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写:你有“无手机焦虑症”吗

with No Comments

文/ 郑仁娇(新福源堂本处传道)

那天,在英国曼城华人教会顺手拈来一份《号角》,是免费索阅的月报。

封面上引人注目的一个文题映入眼帘——“无手机焦虑症”;只叹自己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听到该名词。“无手机焦虑症”英文是“Nomophobia”即no mobile phobia,这是近年来在英国流行的一个新组合词。据报道,乃起源于2010 年英国YouGov 慈善研究中心的一次手机用户健康普查。

调查发现53% 被调查的用户在无法使用手机时焦虑不安,9% 甚至无法忍受处于关机状态,女性患者居多;另一调查显示77% 的青少年有焦躁感。

专家说,我们可以自我测试,从以下几点迹象判断:
1. 不停查看手机。即便无需查看时仍然习惯玩手机;手机不在身边就会焦虑不安,脾气急躁;如若丢失或没电时有夸大危机感。
2. 在社交场合不停查看手机,回避与人接触。
3. 宁愿选择看手机索取信息,也不愿与朋友、亲人面对面互动。
4. 半夜如果醒来也要查看一下手机。
5. 从来不关机。
6. 沉迷手机导致学业或工作受到明显影响。
7. 很容易被手机上的讯息或APP 分心。

隐形毒品
看完报道,我心有戚戚焉。因为表面上看,这似乎不足为怪,但是却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形态,甚至精神状态,被喻为“隐形毒品”也不为过。手机上瘾者无法自控,强迫性的使用手机行为,与毒品上瘾的表征、影响学习、工作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亦然,且造成家庭矛盾大同小异。既然它的影响深远,我们不得不认真地开始自我测试。

自从儿子给我智能手机,我渐渐发现它的功用可大。尤其是近年来,退休后参与宣教机构推展海外华人事工,跟几个非洲国家的同胞们联系全靠微信及电邮,极其方便。然而,我却发现,那种过分依赖手机获取讯息让自己不专心。而且有时候反应太快,思想未沉淀,言词没过滤,发表讯息引起负面的后果,且造成关系紧张。当夫妻俩不知不觉成了低头族,互动与沟通形式也有转变。只要观察一下,餐馆里全家用餐时,家庭成员们各自手不离机,哪有互动呢!前不久,新闻报导沉迷手机是离婚的原因之一;也有人说:手机使人孤独,这些话值得省思啊!

话说自我测试的结果,不难发觉自己是处在高危人群的边缘,濒临危险状况。因此对自己患得患失的感觉有所警惕,不敢掉以轻心。不过这也许是情境焦虑,暂时性而已。

前一阵子有三周暂停“跟得夫人”之身份,单飞赴欧探儿女,跟老伴联系全靠微信,每天查看手机不知多少遍。尤其是时差七小时最糟糕,当他醒来参加晨祷会之时,我才预备就寝。往往半夜凌晨起来,查看有否家里的消息,影响睡眠的质与量。出门时手机忘记携带,焦虑不安;出国路途中无法使用网路觉得若有所失。那天在英国曼城机场,可以免费连接上网一小时,感到兴奋不已。没网路就觉得在孤岛上被孤立,不慎演变成惶恐不安的心情。您说,我的症状明显吗?

无论如何,手机使用者若有先知之明,可以防范。资讯泛滥,影响至深,尤其是了解青少年所面对的挑战,甚至也影响儿童的平衡成长。总之,善用手机,使生活自由自在,不被手机所役使。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我想起了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所说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