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文化:教会庆典和舞狮

with No Comments

文/ 黄敬胜(诗巫卫理神学院讲师)

对于部分华人基督徒而言,基督教信仰和华人文化是两个不同的认知体系;因此,教会庆典和华人舞狮也就引发信仰和文化不能交集的问题。

舞狮的起源
舞狮的起源众说纷纭,基本上分为三大类:一是民间故事,如古代出现年兽,以假狮吓退;唐明皇梦见狮子,或说乾隆皇帝梦见五色圣兽,有说佛山武师制服狮子,或沧州有狼群为患,突然天降雄狮将之消灭等。

其二是历史传说;如东汉时西域大月氏进贡金毛狮子于汉章帝;或说源于北魏胡人舞木刻狮头,或说南朝宋文帝大将宗慤以假面狮舞大破林邑(现越南中部)大象阵;或说始于唐代,还以诗人白居易的诗为证:“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

有关舞狮记载,最早见于《汉书• 乐志》,三国时魏国孟康解释,“象人”是扮演鱼虾、师(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舞狮。

“狮”最早写作“师”,音译自印度——伊朗语族。中国不产狮子。最早進入中国的狮子,是产自南亞和西亞的亞洲狮,而不是非洲狮。今天印地语称之为“sinha”、旁遮普语称之为“Śēra”、波斯语称之为“shir”。

其三是佛教仪式,有说佛教以狮子为“四足尊”,“狮子座”是佛祖的坐席,借此比喻佛法威猛,可降妖伏魔。又把佛祖普度众生称为狮子游戏。但完颜绍元认为这是望文生义的误会,因为印度或佛教都没有舞狮的传承。

以上三说,应以第二类说法为研究切入点。当汉代的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各国之后,不只文化和经济交流,宗教和物质也会在不经意中交汇,狮子就在这机缘巧合下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如果说古代中国没有狮子,那狮子的形象,舞狮的技艺必然是后来官方和民间所创造的意象。

舞狮的目的
对于舞狮这个未有定论的文化表现,任何的揣测都可以是美好的看法、意见或权威。肖海明从舞狮的起源解释,舞狮其实是一种面具文化,以及有驱邪逐疫的特征;同时也认为舞狮是传入中国的西域狮子崇拜和中国古代驱鬼酬神,消灾避邪的傩舞相互结合影响的产物。

如果从“上行下效”的角度观之,我们可以确认,中国狮子的形象是一个贡品或舶来品;舞狮就只会是当时上层社会附加的娱乐,严格来说应该是马戏团里戏狮或驯狮的动作。所以这原本“作为宮廷內娱乐用的舞蹈,而后流传于民间,藉以增进情感交流,锻炼身体。而在清代前的舞狮是以舞蹈方式为主,到了清代渐渐与武术结合,这是寓教于乐的方法。”

基于这种上行下效的效应,基层百姓自然也群加模仿,以至成为普及的风俗活动。

教会的立场
如果舞狮与佛教仪式有关,教会可以进行吗?如果舞狮与驱邪逐疫有关,教会可以参与吗?如果舞狮与民间文化有关,教会如何处理呢?问题是不能确定舞狮到底与什么事项有所关联。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舞狮团,在既定的观念中就是属于庙会文化和民间信仰的活动,是属于非基督教的文化认知,若是参与或举办就是犯了基督教的信仰禁忌。不妨试问自己,在《普天颂赞》中是不是有佛号?你我今天的中文用语是否有佛教和道教的用语(如:想入非非,三生有幸,当头棒喝等)?

如果以“别的宗教用过的事项,基督徒就不可用”的逻辑作为推论,那么非基督徒所生产的食物,基督徒就不可食用。非基督徒说过的话和用过的字,基督徒就不可再说再用。如此一来,基督徒是不是将上帝的“圣”给狭隘化了?基督徒活在天父世界里,可用的资源是否越来越少?

现场基督徒必须确信上帝是宇宙万有的上帝,圣俗都属于祂,因为只有在祂里面可以看见“分别为圣”的圣化过程;同时作为基督徒不能一直让文化沦陷在没意义的价值观中,必须要负起救赎文化的使命。

的确,“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但作为基督徒不是作个圣经教条式的基督徒,也不是作个西方神学体系的基督徒,而是要以本身的处境来思考属于本身的神学,在真道中寻求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价值观。

就如克拉夫(Charles H. Kraft)的论点:“神在文化之上,也透过文化”(God-above-butthrough-Culture),作为基督徒也就应该开放心怀,面对不同文化,认识各类传统,以期开创一个新的处境文化和信仰。

在教会庆典或华人节庆中,舞狮是可以赋予新的意义,就如你我在基督里都是新造的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