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家乡趴趴走 (十):约翰卫斯理访问过的主护城

with No Comments

德国是马丁路德的家乡,是路德宗的朝圣之地;但没想到,在德国竟然也可以看到卫斯理约翰的銅象,听到他拜访摩拉维亚教会的故事。
2018年,在要去德国前阅读了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刘幸枝老师撰写的两本书,一是《发现路德:16篇寻访改教足迹之旅》,带在路上成为实地参考指南书兼笔记本;另一是《主护城传奇——钦岑多夫伯爵与十八世纪摩拉维亚复兴史》,那是卫斯理约翰于1738年自美国回来后专城去德国主护城 (Herrnhut)拜会了摩拉维亚的钦岑多夫伯爵士。这也是为什么在“马丁路德路线”的途中,在下順便去了一趟“主护城”,以了解摩拉维亚教会的发展概況。
我们从柏林出发,经过德累斯登市到Lobau车站,然后再坐巴士前往主护城,在Zinzendorf Platz站下车。Zinzendorf正是摩拉维亚派在主护城的带领人——钦岑多夫伯爵的名字。

来自波希米亚的信仰团体
“摩拉维亚教会” (Moravian Church),起源于14世纪末波希米亚 (今捷克);到了18世纪时称为“合一弟兄会” (Unity of the Brethen),主要就是由钦岑多夫所带领出来的信仰团体。
1722年,以地下状态在摩拉维亚生存了100多年的波希米亚弟兄会的一个小团体,来到了德国虔信派贵族钦岑多夫在德国东部的土地,并得到同意得以在那里定居。这是一个距离Berthelsdorf三公里处的地方,他们建立了一个村庄,取名为“主护城” (Herrnhut)。
“主护城“位于今日德国东境与捷克及波兰交界处,是钦岑多夫取的名字,因为他感受到“这城是在上帝的保护之下,並且所有位在城中的居民也將成为上帝国度的守望者,他们晝夜祷告,必不靜默。”主护城最初只是个“主护村” (就算是今日,人口也不会超过6千,只能称得上是“镇”)!后来有路德会丶浸信会和其他宗派来避难的基督徒。一开始,他们有过争执分裂;但在1727年8月13日,主护城的居民们在祷告之后经历一次“五旬节经历”的改变,被圣灵浇灌,学习彼此相爱。

100年不间断守望祷告
主护城的摩拉维亚教会迅速成长,并成为18世纪基督徒复兴运动的中心:
1.开始长达100年的一天24小时不间断守望祷告 (continuous prayer)。
2.“夜间报时歌” (Daily Watchwords),这也使至今仍有不少出版社,出版摩拉维亚的灵修材料,并广受各地基督徒的欢迎。
3.开始海外宣教运动。据统计,该会前后共差派了3500名宣教士赴海外宣教。
4.按年龄、性別、婚姻狀況组成小班 (Bands),每班又设一名班长 (helper)带领7-8名成员。这些小班后来又分成:儿童圣咏团、少年圣咏团、弟兄圣咏团、姐妹圣咏团等。这些圣咏团不僅发挥集体敬拜、唱诗赞美的功能,也是见证真道,活出基督的团契;甚至更进一步,这些小班也肩负分担管理、救济与传福音等角色。

复兴运动的关鍵推手
有学者指出,近代海外宣教的启动、古典圣诗的遗产,皆从德国开始传扬。而且,该国的复兴运动也早于英、美的复兴运动。若说17世纪下半叶的德国敬虔主义与英国的清教徒主义強调“返璞归真”及“圣经实踐”的教导,并被视为是点燃“更正教复兴运动”的火种;那主护城的钦岑多夫伯爵正是这场复兴运动的关鍵推手,造就摩拉维亚教会在教育、社会、宣教及音乐贡献良多;再进一步甚至影响约翰卫斯理,让敬虔精神结合循道卫理主义,并在英国发扬光大,掀起当地教会的复兴与社会的更新。
今天,我们走在这个小镇,会发现摩拉维亚的合一弟兄会教堂仍是社区中心;其后是旧教堂遗址与古钟,其中置有钦岑多夫的塑像。教堂二楼有摩拉维亚教会的历史文物展,在下赫然发现,在半身钦岑多夫铜像旁並列的,是约翰卫斯理的铜像。
卫斯理与摩拉维亚的初次接触
约翰卫斯理与弟弟查尔斯卫斯理早于1736年1月25日,在前往美国佐治州的海上旅程时,因船上有24名摩拉维亚信徒在面对狂风巨浪也不惧怕而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卫斯理与摩拉维亚的初次接触。1738年,当约翰卫斯理回到英国,就在5月24日的晚上去参加了亚德门街的摩拉维亚小组聚会。在会上,当他听到有人在唸马丁路德有关《罗马书释义》的序言时,心中感到异常溫暖,深感唯独信靠基督而得救恩的喜乐。一个圣公会牧师在摩拉维亚聚会中得到灵性的复兴,结果产生了“循道卫理运动”。
约翰卫斯理稍后就決定要前往德国了解摩拉维亚教会。他先到荷兰的Heerendijk及德国的Marienborn拜访摩拉维亚的会众,然后才到主护城。他与钦岑多夫伯爵会面,当时在交流中就发现双方就“称义与救恩”的课题有一些观念上的区別。钦岑多夫认为人的成圣在乎基督的主权,卫斯理则认为是基督与人合作的成果才会到达成圣的地步。
不过,即使有分歧,约翰卫斯理仍然对于摩拉维亚群体的生活留下美好印象,並把“小班组织”的概念用在卫理宗聚会中,后来更发扬光大。1740年,摩拉维亚与卫斯理最终因神学理念分歧而分开,甚至在1755年,约翰还在一本小冊子里反对钦岑多夫及摩拉维亚教会。一直到1780年4月17日,约翰在靠近英国利茲的Fulneck拜访了三个摩拉维亚会众,被人形容为“两派的重新和好”。不过,三年后,他到荷兰的Zeist及1785年到爱尔兰的Gracehill时,约翰与摩拉维亚领袖相会时又受到冷漠对待,心中有点不满。1791年3月2日,约翰卫斯理安息主怀。
虽然约翰卫斯理与钦岑多夫最后因神学观念不同而分道扬镳,但在“主护城”,这两位不同宗派但同样虔诚的领袖銅象得以並列,说明了两个宗派间其实是有“联系”的——无论在赒济穷人、关怀社会、积极宣教、人人平等、重视女性等课题上有许多共同点。

该会第一位宣教士
在主护城,我们特地进入一个叫“上帝田园” (God’s Acre)的墓地,那是摩拉维亚早期先驱的安息之地。除了该会的发起人钦岑多夫 (Zinzendorf, Nikolaus Ludwig von,1700-1760)家族的六口坟墓,其中也有一块属于第一位宣教士——窦博 (Leonard Dober,1706-1766)的名字。
窦博于1732年8月21日,与陪行的木匠尼其曼 (David Nitschmann der Wagner,1676-1758,后来成为该会主教)被派往西印度 (West Indies)群岛。当年,他们先从主护城走路900公里到丹麦的哥本哈根,然后于12月13日坐船抵步圣多马岛。该岛有三千名的奴隶在三百名小园主手下工作,常常面对严酷的刑法。
最初,这些宣教士除了船费外,日后宣教的生活费都要自食其力。窦博是名陶匠,但岛上没有适合制陶的泥土,因此,他最初是被岛上的统治者聘为“管家”。但他发现,奴隶无法接纳他所讲的福音;最后他决定“道成肉身”,与奴隶住在一起,并成为一个看更员,赚取少许金钱维持生活。
两年后 (1734年6月),窦博在看更的一个晚上,他忽然听到有脚步声,并呼喊他的名字,原来是当初本要与他一同前来的另一位蒙召者Tobias Leupold。Tobias告诉窦博,自己是来取代他的,因窦博被选为主护城的总长老一职。
在1734年到1735年,这两年内前后共有22位宣教士前来,他们有的前往邻岛St. Croix宣教;但他们多不是死于热病,就是死在海难,包括来接班的Tobias,也在第二年去世。

宣教士的生平路线
摩拉维亚宣教士渐把福音传至西印度群岛的其他岛屿,包括:Virgin Island丶St. John Island等,接着到Jamaica(1754)丶Samuel Isles(1756)丶Barbados(Bearded)Island(1765)丶St. kitts(1795)丶Trinidad and Tobago(1827)丶Guyana(1878)。
窦博前往西印度群岛后,半年内,他的三位表兄弟Christian David(卫斯理约翰到主护城曾与他见过面)等一同前往冰岛及Greenland(1733)。American Georgia(Indians,1735)丶Suriname(1735)丶South Africa(1737)丶East Africa(1889)丶加拿大东北角的Newfoundland丶Labrador(1752)丶中美洲Nicaragua (1849)丶Honduras(1930)丶Australia(1890)丶Alaska(1884)丶NW India(Tibetians)等偏远地方。该会是最早开始海外宣教的欧洲教会,三百年来派出无数宣教士。
根据2006年统计,摩拉维亚教会仍有70万会友,分布多已转移至南半球。
我们看见,上帝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用不同的人来完成祂的使命!基督徒的“朝圣之旅”多以圣地耶路撒冷或保罗路缐为主;然而,教会历史上有许多(后来)信徒陆续在不同时期完成上帝的福音使命,就如这些宣教士在世界各地所兴起的福音工作,他们的生平路线也是很值得参访,同时也能激励人心。
走了一趟主护城,在一间叫“耶穌屋”的民宿住了两晚,给人一种心灵得饱足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