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第六届全砂国语事工研讨会(2)

with No Comments

多元化和均衡性的跨文化事工
涂恩友:爱异族如爱自己

第六届全砂国语事工研讨会主题讲员涂恩友牧师(博士)透过四讲诠释大会主题“多元化和均衡性的跨文化事工”。

第一讲:我的跨文化宣教体验(创世纪十二1-9)

1972年,涂牧师也在上帝的呼召之下,离开香港回沙巴牧养没有牧人的PCS教会。当时,他面对很大的挑战与抉择,必须接受宣教工场跨文化的挑战与适应,接纳与关怀的学习平台,时间和效能的观念,偏远山区和食物的适应等。
涂牧师表示,体验到当时华人教会自我中心的意识形态。因为华人教会自1882年进入沙巴;而沙巴于1963年自英殖民地独立,前面的80年从未把原住民当作邻舍。狭隘的种族思维, 如同创世纪时的百姓建立巴别塔,与外族切割,违背上帝多元化的创造及各民族彼此相爱、守望相助的旨意。原住民在殖民地时代是被轻视和遗忘的一群;文化、教育、经济都未得到发展,甚至被剥削。而原住民对华人和华人教会亦存有负面看法。
其实,卫理公会外国宣教士William Shellabear早在1891年已有先知先觉之见。他看重马来文,用了十多年时间多方学习,又从事马来文翻译的工作,为的是方便向马来人传福音。他也呼吁教会放弃对马来文化的轻视态度,可惜他的同僚和其他宣教士对他的工作都不认同,只以华人和印度人为工作的对象。Shellabear呼吁:改变对马来人和原住民的态度,正视他们的文化对教会发展的价值,不要把焦点单单集中在有经济影响力的华裔和印度裔身上;他也要教会重视伊斯兰对马来文化的影响。殖民地时代的教会若有William Shellabear的视野和心胸,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教会历史或能改写。
涂牧师表示创办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沙巴神学院面对困难,因教会在人力和财力上未有共识,而且国家政策难以相容。但上帝可以使反对的掌权者成为祂的仆人,如当日祂使用尼布甲尼撒王和亚述王成就祂的计划。
涂牧师也说,跨文化宣教是一条蒙福的道路,就像亚伯拉罕蒙召离开往前走,信靠顺服,择善固执;所以,他自己蒙福,家人和族群因他蒙福,万族万国都因他蒙福。跨文化宣教也一样,不但自己蒙福,也让整个基督教、族群和国家因此蒙福。

第二讲:上伯特利去——蒙召的起点(创世纪卅五1-8;四十八15-16)

主耶稣的大使命是“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这必须成为每个基督徒的异像和使命。跨文化宣教是“去”——跨越种族和地域的藩篱。在传福音的事上,我们要牢记主的吩咐,去使万民作祂的门徒,教导主所吩咐的——最大的诫命——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我们的上帝;其次是,爱人如己。耶稣说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廿二36-40) 。因此,有爱心的教会必定会传福音——不只口传,也以行动关爱,改变人的生命。大家都知道要去传福音, 但真正以行动和爱心去传的少之又少。涂牧师在第二讲中分享了这么少人愿意回应主大使命的原因,还有其先决条件。
雅各在伯特利第一次蒙上帝呼唤(创廿八18-22)。雅各曾蒙召,向上帝许愿跟随祂, 但很快地他就遗忘他与上帝所立的约。雅各大半生都是失败的人, 到一百岁才回到上帝的面前。他的为人、信仰生活就好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叫我们反省自己。雅各本是自私、诡诈和欺骗的小人,总为自己着想,一直要抓取利益和好处。雅各藉着毗努伊勒的经验,与天使摔跤,这提醒他要重新回到上帝面前。上帝对他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
雅各生命中极重要的关卡是他第二次在伯特利的经验。这是他当初离家流亡时,遇见上帝的地方(伯特利是“上帝的家”)。上帝吩咐雅各回家,雅各没有延迟。当他抵达伯特利时,他发现上帝已在那里等待他。而雅各的名字则要改为“以色列”,才能被上帝使用。
我们也要转化为“真以色列”才能蒙神的喜悦。因此,我们要心意更新而变化,成为一个拥有超越性和特殊性生命的基督门徒。雅各一生中的最后阶段,是一个被上帝抓住的人,由上帝完全管理的人。雅各的生命提醒我们:没有一个失败足以称为“最后的失败”,神爱我们,祂不会拒绝任何曾经失败却愿悔改的人。
为此,要做跨文化事工,见证主恩,我们需要重新回到神的家中:第一.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我们的上帝;第二,爱人如己,从抓取和自私,到给人爱心和祝福;从雅各变成以色列,可以让神使用。

第三讲:东马独立前后的原住民情况

在殖民地时代,教会对多元种族的社会缺乏敏感,未曾努力建立多元种族的教会群体。马来族群固然被排斥在外,殖民地政府也不鼓励教会干预马来人信仰;原住民本是很好的福音禾场,可惜未获关怀。
殖民地教会采取种族分隔政策,以种族和经济背景为界定会友的依据。除了英语教会,华语教会也限于在自己的族群中活动。华人会友多为来自中国的移民,他们在殖民地政府下拥有垦植土地。他们的努力带来经济的转型,于是逐渐在不同地区建立他们的教会。教会成为人们身份的标志和认同,也是族群的政治和权力的象征。原住民在英殖民地时代不被纳入政府的经济发展蓝图中,是被遗忘的一群,经济、教育和文化各层面都落在后头。他们虽身处自己的地方,却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自由,反而是受剥夺的一群。
独立后,原住民很穷困,原土地被华人占有,他们却住在偏远山区,受华人剥削,成为廉价劳工;乡村土地被大公司用廉价骗买。当务之急乃是帮助他们善用土地以提升经济能力。
原住民在独立前奉行精灵信仰;独立后多改信基督教,现信徒占人口的80%。但他们信仰危机严峻——面对I化运动的欺骗利诱。这些问题的肇因乃因信仰根基浅、贫穷和文盲。当下他们最大的挑战是基本宪法权利的丧失,面对公平正义的课题,应得权利竟要别人施舍。他们不明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故要帮助他们依靠教育,并帮助伸张正义。
宪法保障信仰和选择宗教的自由,但穷困和地理环境(学校离村庄太远), 情势逼人, 容易向环境低头。当务之急是提供人力、设备的支援,因为他们急需学生宿舍、幼儿园和老师(带职宣教士)。
目前,经济为他们最实际的民生问题,极端贫穷就衍生民族自尊和信仰的问题。华人可为此提供有关种植、做小生意、土地发展的知识与技能。
我们要关心和帮助原住民,因为这是上帝的吩咐(弥六8)及耶稣的榜样和吩咐(太九35-38;约廿一15)。华人教会必须有爱邻舍的心,对原住民的困境感同身受,才能突破传统的民族意识,在基督教极富挑战的大马多元化社会中为主作见证。

第四讲:效法基督,佳美脚踪 (弥六8;何四6;太九35-38)

跨文化的国语事工是“爱异族如爱自己”的事工,这可从上帝藉先知给百姓的呼吁以及主耶稣自己的言行去寻找答案。
主前第八世纪有三个同时代的先知:弥迦、何西阿和阿摩司,他们都因百姓偏行己路,不遵守上帝的道而心痛。何西阿和阿摩司在北国传上帝的信息,而弥迦则在南国乡区作先知。他们三人都传讲同一个主题信息:人当如何朝向上帝。
百姓想知道该献上什么祭物讨上帝的喜悦,但先知直接道出他们的不是——没有在社区中行公义,无爱心,没有怜悯贫困人,不谦卑将生命献上给神。因为神不在乎他们的祭物,祂要的是他们敬畏的心和爱人的怜悯心。先知要百姓明白何为善,及何为上帝所喜悦的。
当下的马来西亚处境令人担忧,无论政治局势或是种族与宗教的关系,都影响国家经济和民生问题,我们要为当前国家局势祷告。这些滥权、贪污、欺压、极端宗教和种族主义等横行霸道的行为,就如同何西阿先知时代的翻版。
寻求耶和华的知识是医治无知的方法,弥迦提出一条出路——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就是效法基督。耶稣基督传讲天国的福音的方式乃是走访、看、听百姓的困境, 教训、宣讲、医治、怜悯。祂为我们做了一个最完备的传福音的榜样。
传福音不仅是言语的表达, 必须以爱心的行动去表达耶稣基督的生命。耶稣对彼得说:“喂养我的小羊”,耶稣要彼得爱惜每一个生命,因为他们在上帝眼中都是宝贵的。祂使寡妇的独子起死回生;祂也关心外族人,刻意经过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和撒玛利亚妇人谈道,使撒玛利亚妇人悔改。藉着怜悯和爱心,天国福音传开了。
罗十15说:“报福音传喜信的人, 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脚踪佳美,是他们的生命,如果没有爱心和怜悯,只有口传是不会留下佳美脚踪。因此,使万民作主门徒要付代价,要有行动。教会建立原就是要基督徒群体带着基督的召命进入社区,代表基督活在社区中,彰显仁义、恩典和真理。
涂牧师最后挑战大家:假若耶稣在我们当中,看见以上的民生困境,祂会怎样做,又会如何“教训”以彰显上帝国的福音呢?
作为耶稣门徒的我们,若要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就必须:先回到上帝的家,谨守主言,从心开始,效法基督,才会有佳美脚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