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倩明(诗巫卫斯理堂本处传道)
第一个“等”的故事是一个小男孩。五岁的时候父母亲离异,父亲酗酒,母亲患病。小男孩九岁时因母亲病逝成为孤儿,曾住过孤儿院,也有与哥哥回到酗酒的父亲那里一段时间;后来父亲去世,到高中时基本就是自己照顾自己。像悲情世界的电影情节,但十五岁时男孩接触到福音,认识主耶稣,他就是Jim Daly,当今美国知名Focus on the Family 的领导人。这样的背景成长却能成为family的代言人,不是上帝的大能又是什么?Jim说过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就在他快要六岁生日的某一天,爸爸突然在门前出现,说会买一个棒球手套给他为生日礼物。男孩非常兴奋,因为他很爱打棒球,每个周六可以玩上八个小时。在那些日子里,男孩天天在等,每十五分钟就跑出去看看爸爸来了没有,可是爸爸都没有来,说过的诺言也随风而逝。这是一个失望的等待。
第二个“等”的故事是一位牧师。他和太太一家人领养了一位十五岁的少年人,但过不久后,少年人离家出走,要找回他自己的亲生父母,也陷入很多吸毒和酗酒事故中。十年的日子,牧师还是用尽各种方法联系少年人,希望他回家。牧师说每一部停泊在他家附近的车,他都会探头看看是不是儿子回来了,每一通打来的陌生电话号码,他都希望是儿子的来电。但这也是一个失望的等待。
第三个“等”是一位父亲。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离家而去,在外花天酒地,丧尽家财,但父亲每天仍盼儿归。当那一天,小儿子带着破碎的心灵,拖着疲倦发臭的身躯回来的时候,父亲远远就看到那熟悉的身影,于是立刻跑上前与儿子拥抱。没有责备,没有教训和惩罚,只有饶恕和接纳的举动。这个比喻中的父亲就是我们天上的阿爸父,我们都像浪子,恋恋外头不回家,却不知父亲那慈爱的心是如此的引颈盼望我们悔改回转。
等候人也许会失望;等候上帝,必然有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