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ect Talk总编面对面:夏长华:传福音不能等一等 探访是教会成长基础 服事至今没有违背异象

with No Comments

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受访:夏长华(澳洲退休牧师)
整理:卢韵琴

从无到有,夏长华牧师用他的植堂四大策略,成功让澳洲的华人卫理公会萌芽、发展至今天的20间堂会与布道站,而他却为了初时不注重讲道而悔不当初。
退休澳洲华人卫理公会会督夏长华回乡度假,《卫理报》总编黄孟礼特邀他到办公室聊一聊当年在澳州植堂的策略。
甫开始,夏牧师就直言当年在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简称“华神”)就读时,三位前华神院长戴绍曾牧师、林道亮牧师与黄子嘉牧师时刻信心依靠主、一心为主摆上的好榜样,深刻地影响了夏长华牧师,并在他日后的牧养生涯中带给他莫大的帮助。
同时,新加坡钟志邦牧师持守圣经真理的原则,也对他的装备有着美好的影响;所以,他认为,有好的装备就有好的结果。
因着曾在美国正道福音神学院修读教牧班,他也深受刘富理牧师的影响。“刘富理牧师是一个实践型的牧师,他非常努力传福音的牧师,很看重布道,直接影响我后来在教会的事奉。当我回到教会时,就觉得传福音要捉住时间、机会,因为时间很快就溜走,传福音是不能稍微等一等的。”
“像上帝把我一家放在澳大利亚,如果当年我们认为买教堂是别人的事、建立教会是别人的事,我们只不过是一个小器皿,那很多的机会就会消失。正是因为我曾经接受装备,认为就要捉住当前的机会,在别人还没有考虑要买教堂时就快快买,还没有想要植堂前就要先植堂;后来他们(其他教会)也跟随我们买教会和植堂,但我们已经比别人快一步。”
同时,他也感谢当时的弟兄姐妹为植堂事工付出的努力,因为当时大家都不是很有能力,却尽力去做,有一点力量就尽一点力量。

从自己开始
目前,澳洲的华人人口在60万人左右,有资料记录在案的华人教会有200间左右;其中,悉尼有90间左右,而墨尔本则有80几间华人教会,其中,卫理公会就占了8间左右。
但是他说,1986年的澳洲,华人仅有20万左右,墨尔本只有约6万华人,华人教会也只有4间;聚会人数更是没有一间华人教会超过百人。那时尚未发生1989年的六四事件,所以走在路上,根本就看不到华人;当他要到这些华人教会服事时,也没有教会愿意接受他(原因是教会太小,不需要增加牧者)。于是上帝就提醒他,不要依靠别人,而是要自己开始;就这样,他就开始了植堂的事工。
“当时要建立一个华人教会并不容易,华人人数不多,家乡的教会也鞭长莫及,但上帝就是让我们开始了。” 何况,那时悉尼华人人口虽是最多的,但可惜卫理公会一直都没有一个能力很强的牧者;因此,卫理公会在悉尼的发展并不是很大。
那时的夏牧师面对着种种难题,但他想起曾经读过一对宣教士医生夫妇在中国边疆传福音的故事,能够抢救一个是一个,所以就从这里开始。
在植堂之前,他的第一步就是先向上帝祷告;再加上当时教会弟兄姐妹的全力支持他宣教,就这样他陆续开始了布里斯本、阿德雷得、悉尼等等的植堂事工。然而,这样的“开始”需要很强大的心志,因为他从第一天到布里斯本就遇上他人的冷言冷语,让人感到十分挫败,但他还是坚持住了。“因为我认为自己能够做多少就做多少,既然要开始,就不应该遇难而退。”
那时,布里斯本的弟兄姐妹原本的说法是轮流在他们家中聚会,但在进行了三、四次之后,他们觉得这样行不通,于是自行自发地寻找合适的地点,也开始进行探访。
“感谢主的是,当时有两位医学生愿意载着我到处拜访,帮助了我许多,一位是许鲁志弟兄,另一位就是郑仁政弟兄。然后陈如芳牧师也来帮忙,所以上帝的工作就这样展开了。14个月之后,周永生牧师对澳洲的华人事工有负担,于是就把布里斯本的事工交给他。”
继布里斯本之后,他就开启了阿德雷得的植堂事工,鼓励弟兄姐妹和执事们一齐同工;而当地许杰生弟兄也非常热心接待,所以就这样开始了。一年之后,黄永森牧师来到阿德雷得,就接手了当地教会。
然后就是悉尼,当时他们就想起曾经在古晋当过教区长的邓炳昕牧师,但牧师当时已在别的教会牧会,拒绝了他们。后来,刚好汤丽妃传道在当地念神学,于是就兼任该教会的牧者,悉尼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讲道一定要强
目前,澳洲拥有20间含布道站在内的华人卫理教会,其中,塔斯马尼亚有2间堂会1个布道站、墨尔本有6间堂会1个布道站、悉尼有1间堂会1个布道站、布里斯本则有2间堂会2个布道站、阿德雷得也有2间堂会、柏斯则是5间堂会1个布道站。坎培拉原有1个布道站,但却因没有牧者而暂停了10年之久。
在他植堂的工作过程中,他深感祷告的重要性,因他都是在祷告之后才进行工作,接下来上帝就兴起一些人一起同工,然后,事就这样成了。“除了祷告与上帝兴起人来同工之外,牧者的愿意全然摆上也是植堂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在他的实践神学中,他觉得最基础的是讲道要强,并承认自己在当初没有注重讲道是件很可惜的事;如果他当年的讲道很强,那今天的教会可能就会更多人了。
他表示,讲道要讲得好,牧者要付上代价;还有就是好好探访,因为把信徒留住是最重要的。以锡安堂为例,刚开始时教会的人数不多,但经过探访,基本上都稳定了,人也就愈来愈多了。
“还有就是门徒训练,注重主日学、注重家庭小组和家庭聚会;所以每个教会在开创时期都是以这种模式来建立,强调建立门徒的信心,推行教会主日学化,塑造了一个向心力非常强的教会。”
他透露,目前吾会多位新一代领袖都是当年澳洲教会培养的青年,如年会副会友领袖许鲁维、方孝兴、陈斗湖、郑世兴医生等等,都是教会主日学化进而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海内外)。
另外,教会也应该是充满爱的,让每一个人来到教会都觉得“这是我的教会”;他一再鼓励会友要彼此关怀,因为倘若只有牧师在做关怀的工作,那是永远不够的。除了本地前往的华人与其他地区的华人,澳洲也出现愈来愈多的中国移民,并在卫理公会华人教会中占有的比例约有10%,而他坚信只要教会伸出爱的双臂,就可以得到这些中国人。

探访是基础
夏长华牧师此次回到砂拉越,主要是给新的传道人“以身作则”,培养他们有一颗爱灵魂的心;而不仅仅是应付般地做传道人,更教导他们如何事奉主,比如说探访和带领家庭聚会。
他提醒着年轻一代的同工要紧记,蒙召的人每一天的第一件事是要灵修,好好先听上帝的话再事奉,当你灵修生活过得好,事奉就一定可以持续。还有就是要捉住时间多多阅读,更不要把讲道当作是很难的事;因为若灵修得好,书也看得多,讲道就不成问题。
“本地的牧者都很忙碌,导致一些新晋传道人在很多事情上不晓得应该怎么样做,只能随着前辈们的脚步去走。而我这次回来就是做一些的示范,让他们看看牧者原来也可以做到这一环。因此,我也希望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多一些分享目前已经愈来愈少办的家庭聚会了。”
对他来说,探访是教会要成长的基础;不幸的是,现在的教会多已经不看重。以澳洲的华人教会为例,他相信如果澳洲的华人教会能够持续探访的工作,那教会的发展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兴科技可以让牧者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与弟兄姐妹们联系,但他认为这种联系并不能让大家产生共鸣,弟兄姐妹需要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牧者身上的基督样式。
“以我当年在南村三一堂事奉时为例,常常一天下来,我探访的家庭可以超过10余户。每家每户都用美禄加鸡蛋来招待我,虽然这样不健康,但会友招待的千万不可拒绝,因为这就是你和弟兄姐妹建立关系的关键。”

没有违背异象
对于池金代牧师所提出“不要死在活动中”一说,夏牧师认为,活动可以办,但要办得有意义,要把圣经教导放入活动中,这样的活动就不会仅仅流于表面。
事奉了37年(砂拉越5年、澳洲32年)并已退休2年的夏牧师,回顾自己的事奉生涯,他坦言除了在澳洲事奉的初期,因着台湾同工的理念不同,让他有些难过,他没有一刻放弃过。他为到当初弟兄姐妹的同心(只要牧者愿意做就尽力支持)而感恩;也深知自己竭力是为主而作!
所以,纵然夏牧师已经退休2年了,但他每年都会抽出2个月的时间到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去传福音,更会另外抽时间到东亚去授课与培训当地弟兄姐妹。他能如此退而不休,正是如当年保罗所说般:“亚基帕王啊!我没有违背这从天上来的异象。”(使徒行传廿六19)
因此,他也鼓励后辈们要爱主我们上帝,当你爱主时,那你就会笑看人们的脸色、弟兄姐妹的态度、教会的津贴等种种题外话;只要我们爱耶稣,就不会计较,就能够跨越这些拦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