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 Talk 总编面对面:熊小莹:印尼开放学中文补习班成福音平台 医疗、保健接触印尼华人

with No Comments

谈到印度尼西亚(Indonesia,简称印尼),大家都会想到什么? 是印尼每隔一段时间的排华事件,还是印尼外劳呢?
印尼是我国的邻居,尤其是砂拉越的邻居,我们同在一个婆罗洲岛上,两国边界互通的小路更是多不胜数;婆罗洲高原的最高处有一个边界栏,曾经到过的人应该都会悄悄地“偷渡”一下,跨过栏杆踩在另一边宣示着自己到了印尼。
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印尼是很多本地华人谋生赚钱的地方;90年代,却是印尼外劳开始输出的时刻,尤其是印尼籍女佣,甚至时至今日,大多数达官贵人家中依然聘有印尼女佣。
对于砂华人年议会来说,印尼是一个宣教工场,在吾会派遣海外宣教士的事工中占有一席之地;最多的时候,吾会共派遣4位宣教士在印尼西加做宣教的工作。那么,这些宣教士到底在印尼做了些什么?
为此,卫理报总编辑黄孟礼特别专访了在印尼西加担任宣教士四年,目前已转入牧职并在古晋马当堂服事的熊小莹传道,让她来聊一聊在印尼西加四年的所见所闻……

问:本会宣教部为何要派人到印尼加里曼丹这个禾场宣教呢?
答:每当谈及印尼,大家的刻板印象应该是外劳、印尼快熟面、排华等事件。2013年,当我知晓自己被差派到坤甸(Pontianak)时,心里是极度不愿意;因为从小在古晋,就常听说许多关于Pontianak(马来文中有女吸血鬼的意思)的传说,因此对这个“名词”特别排斥和害怕。在神学院老师和长辈的祷告及鼓励下,我才慢慢释怀,壮胆走出去。
本会宣教部与印尼卫理公会雅加达以马内利堂合作,一起发展宣教事工,主要是把福音传给印尼华裔。由于印尼卫理公会许多传道人是印尼原住民,要接触在西加的广大华人群众其实是很有挑战的。因此,本会宣教士多开办中文补习班,以成为教会与当地华人接触的桥梁。

坚持家中说方言
问:在与当地人接触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彼此文化上有哪些异同?
答:砂拉越华人与印尼西加里曼丹华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虽然非常近,但彼此文化上却是有差异的,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两国政治的差异。
印尼经历1960年代的排华事件,印尼总统苏哈多采以高压政策,导致华人无法自由地拥有或发扬自己的文化。自排华事件后,华文在印尼“销声匿迹”了30多年,直到独裁总统倒台,华人才得以看见曙光。
2000年开始,印尼国家政策开放可以学习中文,华人也能公开庆祝农历新年。在那艰苦的30多年岁月中,华人依然努力地维持着一些古老的传统和保存些许儒家思想,并坚持在家中用方言与孩子们沟通,好守住自己民族的根。
以上的因素可见,印尼华人对得来不易的文化自由非常珍惜。印尼华人与马来西亚华人相比,在思想层次上,印尼华人较像40、50年前我们祖辈或父辈的传统思想,即尊师重道、敬老尊贤、勤俭持家、慎终追远、刻苦耐劳……很多华人传统美德都一一展现在印尼华人身上。
华人在印尼是少数民族,因此在那样环境中居住,在生活习惯也渐渐与当地原住民同化。虽然多数印尼华裔无法说流利的华语,但至少会操流利的方言,如客家话、潮州话等,同时还会讲流利的印尼语。
因为过去无法学中文的遗憾,许多华人父母在知道教会开办中文补习班的情况下,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教会学习中文,因此中文补习班就成为了很好的传福音平台。
目前,除了西加有补习班,印尼巴厘岛的卫理公会也想要开办中文补习班。

保留华人传统习俗
问:当地的华人有哪些文化民俗活动呢?
答:西加华人有几个重要节日:阴历新年(我们称“农历新年”)、年十五(我们称“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与冬至。
排华期间,虽然不能公开过新年,但华人们依然会悄悄地买一件新衣,全家聚集一起吃个饭。最近因为终于可以大事庆祝,举凡华人聚集的地区如西加,在商场和市区都看到街道张灯结彩;还有舞狮舞龙到家门口,意味着可以驱邪避凶,同时,当地民众也相信“拔龙须”可以带来一整年的兴旺。
元宵节在印尼西加的庆祝方式则是神仙“出游”,也就是所谓的游行。游行中还有过刀山、走火海等表演。许多道士或民间的乩童会显示他们刀枪不入的“法术”;尤其三口洋这个小镇,每逢元宵节,更是人山人海,因为大家都聚集到此来观赏游行。
清明节和中元节则是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各式祭品,到墓园扫墓,以纪念祖先。
家庭主妇们都会在端午节时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汤圆,还有生日时,也一定吃红鸡蛋和客家炒面。这些华人传统习俗,他们都很好地保持着。

问:妳在宣教工场上有什么样的收获或学习吗?
答:未到印尼宣教前,我曾对印尼有偏见,但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我发现他们的善良和纯真。第一年,我遇到一对很棒的印尼同工——Suryanto牧师和Ningxi师母,他们像哥哥姐姐般和善,教我印尼文和认识印尼文化。
后来,我又遇到一个很有魄力的年轻同工丽娜传道。从丽娜传道的分享中知道,多年前当她一个人住在坤甸时,因为有Suryanto牧师、师母的照顾和鼓励,她才决定要成为一个传道人。牧师无私地分享他的家,如耶稣带着门徒一样的照顾一个少年人,让我看到一个美好的生命导师服事。而今天的我也在学习,在我的牧养中,开放牧师屋,让教会的青少年可以来我家吃饭、过夜。

可拓展医疗事工
问:妳在西加宣教的四年里,有什么苦与乐的事或特別难忘的事呢?
答:在印尼有许多难忘的事,比如我在印尼学会了骑摩托车。初到宣教工场,因为同工要回乡过年,所以必须在三个星期内学会自己骑摩托车上路。从战战兢兢到现在终于拿到摩托车驾照,都是靠着主恩典。
另外就是宣教士因为各种原因,需要时常搬家。在宣教工场四年时间,就搬了四次家。每次搬家都有不同的体验,从中最大的学习就是简朴生活。
宣教士长年在国外居住生活,获得签证也是一个必须的程序。在西加因为签证的困难,有一段日子必须每月出入境。我是众所周知的小迷糊,时常丢三落四,但是上帝的恩典和保守,在每次出入境时,都会记得带上护照。居住的城市因为没有直达车可以到达边界出境,所以半途要下车转车;有时虽然在转车中会出些差错(如买了车票却没有车位),但都顺利没有误时地出境。

问:妳认为,我们可以在哪方面帮助他们,未来又有哪些领域可以加強?
答:印尼的国土广大,贫富悬殊,公共设备等也悬殊,尤其大城市和小市镇的差距极大,他们其实很需要医疗方面协助。
在马来西亚的私立医院(古晋、柔佛、槟城等),最近都可以听到口操印尼话、潮州话、客家话的印尼华人。许多印尼人比较相信外国医生的诊治,同时也因为马来西亚医院在设备方便较齐全,加上医生非常专业也有医德(不会乱开药),所以印尼人喜欢到马来西亚求医。
我在西加宣教期间,曾经有好几位印尼会友到古晋就医。由于我家乡在古晋,也有许多熟悉的牧师和家人,所以在印尼朋友到古晋就医期间,我就会联络牧者们去探访关心。有一次,我自己因为生病入院,邻床是个印尼华人,我跟她闲聊了一下,就问她可以为你祷告吗?这个病人答应了。
吾会,尤其是古晋教区,可以做医院布道和关怀。宣教士也可以与本地教会联系,如有需要就医的印尼会友,就可以通过本地教会,做好医院的探访和关怀。
同时,短宣队到访西加也可以主办医学讲座,因为预防胜于治疗。印尼民众对于疾病预防的知识其实非常贫乏,只有到病入膏肓时才会找医生,结果大多时候,医生都已经束手无策。因此,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讲座或简单的医药检查等,都可以吸引许多当地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