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500周年特稿:德国宣教士在亚洲开展 独特的宣教工作 马丁路德与循道卫理宗何关?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2011年及2012年,在下受邀到中国莆田考察兴化人南迁的史料时,发现在仙游县医院的大门内有一块纪念碑——Margaret Eliza Nast Memorial Hospital,原来这是该医院的最初的名称,但中文则命名为美会女医馆。
玛格烈是何方神圣呢?她是移民至美国的德国人。卫理公会于1849年从美国传至德国并建堂;后来,一些德国裔的卫理信徒又移民至美国。这些移民者的后代中更有献身为宣教士,而来到亚洲。
仙游医院的赞助人范妮●纳斯特-甘布尔(Fanny Nast-Gamble)的父亲威廉●纳斯特(William Nast)就是一位住在美国的德国移民,并在美国这些操德语的移民中建立卫理宗年议会,后又向德国派遣宣教士,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宗教领袖。
范妮也是宝洁公司(P&G,不确定马来西亚是否也用此译名)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布尔的儿媳。她在中国赞助了不少事业,像重庆医院则是以她丈夫威廉●甘布尔(William Gamble)命名的,中文称为宽仁女医院。另外,据文献指出,江西省九江卫理公会曾派两人——余开枝和胡其炳到德国念神学,不过后来余氏因病早逝,葬在法兰克福的一个墓地,其名字也被刻在碑上。
卫理公会在新马一带曾出现一位出色的宣教士——柳依美博士(Dr Luering),他曾于1889年带短宣队到印尼坤甸一带设立福音据点,不果;后来,他于1903年与林称美牧师前往中国招募垦民来到曼绒实兆远,建立了诗巫以外的另一个小福州。

播下和平的种子
提到德国人,就不仅想到今年乃宗教改革500周年纪念(Reformation Day),其主要发起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就是德国人。他是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的信义宗教会(即路德宗)的开创者。他最主要的改革核心是提倡“因信称义”,反对教宗的权威地位。当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也是马丁路德于1517年在德国威登堡(Wittenberg)的威登堡教堂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痛批赎罪券的事件,引爆了改革浪潮,当时他才34岁。
马丁路德是于早一年(1516年),读到罗马书一章17节:“惟义人必因信得生",意识到“因着信心”的缘故,上帝把我们当做义人;基督徒不是恐惧于自己犯罪(但不故意犯罪),而是凭藉信靠耶稣基督,得上帝的赦免和喜悦。这个“因信称义”的道理其实可以回溯至一千二百多年前(公元386年),影响西方思想史至钜的知名神学家——奥古斯丁——也曾强调。奥古斯丁自己也曾因罗马书十三13-14而生命得到更新。
后来,马丁路德写了《罗马书注译》一书。1738年,本会会祖卫理斯约翰在阿德门街小组聚会中,听到有人念路德的《罗马书注译》序文时,提及因信称义道理而心中异常火热,生命更新,也掀起了一股与圣公会的改革运动。在卫理斯约翰死后,跟随者成立了循道卫理宗教会。
1738年,卫斯理约翰还特地跑到德国主护城(Herrnhut,也译为“守望屋”)一个多月,拜会敬虔派的莫拉维亚教会领袖亲岑多夫伯爵(Count Nicholaus Ludwig Zinaendorf,1700-1760)。但后来因为对寂静主义的分岐而彼此没有进一步的合作。
1999年10月31日,罗马天主教会和世界信义宗联会制定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表达两间教会对成义/称义教义的理解和共识。
2006年7月23日,世界循道卫理宗协会发表,并与天主教会和世界信义宗联会共同签署,获三方承认,树立三间教会在合一对话上的里程碑。虽然各自在强调的重点上仍有差异,但大家都同意: 由于原罪,所有人都需要成义;而成义是天主因救主耶稣基督的救恩而白白赏赐给人类的。三方也同意,成义的效果是使信众内心更新,并导致圣善的行为。
历史是吊诡的,但咱们在主里是一家人。在这500年纪念日,咱们应更进一步地彼此相爱,彼此为世界的福音而努力,为这时代的人播下和平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