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岁末反思 地球给人类的启示

with No Comments

情怀大地
文/丁华康

毫无意外,反映国情的“疫”字,当选2020年大马年度汉字!在疫情期间出版的一份《卫理报》印刷着戴着口罩的地球的封面图片,深深震撼了我。在新型冠状病毒扩散的世界里,没有国界之分,全人类成了命运共同体,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没有人可以冷眼旁观。

新冠疫情牵动全球
这一年绝对是全球人类艰难的一年,新冠病毒从去年11月开始感染人,今年年初冲出国际,在世界各国肆虐到年终。截稿为止,疫苗刚刚面世,还没有普及化到人人接受疫苗注射,我们还没有脱离困境。“抗病疫苗”、“死亡数字” 、“行动管制令” 、“失业率翻倍”和“经济低靡”等关乎到活下去的关键词汇皆是人人关注的课题。教会敬拜活动今年在疫情中反反复复暂停,线上崇拜和线上会议成了唯一的选择。

新冠病毒在2020年让全球人民在疫情面前节节败退,病毒把人逼到锁在自家门内,没事还是别出门;要是有要事出门也要做好标准的防范病毒措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的人身距离。许多国家的人民在行动管制令期间,为了“面包”而选择继续开业,承担了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马来西亚政府宣布了行管令,各行各业都陷入了停工状态,经济顿时萧条,不少国民依赖政府提供的辅助金度日。

今年的疫情,打击了各行各业,尤其是旅游业并引发的骨牌效应导致酒店业、服务业、运输业都深受影响。旅游业是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飞行航班占了整个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大部分。一架波音747每秒钟就燃烧4公升燃油,相等于每10秒就耗掉一桶车油。在病毒肆虐期间,许多班机取消缓解了气候变化的难题。后来航空公司推动了称为“flight to nowhere”的“空中漫游”服务,以拯救严重受挫的航空业绩——乘客搭乘飞机在天空绕了几圈,几个小时后又回到原点着陆。这种维持收入图求航空业的永续经营,回到原点的飞行配套透露了航空业的困境,却对自然环境构成伤害。这类航空服务在没有充分理由下,提倡高碳排旅游活动,最终遭到环境组织的抗议。

新冠病毒的源头,虽然经过各方的全力研究,至截稿为止仍莫衷一是,使人不得不谦卑的承认有时人类何其渺小。在造物主的面前,人存活所需要的阳光、空气和雨露,若不是出自上帝的恩赐,要谈明天或未来大计都成了一种奢望。

艰难时刻粮食危机
全球粮食的供应是疫情期间令人神经紧绷的一大问题。在行动管制令实行期间的四月天里,许多人因着疫情的严重性而听信了邻国白米不再出口的谣言,超市里见到许多人因恐慌而抢购白米,在家里囤积大量白米,免遭断粮苦况。讽刺的是,大家原本以为是达致2020先进国的马来西亚,竟然有人在网络上发布“我要活下去”成了2020年最大的人生目标。

今年除了席卷全球新型冠状病毒,地球也发生了许多灾难,包括足足燃烧了四个多月的澳洲森林大火,美国流感病毒,加拿大的暴风雪和极寒天气,东非蝗灾,黎巴嫩港口爆炸案……。这些灾难,有的出自大自然的反扑,有的因着人为疏忽所造成,都大大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且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围在饭桌谢饭祷告后,一家人吃鱼时就聊起眼前盛在碟里的鱼。因着这一年疫情的冲击和全球各地的灾难,大家在危机意识的牵引下,不知不觉聊起了鱼类这一种生物的前景:其实人真的很会捕鱼,近年已被禁用的网——长五十公尺,深十公尺的网片——往往连接数百片,漂浮在海面上,拦截捕获所有游过的鱼群。这些渔具除了拦截和过度的捕捞,也严重伤害了珊瑚礁。大家都喜欢吃鱼,有了鱼的市场,就会有人从事捕鱼。一只鱼每天吃下其体重约百分之五的食物,而现代围网渔船上的渔夫,每天捕获约其体重一千倍的鱼。

在1999年年底,媒体采访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询问他二十一世纪哪一个产业会最兴盛?结果他的回答超乎预料:“养殖渔业。”彼得杜拉克已经从各种实际数据中推论出:二十一世纪海洋的鱼即将被捕光,因此人如果还要吃鱼的话,只有靠养殖。
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与耗竭并非生态学家的幻想,网络上林林总总的海洋生态资料和探讨海洋学的相关书籍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海洋生态即将耗尽的警讯:北大西洋的大白鲨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西非的石斑鱼溃灭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纽芬兰大渔场的鳕鱼突然消失,这块辽阔的海域曾是世界上最多鱼的地区之一。北大西洋的情况,也正在其他许多海域发生。或许鱼群溃灭不具象征意义,较少受到媒体报导;然而,这样的情况几乎在世界各地发生,全球各地海域不同种类的鱼只,都面对过度捕捞的威胁。

评估风险寻思出路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报告》中指出,全球风险指数排名前5名的,全都是环境威胁,分别为极端天气、气候行动失败、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丧失、人为环境灾害,其风险已经超越了经济威胁的影响。我们身处的世界就像一张精密的蜘蛛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旦环境失控,一定会牵动社会经济,经济动荡,一定会影响社会生活。

抛开稻米等其他粮食短缺的现象,单单看缺鱼引发的全球化问题,相信我们都能揣测出其后果的严重性。如果有一天海洋没了鱼,会对食物链,我们的生活、经济,甚至是全球造成什么样的冲击?一场疫情,各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大降低,印度恒河的水恢复清澈,日本的富士山出现眼前,再再透露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讯息:大自然不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大自然。环保不应该只是口号,而是行动;我们要学习爱地球,爱动物,爱自己。

耶稣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努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他们下了网就围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便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助。他们就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路加福音五4-7)

每一回读到上述的经文,我都会把焦点放在鱼类资源上,这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肉类来源,可以维持到什么时候?联合国专家的一个警告,2050年,海洋将无鱼可捕!“没有鱼的海洋”的推测是否会成真?关键就在于今日人所采取的种种防范的举措。为了让下一代有鱼可吃,这未来的30年会是十分关键的阶段。过了今年,还有29年的光景,人类种种维护资源的努力,是否能够力挽狂澜?

地球管家责无旁贷
《流浪地球》里记录了一段非常吸睛的文字:“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个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新冠疫情在疫苗面试后,终会有终结的一天。人如何与生态共存,才是考验人在未来生存的艰难挑战。

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记一28)我相信起初上帝委托亚当管理大地的这个使命,也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当地球人类即将突破八十亿人口的此时此刻,身为有智慧并管理大地的人类应该好好扮演大地管家的角色,确保人类能长期共享资源。

末了,愿每一个身处疫情世界里的读者,透过这一场疫情所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和粮食短缺的问题,能深切体悟其中的道理:上帝要人类好好管理大地,成为地球的好管家,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尽自己的力量去捍卫地球,不破坏地球,就能增加地球与人类共存的岁数。我们不能因这一代掳掠侵夺的自私举动,断送了下一代赖以生存的资源;反之,我们应该发挥群体力量去确保生态永续,确保下一代还能享有地球上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