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都鲁实比遥堂读书会 生命伤痛时,上帝在哪里?

with No Comments

由民都鲁实比遥堂文字事业委员会所推动的“2018年读书会”已于8月25日 晚上7点30分假圣堂举行。本堂文字事业委员会鼓励会友阅读属灵书籍,透过阅读同一本书,彼此激励,共同学习。
今年读书会的指定阅读书籍为杨腓力(Philip Yancey)所著的《有话问苍天》,并由张鸿恩牧师(诗巫卫斯理堂主理)导读和分享,彼此交流,透过此书作者的经历与见解,一起探讨有关苦难的课题。

苦难能塑造灵魂
本书作者认为市面上有许多从哲学角度来看待苦难的书籍,有别于他们,他要从受苦者的角度去看待。一般人都竭尽所能地避免任何会产生痛楚的行为,然而,上帝在创造我们时,却精心设计把痛的知觉放在我们身上,目的是为了保护我们,避免更大的伤害。以麻风病人为例,由于失去对痛的知觉,促使他们不敏锐于某些对身体有伤害的动作。少了痛楚的提醒,病人就会持续重复那个动作,渐渐就形成永久性的伤害,以至无法挽回。
人在苦难中时,容易将焦点放在受苦的起因。但是,我们却始终找不到答案。圣经中,约伯身处苦难中时,对上帝发出许多提问,渴望与上帝对质。然而,上帝却给他上了一堂自然课,论到宇宙万物的受造,上帝并没有给予约伯一个我们后人也可以凭借的标准答案。作者劝勉我们,与其问:“为什么?”,我们更应该专注于如何回应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苦难。
苦难不是上帝所造的,但它却能塑造灵魂。我们看待苦难时,应当以“未来”的眼光来看“现在”,确知谁掌管明天时,苦难是可以被转化的。纵然上帝为某些人挪走了苦难,但作者提醒基督徒应当做好准备,接受它没有被挪走的情况,学习以长久的忍耐来面对。
在面对别人的苦难时,我们其实帮不上什麽以解决他人的痛楚。但是,受苦者最需要的爱和陪伴,却是我们都可以付出的部分。因此,当人发出“上帝在哪里?”的呼喊时,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应该以“教会就在这里”来回应。(张和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