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毕理办“自杀的认识与防治”课程

with No Comments

据新闻报导,我国每10 万名国人就有6-10 人自杀,每天平均有7-8 人轻生! 50-60 岁以上的中老年自杀百分率较大。近年来14-25 岁的青少年也被列为自杀倾向高风险群,情况堪忧。造成自杀的主因包括课业、人际关系、感情纠葛、疾病、工作等。而他们萌生死意时,多数会向外界透露寻死念头,此时亦在期望得到帮助,解决问题。

针对自杀的现象和现代人面对的情绪危机,诗巫卫理毕理学院与文桥传播中心于2016 年6 月6日至7 日,在毕理学院讲堂联办心理健康管理系列课程和讲座,主题为“自杀的认识 • 防治与危机应对”,讲员有辅导经验丰富的刘树华博士及香港吴思源弟兄。课程讲座探讨自杀的背后隐而未现的因素,认识生命的真谛,探索世界的价值观。

华人苦难情意结
多年从事心理谘询的吴思源弟兄认为,华人有种“苦难情意结”,这是源自早期的华人父母或先辈经历战火的摧残,是战争的受害者;另外,曾经既是移民又是难民,承受许多的苦难,以致缺乏安全感,因而竭尽全力地想要争取和佔有。故此,父母对子女难免有过度的期待,为他们的前途而有种种考量,甚至提出过份的要求。再加上,过去的华人父母对于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缺乏认识,知识不足;因而常以对待大人的态度与价值观来对待自己的幼孩。这些成为了华人传统家庭中存在着冲突与张力的根源。

吴弟兄表示,当我们了解父母他们的这种“情意结”,知道事实,进而才能多谅解包容,最后带来治愈。不过,他也劝说身为现代父母,尽量营造一个有情有爱的家,让子女们能培养感恩、体贴、欣赏、好学、悠闲、坚毅之情;成为孩子们的贵人,带给他们信心、欢心、希望等。吴弟兄指出,其实这是一种为子女的情绪“打疫苗”,从各方面给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让他们强身健体,培养他们积极思想,有应变能力,及良好的嗜好;藉由亲情友谊、宗教信仰令孩子们心灵更加健康!

锁标拿拉提三部曲
另一位讲员刘博士认为辅导其实是可以很生活化的,而非如一般人认定的,必须非常专业或技术性很高。因为被辅导者自身的经历与接触的人事物,就可以成为最好的辅导资源;辅导员只要具备好好聆听与沟通能力,就可以善用当事人本身的资源,来帮助他们。其中,刘博士还特别分享了有关“锁标拿拉提”治疗三部曲:

1.命名:这是在辅导一开始时,就帮助受辅者锁定一个目标(所以称为“锁标”)而展开对话。在这过程中,辅导员就像个导游一样,以提问及聆听的方式,引领受辅者重新经历他所经历的。这是因为一个人通常都会很主观地诠释或解读某些人事物,而在诠释过程中,他可能过度关注在负面处,因此就失去平衡。如果辅导员能重新带领他“再走一遍”,或许他可以重新经验,重新解读而带来不同意义,让他有不同的感觉。

2. 确认感受:辅导员需让受辅者感觉到被纳与认同。

3. 反馈性:给予受辅者适当的反馈,是他能很容易感受到的
比如:简单的点头、微笑、保持口语回应,口语回应,专注聆听。当辅导员有真诚的态度时,受辅者就会感到被接纳、被重视、被尊重,这是建立信任关係的基本条件。

要张床好好休息
身为其中一名学员的毕理学院黄中吉老师表示,他辅导学生多年,对此课程甚是感受身受,获益良多。他认为,这两位老师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给他,就是:很多人“受了伤”,要给他一张床好好休息,好让他们重新站立,再次出发!

藉由此类型课程与讲座,唤醒社会的醒觉,多多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心理与情绪健康。此次课程学员约有80 位,以牧者与教师居多;两个晚上的公开讲座会也各约200人次出席。(震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