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理报921搬家了!

with No Comments

原位于8,Lane 1,Tuanku Osman Road的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卫理报)办公室,将于9月21日后迁入年会总部──卫理大厦(Level 2, 18, Island Road, P.O.Box 155, 96007 Sibu)。因搬迁之故,办公室电话可能暂时无法使用,有急事或任何询问可拨手机013-8346988;敬请各位读者垂注,万分感激! 2020年9-10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欢迎向本报订阅。 每期一句 “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捨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这样看来,做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甚麽益处呢?”(传道书三1-9)

抓鼠有感:I Can & I Can’t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某天办公室灵修时读到一篇见证,作者说他回首人生发现自己多次误入歧途,最终在人生低谷时遇见主耶稣。 灵修后,干事请同工们各自分享一下过去人生中所遇见的“崎岖”;轮到我时,却脱口而出:“我人生中好像没有什么‘崎岖’!”乍听之下,不知情的人以为我这一生顺风顺水,但事实上,人生怎么可能只有顺境,没有逆境?! 后来我仔细思量,没有立马想起生命中的“崎岖时刻”,倒不是因为人生真的一帆风顺;只是无论逆境或苦难,一开始也许煎熬、彷徨、挣扎,甚至痛彻心扉……可如今回望,有不少却已在上帝的恩典中转化为生命中的另类祝福,即使留下了无可磨灭的“烙印”,倒不觉得是有多么崎岖坎坷。 智慧的不同层面我曾听过谢挺博士的短讲──“从智慧书看牧者的生涯”,她对智慧书(《箴言》、《约伯记》与《传道书》)的理解,同样也适用我们在每一个人面对不同生命阶段时的参考。 谢博士说:“这三卷智慧书其实都体现智慧的不同层面,所以今天当我们面对人生不同挑战时,这三卷书我们都非常需要。”她表示,《箴言》是“平常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在平常日子中待人接物,是应付日常生活的情商;《约伯记》是“反常的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面对危机与试炼的人生,是面对困境时所需要的智慧;《传道书》说的是一种无常的人生,不仅让我们看见人的有限与神的无限,并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虽然谢博士是以这三卷书的特性分析牧者的牧会生涯,但其实她所提的重点对所有的事奉者及平信徒,都会有不少的启发(有兴趣者可以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PgveM6NsA浏览)。 至于对我个人最大的启迪,或许是自己正努力学习着如何从过去的踌躇满志到有自知之明:“I Can”(如同《箴言》的智慧──我以为靠着主可以做很多事),到遭遇挫折后沮丧地觉得自己“I Can’t”(《约伯记》的智慧──原来有很多事情其实我不能做),再过渡进入“I Can & I Can’t”(《传道书》的智慧──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智慧人生。 随着年岁增长,当我越来越能体悟“凡事都有定时”,了解无常人生中,有些事自己能做,有些自己什么都不能做时;再回首看那些“崎岖”,也更能看得开了!如今所求的不过是有更多“I Can & I Can’t”的智慧,好让上帝的心意与计划,在我的生命中能成就。  

交流站:第四十五届年议会 以区域方式进行直播

with No Comments

第四十五届(2020年)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将订於11月24(星期二)中午12点至27日(星期五)中午12点召开年议会。由于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在国家行动管制令下,本届年议会将采用直播并以区域方式进行;各教区长、各部主席、各团契主席用直播的方式并在所属的区域会议地点报告。另外,牧职会员议会(前称牧师大会)所有参与者则居家用Zoom开会。 年议会各区域开会地点及负责人 区域 建议地点 总负责人 年议会总部、 福源堂 刘邦耀、 诗巫南教区、 江昌龙、 加帛教区 许向程 古晋东教区、 晋光堂 刘向平、 古晋西教区 林圣贵 泗里街教区、 怀仁堂 江锦顺、 民丹教区 黄德香 诗巫西教区、 恩道堂 陈晶晶 诗巫北教区 宣道堂 余家振 民都鲁教区 民恩堂 张碧全 美里教区 美安堂 陈祖义 英语教区 张小娟 林梦林光堂、 老越悦恩堂、 岜巴哈南布道处 今年也将进行选举投票,并采用“年会投票系统”,因此请所有大会代表务必携带智能手机用于选举投票。另外,大会代表必须携带耳机,避免会议时干扰其他参加会议者。 … Read More

交流站:卫理报新书出炉!

with No Comments

书名:蒙恩蒙福的人生 作者:潘光平 RM:20 中国知名作家沈从文(1902年-1988年)曾形容自己的“人生实在是一本书”,读的是“社会这本大书”。潘光平的著作文笔气势不算磅礡与恢宏,但他用本身经历来活出生命与工作的意义。简朴的文字描述追求平直与诚实的生活,对自己梦想的寻觅与实践,对家庭与社会的爱,对自我的反省与改变。 潘光平就是一本书,内容故事有跌宕起伏,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经验。他的这本书肯定让人爱不释手。

交流站:卫理报921搬家了!

with No Comments

原位于8,Lane 1,Tuanku Osman Road的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卫理报)办公室,将于9月21日后迁入年会总部──卫理大厦(Level 2, 18, Island Road, P.O.Box 155, 96007 Sibu),办公室联络电话仍旧是084-333021/333028。敬请各位读者垂注,万分感激!

鸿安堂——罗马安坡的灯塔

with No Comments

生活俯拾 文/陈华新(古晋晋恩堂主理牧师) 鸿安堂于2018年在年议会中全体代表的祝福下与道源堂合并,且安排在12月的最后一个主日结束她的“工作”,卸下“灯塔”的角色。日前(2020年9月3日),年会又特别举行一场隆重的“解圣礼拜”,接着安排拆除工作。 从1914年至今,这百余年的岁月里,鸿安堂默默的守候与护灵工作,在基督教历史册页中烙印着,她的功劳是卫理公会文献部记录在案的,也是主耶稣所说的:“做工的果效随着她。” 我常缅怀鸿安堂,她是带我属灵生命成长的家。这家,一个“爱恨交织”的生命关系的家。 记忆中,很小很小时候,看见姑姑们去参加就在住家隔一个球场的鸿安堂青年团契,当时的教堂,晚上是点着一盏土油灯,二、三十位契友们在寂静的夜晚,清唱着《宣道诗》,歌声老远都能听到,好不热闹。我是在谢楣光牧师姐(古早对女牧者的称谓)的时期进入主日学校的,用的是香港福幼主日学教材(我的书架上仍有这课本),这些圣经课程,打下了我属灵生命启蒙的根基。 七十年代(1970年左右),在教堂后边扩建二间课室,和一间较大的聚会所,教堂也进入分班级别的主日学。而我上了小学,稍懂知识晓明理,但去主日学,也只是顽皮捣蛋鬼一个,唯一点可取的是,那时候的诗歌,如(旧版)普颂462《温柔耶稣歌》、458《主爱小孩歌》、509《诚实话歌》几首,迄今仍朗朗上口,记忆犹新。这也使我二十多年“停留”并喜爱教导主日学的原因。 家在背后 1976年我上了中学,也顺着适龄,另参加青年团契,以及受母命,协助教堂的聚会前整洁工作。难忘的一段时期,由于主日崇拜聚会是在下午举行,天气闷热(没有风扇),整个聚会非常坐立不安。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听见看到窗外的蓝球场上,死党们在场上的热闹和玩笑声,我眼睛是看讲台,心已在窗外了,恨不得聚会早点结束;又因着讲员的福州话与我平常讲的不同,听得半懂似懂,几次我撕了圣经后页的地图页折成V型,用膠带弹射讲员(其实讲员都看在眼里),但奇怪,他并不责骂我,仍然没当一回事地鼓励我,赞赏我做事,我……。这是预备我多年之后牧养群羊的榜样与效法。 1978年,神透过“朱哥哥”的信息,让我确信基督重生得救,自此,我开始较积极并热心参与堂会事工。这时候的我已离家往城里学校寄宿读书,每周末,我一定会踏脚车从超群路回鸿安堂,协助带领当晚的青少年团契,那时候的热心,特别要讲的是:每崇拜中的听道,我必做笔记(而这些笔记至今仍保留着)。 1980年的某一个傍晚,团契聚会尚未开始,我正在打扫,也预备当晚团契聚会,传道也来到。那时候,他用亲和口吻问我;“你可以去唸神学做传道人。”一句听来似是随意之语,微小之声是我第一次听到,竟留在心中很久很久不能忘却。 直到次年,他约了我祷告后,就往卫理神学院会见王继曾牧师报名就读,不巧这一年,神学院华文部竟是停办。也好,我可以继续深学,唸完高中九号,上帝的呼声并没有停止,我在寄宿学校协助开始学生团契,另也为自己的灵命进深,参加锡安函授高级课程,也参与教区的活动。 记得那年九月,王继曾牧师召见我,介绍我去“马圣”(马来西亚圣经神学院),那年的圣诞节之后,在陈联骐同学的帮助下带着我,我终于踏上径途去读神学。回忆起来,迄今,我实没有后悔走上这条献身之路。 这,也是谢谢鸿安堂的“家在背后”。

参与鸿安堂解圣礼后感
建筑不在 使命依在

with No Comments

生活俯拾 文/黄拔绮 你知道什么是“解圣礼拜”吗? 坦白说,我不知道,甚至连听都没听过。在我到卫理报实习的第一天,就被告知要在9月3日清晨去参加卫理公会罗马安鸿安堂的“解圣礼拜”,当下心中只有一个字——懵。 原来“解圣礼拜”是鸿安堂在拆除前进行的仪式,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我虽然不能见证一个教堂的建设,但却见证了教堂的解圣仪式。为了能准时出席清晨7时30分进行解圣礼拜,天还未亮,我就骑着摩托车启程前往“对面江”。 鸿安堂位于罗马安,我未曾去过,所以并不清楚具体地点,也担心自己会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迷路。感谢主知道我的担忧,也感谢同工在前一天还为我讲解前往鸿安堂的大概路线。 一路上,与我同一目的车辆并不多,迎面吹来的风,格外心旷神怡。最后,导航也顺利指引我平安到达目的地,显然我之前的担忧是多余的。 曾经祝福许多人 安全到达后,我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拿起手机将还未拆除的教堂拍下,以作留念。距离解圣礼拜开始还有半小时,我便趁机好好参观一下鸿安堂。我从林光富传道口中得知,教堂很早就切断水电供应,所以教堂内已不能使用电器。虽然不能使用风扇,但上帝却给了我们很好的天气,微风从窗户吹进,让大家不会感到太过闷热。 从陈旧的椅子、被白蚁侵蚀的木板都可以看出鸿安堂经历的岁月。虽然教堂已经老旧,但依然可以容纳几十个人,可见上帝的作为何等奇妙。我偶然听到一位弟兄说他已经有几十年没回来鸿安堂了,看到他今天依然回来“送别”鸿安堂,内心顿时十分感动。鸿安堂虽然不大,但在过去几十年里牧养了无数信徒。如今,在拆除前,过去的会友还回来看教堂的最后一次,可见上帝的恩典真是透过这间教堂曾经祝福许多人。 鸿安堂几经沧桑历风雨,建筑物即将拆除,出席者却没有因此忧愁,因为大家知道这并不代表结束,正如结束诗歌所唱的“上帝是人千古保障,是人将来希望”一样,如今鸿安堂与道源堂合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依然做为上帝的圣所,继续赐福与罗马安的坡民,延续福音的使命!

参与鸿安堂解圣礼后感建筑不在 使命依在

with No Comments

生活俯拾 文/黄拔绮 你知道什么是“解圣礼拜”吗? 坦白说,我不知道,甚至连听都没听过。在我到卫理报实习的第一天,就被告知要在9月3日清晨去参加卫理公会罗马安鸿安堂的“解圣礼拜”,当下心中只有一个字——懵。 原来“解圣礼拜”是鸿安堂在拆除前进行的仪式,对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我虽然不能见证一个教堂的建设,但却见证了教堂的解圣仪式。为了能准时出席清晨7时30分进行解圣礼拜,天还未亮,我就骑着摩托车启程前往“对面江”。 鸿安堂位于罗马安,我未曾去过,所以并不清楚具体地点,也担心自己会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迷路。感谢主知道我的担忧,也感谢同工在前一天还为我讲解前往鸿安堂的大概路线。 一路上,与我同一目的车辆并不多,迎面吹来的风,格外心旷神怡。最后,导航也顺利指引我平安到达目的地,显然我之前的担忧是多余的。 曾经祝福许多人 安全到达后,我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拿起手机将还未拆除的教堂拍下,以作留念。距离解圣礼拜开始还有半小时,我便趁机好好参观一下鸿安堂。我从林光富传道口中得知,教堂很早就切断水电供应,所以教堂内已不能使用电器。虽然不能使用风扇,但上帝却给了我们很好的天气,微风从窗户吹进,让大家不会感到太过闷热。 从陈旧的椅子、被白蚁侵蚀的木板都可以看出鸿安堂经历的岁月。虽然教堂已经老旧,但依然可以容纳几十个人,可见上帝的作为何等奇妙。我偶然听到一位弟兄说他已经有几十年没回来鸿安堂了,看到他今天依然回来“送别”鸿安堂,内心顿时十分感动。鸿安堂虽然不大,但在过去几十年里牧养了无数信徒。如今,在拆除前,过去的会友还回来看教堂的最后一次,可见上帝的恩典真是透过这间教堂曾经祝福许多人。 鸿安堂几经沧桑历风雨,建筑物即将拆除,出席者却没有因此忧愁,因为大家知道这并不代表结束,正如结束诗歌所唱的“上帝是人千古保障,是人将来希望”一样,如今鸿安堂与道源堂合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依然做为上帝的圣所,继续赐福与罗马安的坡民,延续福音的使命!

完成历史使命 罗马安鸿安堂解圣礼
池金代:拆毁有时 建设有时

with No Comments

报道 文/黄孟礼 2020年9月3日,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会会长池金代牧师进行了本会及其人生中第一次的“解圣礼”,要结束教堂运作的仪式。 池金代会长在拥有64年的木制讲台上宣告: “这座圣堂──卫理公会罗马安鸿安堂,曾被奉献作为敬拜上帝的圣所,今日完成时代的使命,现在我们要将它所站立的土地以及其中所有的物件,将之奉献作为其他光明的用途。我们宣布这里不再是教会会众的聚会地点。" 接着该堂会友领袖黄长萍姐妹及执事黄长瑞弟兄上台把圣台的十字架及圣经拿下来。 池牧师在训勉中从旧约圣经传道书三章:“凡事皆有定时,诞生有时、死亡有时、播种有时、收成有时;杀戮有时、疗伤有时;拆毁有时、建设有时;哭泣有时、欢笑有时……。” 当天出席坡民会众包括47年前离开罗马安到外地的郑哲群先生,特与女儿前来出席告别礼。他的父亲郑振栋先生于1957-1976年出任开智小学的校长,因此哲群就住在学校的宿舍。他的童年及少年在罗马安成长,对于开智及鸿安堂印象尤其深刻。 陈惠祥夫妇就住在鸿安堂的左侧不远处,整天可以看到教堂。他说每天早上打开窗就看到礼拜堂,这教堂成为其心灵驿站。其太太周丽莉由于脚受伤,不过仍然在孩子搀扶下,拄着杖到圣堂出席这项特别礼拜。他看到在下仍然作最后的说服,说“礼拜堂不能拆除,有坏可以修补,柱子下陷可以弄高”,可见他们对教堂要拆除有极深切的感触。 开智学校自此萌芽 处于诗巫西岸最下游,置身罗马安地区的拉让江岸边,又是屏南籍福州人聚居的湾岛,是“鸿安堂”的所在地点,邻近则是伊班人的巴湾阿山长屋区。 早于1914年,福州屏南籍移民中就有黄联科、黄联明、黄联球、黄则善、黄则岱、黄希仁、余长顺、余长现、叶向延等人前来罗马安地区垦荒。由于慕道心切,每逢主日他们划小舟前往稍为上游的木桂兰榕南堂(1912年创立)作礼拜。1915年,叶朝梁传道被派到当地牧养时,在黄联明等人的带领下,于靠近江边的地点建筑一间简朴的崇拜聚会所,取名为“福安堂”。主日为信徒崇拜聚会中心,平时又为学童就读场所。当时招了十多位学童就读,开智学校自此萌芽。 1918年,江子述担任传道,黄联明等热心教育,关怀坡民子弟学业,开始组董事部。次年(1919年)聘请江子述为教师,正式招生授课,开智学校自此成立。1924年,会友人数逐渐增加,会堂不够用,于是决定兴建规模较大的堂校。蒙黄联球赠送地三依甲,得坡民同心合作,出钱出力,新堂校于1924年11月竣工;启用之时江边飞来一只鸟,拟似报平安,故易名为“鸿安堂”。1933年,黄希仁、余长旺等因堂址远近而意见不同,一些人要保留在罗马安,一些人要建在廿四甲,“道源堂”因此而成。不过,“道源堂”较早于1926年已在培英小学聚会。 1934年至1935年,在富雅各教士、陈良存(务德会会长)、江顺堂指示下,会友学生人数大增。黄则岱等因见原有的堂校不够应用,便发动会友坡众开始筹建新圣堂,在大家努力下,与林守叻校长兼代理传道竭力相助筹划一切,筹得经费,建筑了一座宏大又壮观的新堂。这座建筑物中间为圣堂,两边四间为教室。即是现有的开智小学礼堂,从此主日礼拜男女听道者不少过百人。 堂校分开 1941年,日本入侵诗巫4年,教会活动被迫暂停。主日有包秀华及黄英凤二位姐妹义务主理礼拜,参与崇拜的人仍非常踊跃。 1945年9月联军收复砂拉越,局势逐渐安定。光复后,圣堂里的设施已遭破坏不堪,幸得卫理公会总会多方协助,堂会始得完全恢复。 1948年,在陈修齐牧师领导下,成立妇女会服务会,并发起“一得一”运动,并在黄秀贞带领之下,受洗男女共达四十人。在经济方面,也因会友人数加增而达到自给而有余的境地。 1950年,成立了青年团契,由余天楷担任首届主席。每逢星期六晚,聚会人数有数十人,堂会充满着一片兴旺气氛。 1953年,王继曾牧师牧会时,见圣堂与校舍一起既狭小又欠清静,遂与赵世云、余贞春、杨炳槐、余泽云、徐恒仰、江云香等筹建独立新圣堂。果然大得上帝祝福,募得大笔建筑费。不久,一座新圣堂便于1956年宣告落成。从此,鸿安堂与开智学校正式分开。 坡民不断往外搬迁 1957年,在王继曾牧师的领导下,重整主日学,有7位教师,培育幼儿灵命。此外本堂的青年团契与妇女会团契也非常活跃,唯活动场所只有圣堂一个,不免有无法施展之叹。 1969年,在当时还是传道的陈泽崇牧师带领及会友的同心协力下积极筹备,一座青年团契会所及牧师屋在圣堂后出现了(即后方扩建的两间)。以农村环境而言,当时教堂在建设方面已算完美。 由于境况变迁异常,原本以割胶为生的坡民面对橡胶树逐渐老朽,生产锐减,再加上胶价低落,砂共的造成治安动荡不安,会友不断搬迁,堂会活动也日渐消沉。在陈泽崇传道的带领之下,坡民逐渐转以务农维持生计。 1972年,林忠礼就任传道时,便发动会友租用土著地耕种稻田,一面申请政府津贴,一面亲自下田领导工作,并动用机器,蛮有成效。这是传道人对本区的一大劳绩。 余清传传道牧养期间,筹募修建圣堂、会议室及主日学课室。同年9月完工并举行65周年感恩礼拜。 90年代后,面对坡民进一步的往外搬迁,青年人外流觅生计的影响,导致礼拜及聚会人数逐渐减少至只有十余人。堂会事工也无所突破,仅维持一般性的礼拜与各团契聚会活动。虽然如此,十多年来牧者们都不辞劳苦,不畏路途遥远牧养本堂。 2015年,崇拜人数稍有微增至30位左右。执事、会友们同心协力推动主圣工。在刘惠清牧师带领下,大家的努力下,并举行99周年庆典。 与道源堂合併为“道源鸿安堂” 2016至2018年,鸿安堂几经沧桑历风雨,旧木制建筑物成危楼,尝试了不同管道,最终选择与分隔86年的道源堂合并,携手共创未来。 该堂于2018年12月30日举行最后一次的崇拜后,就移往道源堂聚会了。在“道源鸿安堂”两间堂会合并成立后,目前主日崇拜人数约达60-70人。

完成历史使命 罗马安鸿安堂解圣礼池金代:拆毁有时 建设有时

with No Comments

报道 文/黄孟礼 2020年9月3日,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会会长池金代牧师进行了本会及其人生中第一次的“解圣礼”,要结束教堂运作的仪式。 池金代会长在拥有64年的木制讲台上宣告: “这座圣堂──卫理公会罗马安鸿安堂,曾被奉献作为敬拜上帝的圣所,今日完成时代的使命,现在我们要将它所站立的土地以及其中所有的物件,将之奉献作为其他光明的用途。我们宣布这里不再是教会会众的聚会地点。" 接着该堂会友领袖黄长萍姐妹及执事黄长瑞弟兄上台把圣台的十字架及圣经拿下来。 池牧师在训勉中从旧约圣经传道书三章:“凡事皆有定时,诞生有时、死亡有时、播种有时、收成有时;杀戮有时、疗伤有时;拆毁有时、建设有时;哭泣有时、欢笑有时……。” 当天出席坡民会众包括47年前离开罗马安到外地的郑哲群先生,特与女儿前来出席告别礼。他的父亲郑振栋先生于1957-1976年出任开智小学的校长,因此哲群就住在学校的宿舍。他的童年及少年在罗马安成长,对于开智及鸿安堂印象尤其深刻。 陈惠祥夫妇就住在鸿安堂的左侧不远处,整天可以看到教堂。他说每天早上打开窗就看到礼拜堂,这教堂成为其心灵驿站。其太太周丽莉由于脚受伤,不过仍然在孩子搀扶下,拄着杖到圣堂出席这项特别礼拜。他看到在下仍然作最后的说服,说“礼拜堂不能拆除,有坏可以修补,柱子下陷可以弄高”,可见他们对教堂要拆除有极深切的感触。 开智学校自此萌芽 处于诗巫西岸最下游,置身罗马安地区的拉让江岸边,又是屏南籍福州人聚居的湾岛,是“鸿安堂”的所在地点,邻近则是伊班人的巴湾阿山长屋区。 早于1914年,福州屏南籍移民中就有黄联科、黄联明、黄联球、黄则善、黄则岱、黄希仁、余长顺、余长现、叶向延等人前来罗马安地区垦荒。由于慕道心切,每逢主日他们划小舟前往稍为上游的木桂兰榕南堂(1912年创立)作礼拜。1915年,叶朝梁传道被派到当地牧养时,在黄联明等人的带领下,于靠近江边的地点建筑一间简朴的崇拜聚会所,取名为“福安堂”。主日为信徒崇拜聚会中心,平时又为学童就读场所。当时招了十多位学童就读,开智学校自此萌芽。 1918年,江子述担任传道,黄联明等热心教育,关怀坡民子弟学业,开始组董事部。次年(1919年)聘请江子述为教师,正式招生授课,开智学校自此成立。1924年,会友人数逐渐增加,会堂不够用,于是决定兴建规模较大的堂校。蒙黄联球赠送地三依甲,得坡民同心合作,出钱出力,新堂校于1924年11月竣工;启用之时江边飞来一只鸟,拟似报平安,故易名为“鸿安堂”。1933年,黄希仁、余长旺等因堂址远近而意见不同,一些人要保留在罗马安,一些人要建在廿四甲,“道源堂”因此而成。不过,“道源堂”较早于1926年已在培英小学聚会。 1934年至1935年,在富雅各教士、陈良存(务德会会长)、江顺堂指示下,会友学生人数大增。黄则岱等因见原有的堂校不够应用,便发动会友坡众开始筹建新圣堂,在大家努力下,与林守叻校长兼代理传道竭力相助筹划一切,筹得经费,建筑了一座宏大又壮观的新堂。这座建筑物中间为圣堂,两边四间为教室。即是现有的开智小学礼堂,从此主日礼拜男女听道者不少过百人。 堂校分开 1941年,日本入侵诗巫4年,教会活动被迫暂停。主日有包秀华及黄英凤二位姐妹义务主理礼拜,参与崇拜的人仍非常踊跃。 1945年9月联军收复砂拉越,局势逐渐安定。光复后,圣堂里的设施已遭破坏不堪,幸得卫理公会总会多方协助,堂会始得完全恢复。 1948年,在陈修齐牧师领导下,成立妇女会服务会,并发起“一得一”运动,并在黄秀贞带领之下,受洗男女共达四十人。在经济方面,也因会友人数加增而达到自给而有余的境地。 1950年,成立了青年团契,由余天楷担任首届主席。每逢星期六晚,聚会人数有数十人,堂会充满着一片兴旺气氛。 1953年,王继曾牧师牧会时,见圣堂与校舍一起既狭小又欠清静,遂与赵世云、余贞春、杨炳槐、余泽云、徐恒仰、江云香等筹建独立新圣堂。果然大得上帝祝福,募得大笔建筑费。不久,一座新圣堂便于1956年宣告落成。从此,鸿安堂与开智学校正式分开。 坡民不断往外搬迁 1957年,在王继曾牧师的领导下,重整主日学,有7位教师,培育幼儿灵命。此外本堂的青年团契与妇女会团契也非常活跃,唯活动场所只有圣堂一个,不免有无法施展之叹。 1969年,在当时还是传道的陈泽崇牧师带领及会友的同心协力下积极筹备,一座青年团契会所及牧师屋在圣堂后出现了(即后方扩建的两间)。以农村环境而言,当时教堂在建设方面已算完美。 由于境况变迁异常,原本以割胶为生的坡民面对橡胶树逐渐老朽,生产锐减,再加上胶价低落,砂共的造成治安动荡不安,会友不断搬迁,堂会活动也日渐消沉。在陈泽崇传道的带领之下,坡民逐渐转以务农维持生计。 1972年,林忠礼就任传道时,便发动会友租用土著地耕种稻田,一面申请政府津贴,一面亲自下田领导工作,并动用机器,蛮有成效。这是传道人对本区的一大劳绩。 余清传传道牧养期间,筹募修建圣堂、会议室及主日学课室。同年9月完工并举行65周年感恩礼拜。 90年代后,面对坡民进一步的往外搬迁,青年人外流觅生计的影响,导致礼拜及聚会人数逐渐减少至只有十余人。堂会事工也无所突破,仅维持一般性的礼拜与各团契聚会活动。虽然如此,十多年来牧者们都不辞劳苦,不畏路途遥远牧养本堂。 2015年,崇拜人数稍有微增至30位左右。执事、会友们同心协力推动主圣工。在刘惠清牧师带领下,大家的努力下,并举行99周年庆典。 与道源堂合併为“道源鸿安堂” 2016至2018年,鸿安堂几经沧桑历风雨,旧木制建筑物成危楼,尝试了不同管道,最终选择与分隔86年的道源堂合并,携手共创未来。 该堂于2018年12月30日举行最后一次的崇拜后,就移往道源堂聚会了。在“道源鸿安堂”两间堂会合并成立后,目前主日崇拜人数约达60-70人。

1 33 34 35 36 37 38 39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