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卫斯理的末世观”由马来西亚神学院学生主任黄迪华牧师主讲,他表示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91)的一生可以分四阶段:1703年至1733年为预备期;1733年至1738年为初期;1738年至1765年为中期;1765年至1791年为成熟期。约翰卫斯理对于末世的理解基本上是贯穿一生。作为18世纪圣公会的牧师,约翰卫斯理承继了大公教会、西方教会的传统。所以,对于大公教会神学传统的末世论,约翰卫斯理是有把握的;特别是其中期与成熟期,他写了一些讲章,是特别论述末世的。
黄牧师指出,约翰卫斯理在1748年至1750年间一口气写了多篇“登山宝训”,其中第二讲、第八讲、第九讲及第十讲都和末世论有关;另外,还有写于1744年的《合乎圣经的基督信徒》和1758年的两篇讲章──《大审判》及《基督再来的目的》都和末世论有关。由此可知,在1740年(特别后期)到1750年,约翰卫斯理曾写了多篇末世论讲章。在约翰卫斯理成熟期(1766-1791年),可发现他从1775年至1789年仍在继续写有关末世论的讲章。
黄迪华牧师特意从这些讲章中摘录内容,尤其是《登山宝训第八讲》、《登山宝训第九讲》(1748年)、《论永恒》(1786年)、《人生如梦》(1789年)。选用这几篇讲章乃为要说明卫斯理从中期到成熟期,其对于末世的重要神学题旨未有改变(细节或有调整,但大方向是一致的)。作为圣公宗的牧者,约翰卫斯理对于末世论重要议题皆有涉猎──“死亡”、“区间状态”、“基督再来”、“复活”、“圣徒被提”、“终末审判”,还有“千禧年”、“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与“新创造”、“不朽”、“永恒”都曾在卫斯理的讲章中讨论过。
黄牧师表示,此次主讲不多涉及“死亡”与“基督再来”之后的事;乃是着重探讨约翰卫斯理对于“永恒”的理解,此又与其对“上帝之国”的理解息息相关。故而,黄牧师将聚焦在“永恒”及“上帝的国”。
他从四个向度分享约翰卫斯理的末世观:
第一向度──永恒常常在卫斯理面前:约翰卫斯理常将“永恒”摆在他前面,面向永恒。永恒是决定我们人生旅程的终点;谈及永恒,必然会谈及乐园、荣耀的国度/新天新地。
第二向度──从永恒看今生:因此,永恒不仅是终点,也是起点。21世纪德国神学家莫特曼认为“In the End- The Beginning”;其实18世纪的卫斯理已将此作为其神学基点──从永恒看今生──从永恒回头来看当今生活。永恒是起点,我们如何与永恒有关?乃基于信心、恩典的国度、事奉上帝!
第三向度──从永恒看当下的管家生活:约翰卫斯理特别提到人生不能有两个主及我们如何智慧理财。
第四向度──基督再来之后。
向度一:永恒常常在卫斯理面前
因为永恒是终点,所以约翰卫斯理视人生为一旅程,是一步一脚印地往前行,直到终点。到了永恒时,那是上帝荣耀国度临到之时,也是上帝救赎的完满实现之时。约翰卫斯理在其1786年的《论永恒》讲章中解读“永恒”为:没有止境/无限的持续时间。永恒的时间非以人的时间估量衡量。约翰卫斯理更看重的:什么样的永恒?同一篇讲章的第12段,约翰卫斯理提到说:是喜乐的永恒吗(happy eternity)?还是凄惨的永恒(miserable eternity)?
为何永恒如此重要?诗九十2说:“从亘古到永远,祢是上帝”(上帝在永恒里坐着为王)。所以,约翰卫斯理常把永恒置于他的前面,更重要的是,永恒中的上帝在他的前面;也因此,约翰谈永恒,更看重是“喜乐的永恒”!
我们如何到达永恒?约翰卫斯理认为那就是:死亡!对他而言,在基督里的子民的死亡是有盼望的,因为是种改变与转换。从城市转换进入永恒,从朽坏转换进入不朽;而死亡的通道是转换的关键。因此,约翰提醒我们:活在世界时,不仅眼望永恒,也要省思死亡──我们对死亡有正确看法吗?我们带着盼望而死吗?对在基督里的信徒来说,我们视死亡乃是有盼望的──是通过永恒的驿站。
(我们地上的生活可以选择成为“蒙救赎者”,也可以选择成为“失落/失丧者”(拒绝救恩)。然而,我们在地上所作的选择会乃与我们的居间状态及永恒存在有关。
约翰卫斯理按照圣经教导指出,一个领受基督救恩之人,当他离开世界后,会进入乐园;反之,一个拒绝救恩之人离开世界后,会进入阴间。在乐园与阴间之中有深渊,约翰卫斯理在其讲章《财主与拉撒路》中花了部分篇章讨论这层面。当基督再来,我们复活以后,在世上领受救恩的人与在乐园的人会进入天堂(上帝预备的永恒住处)。
约翰卫斯理认为永恒乃与上帝永恒的国有关,其视“上帝的国”为:上帝从无始至无终的永恒的荣耀治权(The everlasting-glorious reign of God from eternity to eternity)。上帝完全的主权是从永远到永远,上帝的国就是祂统治的主权。在约翰卫斯理的观念中,上帝的国可分成两个密切相连的面向:恩典国度(在现世)及荣耀国度(在永恒中)。主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耶稣的到来已经开启了天国(already);但约翰卫斯理认为完满的层面是荣耀国度。
向度二:从永恒看今生
上帝在永恒中坐着为王,从亘古到永远,上帝是神。荣耀国度影响着我们今生的生活,永恒成为起点。约翰卫斯理提到,我们要与永恒及永恒中的上帝有关系,敬拜与信仰对象是关键──我在今生就要相信三一上帝。因为,我们如何决定敬拜与信仰对象,将影响我们如何生活与服事。我们的生活与服事是在恩典国度里经过的。
对约翰卫斯理而言,他很清楚永恒与永恒中的上帝在他前面,因此他一生信靠、敬拜三一上帝。这样的决定影响了他的生活与服事。基本上,约翰的信息分享、讲章编写、牧养、栽培、门训、书写与编辑、善工等等都是因为他看见在永恒中荣耀国度的影响。他的遥远焦点锁定在荣耀国度;但荣耀国度的价值观影响他在世时的生活及服事。在他那个年代,相信三一上帝也影响他的一生。对他来说,荣耀国度的光照着我们在恩典国度的生活;而我们在恩典国度生活却又朝向荣耀国度前进。
何谓“恩典国度”?约翰卫斯理认为恩典国度就是内在的国度,“(在某些程度上),她是天堂开启在心灵中”。有人问主耶稣,天国在哪里?主耶稣回答他说:天国就在你的心里。为什么天国会在我们的心中呢?因为圣父上帝交给基督的恩典治权──上帝的恩典国度就是上帝恩典的治理。当我们领受基督救恩时,上帝的王权就在我们的心中。约翰卫斯理继续定义“恩典国度”是:内在的信仰,通往永恒荣耀之道。
面向荣耀永恒的国度,我们当如何行?约翰卫斯理在其《论永恒》中提到,我们要有准确的眼光,今生不要作愚昧的选择。在其讲章的第16段如此说:“Yet this unspeakable folly, this unutterable madness, of preferring present things to eternal, is the disease of every man born into the world, while in his natural state.”他所表达的是:活在今生,我们只关怀今生的事,多于关怀永恒之事,这是在世上每一个在天然人性中之人的通病。对他来说,不看永恒,只看今生,是一种病态。因此,他奉劝信徒要有准确眼光,今生不作愚昧的选择。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都作愚昧的选择。愚昧的选择导致我们的人生被罪所腐损,这样的人生没有出路,充满混乱。如斯人生的出路在何方?约翰卫斯理认为是:以信心领受上帝国的荣光光照。对他来说,信心很重要──信心是补救的方法,信心是解药,帮助我们从愚昧抉择的后果中走出来。
我们如何领受上帝国的荣光光照?对约翰卫斯理而言,就是相信基督为万人死,相信我们真能因信得救恩,相信我们领受基督救恩后真的可以活在恩典国度之中。当我们如此相信,相信基督,领受救恩,我们活在恩典国度中时就成为“新创造”。“新创造”是约翰卫斯理末世论中很重要的主题之一。当我们活在恩典国度中,上帝荣耀国度则继续光照我们。
基督为万人死、因信得救恩、活在恩典国度的“三合一”信息是卫斯理信仰极重要的重点。活在恩典国度中乃与成圣密切相关。所以,一个“新创造”活在上帝恩典中,但面向上帝的荣耀。
“新创造”的特色:
1.有专注的眼睛和意向。约翰卫斯理说,若我们眼睛专注,全身就明亮;如果我们眼睛是邪恶的,全身就会被黑暗所包围。眼睛就是意向(intention),眼睛对身体有多重要,意向对于灵魂就有多重要;眼睛指引身体的动作,意向就指引灵魂的动作。当我们心灵眼睛单专注一件事,认识上帝与祂所差遣的耶稣基督时,那表示我们在时间里,在永恒里,带着情感去爱与认识上帝,讨祂喜悦,尽心尽性尽意尽力事奉祂,享受祂(原文源自约翰卫斯理的《登山宝训第八讲》)。
2.事奉上帝。约翰卫斯理在《登山宝训第九讲》谈到如何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上帝,他特别将“事奉上帝”与“事奉玛门”(掌管钱财的假神)对比。我们到底是事奉上帝,还是事奉以钱财迷惑人心的假神呢?
约翰卫斯理认为一个真正事奉上帝的人是:唯独信靠上帝,唯独敬爱上帝,唯独效法上帝,也顺服上帝。但事奉玛门的人,相信世界会给予他快乐(因此上帝是被他排挤在外),爱世界胜于爱上帝,效法世界(被世界模塑)多过效法上帝,跟从世界过于顺服上帝。
约翰邀请我们谈末世观特别要注意我们是否是“新创造”。如果我们是“新创造”,事奉上帝是我们特点,也会重新整理我们的优先秩序。
荣耀天国里充满喜乐生活,这会影响我们终末性的生活。对约翰卫斯理而言,谈终末或末世论,他更看重的是我们在面向永恒,面向荣耀天国时,在恩典国度中应当如何生活。因此,今天我们过的是终末的生活,我们的服事也是终末的服事。对约翰来说,在恩典国度中的终末生活,对于我们个人、群体或生态伦理都有意涵与影响。他提醒我们在面向永恒是要有双焦点眼光──看未来也看当下,看现在也看未来。
3.有双焦点的眼光。约翰离世前的前两年(1789年),他写了篇讲章《人生如梦》(Human Life Like a Dream),让我们看见双焦点的重要性。他说:“It is our highest wisdom to associate the ideas of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world; to connect temporal and spiritual, mortal and immortal being. Indeed, in our common dreams we do not usually know we are asleep whils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our dream. As neither do we know it while we are in the midst of the dream which we call life. But you may be conscious of it now! God grant you may, before you awake in a winding-sheet of fire!”
“What an admirable foundation for thus associating the ideas of time and eternity, of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world, is laid in the very nature of religion!”
此处表达的是基督信仰的本质内,就包含双焦点的眼光──看当下也看未来/永恒。他继续说:
“Accordingly, a believer, in the scriptural sense, lives in eternity, and walks in eternity. His prospect is enlarged: His view is not any longer bounded by present things: No, nor by an earthly hemisphere… Faith places the unseen, the eternal world continually before his face. Consequently, he looks not at‘the things that are seen;’–Wealth, honour, pleasure, or what else . This short-enduring world can give; these are not his aim, the object of his pursuit, his desire or happiness; — but at ‘the things that are not seen;’ at the favour, the image, and the glory of God; as well knowing that ‘the things which are seen are temporal,’ — a vapour, a shadow, a dream that vanishes away; whereas ‘the things that are not seen are eternal;’ real, solid, unchangeable.”
这些都在在提醒我们“新创造”的第三特色就是有双焦点眼光。
向度三:从永恒看当下的管家生活
我们个人或群体如何成为好管家?当我们成为好管家后,对生态伦理何有意涵与影响?
对约翰卫斯理来说,成为好管家的第一个层面是要懂得智慧理财。在他1748年讲《登山宝训第九讲》时,花很多时间谈钱财。18世纪的循道卫斯理运动其实刚起步,大多数蒙恩得救的人还多是基层人士,生活刚有起色,并非富裕之人;但约翰卫斯理却已经开始谈要如何智慧理财。我们既然面向永恒,今日我们就要成为好管家:第一,不依靠无定的钱财(不要以为钱财是最大的倚靠与寻找快乐的管道);第二,不欠债;第三,要照顾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要;第四,要为着家人在自己离世后的需要,作准备;第五,积存财宝在天上(照顾有需要的邻舍,成为分享恩福的管道)。
卫理宗的“一般总纲”(General Rules,全世界卫理公会法规皆有此一般总纲):不损害人,远离诸恶,尤其是应避开人所易犯之罪;广行善事,竭力施行仁义,若有机会,应尽力为人群多做各种善事;使用上帝所设立的各项蒙恩管道。行善与资源及钱财有关,所以约翰卫斯理谈面向永恒,活在终末的生活,不能不作好管家,不能不好好智慧理财,因为行善与财务分配有关。他也提到我们需要常使用上帝所设立的各项蒙恩管道。
所以一般总纲基本上是约翰卫斯理的门训指引,他的牧养、栽培、门训就是以此三纲领为指南,透过会社、班会,鼓励、问责、培育众信徒成为好管家。
约翰卫斯理提到,当我们继续人生旅程,当我们要学习作好管家时,远离诸恶,捍卫社会公义,落实慈惠善工时,要慎防撒旦的手段──让我们不再专注倚靠上帝,让我们双焦点眼光失焦。他提醒我们要留意撒旦许多破坏的工作──撒播怀疑、注入不信、诱惑行恶、妨碍行善。撒旦会将我们从落实一般总纲的生活中“拉出”(让我们“出轨”)。什么时候我们不行善,中了诡计,诱惑行恶,一般总纲就无法落实,卫理宗也无法体现生活的力度。原来,面向永恒的终末生活其实就是一场属灵争战。这是个人层面要如何成为好管家。
约翰卫斯理也很看重群体层面成为好管家──善用机制培育忠心的管家。所有透过卫斯理复兴运动的传道人,所有领受救恩信息的慕道友,他们都可以被栽培成为好管家。18世纪卫斯理复兴运动有如此蓬勃发展,多结果实,乃因当时卫理信徒明白一个重要关键──如何在恩典国度里作好管家,如何带着双焦点眼光作好管家。
因此,约翰卫斯理善用班会来成就“培育信徒成为好管家”之管道。每个信息,约翰都会问:您的心灵景况如何?面对什么试探?有什么挣扎?有被试探胜过吗?有没有胜过试探?
正因着这些尖锐的问题,加上众人在班会中的敞开,彼此督责劝勉,不断成长,成为好管家。这也说明为何18世纪卫斯理复兴运动如此兴旺与有力度,乃在于活出好管家的特色。
黄牧师强调,我们要看重班会。约翰卫斯理将班会视为第二层次的牧养/培育,帮助信徒:调正心态、操练专注;孕育健康气质、强韧灵命与诚信品格;形塑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等;远离罪恶,深化圣洁生活。正因为他善用班会,也透过班会帮助信徒成长,成为门徒,所以好管家的力度就此散发出去,每一位都成为分享恩福的管道,每一位都成为传布上帝医治的管道。因此,18世纪英国社会不断领受上帝的医治与恩福。
荣耀天国喜乐生活与终末性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个人、群体或生态伦理皆受影响。
向度四:基督再来之后
信徒复活面对审判,随后被分配至两个不同的疆域。拒绝救恩与事奉上帝,双眼失焦被黑暗笼罩的。约翰卫斯理在1785年所写的讲章《终末的新创造》(启廿一5,“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指出,当基督再来之时,一切都被更新。启示录廿一章描述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的临到,在永恒中圣徒相通。我们会发现,原来启示录廿一章不只是指将来的事,也影响着我们如今的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