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在神州:负增长时代的信仰

with No Comments

文/杨天道(北京传道人)

去年十月在北京举办的基督宗教研究论坛上,大陆的学者和牧者们研讨中国基督教的现状,也发布了令人吃惊的结论:中国基督徒的人数并非外界传说的高达七千万、八千万甚至一亿,而是仅有3970万。这一数据来自北京大学等研究单位的长期跟踪调查,证明中国基督教的鼎盛期是在上一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如今非但没有井喷式爆发或稳定的增长,而且近十年在多地出现停滞和负增长的态势。
对此的解释并不复杂: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使得人口红利不复存在,而离开人世和离弃信仰的基督徒有增无减;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趋近完成,但农村教会人数的减少,既没有也不太可能由城市教会新增的人口来弥补。也许还可以考虑到商业大潮和媒体科技带来的物欲追求,和对精神灵性的冷落。社会大众对基督教的认知原本不足,又被铺天盖地的娱乐文化冲淡,结果中国人对基督信仰越来越隔膜无知,也越来越消极漠然。
很多年以来,我和无数基督徒都相信:中国教会是全球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群体。虽然长期被封锁压制,尽管条件设施简陋,但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成长潜力。遇到国外朋友向我求证中国教会的规模,我根据中国大陆公开印刷发行的圣经突破一亿册的事实,乐观地估计信徒的数目肯定超过圣经的数量。我不愿承认,虽然如今圣经不再稀缺,甚至早已载入个人电脑和手机,但读经的人数与读经的热情一样低落,听道的人数与行道的见证一样萎缩。我一直认为中国教会朝气蓬勃春意盎然,却蓦然发现让人充满欣慰也寄予厚望的这幅图画,不仅严重失真,而且错置场景。当然教会的复兴不能够以数字来衡量,中国基督徒有意无意地夸大教会的实力、放大自己的价值,可能是出于社会歧视带来的心理反弹,或者因为不自信而采取的自我激励。然而人数的日渐萎缩,绝不是教会健康的指标,反而寓示信仰的滑坡和灵性的凋敝,值得我们忧虑和反思。

家庭式崇拜面对崭新挑战
中国教会进入负增长的时代,也正在经历一波又一波的打击和限制。北京许多教会已经开始将主日崇拜转型为家庭小组的模式,近十年来兴起的从家庭聚会转移到公开场所的建堂运动,也基本上宣告终结。然而,教会从自由出入的商厦写字楼,回归到信徒家的客厅餐室,并没有旧日重现的亲切熟悉感,而是面对始料未及的崭新挑战。空间的局促有限,使大型聚会和诗班乐队难以为继,像样的青少年活动和儿童主日学也无法展开。这些也许不是教会最基本的功能,却是吸引人参加教会的重要原因。家庭聚会的形式,对不习惯社交和登门做客的年轻一代,是相当严峻的挑战。北京一位大学生告诉我,每周参加由接待家庭提供晚餐的小组聚会,对他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其他信徒会懂事地带去精心准备的菜品点心,但单身生活又囊中羞涩的他,只能每次硬着头皮空手而去。
进入家庭小组之后,教会节省下来的租房和运营成本落在少数信徒的肩上,也造成难言的烦恼。在某种意义上,开放家庭就是交出财产,接待客旅就是放弃自由。几年前我服侍的一间北京教会,借用一位热心姐妹家中的客厅进行主日崇拜。但因为男主人的作息习惯,礼拜天的上午不能开门揖客,只好将聚会改到周日下午。这无奈的安排反倒让弟兄姐妹们不无歉意,每次都小心翼翼地等到时间所剩无几,才敢叩门进去。在别人的屋檐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主人将房子售出,教会被迫搬到一家公司的会议室聚会,我才感觉如释重负。
我认识的不少传道同工发现,平素热心积极的信徒,也不情愿敞开自己的家庭接待聚会。物质和精力的付出固然是不小的代价,但更为难的是私人空间的牺牲和真实灵性的曝光。当我们的家庭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众人眼前,能否展露出基督门徒的馨香之气,是让人担心和惧怕的测试。

更需自由与盼望
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日子,仍然还有许多人期待教会拥有合法的地位和全面的自由。但对于居无定所的基督徒而言,如今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心灵的广阔空间。两百多年前,没有教堂也没有办公室的约翰卫斯理,在集市上和野地里找到自己的讲台。他将整个世界看作自己的牧区,这既是雄心也是自由。在卫斯理独创的小组聚会中,信徒们彼此袒露软弱和失败,互相搀扶一同追求成圣;奔跑天路的自由,使人无暇在意环境的粗陋。
我服侍的几间教会,每个月都将半数以上的收入交纳聚会场所的租金。始终有人质疑这是否明智的投资,主张不如将宝贵的奉献用在信徒身上,贴补开放接待的家庭。但在约翰卫斯理的小组中,拮据的基督徒未必能丰盛地招待自己的肢体,却可以募集金钱、衣物、燃料给困苦的邻舍。这也正是初期教会的传统,而应该成为今天的典范。
在负增长的时代,我们自然会追想初期教会的火热和复兴。在逼迫重压之下,教会稳定成长而终于征服罗马帝国,秘诀在于基督徒对复活的确信和耶稣再来的盼望。如果这个世界已经进入倒计时,复活的主为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住处,那么再糟的环境也不必抱怨,再多的磨难都不足介怀。今日中国教会最需要的不仅是自由,而且是末世的盼望。我们将学会适应更小的空间,也不再纠结于每次聚会的人数。济济一堂的感觉固然美好,但教会更重要的自由和希望,是走出教会的人们,回到自己的职场与街区,面对自己的邻舍和家人,活出春风化雨的生命,颠覆这个拒绝上帝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