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圣公会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
关心全人的身心灵方位

with No Comments

作为砂拉越历史最悠久的基督教会――圣公会――由该会许统民牧师主讲最后一讲“圣公会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介绍圣公会在砂拉越172年的故事。

许统民牧师从三个段落阐述圣公会的故事:(一)布洛克的邀请;(二)先贤们的异象;(三)今天的圣公会。

(一)布洛克的邀请
十九世纪中叶,受到当时布洛克王朝拉惹詹姆士的邀请,一名年仅卅岁的专业医生牧师多玛法兰西麦陀尔(Thomas Francis McDougall)和他的太太海丽特(Harriette),毅然狠下心留下他们仅仅两岁大的长子Charles,只携带着第二名幼儿及另外一名传教士,经过六个月的航程,从英国经过新加坡风尘仆仆地抵达婆罗洲岛西北端的一个小镇——古晋。靠岸的这一天是1848年6月29日,正是教会年历的一个圣日——圣彼得日。

尽管呈献在眼前的景象是一片的混乱和陌生、难以适应的天气、文化和语言,再加上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等等精神折磨,麦陀尔夫妇片刻不浪费就走入人群当中。“以人为本”是他们宣教和服事的目标和动力。很快的,麦陀尔夫妇就在砂拉越河畔的一间小屋(现在的前大法院地址)开始了他们的宣教、医疗和教育服务的工作——身、心、灵全人的眷顾。婆罗洲的圣公会就在这卑微处境下慢慢地成长了。

麦陀尔采取传福音的方式被称为“教育性宣教”(Educational Mission)。当年拉惹詹姆士希望通过宣教能够开化本地的群体,带来社会的安宁和平稳。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这是无可厚非的。麦陀尔夫妇却拥有更高层次的使命,希望福音能够带来的不单是灵魂的得救,亦是关怀社会及提供教育的管道。他们在还没适应本土生活作息之际,就立刻就投入他们的工作。
当时的古晋市镇只是以马来民族居多的小渔村。麦陀尔迅速以他的专业设立了医护所并提供药物造福本地的居民;他的太太则开办了学校提供教育机会给孩子们。他们谦卑友善及诚信的态度很快就跟本地居民建立良好关系,尤其是与当时颇为年轻的马来市长,更是交情匪浅。这名马来市长甚至一度空出他住宅的一部份,充作学校用途,直到圣公会宣教所(Mission House)的建立。这就是砂拉越的第一所学校,圣多玛男子及后来圣玛丽女子学校的前身。

麦陀尔夫妇在砂拉越服事了超过20之久,他们把人生最好的时光都用在砂拉越的这片土地上,任劳任怨地服事,以“呕心沥血”来描述并不为过。他们在砂拉越所生育的五个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在幼年及未成年就染疾而终。他们曾经经历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失去三个孩子。他们留着英国的长子,也在九岁的时候,在没有父母亲的陪伴下,离开人间。麦陀尔医生一生医治好也抢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其中绝大多数更是陌生人,却无法照顾好自己亲身骨肉。其太太在写给他们的长子的来往信件中,深深流露出他们内心的那份无法疗愈的伤痛和挣扎。海丽特在信中如此提到:“所有的花朵都在我们的旅途中谢去了”(the flowers all died along our way)。最后,因着麦陀尔健康的问题日渐严重,两人才带着极不愿意的心情返回阔别许久的故乡。当时他们的人生已经过了半百。

麦陀尔牧师亦在1856年被祝圣为砂拉越的第一位会督;而在古晋市中心,圣公会有一块被政府征用作道路使用的地段,该道路就以麦陀尔来命名。

当时的布洛克王朝对刚开始的圣公会以及麦陀尔的事工给予多方面便利和帮助。首先,拉惹詹姆士就慷慨拨出古晋市镇中心的一座山丘,立为圣公会的第一所教堂。教堂所处的这座山丘正是跟砂拉越河的另一边的山丘,拉惹的皇宫是遥遥相对的。这正是拉惹詹姆士刻意的安排,古晋市的两个重要的显著地点,皆由政治及宗教所拥有。这所教堂被命名圣多玛,缘由当时的婆罗洲及星马的这一区域乃是由环球圣公会的印度教省所管辖,而使徒多玛亦是教会历史传统中,第一个到印度并且在那里殉道的使徒。1856年,随着麦陀尔被祝圣为砂拉越的会督,这所教堂被升格为“圣多玛座堂”。

(二)先贤们的撒种
前言提到,当时的拉惹詹姆士认为宣教是一种开化本地文明落后的土著的管道;土著宣教就成为他的治理砂拉越的重要议题。纵使麦陀尔这方面与拉惹持有稍微不同的诠释及重点,他仍然乘搭这辆政治列车到无数的地方去接触这群还在猎人头的民族。每当拉者平息任何地方发生的种族民事或社会纠纷,抑或打败当时出现的许多河流海盗并占领他们的基地时,麦陀尔也跟着把福音和他的影响力带到该地。其中一个重要的据点就是在现在木中省Skrang的那一带。

随着开发更多的宣教工场,麦陀尔亦向英国母会要求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宣教士方面的协助。当然在回顾教会历史时,难免我们会把重点放在一些会督及牧者的事工上,因为他们既是教会的领袖,也是受过正规训练的牧者。然而,真正能够站在同一层面与当地的人沟通和传达信息的则是一些本地栽培的教理老师(catechists)及忠心的平信徒。这些被称为“tuans”受人崇敬的外人,到底有几个能够真正有效的传递福音,不免令人感到质疑。许多时候,是那些为“tuans”扛送行李及打点他们衣食住行的仆人,他们把所听到并接受的福音跟同侪们传讲。

有的则是因为接受了“tuans”的信仰所赋予的新身份和地位感到无比兴奋,而把福音带回到自己的“甘榜”和“长屋”。是这一群人既拥有福音也把福音带到人群当中;就像使徒行传所记载的,福音在砂拉越的广传乃是靠着教会的宣教及信徒的宣讲,双管齐下始得果效。圣公会的宣教就是如此发展下去。

早期的圣公会宣教扩展据点有5处:
1.从Banting开始接触砂拉越第二省份的伊班(Iban)原住民
早期的宣教士认为Skrang是不安全的地方,开始把焦点转移Banting。1858建立了Banting教会后,也开始在这里积极训练伊班教理教师(Catechists),并差派他们到伊班原住民的长屋去服事。当地也教会开始了一所学校和一间医药分配所。曾经一度(有廿年之久),在没有牧师及宣教士的情况下,这里的宣教和牧养事工只靠着教理教师来维持。如前言所提,本土的领袖在圣公会教会的发展史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2.到伦乐县范围
麦陀尔于1851年第一次抵达伦乐并在4年后建立了教堂。被差派到当地的宣教士随即开始把基督教的教义及礼文翻译为马来文。因着当地掺杂着许多原住民方言,马来文成为了教会崇拜及教导的媒介语言。

3.从Merdang开始古晋郊区地带
教会以这里为基地并开始向诗巫瑶、砂督及三马拉汉一带传福音,1862年第一次举行洗礼。靠着畜牧及农业,Merdang的教会以自顾自给的方式开始了一所学校,吸引远自砂拉卓的孩子来就读。随着宣教事工的扩展,许多教堂及学校也陆陆续续被建立。

4.从Kuap开始接触毕达友(Bidayuh)原住民
1856年,当麦陀尔第一次陪伴拉惹詹姆士到Kuap的时候,就发现当地的人对福音及基督教信仰有着非常积极的反应。次年,就有超过40个家庭接受教理的课程。这里主要是毕达友的原住民,宣教士很快就着手编写毕达友的字典。三年后,学校也开始了。这里的信徒喜爱唱歌,并拥有唱分部的天赋;因此,来到今天,该地的诗班仍然保持非常高的水准,是砂拉越圣公会最优良的诗班之一。

5.到诗巫、民都鲁、美里、林梦和汶莱
1869年,圣公会随着当时拉惹的游艇,第一次进入拉让江地带并在诗巫为信徒家庭成员洗礼。1901年,宣教士到诗巫探望一批刚抵达福州籍信徒;他们是在中国透过英国差传会信主之后来砂拉越谋生。原本借此机会继续在诗巫扩张福音事工,圣公会却无数次接到拉惹的严厉指示,只能把事工局限在砂拉越第一及第二省份。拉让江一带的宣教则由卫理公会及天主教来负责。
1928年开始,到诗巫工作的圣公会信徒逐渐加增,教会借用该地的法庭为崇拜地点。过后更因为场所的原因,得到卫理公会惠借教堂和神学院作为圣公会的崇拜用途,至到1962年才建立自己的教堂。

1910年,美里发现油井,吸引许多国内外人士到该地寻找生活契机。一间源自欧洲石油公司也派了60名外籍人士前往工作。1914年,圣公会开始在美里的法庭举行崇拜。1922年,首间教堂圣哥伦巴被建立,随即也成立了学校。

从美里开始,福音开始传入民都鲁及林梦,最后进入汶莱。

(三)今天的圣公会
这172年来,圣公会教会见证了来自上帝没有间断的恩典与眷顾。一代接一代,人来又人往,祂的教会建立在祂所立的磐石上,永不动摇。

古晋教区在现任的主教唐纳祖会督的带领下,所隶属和牧养的范围包括了砂拉越及汶莱。现今的古晋拥有大约250,000信徒:
牧区 Parishes 45
座堂Cathedral 1
教堂Churches 47
小教堂 Chapels 210
长屋聚会 无从统计
小学教会学校 46间
中学教会学校 4间
教会幼稚园 10间

总结
砂拉越圣公会的教会发展史,是在布洛克王朝的政治舞台上掀开序幕;是政治及宗教之间的互相依靠,抑或互相利用,这是见仁见智的观点。无可否认的,这种微妙的关系的确让教会在宣教及事工发展上,得到许多的便利。就如被掳回归的以色列民如何承蒙波斯王朝的支持,重建耶路撒冷圣城及圣殿;我们得承认上帝有祂的旨意施行在祂的子民身上。

然而,我们也看见上帝的子民如何在认识真道之后,也愿意遵守所托付的大使命,付上自己的生命、时间与精力,扩充上帝的国度。教会的宣教发展除了感谢那些远渡重洋而来的宣教士们,也要感激本土无数计的无名英雄,在他们无私的付出之下,教会一步一脚印走到今天。

早期,我们也看见教会所持有的广阔心胸。本着上帝爱世人崇高使命,关心的是全人的身心灵方位。对所有软弱及有需要的人,不惜代价施予关怀及帮助;不是一味只求教会坐满人,而是让人人皆得体会上帝的心肠和荣美。对来自不同宗派弟兄姐妹们,也能以大家皆是上帝家庭成员的关系,彼此照应和惠借设施。这是何等美、何等善的事。

但愿今日的我们,也能秉承先人的榜样,以真诚的心、活泼的灵,走入人群中作主的光、主的盐。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