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家乡趴趴走(十一):实兆远福州人领航者:柳依美 德国有卫理信徒5万名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到德国“踩踏”马丁路德脚印之余,却还是要走一趟卫理宗路缐,还真的有点算“另类之旅”吧!
有这个念头还是因为读到会祖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曾于1736年前往美国佐治亚宣教时,途中船上遇见摩拉维亚信徒,见识他们处变不惊的故事开始。约翰于1738年回到英国不久,就前往德国的主护城(Herrnhut)拜访摩拉维亚教会发源地的创始人钦岑多夫(Nik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 und Pottendorf,1700-1760年)。
其实,更早时,在下在研究福州人移民史时,对于一位德国宣教士柳依美牧师(Rev. Heinrich Ludwig Emil Luering,1863-1937)出现在1903年福州人前往实兆远的事迹中,就引起好奇:怎么以美国美以美差会为主的宣教士中,会有一个德国人呢?
前几年,在下有机会到莆田考察兴化人移民史时,在仙游县医院篱笆大门旁的一侧底部,可以看到“Margaret Eliza Nast Memorial Hospital”的字眼,可见这是美以美女会医馆的前身。该医院赞助人范妮·纳斯特-甘布尔(Fanny Nast-Gamble)的父亲威廉·纳斯特(William Nast)是居住在美国的德国移民,并且在美国操德语的移民中建立了卫理宗年议会,又向德国派遣传教者,是当时有影响力的宗教领袖。范妮也是宝洁公司(P&G)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甘布尔的儿媳。
这些资料都引起在下对于卫理宗德国人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因此,趁着走一趟德国之旅时,特地找了有关德国卫理宗的资讯,並特地安排前往罗伊特林根(Reutlingen),拜访当地卫理神学院及档案馆。

罗伊特林根是一个不到12万人口的千年小鎮,卫理神学院及历史档案馆就座落在距離火车站约20分钟的路程。德国卫理公会中央档案馆在神学院內,该院图书馆现有存书约5万冊,学生来自世界各国。这间创立于1858年并以德文为主的神学院,也是联合卫理在德国甚至欧洲的唯一学府。这一年也是福州美以美会于1847年传进福州后,直到有人信主后而成立了宣教议会的一年。

极具出色语言天分
看过柳依美(Heinrich Ludwig Emil Luering,1863-1937)戴的眼镜吗?
2018年10月11日,在下特别到Reutlingen与卫理神学院档案馆拜访,并与该馆负责人Prof. Dr. Ulrike Schuler交流,同时了解当年派往亚洲的德籍宣教士事迹。除了柳依美的生平资料(德文)、一幅眼镜,该馆还展出柳依美曾编有一本礼仪(Liturgy)。此外,还有一本他与人合编有关福音在世界各地传开的书,书中涵盖马来西亚(当时包括新加坡、马来亚、印尼、婆罗洲等地)、中国、韩国、非洲等文章,其中也出现砂拉越长屋的人头等。该书是在1920年出版,由于资料以德文为主,所以在下只拍了部分图像。当在下告知负责人,柳依美与林称美牧师曾带领一批福州人于1903年到实兆远(Sitiawan)的一事(两“美”在当地设置“牧师楼”,完成了“美以美”盛事),她表示刚从文献里获悉。
柳依美于1863年12月9日出生于德国Delmenhorst的Oldenburg,他的父亲Adolf H.L.Luering就是一位德国卫理公会的牧者。他是一位卫理公会中具有极为出色语言天分的牧师,从小就梦想做一个宣教士。在读书时,柳依美就学习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梵语、波斯语、埃及语等。在斯特拉斯堡大学(Strassburg University)考获自然科学与东方语言系的博士学位。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Bremen的卫理出版社工作,后来前往Kiel担任牧职工作。三年后,他接到多本会督(Bishop James Thoburn)的邀请,前往新加坡为德国卫理公会第一位宣教士。

第一位讲Sengoi话欧洲人
1889年,柳依美来到新加坡。第二年,他被派往婆罗洲的荷属加里曼丹宣教,但不成功。后来他被派往沙巴金馬尼斯向达雅族群宣教,可又不成功。在这期间,他学了马来语。1891年12月,他回到新加坡。婆罗洲的卫理福音工作于1901年始由黄乃裳带领福州人前来建立的。
在新加坡时,柳依美在一间操德语的卫理教会牧会,同时也代替回美国的卫斯特牧师牧養华人。由于他所接触不同人种,有人说他会用25种语言讲道,包括华人方言,如:福建话、广东话、客家话及福州话。
柳依美于1893年娶了Violet Marie Beins为太太,但不幸的是,由于协助华民护卫司署(Chinese Protectorate)翻译相关煽动标语,有暴徒对他们动粗,导致他的太太受恐嚇创伤而重病。1900年,他代替霹雳州的William E. Horley教士留下的福音工作,並成立了数间学校等。后来,他到金宝宣教,並为原住民Sengoi(Sakai)的婦人洗礼,並学Sengoi话,相信这是第一位懂得讲Sengoi话的欧洲人。
鉴于砂拉越诗巫垦荒的成功,英政府华人事务官海尔在1903年1月18日向霹雳英政府建议:引进中国福州劳工;此事即刻获美以美会(即现今的卫理公会)积极地回应。接着,1903年5月7日,美以美会与英政府签署协议书,由三方代表,即芬尼(A.R.Venning)代参政司代表英政府签署,而美以美会由怡保差会特使柳依美博士代表,以及商家代表胡子春签署协议书引进中国福州农民种植稻米等农作物。
经过这份签署合约后,美以美会差的林称美牧师与柳依美博士前往中国福州招募垦民迁至实兆远做开垦工作。对于招募垦民,教会优先考虑基督徒,因基督教徒在中国无法享有崇拜的自由。所以,他们计划设立一个新的定居地,以便福州基督徒能自由信奉上帝。

建立教堂与学校
林称美牧师(1854-1915,闽侯人,于1895年被派来新加坡牧養福州人)与柳依美博士便于5月14日离开怡保往新加坡去,在5月26日前往中国,途中径过香港及澳门,终在6月6日抵达福州。
他们从福州十邑的闽侯、古田、福清招工,以基督徒为对象;本想招募一千名,后只招到五百余人。当年8月4日,他们齐集马尾,8月15日乘搭新加坡威比船务公司(Wee Bee and Co)的丰盛号(S.S.Glenfalloch)离开家乡,前往所期望的世外桃源。福清连环司(教区长)方鲍参牧师护送教友,同舟共济。
第一批垦民在船行未几,忽有人患霍乱病,虽然有教会斯金纳医生(Dr Skinner)及时控制疫情,加上柳、林、方三位牧师尽力看护抚慰,但仍有十余人相继死亡。
8月22日,船抵新加坡时共有407人,先后离开防疫所。9月7日,第一批303名垦荒先锋队,乘保安号(S.S.Poh Aun)离开新加坡,9月9日抵达红土坎;因为怕船搁浅,改乘舢舨至实兆远港口(Kampung Sitiawan)。上岸后,妇孺用牛车载至甘文阁垦场,男人则步行。
在9月9日抵达霹雳州实兆远的共有363人。这批垦荒先锋队起初面对水土、疾病、毒蛇猛兽,各种人事纠纷等种种困难。不过他们没有忘记上帝恩手的带领,聚集崇拜。实兆远第一间教会就这样产生了。当时教会与“牧师楼”(甘文阁)同是社会活动中心。第二批60名垦民乘万兴源号(S.S.Ban Hin Guan)于9月15日抵达实兆远垦场。
柳依美牧师与林称美牧师一同带领福州人来到实兆远之后,遇上与诗巫福州垦场一样的问题——因土壤素质,稻米与蔬菜的种植成长不是太成功。所以,柳依美引进2万棵树胶种植,成为霹雳州一个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林称美的协助下,柳依美建立了一间教堂(即如今的宣道堂)及英华学校。
柳依美教士也收集很多马来文出版品,一些內容是以爪哇文为主,目前均收藏在法兰福克的法兰克福大学(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的东南亚研究图书馆。柳依美除了精通语言学之外,也对植物学与动物学颇有了解。
1905年3月,柳依美在述职期间用了9个月时间走访欧洲、美国,向各地宣传有关在马来亚宣教的工作。1907年,他回到马来亚之后,受委任为槟城教区长。1909年,他46岁之际前往法兰克福的马丁神学院担任教授一职,前后24年直到1933年退休。不过,他仍然在各地讲课,一直到1937年10月去世为止,享年74岁。

留下一块墓碑
德国卫理公会曾派遣宣教士至亚洲各国从事“极辉煌”的福音工作,可惜的是,他们也常是一群被人忽略的团体。柳依美也是最早来婆罗洲的金马尼斯(Kimanis,即今沙巴一带)进行短宣8个月的宣教士之一,但他未能建立福音据点。婆罗洲最终由黄乃裳带领福州人来的时候,才设立卫理教会的。
除了柳依美牧师到新马留下宣教的辉煌足迹,其他德国宣教士Lydia Moring护士曾到诗巫木桂兰诊所,还有中国仙游、南昌、芜湖等医院也被发现原来是一个叫Gamble Nast的德籍家族捐献而建。这真让人对“以路德宗为主”的德国的卫理宗颇感兴趣。
順便一提,在罗伊特林根档案馆时看到一块似是墓碑,并以中文书写的文字:余开枝。回国后查考资料,原来这位余开枝是在1889年与胡其炳自中国赴德国法兰克福及美国的神学院,也是已知最早留学海外的中国江西省的九江人。胡其炳在1893年学成归国,余开枝不幸于1894年在法兰克福病逝。
德国的卫理宗神学院当年叫做“卫理传道馆”,在比余开枝更早几年,该传道馆就已接收两名来自俄属亚美尼亚的年轻人入学。如果说“高加索山的儿子”到法兰克福神学院接受神学教育是一件奇事,那两个拖着辫子的中国人在那里学习,就更显为奇特。况且,余开枝以16岁年龄在那里受装备,是当时所有“传道学徒”(这是当时对这些“神学生”的称呼)中年纪最小的。
为什么这两位中国年轻人会到遙远的德国念神学呢?这要从1852年说起。林根州卡岑多夫的卫理宗信徒库普弗家生了一个儿子——卡尔·弗里德里希(中文名库思非)。这家人不久就移民到美国,卡尔·弗里德里希(库思非)就在北美说德语的卫理宗教会长大。之后,教会又于1881年将他派往中国为宣教士。
在九江期间,库思非主持一所学校。他想让他的两名最为出色的学生出国学习:胡其炳前往美国,余开枝则前往德国。库思非将两人都带到了他出生的国家——德国,余开枝被安排在法兰克福学习,而胡其炳因为没有获得护照,所以也留在了德国。在旅程的最后一部分——从波恩到法兰克福——肯定是两个中国年轻人自己完成的(尽管他们除了会一点英语,德语只懂得说“是”和“不是”)。他们得到了校长夫妇海因里希·曼和玛格达蕾娜·曼热情的接待。他们拼命地学习德语,第二年两人就已能参加常规的课程。
1893年十月,胡其炳完成学业,返回自己的国家;但上帝却为余开枝安排了另外的“道路”。1892年夏天,余开枝刚从一次中耳炎中恢复,就被诊断出骨结核。无论是优秀的法兰克福医生实施多次手术,还是伯大尼会女执事院的细心护理,都无法挽救他的生命。但是,因余开枝为“将救主耶稣的福音带给他的同胞”的巨大使命所激励,因此,即使在长期病痛中,他也很难让自己停止学习。不过,最终他还是客死异乡,留下一块墓碑!

德国籍卫理宗信徒在中国
2016年,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历史文献部曾组团前往江西省的九江与南昌一带访问,也从一位对本地史颇有研究的江西人杨林撰写的一篇文章:《九江同文中学与宝洁公司的甘布尔家族》一文中,进一步了解德国籍卫理宗信徒在中国做的事:
“现在的九江同文中学包括了原来由美以美会建立的男校同文中学和女校儒励中学。作为教会学校时的同文中学,其英文名为William Nast Academy,当时译为‘南伟烈中学’。南伟烈(1807-1899)是从德国到美国的移民,在美以美会中,他最早使用德语进行传教,建立了专门由德裔移民组成的分支,并且组织了向德国传教。这个使用德语的分支也参与了美以美会在中国的传教,长期担任同文校长的库思非(Carl Frederick Kupfer,1852-1925)便是来自这个分支,学校也得到了这个分支不少资助。南伟烈去世后,为表纪念,学校便以南伟烈命名。南伟烈的儿子阿尔伯特·纳斯特(Albert Nast,1846-1936)长期担任学校董事会主席。”
“宝洁公司是由两位连襟威廉·普罗克特(William Procter,1801-1884)和詹姆斯·甘布尔(James Gamble,1803-1891)于1837年创立。詹姆斯·甘布尔的儿子威廉·甘布尔(William Gamble,1845-1897)的妻子范妮·纳斯特—甘布尔(Fanny Nast-Gamble,1848-1914)是南伟烈的女儿。她在中国资助了不少事业,规模较大的有重庆和仙游的女医院,分别是现在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仙游县人民医院的前身之一。在九江,同文中学内的甘南堂和妇幼医院附设的护士学校是以她的名字命名,应该是她本人或是她的亲友为纪念她而赞助的事业。另外,根据1912年的一份记录,前一年给美以美会在九江的教育事业捐款最多的是詹姆斯·甘布尔的儿子小詹姆斯·甘布尔是当时宝洁公司副总裁。”
2018年10月12日,在下特地登门造访法兰克佛的卫理办公楼及其属下伯大尼护士之家访问了解。1847年,美囯卫理初传入福州,1848年传至德国。目前德国卫理宗仍有5万名会众,454所教堂及302位牧者,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只是,时间过于匆匆,许多史料事迹仍有待进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