是什么?身为家属又该为亲人选择怎样的临终医疗?以及欧美国家如何做到大多数人都自然善终的理想?!
作者提出过多的医疗反而成为平静死亡的阻碍——就算痛苦,也还是要求患者忍耐下去的医疗观。从美国的内科教科书这样教:人将死就会不想吃;如果已经没食欲了,不吃也无妨。但在家顺其自然地照护,并非任其饿死。
事实上,医疗的发达,只是更进一步地阻碍了患者安详辞世的权利。然而“尊严死”是不积极地争取活下去,“安乐死”则不管消极、积极,都是以放弃生命为出发点,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尊严死并非安乐死。
以下是值得我们反思与探讨的几个问题:
1.连医学界人士都不想面临的“反复受苦的临终医疗”,为何我们却坚持让家人去接受?
2.解开急救室里为何大多都是老人之谜?
3.欧美高龄医疗的重点在缓和痛苦与提高生活品质。我们亚洲则又如何?
4.能否发挥预立遗嘱的功能,关键在于主治医师。那么我们应可采取什么步骤?
(比如患者选择是否愿做插管或其他延续生命的治疗,先预立遗嘱。)
5.究竟是哪种人才需要插鼻胃管,做胃造口导食手术?
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惧怕死亡,想尽办法超克它,接着他信了基督,此后便在著作中只为耶稣的博爱与道德的社会服务了。总之,他认为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是走向死亡的时刻,日常生活中坦然面对“向死的存在。换句话说,基督徒有了永生,在世上活出有永生的盼望,坦然面对死亡,深知死后往哪里去。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今生要为来世做好准备。今生如何活,来世的结局便是如何。活着就要做正确的选择,因为这会影响今生及来生。永生或永死,在于今天的选择。耶稣对跟从祂的人说,今生得百倍来世得永生;而来世就是从今生开始,那就显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视死如归的家人
85岁的先母去世前一天,住进中央医院,一到病房,呼吸困难用氧气罩的当儿,她一脸认真地告诉我,千万别祷告求上帝医治她。我心里很纠结,但还是故作轻松,笑着问她:妳很想回天家了?她回答:正是。因此医生问起是否愿意进一步的治疗,插喉管、切气管等延续生命的措施。我告知不用,她想回天家了。次夜陪伴着她,弥留状态之际,医生说,她就要回家了。这就是她的信仰,回到主的怀抱里,不再流泪、不再有烦恼与疼痛,好得无比!她活着,忠心做属长,周间她的属会里、左邻右舍走动关怀,分《卫理报》、教会的秩序单给冷淡的信徒,带单本福音书、福音单张给非信徒。她能视死如归,只因为她选择跟从耶稣,好好地活着。她的生命是死亡教育的课本,带着尊严离开的临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