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非(基督徒作家)
通常预备过圣诞节需要多少时间?一个半月到两个月?那我们又用多少的时间,来预备受难节或复活节?
对圣诞节,耶稣的降临纪念,人们的期待是配合着商店里的圣诞音乐、为亲人买的礼物、发送的圣诞卡片、家中圣诞树或彩灯的装饰,以及教会里的圣诞庆祝聚会。那么,对耶稣的受难和复活呢?我们是否曾做些什么来预备自己的心?教会里是否还有为受难节、复活节准备的特别活动?我们是否还会“过”受难节和复活节?
过去母会是福音教派,遇上受难日,也就是星期五晚上,还会赶去教会参加受难礼拜的活动。复活节,也会在当天主日诗歌、讲道内容有所配合、庆祝。但不记得年年如此。也许是教会办了活动,受难日时我们因事无法参加。无法参加,自然也和心中对这日子是否看重有关。
不知觉间多少年过去了,忽然感觉自己好似不再过受难节,也不再有受难节的记忆。对复活节反而落下了这样的回忆,当天教会的诗歌或讲道,很可能完全没有提到主耶稣的复活。或者,只是主席一开始宣告“今天是复活节”,就算是“过”完这个节日了,真是今非昔比。
早期新教改革的时候,废除了许多宗教里腐化、走偏的部分。仪式,自然也随之被废除或淡化了。但有些教派还会守受难日前的四旬期。现在不知其他教会是否还比照遵守?不妨想想,所有仪式都有它当初成立的原因,背后想必也有其想要透过仪式来传承的精神和属灵意义。
我曾是天主教徒,小时候对受难日和复活节的印象,是斋戒四十日,从圣灰日(Ash Wednesday)开始,一路到复活节四十天(不算六个主日)。这段时间要望很多弥撒,同时圣灰日和圣周内的星期五特别要守大斋,就是不吃肉(小孩例外)。而且一天内只吃一顿饱餐,早晚两顿则轻食。
到了受难日,呵,可不得了,要有“拜苦路”的仪式。跟着神父在教堂内不同的耶稣受难的路程画像或标记前,一个个纪念祷告,拜过去。教堂内的色彩和神父的袍子,也以紫色为主。到了复活节则是庆典,主耶稣复活!换成喜庆的红色。
那时年纪小,这些自然都是跟着大人“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因那时未成年,守大斋(不吃肉)也轮不到我。只是印象中有这么一段纪念主耶稣受难和复活的仪式。
后来受洗成为基督徒。多年后想起,感觉“守”一段特别的时间,像守一个季节,守一个纪念主耶稣走过的路和发生奇迹的季节,岂不意义深厚?
在这个季节里,照理来说需要禁食(守斋)、默想、忏悔、祷告和克己。透过一段属灵操练后,揭露阻拦自己走向神的内在意念,和平时不自觉的恶习。
四十天,是一段相当充裕的时间,来省察自我的罪和作灵里的调整。这是比照耶稣在进入服事前的旷野四十天,也是模拟以色列进迦南地之前的四十年旷野漂流。在这一段时间里作禁食祷告,可能比其他时候更有意义。
生活的韵律暂时脱离了正轨,一些没有满足的渴望透过饥饿和生活的低调而浮出。而禁食所说的“食物”,则包括工作、忙碌、娱乐等,任何会屏障我们面对内心旷野的东西,都要停止使用,不拘只是食物的形式。在禁食期间,形同生活在旷野,渐渐会真实地经历自我的渺小和脆弱,同时也会面对撒但的试探和“野兽”的威胁。
当然,真正的“野兽”很可能是自己内里的欲望和罪。我们的焦虑、恐惧、埋怨、愤怒;我们和他人的距离、我们的上瘾、未曾化解的伤痛、信心中的怀疑,和黑暗的秘密,等等。
很多文化都有和灰土有关的故事,披麻蒙灰,代表着哀悼。四旬期的第一天是圣灰日,有些教派的神职人员会在信徒的额上用灰划上十字,象征我们要在神面前谦卑悔改。
想想,任谁脑门上有这十字灰的标记,都会浮出某种灵里的自觉吧?我们是蒙灰的罪人,像亚当、夏娃一样是被放逐出伊甸园的罪人,深深地需要耶稣基督为我们上十字架受死的救赎。
神职人员边画十字架灰,还边会说:“记得你是尘土,要回归尘土。”提醒我们终将面对的“死亡”,进而衬托出复活的盼望有多么重要。
因此守四旬期,很大一部分就是生活在“灰里”,是在认罪悔改。透过各样形式的“禁食”,是为了预备我们的灵魂,帮助我们清洁我们的心,准备我们的灵,好预备自己来庆祝复活节。
四旬期的英文Lent,其实也是“春天”的意思。
守四旬期好似是期盼春天的来临。如果说圣诞节,我们要透过圣诞乐曲、圣诞灯、圣诞树和圣诞卡等等,来帮助我们浸染圣诞节的精神;那么受难节和复活节,我们也需要做一些什么特别的准备,来帮助我们的心进入。也许这四十天的饮食可以调整得轻淡朴素些,生活里少些喧哗,多些默想和祷告,多些亲近神,感谢祂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更重要的,把自己的忧虑和烦躁拿到十字架前,在灰里认罪。
让我们一起放慢脚步,检视自我,同时也节制平时的一些欲望,来帮助我们更深进入耶稣受难的心情,好么?
(2017年的四旬节是从3月1日开始,蒙允转载自“莫非不朽的传说” http://www.weibo.com/p/230418632828010102vm1v?mod=zwe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