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受访:吴桂菲
整理:卢韵琴
原本打定主意,要是在45岁时还嫁不出去,就献身上帝全时间传福音;但上帝对她另有计划,不仅让她嫁了一个如意郎君,更照样可以成为一名宣教士。
“其实在此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还可以为主做什么?但上帝就是有祂的计划……”
生长于诗巫砂臨坡的吴桂菲姐妹,从小就在基督化家庭中长大。在她的印象中,母亲是教会的中坚份子,不只爱上帝,曾经还参与沙廉福临堂的建设。
“那个年代的福临堂远离市区,牧师在带领崇拜后,都需要在会友家过一夜,翌日才能回市区。
还记得那时若是牧师来过夜,母亲就会杀鸡炖鸡汤请牧师吃,早餐还有一杯美禄加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可是最好的招待呀!”
后来由于在市区开了咖啡店,一家人举家搬到市区,也改而前往在市区的福源堂参加主日崇拜。那一年,她七岁。在她的记忆中,母亲对教会的爱不变,虽然星期天的咖啡店十分忙碌,但孩子一定要去主日学;而在圣诞节时,母亲总是记得咖啡店要休息一天,因为要去做礼拜。
虽然她从小就在基督化家庭长大,她知道妈妈的上帝,但不认为她的上帝和妈妈的上帝,是同一个。直至她18岁那一年参加了一个退修会,在黄巧月牧师带领下归主了。
上帝另有美好的计划
在家中13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1的她,从学校毕业后就去了民都鲁工作,那是在1980年,直到2000年结婚后才离开。
“那时我在民恩堂做礼拜,因为我都是乘搭别人的车去教堂,总是会提早到达。后来我就主动帮忙打扫教堂,然后被委托管理图书馆,开始了我的事奉生涯。接下来就被提名当了执事,好像都是非常顺利的事,哈哈哈……”
时间一天天地过,眼见自己过了适婚年龄,原本决定若是到了45岁还没有结婚,就要守独身,献身上帝全时间传福音;然而,上帝却对她另有更美好的计划。
当年的民都鲁因为石油及天然气的开发,许多大型发展的工业区带动而蓬勃发展。许多外国人到当地,因要长期工作而需要找房子;而她的朋友有房子出租,这样一来二往的,无意中让她成了这个圈子中的“房屋经纪”。而她也顺理成章地把“房屋经纪”当成了副业,从中赚取一些佣金。
也正因为这样,她认识了很多人。有一次,她帮朋友牵线,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朋友也帮她牵线,介绍了一位正在MLNG工作的美国钻石王老五给她。
“刚开始时,我并不中意他。除了长得不好看,又抽雪茄,我根本就看不上他,还以为见了一面就算了。但他提出要找房子,我就接了他的委托。谁知他看了10多栋房子都不满意,在长时间的相处之下,慢慢培养起感情;后来就结婚了,上帝的计划真的是很奇妙,哈哈哈……”
夫婿的母亲是很虔诚的基督徒,在教会中很活跃,他也是在基督化的家庭中长大的。“他曾经说过,当时老板叫他去找一个亚洲女友,他还觉得不可能,但后来反而要感谢老板给他机会来到民都鲁。”
“原本母亲反对我嫁给外国人,但随着年龄渐渐大了,母亲但求有人疼我就行了。可是我依然不确定,在他向我求婚之后,就带着他和兄弟姐妹及朋友们见面吃饭,也是一种变相的‘面试’。就连他自己都说,他是经过了多次的‘面试’才成功娶到我的。而他也是真心对我,我的父亲是因肺癌而死,当我告诉他,我不想他因抽太多雪茄而患上肺癌时,他立马戒了雪茄,直今未再重抽。”
看见了姐妹的需要
那嫁给一个外国人会不会有什么不同?她坦承,夫妻之间总是有一些争拗,尤其是不同的文化与语言,更是增添了他们之间的摩擦。但感谢主的是,她是一个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的人;而丈夫深知她的这种脾气,至今依然相爱如昔。
然而,俗语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只猴子满山走”,那丈夫是外国人的她,就要随着丈夫到处工作,最终是全球跑。
桂菲在生第一个孩子时,丈夫被调往新加坡,她在生了孩子满月后,才第一次去新加坡,却依然没有辞职。坚持了半年后,她终于放弃了事业,随老公到新加坡生活。
一年之后,她再随他到了巴西生活。之后,他再调往伊斯坦堡工作,但因为住宿条件不佳,她无法跟随,只能留在家乡。但他因为想念孩子和妻子,就向公司提出辞职;然而公司挽留他并转派他到阿布扎比,就这样,她随他到了阿布扎比。
妈妈团契事工的开始,就要从他们从巴西回到民都鲁时说起。那时他们已经育有两个孩子,原本在巴西有3个帮佣的她,在回到民都鲁后就没有人可以帮佣了,一时之间她忙到焦头烂额。还记得那时在民都魯牧会的许广铮牧师看见了她的辛苦,不但常常安慰她,甚至在她有需要时,让他的文书来帮她,真是让她大大地感动。后来,她请到了帮佣,丈夫又到伊斯坦堡工作,生活的秩序也上了轨道,就开始有时间参加教会活动。
从自己的经历,再看看身边的妇女姐妹们,她看到了她们的辛苦与压力,就萌生想要帮忙的意念,当时许牧师就建议她开始一个妈妈团契,只需要大家一起谈谈天,互相鼓励即可。就这样,她邀请了4位妈妈去喝咖啡、谈天。
之所以注重妈妈团契事工,除了是让多位已经成为迷路羔羊的朋友回转外,更是让她看到了妈妈对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
“我开始妈妈团契就是从我自己的朋友开始,先是喝茶聊天,后来还邀请了张小娟牧师的母亲到我家来教烹饪,吸引了更多人来参与,最多的时候可达20人。”
再加上,许广铮牧师的讲道也深深地影响了她。当时,许牧师在讲道中提及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看见”,即:如果新加坡的下一代都是由印尼籍、菲律宾籍或是斯里兰卡籍的女佣带大,那新加坡的下一代肯定受到印尼、菲律宾与斯里兰卡人的思想所影响。
“许牧师告诉妈妈们,你们不是黄脸婆,而是可以影响世界的一双手。因此,身为母亲就应该好好地养育孩子,把信仰传承下去。”
那时,她真的深受感动,深刻地感受到为人母亲者,当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更要把基督信仰传承给他们,这才是一件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事。
用《灵修日程》带领妈妈班
一年多之后,丈夫从伊斯坦堡的工作转往阿布扎比,她才离开民都鲁前往阿布扎比。在阿布扎比,她住了4年,也在当地开始了一个妈妈团契。
她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安顿家庭,在一切上了轨道之后,她那颗火热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于是她向上帝祈求,让她认识一位基督徒,而且是一位可以帮助她与当地的妈妈们建立连结的基督徒,而这个人真的出现了。
“那时我就对她说,我喜欢参与这样的事奉,不但可以鼓励自己,也可以为其他的妈妈带来支持与安慰。于是在她的帮助下,我趁着中秋节办了一个聚会,邀请这些中国籍的妈妈们来参与,并邀请她们常来聚聚。”
刚开始时,她只预备邀请他们喝茶聊天。后来时间久了,又开始了午餐的邀请,反应都是非常良好的。然而,她开始觉得这种没有系统性的聚会是不行的,于是她开始使用《灵修日程》来诉说上帝的爱。
当然,她也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在这些妈妈群中,她与另外几位基督徒妈妈组成了一个团队;先是用《灵修日程》进行分享,然后再分享自己的见证。
参加聚会的除了基督徒之外,也有其他宗教的妈妈,虽然她们不愿意说见证,也不要祷告,但她们很乐意让我们为她们祷告,尤其是那些家庭有问题的。久而久之,当时间到了,就带领她们祷告归主。
小小的宣教士
阿布扎比4年的妈妈团契是一个英语团契,除了她之外,仅有另一位不谙英语的中国妈妈。其他参加者有美国人、墨西哥人、中东人、阿拉伯人与泰国人等,而且她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且又事业有成的妈妈。
“在阿布扎比的4年,让我学习了很多,因为受过高深教育的这些妈妈们都会比较直接,尤其是批评我的英语咬字不准。但我也感恩,正是因为这样,我的英语是突飞猛进,真是谢谢她们。”
在这段期间,她认识了一位嫁至阿布扎比的墨西哥籍妈妈。这位姐妹当时并不开心,因为她的丈夫除了有钱,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后来,当她再次与这位姐妹联络上时,她感谢当时的妈妈团契带给她的信仰,让她找到了勇气离开她的丈夫。
“其实我当时也没有做什么,因为圣经也不同意离婚,我只告诉她要多多祷告,依靠上帝,想不到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离开。”
继阿布扎比之后,她的丈夫被调往德国,她也跟随着老公到了德国。经过了在阿布扎比所面对的压力,她原打算不再开始妈妈团契,然而上帝却有祂奇妙的带领。
“那时,我们所租的住处因闹水灾不能入住,一家人只能暂住在酒店。一天,酒店附近有一个中国教会邀请我去参加主日崇拜。我去了就认识了教会的弟兄姐妹。然后她们原来就有三五个人的聚会,而我也参加了。但日子久了,我觉得这种只有吃吃喝喝的聚会没有什么意义,就向她们提出了妈妈团契的概念。”
妈妈团契的提出让该教会的姐妹们感到雀跃,但她坚持先栽培原有的姐妹们,在她们真正了解妈妈团契事工,并可以在日后成为她的团队之后,才正式召集更多的妈妈。
“在德国的妈妈团契,我们成功召集了20余位妈妈,都是中国籍的妈妈,还有一些是中国籍的难民。”
德国之后,应孩子的要求,她与家人在2014年回到了美国定居。9月到美国,她11月即开始了妈妈团契服事。“因为我在美国时理解到,虽然我不能到处去全时间地传福音,但我依然可以扮演一个小小的宣教士角色。因为我对自己的呼召很清楚,就是去接触人群。”
目前,妈妈团契的一般聚会都有10余人参加,是她所属教会接触非信徒的管道之一,占了全教会的接触非信徒事工的百份之五十。
经过这些年的种种,她了解上帝的意念是高过人的意念,祂的计划永远是最美好的。无论结婚与否,她都是要成为宣教士;只要我们愿意献上,上帝就会开路的,不是你去想,而是上帝会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