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受访:江淑娴(新加坡三一神学院前讲师)
整理:卢韵琴
基督徒总是说要传福音,使万民作主的门徒,但实际上,并不真正掌握福音的内容及传递,明白活出门徒意义的更是有限。
新加坡三一神学院前讲师江淑娴认为,受洗仅仅是迈向成为门徒的一个开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江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巴生人,进入神学院接受装备之前,是巴生卫理公会的会友。1976年,她从新加坡三一神学院毕业,就回到巴生属下的一个布道所牧会。2年后,在东南亚神学研究院修读图书馆管理系。1981年起,便在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负责图书馆的工作。“那时,我虽然没有正式牧会,但还是被安排在某一间堂会,负责教导与讲道的工作。”
服事了6年过后,享受一年时间的安息年,得以前往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柏金斯神学院(Perkins School of Theology)进修,读一些与基督教教育和新约有关的课程。可能是因为受到早期牧者的影响,认为一名女性,从事教育工作是最适合的。
回到三一神学院后,开始基督教教育与圣经新约方面的教导。过后,有机会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听课,思考东西方教育哲学的不同。东方教育较注重灌输,而西方教育注重启发。西方教育的授课会鼓励学生发问思考,讨论与交流。她坦承,在美国学习的经历,给了她在教学方面很大的反省与思考。记得在选修亚洲女性神学课程(Asian Women Theology)时,看到来自亚洲,特别是华校背景的,与西方女性在学习态度上有极大的分别与强烈的对比——很可能是因为语言上的限制,总是被动的学习。
“我看到亚洲女性的保守与沉默,对比西方国家女性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有太大的差别。”她认为,基督教教育一般上是属于比较被忽略,特别是针对成年人的教导。普遍上,教会只要求会友每个星期天听取主日崇拜的讲台信息即可,导致了普遍信徒的信仰根基浅薄,在教导事工上更难承担责任,至少西马一些教会的情况是如此。
需要有好的老师
在她看来,每个教会都应该要有一个健全的基督教教育系统,若仅有洗礼课程是不足够的,如何有系统性,进程式的信仰生命建立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是有关教学的方法。实际上,教会不是没有开办课程,也不是没有学生,只是有些时候是被老师“吓”走。“没有绝对好的教材,却是需要有好的老师。”在考虑改变教学时,需预备付出努力、耐心与时间去改变学习的心态与习惯。
多年来从事基督教教育,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弟兄。那是很吵杂的环境中的学习,他说了一句“今天我终于听懂了!”这句话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励,让我知道教学乃是要怎么样让人听懂。另一次的经历是在教导门徒课程时,因为上课人数的限定,只有先让执事们上课。在她教导了两课之后,一位老执事提出要让出自己的位置,换他的女儿来上课。看到这位学习者开始意识到信仰课程的重要与意义,更珍惜学习的机会。她更重申的是,教学法固然重要,但对圣经内容的掌握与生命经历的分享更是不可漠视的。
的确,在教会里发现许多忠心参加主日崇拜,也积极参与教会各项活动的信徒,但缺乏的是在生活中作光作盐,有生命影响力的门徒。或许教会只强调什么是基督徒不应该做的,却没有真正要求门徒当付的代价与使命。盼望真正查经班能够成为教会生活的焦点。现代教会即有团契或小组的聚会但毕竟欠缺在圣经真理上扎实的教导。
另外方面,或许是因为教会有过多的事工与活动,少对阅读习惯的鼓励,发现教会一些角落总堆积了许多杂志、文字出版书籍等,少有人有兴趣翻阅。倘若能鼓励阅读或推荐一些好的文章或书籍,或许可以引起兴趣,在他们心中埋下阅读的种子。
回到马来西亚后,2005年起,江老师就开始在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教课,直到今天她还在马圣部份时间授课及参与夜校的教导。身为教育工作者,只要哪里有需要,无论是什么宗派,我都愿意参与。教导如何研读圣经,看重思考的能力,欣赏圣经的文学表达,强调明白及遵行上帝的话语……都是充满挑战的。为此,她认为在讲台的信息若注重释经讲道,将会加强明白及遵行上帝话语的重要性。
江淑娴感谢上帝让她有健康的身体能够继续服事,更让她也培养了画画与园艺的爱好,使她的生活丰富多姿又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