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鼠有感:成为他人的父亲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路加福音十五11-32),从主日学开始,我们或许没听过上百遍,也听过数十遍。
记得小时候,这故事听最多的当然就是小儿子--他的放荡不羁,他的叛逆不孝,他的离家出走,他的落魄潦倒,他伤透了老父的心……当然,故事的高潮自然是他最后浪子回头。
到了青少年时,发现讲台信息的焦点有些许不一样--从浪子移到他哥哥(家中长子)身上。这类信息的重点,大致上是提醒我们这些信主有些年日的“老基督徒”,不要嫉妒埋怨,不要自以为义,不要失去怜悯的心,不要虽长久在上帝家中,活得像奴仆却不像儿子……
自我反思,发觉自己的确有时悖逆不顺服如同小儿子一般,伤透天父的心;但有时又因成为“老基督徒”太久,渐渐自以为义,慢慢丢失爱心与忍耐,与那大儿子如出一辙,同样伤透天父的心。
但感恩的是,无论关注点是小儿子还是大儿子,唯一不会被忽略的仍旧是父亲对孩子的爱--那喻表着上帝的爱,是永不止息的!正因为有这样一位以爱等待的老父亲(天父),所以不管我们是小儿子还是大儿子,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新的理解与亮光
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解读着“浪子回头”的故事,直到我读到卢云的《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对这故事有新的理解与亮光。
在书中的前言,卢云自我剖白,觉得自己的属灵旅程可分为三段:第一阶段是小儿子的经历,是属灵的流浪与颠沛流离;第二阶段,是发现自己其实像大儿子,虽留在“家”中,心却迷失了;第三阶段,是成为父亲。
卢云提到朋友苏●默丝乐(Sue Mosteller)曾对他说:“不管你是大儿子或小儿子,你受召是要成为父亲。”他坦诚这番话对他有极大的震撼,因他从未想过原来只有“父亲的角色,才能完全诠释他终其一生的召命。”
当然,我与卢云有云泥之别,我永远达不到他的属灵高度与深度,也不敢妄求有他那样的生命影响力;但我读到此,也不仅扪心自问:我常自认是小儿子或大儿子;但我曾否想过,自己或许也有父亲的角色与使命呢?作了那么久的基督徒,我是否还停留属灵旅程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而不愿承担更重的属灵责任?
随着我们属灵生命的成长,或许,我们的角色也应该有所“成长”,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