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书声:穿越生命暴风

with No Comments

文/杨蓉

书名:穿越生命暴风
作者:诺曼莱特、马修伍德利、裘莉伍德利
译者:游紫萍
出版社:宇宙光

创伤是我们对“任何震撼我们世界的事所表现出的反应”。它不只是一种危机状态,它留给我们的是不安全感,因为我们原本以为稳妥/安全的地方已经遭到侵入。
创伤出现的形式和规模不一,比如:目睹孩子死亡,幼年/成年时被性侵,在严重车祸中侥幸生存,家里遭窃贼闯入,医护人员、牧师和护士每天面对生老病死,在一场抢劫、交通事故或强暴事件中生还等等。
创伤也发生在工作场所容易受到压迫或骚扰的人,出现在那些受到恐怖分子攻击的人,或受到一场严重的意外事件影响的人。创伤其实是不分年龄、性别、文化,而且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然而,创伤却也很容易被人忽略,特别是那些习惯逃避,拒绝面对现实的人。
创伤常伴随着许多情绪,包括:怒气、罪恶感、恐惧、犹豫、悲伤等。但是,不要排斥或拒绝这些情绪,要正视它们,倾听它们所带来的讯息;从中学习、认识它们,最后凌驾它们。这些都是对创伤的一种释放。
只是,我们经常倾向以为“忽略过去”就会没事。事实上,往往不是如此。试图不去理会过去的痛苦,只是容许痛苦更紧紧地抓住我们不放。但是,当我们真正面对痛苦和创伤时,就会开始复原。因此,该书作者鼓励受创伤者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因为分享的同时,也开始了治疗的过程。
该书指出,分享过去的创伤故事可分成至少三个层面:1.心灵的层次:坦承自己确实受伤了,正视我们的问题,才能解决它;2.对上帝完全坦承:包括我们的罪、沮丧、愤怒、难过、伤害等;3.找到可靠并愿意倾听我们故事的人。
然而,良善的上帝为什么容许苦难存在,容许世界堕落,把创伤带到我们的生命中呢?创伤和邪恶提醒我们:我们的人生不应该变成这个样子,这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小女孩不应被强暴,父母不应在战争中失去他们的孩子,灾难不应让人经历生离死別,相爱的两个人不应彼此伤害,丈夫不应死于一场突发的车祸,妻子不应该独自抚养她的孩子……。
对许多受过创伤的人来说,苦难真正的痛苦并不是疼痛,而是遭受拒绝、遗弃,甚至感觉被上帝“抛弃”;在伤害中感到无助,甚至觉得上帝冷漠不关心。然而,耶稣确实在十架上亲自经历了人类所有的创伤——痛苦、不公、虐待、背叛、嘲弄、轻蔑、软弱、身体受凌辱、干渴、死亡……
原来我们并不孤单,上帝已经用祂自己的血写下“我与你同在”!

需要有爱的地方
圣经告诉我们:“因祂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彼前二24)现在的痛苦、过去的伤害、将来的沮丧,祂全都知道。这不单单是透过理智,也是透过祂在十字架上的受苦及对我们的认同。基督并不藐视受伤者的软弱。
“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太十二20),这是上帝的应许。祂来是为了生病的人。一旦我们开始处理内心的痛苦,我们也会开始承认我们的罪和沮丧。
人生其实是失与得不断交织的过程。这些失去有些会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成为所经之路:宠物过世、祖父母过世、搬家/移民、父母离婚、父母死亡、玩伴朋友或家人过世、自己或身边重要的人生重病、与恋人分手等等。
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失去,会影响往后的生活。成人生活中所经历的失去,可能有一部分是由童年一些未经过处理的失去经验所造成的;它们像一个不受欢迎的行李,被带入我们的成人生活,日积月累就变成一种危机。例如,当宠物过世了,父母可能会说:“不要哭,只不过是一只猫。”或说:“我明天再买一只新的小狗给你。”小时候,朋友曾经对你说:“我再也不要和你玩了。”,又或可能你的秘密被好朋友说了出去,又或者父母因为没有了解事情前因后果而错怪了你。
有些创伤后的情绪也许不明显,但小孩脆弱的心灵和情绪实际上可能是大受打击,以至于对他后来的人生信念、成长意愿、心灵、尊严和安全感都受到严重伤害。比如,朋友的背叛使得他不再相信任何人;言语(即使无心)的伤害,使他不敢敞开自己的心坦承待人。
受伤的人迫切需要一个安全的团体,渴望有个避难所,一个我们在破碎和脆弱中仍然可以感受到爱的地方。而教会,就是这样的地方,能把基督的生命和医治带给遭受创伤的人。然而,现实中的教会往往并没预备好以应付这方面地需要,实在是可惜。因此,盼望弟兄姐妹都能理解,遭受创伤的人需要教会的接纳(罗十五7,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同理(罗十二15,与哀哭的人同哭”)与服事(加五13,用爱心互相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