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鼠有感:与哀哭的人同哭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这一周,心情异常沉重、复杂;我想,不仅是我,也许不少诗巫人都与我一样,震惊、悲痛、惋惜、愤怒……情绪翻腾。

10月29日,一桩恶耗自台湾传来──来自诗巫、年仅24岁的女大学生鍾筱玲在台湾遭人残忍杀害,震惊台马两地。一个芳华正盛的妙龄女大学生逐梦台湾,不料却被无怨无仇、毫不认识的凶嫌随机掳走,香消玉殒;再想到筱玲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那难以言喻的痛,虽不能百分百感同身受,但每每想起也是难免心酸眼湿(更何况爱她至深的家人亲友)。

虽然不认识筱玲,但《卫理报》(2019年11月17日总1241期《卫理报》)曾刊载过她的一篇见证。她提到自己在毕理求学时,学会了时间管理,建立“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更是从一开始的吊儿郎当到为了留学而努力读书。文章虽不长,但却可以看见一个孩子真真实实的生命改变与对未来的热情,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筱玲遇害事件不仅引起台马两地举国哗然,同样牵扯出不少的背后隐忧,诸如:校园安全、对女性施暴、台湾司法等问题;能展开系列“检讨”固然是好,但对亲尝丧亲风暴的受害者家属而言,或许如今多少的“检讨”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宣导与抚慰
在预备这一期的相关报导时,我也曾多次思考,除了客观的新闻报道之外,《卫理报》还可以作些什么?

当然,传媒负有宣导的责任,因此透过专访报道推动“白丝带活动”以期提升民众对于“反对对女性施暴”的醒觉意识,希冀家庭、学校、教会、社会、传媒等各方面都能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教育男性尊重女性。

另外,传媒亦兼具有抚慰的功能。我想,也许《卫理报》能成为筱玲基督徒亲友(甚至不认识她却深有感触的基督徒)一处以文字悼念、直抒胸臆的平台。有许多说不出口的想念、缅怀、哀伤与心疼,其实都可以透过文字一一抒发。然而,比起仇恨、敌视、愤怒、诋毁的言词,我更希望的是,这些文章能描述这女孩生命中的真善美,及传递爱与盼望的力量;也让这些文字传达我们“与哀哭的人同哭”的同行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