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16-pg.17 宣教士的好习惯

with No Comments

宣教士的好习惯 宣教学堂 @ 玉英(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宣教士) 通过老师我见了校长。校长整理出 20 多位单亲或父母残疾的孩子。老师用电动车载我去家访。慢慢的学生介绍给学生,老师推荐给学生,后来决定资助 100 位学生。 (一)纪律生活“岂不知你们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毁坏那人;因为上帝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林前三 16-17) 我还没信耶稣的时不会爱惜自己,生气就不吃,抱着“死就死”的消极态度。信耶稣后知道身体是圣灵的殿;而且要爱人如己,如果我不好好爱自己,怎么能爱人呢! 所以,信耶稣之后我操练 5 时 30 分就起床灵修、锻炼、吃早餐、上班的纪律生活。这习惯让我在宣教工场即使没人监督时也可认真过日子。我曾经听过一对夫妇预备去宣教之前,有半年时间操练纪律生活,特别在健康上锻炼(如每天游泳等)。 (二)务要传道(提后四 2)我信耶稣后喜欢听别人信耶稣的经历,也喜欢跟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所以我的包里一定有福音单张。我经常祷告上帝,求上帝给我恩典,让我能祝福遇见的人,让他们有机会知道上帝的爱,认识圣经是上帝向他们说的话。 记得有一次在巴士上,我坐在一位学生旁边,很想跟她聊聊,但她总带着耳机。于是我祷告,求圣灵动工,结果真的过了一下子,她就取下耳机。于是我有机会跟她分享,并给了她一份福音单张。所以,我也培养自己制造机会认识新朋友及传福音的习惯。(三)多阅读宣教士的故事我看了很多宣教士的书籍。这使我在工场中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容易气馁或放弃,因为有许多见证人的生命激励我勇敢面对一切挑战。阅读宣教士故事有许多益处。在增进知识方面,我能随着宣教士的脚踪,看到各地的风土民情,也认识了一些历史事件。在信仰方面,宣教士们在中国宣教的经历,其实与保罗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面对的挑战与承受的苦难是何等巨大,但他们的信、望、爱,又是何等强韧! 圣经教导我们:“从前引导你们,传上帝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来十三 7)透过多认识一位宣教士,就多一个学习和效法的对象。 开我们的眼睛医疗传道在宣教运动中最适合打先锋;因为人们就算会质疑十字架的意义,却不会轻视手术刀带来的益处。而医护人员也由于站在医疗最前线,接触细菌病毒的机会较多,健康与生命威胁更大,所以越发能考验信心(就如这次疫情我们也可以察验自己对上帝的信心)。过去有不少宣教士在任何情况中都能勇敢面对,我也阅读到许多宣教士有关他们如何于二十世纪前期在中国为主而活,就像医疗宣教士钟爱华(L.Nelson Bell,1894-1973)那样。 在钟爱华宣教历程中,最重要是他常握住上帝的手。即使他的妻子中风,自己又患有糖尿病,他还是很欢喜地照顾妻子,甚至他也经常跟孩子们说:“照顾你们的母亲是我的特权。”两人五十多年的婚姻不褪色,他们的婚姻也留下美好的见证和榜样。 钟爱华在每一段人生生涯都表现得精彩无比,因他一生紧握上帝的手。他最喜欢的经文就是:“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箴三 5-6)他在中国的二十五年中,多次面临留下还是撤走的抉择,而他每次都顺从上帝的指引,相信上帝所安排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例如 1937 年,在许多人看来应该是要离开的时候,但上帝要他留下,因而经历到传福音的大丰收。1941 年在人看来是该留在种过,但上帝却让他离开,让他们一家得以免受珍珠港事变而被关进日军集中营受折磨。 我从 2005 年去宣教工场至今,没什么可夸的,只夸上帝奇妙的恩典和带领。诗十六 8:“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边,我便不至摇动。”2009 年我独自处理公司及资助学生的事情,虽然没经验,但我捉住上帝的应许——太廿八 19-20,耶稣说:“所以你们要去……我就与你们同在……” 在迁移据点的时候,因为东西太多,我搬了两次,而上帝都预备人来帮忙。公司在注册过程也很顺利。最奇妙的是资助学生的事情。上帝让我在买矿泉水时认识一位少数民族,他说他的村寨有很多贫困生,我请他带我去。没想到当地没有人敢填申请表格,因为害怕受骗。 上帝又给我另一个机会,在体验桑拿时认识一位老师。奇妙的是这位老师就是我去过的村寨的初中英语老师。通过老师我见了校长。校长整理出 20 多位单亲或父母残疾的孩子。老师用电动车载我去家访。慢慢的学生介绍给学生,老师推荐给学生,后来决定资助 … Read More

pg.15 将一家人的心连系一起!

with No Comments

将一家人的心连系一起! 家庭祭坛 @王振秀(卫斯理华语堂) 我有两个孩子——女儿在外地从事前线的工作,在这疫情间我特别担心她的安危;还有令人忧心的,是上中学儿子在这疫情间每天的生活作息日夜颠倒,机不离手。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切的担忧与无能为力憋在心里非常难受;我只能化这难受为力量,将这重担交给天上阿爸父来扛。因为主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十一28) 我自一年多前就开始使用《每日为孩子穿戴神所赐全副军装》的祷告词为孩子们祷告。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我每一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孩子们提名祷告,将他们一天的生活托付给天上的阿爸父来看顾指导;孩子们也以“阿门”做为回应,领受上帝的恩典。 直到去年十一月(也是我两个孩子生日的月份),有一天,我两老在客厅和儿子聊天讨论如何帮他庆生。不久后,我也收到女儿朋友的电话要求我们录下对“在外孤单”女儿的生日祝福话。我如当头棒喝,顿时从我脑海里浮现“家庭祭坛”。是时候,将我们一家人的心连系在一起了!我便向“一家之主”和女儿提起家庭祭坛,他们举双手赞成,就连一向难搞的儿子也赞成了。女儿甚至还加入一个环节,就是个别说出一周感恩的事。 我们就这样,在2020年12月4日(星期天)晚上八时,透过Zoom 开始我们家的第一次家庭祭坛。当天, 我选了张鸿恩牧师在祷告群组所发的家庭祭坛材料来进行,主题为“全家事奉上帝”。首先以诗歌《这一生最美的祝福》为开始,然后每个家庭成员都参与,轮流诵读当晚的材料、分享感恩的事。感谢神,当天的家庭祭坛进行得十分顺利,每个成员都乐在其中;我们有聊不完的话题,非常温馨。最后,我也为每个家人提名祝福祷告。 愿我们的家庭祭坛的火永不止息,至于我和我家,必定事奉耶和华,阿们。

pg.12-14 疫情中乡区线上的牧养挑战

with No Comments

疫情中乡区线上的牧养挑战 疫中牧养 @熊小莹(实兰沟布道处代理传道) 疫情中乡区线上的牧养挑战 无论哪一种牧养方式都可能有优点和缺点,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羊就会有草吃。我们需要上帝所赐的聪明智慧和创意,在这非常时期用创意的方式牧养会友和自我牧养。 2021年,新冠肺炎持续延烧。虽已有疫苗,但待疫情得到控制或还需要一些时日。在这个非常时刻,每个人都要注重各人卫生,保持安全距离。疫情当下,为了安全起见,群聚和实体礼拜暂缓。教会逐渐把聚会搬上线,暂时解决了现下无法实体聚会的燃眉之急;但线上教会却不是十全十美,还是有其限制,尤其在乡下更是挑战重重。 疫情下乡区线上牧养的难题: 一.基础设施匮乏 郊外乡区基础设施不如城市。有些小镇电力供应不稳定,停电是常有的事;有些小镇因为不同原因而无法拉电话线到每家每户,所以并非所有居民都能架设宽频设备。就算是有了宽频设备,倘若遇上阴天或雨天,网络线路就会不顺畅。直播或视频连线上课都需要非常好的网络。若会友们住在小镇中心还好,但若是散居在小镇以外的地区要不是信号不佳,就可能是完全无网络信号。牧者就算能够架设线上团契,组团直播礼拜,却不一定能够牧养乡区大部分的会友。 二.物力和人力资源短缺 由于需要设立直播系统,所以教会即使无法买一个便宜的摄影机,最低限度至少要有一个高功能的数码相机。这些设备大概需要马币5000块以上,这只属于基本硬体设备。若教会需要预录讲道,则需要更高功能的电脑才能够操作剪接软件。若要使用更多的网络会议功能,就需要花钱购买才能开通使用。乡区教会小,奉献少,无力购买这些高端科技产品的硬件和软件。教会要上线,需要有一个小团队操作:幕后的,负责操控摄影机和音响,后期剪接等;幕前的负责领会、领唱、乐手等。乡区教会的会友多数是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平日的服侍人员安排已经是极限。况且大家都还在摸索熟悉新科技,非所有青少年都擅长操作;缺乏人手之下,牧者也需要参与其中。乡区教会小,牧者一般身兼多职,甚至还要兼顾2间或3间的牧区。忙碌的牧养关怀,倘若再加上专研新科技,可能导致牧者的工作本末倒置。 三.会友的心态 乡区教会会友一般务农或是老人,高科技产品如电脑和智能手机对当地长辈来说,使用上都比较有挑战。很多乡区老人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与城市生活的老人或许有心态上的差别。城市老人或会趁许多闲暇时间探索智能手机功能,有者甚至比成年的孩子更加得心应手。乡区老人有的在忙农活,或看守小店铺,或在加上网络不佳,所以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时比较被动。对于不熟悉的东西,当地长辈有时会在使用时比较不熟练,有的甚至抗拒发掘手机功能,学习使用新软件。疫情之下,虽然不少老人有“宝剑”(智能手机)在手,却不知如何使用。疫情中架设乡区线上教会,其实面对许多挑战,而线上教会非唯一的牧养方式。初期教会在成立时面对当权者的逼迫,没办法公开的大型群聚礼拜;但是教会领袖仍然想尽办法地牧养群众,教会更是如雨后春笋的茂盛生长。疫情之下领袖们更需要发挥创意和调动资源来牧养。 疫情下拓展创意的牧养方式:一.善用教会属灵刊物和书籍 卫理公会有强大的文字事工阵容,无论是《卫理报》、“卫理报丛书”,还是营运的福音书局,都能为大家提供各种属灵书籍和刊物阅读。乡区教会小,牧者对会友的灵性也有相当的掌握;因此可以根据会友的灵性程度介绍好书,并开放教会图书馆,鼓励会友借阅。教会订购的的书刊《卫理报》则分给街坊邻里,成为布道的工具。当然,书籍刊物的牧养方式也非尽善尽美,因为总会遇到几个见文字就打瞌睡的会友。可不够如何,还是有几个人在疫情中逐渐培养出阅读的兴趣。而且,借他人书籍也成为我接触非信徒和牧养初信者的管道。 二.设计纸本和电子版的圣经寻宝 疫情之下我们应该推动会友们积极读经。牧者可以设计纸本和电子版的“圣经寻宝”,让会友们可以边阅读,边寻找答案。在疫情中,我根据教会的需要,分别出了《使徒行传》和《路加福音》的“寻字”游戏。乐龄弟兄姐妹和妇女会姐妹们都非常积极参与。当然,这其中有害怕做问答的会友(因为他们觉得好像学校在考试,倍感压力),也有的不亦乐乎地享受完成问卷的成就感。 三.积极推动家庭小组式礼拜 年会推动的《每日活水》、本会牧者编辑的《家庭祭坛》、卫理报获中文印刷版权的《灵命日程》等资源,都可以用作家庭礼拜的材料。疫情之下,教会的模式转变成最原始的状态——家、小组。疫情之前,虽然家人都积极参加教会的团契,但被分散在各个“角落”获不同时段——儿童去主日学、少年人去少团、父母亲去成团、爷爷奶奶去乐龄。教会团契无法实体进行,每天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爷孙三代就可以组织成一个小教会。家庭礼拜可以促进家庭成员彼此间关系和谐;父母长辈也可分享人生经验,大家可为彼此需要代祷。 许多家庭并没有组织办家庭聚会的经验,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就干脆放弃或无动于衷。还有就是,家庭成员或有积蓄已久的矛盾嫌隙,要大家一起聚集做家庭礼拜也着实不易。但万事起头难,总要有个开始。 举例来说,我自己的家庭在这场疫情中终于建立起了家庭祭坛。虽然我们这些子女分散在4 个地区,但透过网络连线,每周都有简短的圣经分享和彼此代祷时光。这也算是疫情带给我们的另类祝福吧! 四.资源共享,彼此帮助 小教会无法办直播,可请其他大教会提供网络链接,转发给会友们,提醒会友们可以参与其他教会的直播或重播礼拜。教会领袖也可关注一些堂会各个团契小组办的公开讲座,并鼓励会友们可以自由参与。 Zoom 软件目前可以免费使用40分钟。牧者教会领袖可以善用这免费资源,重新调整聚会时间,让整个聚会简单又有意义,同时也可以降低服侍人员的耗损。2021 年2月21 日,本布道所开始第一次用zoom 视频进行的线上直播礼拜,许多长辈鼓起勇气尝试全新的聚会方式。聚会只用了两个服侍人员,一个电脑操控员和一个领会,礼拜简单庄严,有祷告也有诗歌颂赞,重点自然是上帝的话语。 正如诗巫神学院秉持的宗旨:“我们传扬祂,是用诸般的智慧,劝诫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面前。”(歌罗西书一章28 节)无论哪一种牧养方式都可能有优点和缺点,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羊就会有草吃。我们需要上帝所赐的聪明智慧和创意,在这非常时期用创意的方式牧养会友和自我牧养。

Mimpi yang ganjil

with No Comments

RUAI BM Imbas kembali waktu saya masih kecil, ibu saya terlibat dalam dua buah kemalangan jalan raya pada akhir tahun 2000. Malam itu, saya dan empat orang adik-beradik saya tiada peluang untuk menengok wajah ibu yang terakhir sebelum dia meninggal. … Read More

1 93 94 95 96 97 98 99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