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基督教会向政府注册的名字是“BEM”(Borneo Evangelical Mission),为人熟悉的称呼“SIB”指的是Sidang(堂会)、Injil(福音)、Borneo(婆罗洲);而如今则继续沿用“BEM”。
搭轮船航向陌生目的地
这一讲的主讲人邱联德牧师谈到BEM的缘起,他表示要从三个“洋人”翻动婆罗洲蛮荒开始说起。这三人于1928年搭乘纽比号轮船来到婆罗洲:第一位是宋德生(Hudson Southwell),出生于1900年5月2日,死于1996年。他毕业于澳洲墨尔本大学的理学系,属浸信会会友,17岁时立志委身于宣教,曾探险非洲、西玛拉雅山、西藏等。第二位是载法兰(Frank Davidson),出生于英国,16岁与父母移民到澳洲,亦毕业于澳洲墨尔本大学,属弟兄会会友。第三位则是陶克理(Carry Tolley),出生于澳洲,同样毕业于澳洲墨尔本大学,属圣公会会友,是一个常祷告的人。虽然他们来自不同教派,但他们有同样的看见,就是献身为主宣教。
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该去哪里宣教,所以就聚在墨尔本大学,拿着地图祷告。于是,他们便看到婆罗洲,他们知道上帝爱婆罗洲,便向在婆罗洲做生意的商人打听。
1928年8月31日,澳洲墨尔本成立新差会,名为“婆罗洲宣道会”(Borneo Evangelical Mission,简称“BEM”)。同年9月1日,新差会在墨尔本大学正式举行开幕礼。同年10月5日,他们三人在一位曾在婆罗洲经商7年的商人陪伴下,离开熟悉的家园,搭轮船航向陌生目的地——婆罗洲。11月12日,他们进入砂拉越河,抵达古晋。原本计划在古晋登陆,但当时英国殖民地政府不许他们登陆。在船上等了一个月后,政府只批准两个地点供他们选择:民都鲁或林梦。无论是民都鲁还是林梦,相比古晋都属较为内陆的地点,这无疑增加他们的挑战。
后来,他们决定第一站宣教地为北砂林梦上游一带,而这一带非常蛮荒,居住着摩禄人、弄巴弯人、伊班人、加拉必人、本南人、肯雅人、比沙业人等,这些部族都是他们三人要接触、服事的族群。浓密雨林依然挡不了福音穿透力,吸引一波一波的群体悔改。
研读当初的抄本圣经
砂拉越的主要种族是伊班(Iban)、华人(Cina)、马来人 (Malay)、卡达央(Kadayan)、马兰诺(Melanau)、比达友(Bidayuh)加央(Kayan)、肯雅(Kenyah)、卡章(Kajang)、本南(Penan)。其他少数民族包括:澈博(Chebop)、伯拉湾(Berawan)、加拉毕(Kelabit)、伦巴旺(LunBawang)、达卡(Tagal)、达本(Tabun)、乌吉(Ukit)、美马罗(Memaloh)、沙班(Saban)、比沙雅(Bisaya)、利宋(Lisum)、达岛(Tatau)、西汉(Sihan)、特林(Tring)、拉吉布(Lakiput)、勒姆(Remun)、巴克潭(Baketan)。
邱联德牧师,表示(BEM)SIB教会弟兄姐妹来自不同种族,彼此之间依然有隔阂,因而形成多个小群体。除了华人、伊班、马来人、马兰诺、卡达央及比达友,其余民族皆统称为“内陆民族”或“乌鲁人”(Orang Ulu)。
在(BEM)SIB历史当中,最大的复兴群体是弄巴弯人。根据砂拉越政府公报记录,弄巴弯人在一年365天当中有100天是喝醉酒的,甚至在某个回忆录里记载他们一年有364天都是喝醉的。换句话说,弄巴弯人(尤其是男人)都把酒当水喝。可见, 这民族面临“死亡”。
1933年6月,这三位宣教士来到大佬山河上段支流克拉兰河传讲耶稣时,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一村又一村地表示愿意跟随耶稣。同年8月,当宋德生再访大佬山时,估计有2000弄巴弯人愿意成为基督徒。1938年,弄巴弯人健康儆醒,长屋变得干净美丽,这改变让政府感到惊讶。于是,拉者在1940年亲自探访,见证了三位宣教士引领弄巴弯人的复兴。
另外,加拉必人羡慕归主。当时他们需要有自己语言的圣经,所以开始翻译部分圣经。他们会在长屋或小学中教导年青一代读圣经。每个星期也会进行主日敬拜聚会。
还有另一个族群是加央人。他们原本崇拜精灵,但福音的到来使他们得到自由的呼吸,充满喜乐。除此之外,由于肯雅人的风俗习惯和精灵崇拜(邪灵或黑暗力量)使他们受到捆绑,不能走动、跳动;后来,他们因耶稣的福音传入部落而“跳跃”起来。
1937年,宋德生进入沙巴内陆传福音。他向杜顺人传福音,同时也在拉脑设立一间小小圣经学校。他认为如果没有圣经学校的教导,那么当地信徒的属灵生命绝对不会成长,所以他很看重这间圣经学校。他鼓励凡是会识字的人都参加圣经学校,参与为期一年的必要课程。
1941年,世界第二次大战开始,日本人入侵婆罗洲。内陆各地区教会都派代表来到载法兰宣教士所设立的学校,接受培训;更将载法兰宣教士翻译的路加福音抄录一份带回去各教会。
1942年,日本下令所有西方宣教士要投降。于是,全部的(BEM)SIB宣教士在10月向日本军投降。宣教士们被拘留在古晋,直到1945年9月才获得释放。因此,1942年至1945年是在无宣教士牧养时期;而信徒们在各自的地区教会中只能研读当初那抄本圣经。
虽然战后物质状况是荒芜黑暗的,但福音前途并不然。1946年9月,宋德生回到小镇老越,那里己有200多人在一起敬拜主。虽然在战时所建的教堂己成残骸,但在试炼中归信耶稣的信徒领袖到处旅行,在各处村庄布道,述说他们所知道的《路加福音》给乌鲁人听。同时,他们也在没有神学老师的教导下成立了领袖训练班,让下一代人还可以讲解手抄本圣经。
预备交棒和接棒
1950年,一间多元种族教会将要诞生;而婆罗洲福音差会则朝向具体撤退的可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教士知道自己留在婆罗洲的时日不长,所以就有了10年计划,就是宣教士的拓荒工作旨在搭起坚固的“鹰架”后,将交由本地教会接续外展与建立教会。这年8月,工场大会召开,定下15年的目标计划,要完成新约圣经翻译。首先,也必须建立一间有足够的基础和教导的主导教会好预备交棒和接棒。工场上也进行更多密集的训练和教导工作,其中字义上的翻译不可有任何错误。由于人手不足,他们就向上帝求12位新宣教士加入这个计划。后来有12位宣教士加入了这计划。
1952年9月,13位本地牧者和宣教士在老越召开第一次牧者大会。上帝的灵在他们当中运行,使那次牧者聚会成为一个发展超越原族民部落的SIB(BEM)教会胚胎。此后,本地牧者开始每年聚集一次开会。
1954年12月,一个代表性团体成立,以处理教会的行政事务。这团体由六个不同部落民族所组成,他们是弄巴弯人、加央人、加拉必人、肯雅人、杜顺人和达卡人。这是历史中冲破族群之间隔阂的一刻。
1955年,超过90位牧者和他们的师母参加牧者大会。其中,小群体比沙亚人教会也派代表出席。到了1956年,牧者大会选出了大会主席,由符勒卡担任并主持所有的会议。乌丹则为第一任文书。
1959年,成熟时机终於来到了。当时的教会领袖草拟了新教会的章程(因为15年计划已一步一步地成熟)。后来,新教会诞生,取名为“Sidang Injil Borneo”,也就是婆罗洲福音会;主席是符勒卡,副主席是贝西加,而文书是亚加拉西。
宣教士撤离后,SIB就自立自养自传。
因三个不同宗派,不同国家的基督徒青年,为福音而毫无保留,视死如归奉献给蛮荒的婆罗洲。在原始的热带雨林以及黑暗笼罩、迷信、精灵崇拜、醉酒和猎人头、没有文字、未开发的原住民部落中建立了BEM教会。
今天 SIB(BEM)由内陆导向转向城市再出发的教会。由于伐木或油棕园发展,很多内陆甘榜已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如今,很多从内陆来到城市的原住民,不管是年轻还是年长的一代都无法说出耶稣是谁,真的很可悲。于是,古晋真道堂华文部尝试让年轻一代,尤其是原住民,再一次确认自己的信仰。
SIB砂拉越年议会的总部在美里,有23个教区,大概有600间堂会(包括自立堂会和布道站),会众约10万人左右。全时间牧者有400位,其中弄巴弯人占了半数。圣经学校有5间,分别在老越、巴卡拉兰、布拉甲、弄拉玛和美里(4年制)。目前差派出去国外的宣教士有15位宣教士,分别在菲律宾、泰国、越南、尼日尔、新畿内亚和柬埔寨(SIB还是比较注重本地的宣教工作)。
BEM(SIB)的中文教会始于老越(1952年,一些牧者向从中国来到老越谋生的农民传福音)。目前有的中文堂会包括:古晋(5间)、泗里街(1间)、诗巫(1间)、民都鲁(2间)、美里(2间)、马鲁帝(1间)、林梦(1间)和老越(1间)。而BEM(SIB)口号是“那未完成的使命”,提醒自己不要满足于现状。
今日,愿我们“为主无所留,为己无所求”的奉献心志,在上帝永恒的国度中,把握机会,谦卑的靠主恩典,也顺服祂的引导,与写历史的上帝,一起继续写历史。
编按:有兴趣者可以进深阅读宋德生著的《未知的水域》和Shirley Lees所著的《醉到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