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健融合,教会准备好了吗?

with No Comments

伤健融合系列

教会是所有差异融合的群体,是体现互相尊重的地方。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未来四年的主题是“更新的教会”,盼望众教会都能在社会关怀上更新,延续会祖卫斯理约翰的怜悯之工的信念和精神,敏锐弱势群体的需要,实践“伤健融合“。

“伤健融合”(The physically handicapped and the able-bodied,简称PHAB)一词最早源于香港伤健协会,指的是伤残(Physically Handicapped)与健全(Able-Bodied)人士。所谓“伤健融合”,就是将伤残人士(身心障碍者)和健全人士结合为一,视彼此为尊贵,互为肢体,建立相通共融的关系。根据澳洲伤健共融专业顾问Deborah Fullwood,伤健融合的实践可分为四个面向:1



享有同等的机会

在马来西亚,残疾人士法案(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2008)在2008年通过。法律对残疾人士的定义包括在肢体、心理、智能或感官上有长久性的障碍,而在这些障碍的相互作用下,妨碍他们充分及有效的参与社会活动。所有大马的残疾人士都可以透过社会福利局申请OKU(Orang Kurang Upaya)卡。社会福利局(Department of Social Welfare)也将残疾人士分类,即: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肢体障碍、语言障碍、学习障碍、心理障碍和多重障碍。

其实早在1990年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时候,国家已经开始对残疾人士特别关注。不仅立法维护他们的权益,帮助他们建立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明文规定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加强社会对他们关爱的文化。

除了立法以确保有登记的残疾人士可以受到保护,并照顾到他们的复建、发展和福利,我国也设立全国残疾人士理事会来策划他们的福利。2008年残疾人士法案旨在提供更好的无障碍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同时,也提供他们在医疗、教育、资讯及通讯科技、复建、就业机会等服务,并运动、休闲和文化生活的参与,也能享有同等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部门首先以身作则,推出公共领域实行聘请1%的残疾员工。2008年4月18日,马来西亚成为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UNCRPD)的签署国。UNCRPD的目的是要促进、保护和确保所有残疾人士能充分与平等地享有一切人权和基本自由,促进对残疾人士固有尊严的尊重。

打造无障碍环境
尽管全球人对残疾人士的醒觉已经大大提升,他们仍然面对被排挤的现象,以至无法完全达到“融合社会”(social inclusion)的目标。从社会的生态学角度来看,要达到融合社会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看图一)。这包括他们自己(individual)、与他人的互动(interpersonal)、组织(organisational)、社区群体(community)和政治影响力(political)。每个肢体对他们是否能融合社会和被接纳,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在个人方面,他们需要学会看到自己的价值,也有对社会的归属感,认同自己可以是社会的一份子。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他们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以及别人对他们的友善态度。

在组织方面,也要营造接纳他们,以及赋予等同教育和训练机会的文化。在设计社区环境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他们的身心需要,这包括:交通、通讯、建筑物的构造等,让他们也能无障碍地使用各项服务。政治或执法单位也不容小觑。他们设立了法案,提高众人对他们需要的醒觉,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去调整给予残疾人士的福利和权益。

图一:社交融合的社会生态的模式 2

要实践伤健融合,除了打造无障碍环境外,心灵上的无障碍也必须同步实施。惟有社会大众改变态度,减少对身心障碍者的偏见和歧视,才能建构一个伤健融合的社会。
要让社会大众在态度上转变,必须推动伤、健人士共同参与社会生活,促进伤、健双向交流,才能让原本被隔阂的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融为一体,建立友谊,进而达致互相尊重、彼此欣赏的整体。

肢体间的“共融”
身心障碍者不需要可怜或同情,他们需要的是慈爱的对待,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异类。此外,上帝在圣经中命令所有的基督徒要在基督身体中消除偏见,即在教堂或其他基督信仰的社体,应当向所有人敞开,邀请不同社会地位、背景、身心状况的人进入信仰群体中。为了使上帝的福音传广传,上帝也呼吁基督徒要“去”,离开自己现有的生活圈,走进人群中,把基督的福音传到地级。当基督徒走出去的时候,是要把那些“贫穷、残废的、瞎眼的和瘸腿的”带来享受上主所预备的宴席(路十四13-21)。

圣经中的教会观不是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方式来实现,而是肢体间的“共融”,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就强调了这一点(林前十二4-31)。他将教会比喻为身体,而里头的成员被比喻为肢体。既然我们都是身体中的一个肢体,那肢体之间就是相互羁绊的关系,快乐时是一同快乐,受苦时是一起受苦。因此,为了身体的整体健康,肢体之间必须彼此相顾,甚至要为不体面的肢体加上体面,且要避免分门别类的现象(林前十二25),即是伤健融合。

方舟团契创办人范尼雲(Jean Vanier)对于教会群体的反思可以作为现今基督徒在思考教会论时重要的资源:
“群体不等于‘相同’。今天在我们的世界中存在一种危险,就是希望每个人都变得一样,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失去了我们的独特性。人类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是如此的独特……这意味着我必须被视为独特的、宝贵的、重要的、有价值的。这就是群体的意义——每个人都被视为独特的,并且有其个别的恩赐。即使是最微小、最软弱的人,也有他的恩赐,而我们必须尊重这个恩赐。我们每个人和其他人都是非常不同的。但是我们合在一起就像一个交响乐团、一个管弦乐团;我们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束美丽花朵。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习去爱每个人的差异,把这些差异看作的宝贝,而不是威胁。‘群体’意味着对差异的尊重和喜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觉,这个共同的群体是团契相交的场所。”

范尼雲的这一段话具体描述出教会作为上帝招聚的群体应有的形象和功能,即视每个人为独特的存在,并对差异持着尊重和喜爱的态度。因此,教会是所有差异融合的群体,是体现互相尊重的地方。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未来四年的主题是“更新的教会”,盼望众教会都能在社会关怀上更新,延续会祖卫斯理约翰的怜悯之工的信念和精神,敏锐弱势群体的需要,实践“伤健融合“。

参考资料:
1.香港伤健协会。<伤健共融的理论>。《共融角度多面体研讨会2012讲者文集暨伤健活动教材》。香港:香港教育学院特殊学习需要与融合教育中心,2012。2018年8月16日存取。https://www.hkedcity.net/sen/directory/opinion/page_52380c36e343997135000000.
2.Simplican, S.C., Leader, G., Kosciulek, J. and Leahy, M. (2015). Defining social inclusion of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n ecological model of social networks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8:18-29. http://dx.doi.org/10.1016/j.ridd.2014.10.008

@黄方涵(古晋晋福堂助理传道)
【ahann1203@gmail.com,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