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知多少:我真的是音痴吗?

with No Comments

文/ Elia(音乐系学生)

“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上帝,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希伯来书十三15)
著名英国指挥家Benjamin Zander曾经在TED演讲会上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音痴。如果你是音痴,你就无法换档开车,因为你分辨不出汽车引擎的声音。如果你是音痴,你就不会分辨电话另一端传来的声音是谁的,你也无法感受到别人谈话中的语气及情感。每个人都有神奇的耳朵,所以没有人是音痴。”
严格来说,“音痴”(Tone Deaf)并不是指五音不全的人,而是指无法分辨声音高低的人。五音不全的人,多数都不愿意或极少开口歌唱;由于声带没有足够的伸缩性,所以他无法唱出他所听到的音准。除此之外,唱歌容易走音的人并非是五音不全,更不是音痴;那仅仅是因为气息控制不恰当,或者对声音不够敏锐而已。但是最常见的,是歌唱者陶醉在自己的歌声里,自得其乐,因而不再理会音准(Pitch)和音色(Tone Colour)了。这类的歌唱者,往往让诗班指挥最为头疼。
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柯达伊(Zoltán Kodály)在1925年无意中听到小孩子们在歌唱嬉戏,他被他们的歌声所震惊,因为竟然是如此的五音不全!于是,他对匈牙利音乐教育有了一股负担。他开始出版文章,希望引起当代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醒觉。同时,他也编辑了一套全新的音乐课程与音乐教学法。靠着他在政治上的人脉关系,他在全国学校里实践音乐课,让全国人民务必从小接受音乐教育。
在几十年的光景里,匈牙利的音乐水准突飞猛进,甚至被称为“音乐大国”。匈牙利布达佩斯(Budapest)的李斯特音乐学院(Liszt Ferenc Academy of Music)亦是当今世界音乐教育中心之一。后来柯达伊的同事及学生们就将他的音乐教学法合编成今天的“柯达伊教学法”(Kodály Method),甚至还成立了柯达伊学院(Kodály Institute),隶属于李斯特音乐学院,专门训练音乐教育者如何使用“柯达伊教学法”。

实践内在听觉
柯达伊教学法最主要的重点,就是透过“歌唱”来学音乐。只有透过学生自己唱出旋律、拍子,学生才能“体验experience”和“明白understand”音乐。即使是教乐器,也要让学生先学会唱出旋律,再运用在乐器上,这样学生才会对音准和拍子更加敏锐,亦不会弹错而不自知。他走遍匈牙利,收集了大量的本土民谣,而后将之编成音乐教材,让学生透过熟悉的旋律,来学习拍子、音准、乐句、段落分析等等。先体验,再解释,才能让教学事半功倍。
柯达伊很强调内在听觉(Inner Hearing)。当我们看到乐谱时,是否能在脑海里哼出旋律?若是不能,又怎么能准确地唱出旋律呢?许多诗班指挥靠钢琴提供诗班员各声部的旋律,再让诗班员不断重复、“死背”旋律;但若是叫诗班员无伴奏清唱,走音的问题就来了。或者当指挥给诗班员一首很简单的新歌,诗班员也无法自己哼出旋律。明明旋律都是一样以“do、re、mi……”组成,只是不同的顺序排列,为什么就唱不出了呢?这正是因为太依赖钢琴而导致头脑无法独立产生音准。
因此,柯达伊教学法的教师们多数不依赖钢琴教课,而是使用音叉(tuning fork)。我们只给学生第一个“起音”(starting pitch),然后让学生自己唱完整首歌曲。只有在稳固的“内在听觉”的基础下,学生才能做到无误的无伴奏清唱。这当然只有透过长期的清唱,在脑海中建立完善的音程(interval),才能实践“内在听觉”。
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崇拜中站立拍手却不开口歌唱,实为可惜;因为世界上并没有音痴,只有不愿意开口歌唱的人。若是你知道自己五音不全,或有人曾经说你是五音不全,不要气馁,只要愿意谦卑学习,上帝必定会使用你的歌声。多唱圣诗,因为圣诗多数采用各国的民谣旋律,因此旋律比流行短诗更简洁,更有“线条感”(melodic contour),例如《奇异恩典》的旋律采用“五音阶”(Pentatonic Scale),只有do、re、mi、so、la,更容易建立稳固的内在听觉。
唱圣诗时要用慢速度颂唱,让声带建立肌肉记忆,让耳朵对音准更加敏锐,也更能够领悟及吸收诗歌中上帝宝贵的话语。这对音乐技巧及属灵生命都是非常有营养的盛宴。在此鼓励弟兄姐妹,多多开口歌唱,多唱圣诗,参与崇拜中的所有颂赞,献上我们嘴唇的祭,蒙上帝悦纳,更能领受从上帝而来的丰盛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