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震凌
上个月,世界着名汉学家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二度来访诗巫,为了进一步发掘这地方宝贵又独特的文化、语言特色。在何教授引荐下,又有数位自中国、新加坡教授与博士生前来进行调研。最近,几位来自中国的硕、博生在教授带领下,前来本地进行方言研究。
我对这事颇有触动:我们的乡土什么时候成为了研究的“香饽饽”,吸引了众多国外学者专家前来挖宝?!其实,这并非首例,过去陆续有中国、台湾、澳洲、日本等地的专家学者前来查找资料,进而写成了一本本的专文与论文。
不知道为何,我想起了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那篇〈道士塔〉--当年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不远万里而至中国敦煌,都想在那些宝贵文物中分一杯羹;他们或许没料到,当时看守敦煌石窟的王道士竟是个如此“好说话”的人,只要少许银钱,就容许他们将许多的文物一箱箱,一车车地运走。
当然,当年的敦煌文物浩劫与现在的区域研究情景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不能相提并论,因为现在的专家学者不是当年的那批人,而我们也不是“王道士”(不是出于无知与贪婪,将自己的文化“卖“了;而是因为有人懂得欣赏,而我们乐于分享)。因此,我倒不是纠结在于自己的文化让外人拿去研究了;而更多在于感叹:比起自己人,倒是外人更懂得欣赏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乡土。
喜欢无需贬低
说实话,我也曾对自己的乡土诸多埋怨,有许多不满,希望她能在各方面都有改善,都能改善,并且越来越好。但这些年来,我常常提醒自己:可以有不满,可以有埋怨,却不要因着欣赏别的城市或国家之余,贬低自己的乡土--她虽然不是最完美的,也可能样样都差,但她始终是我“生于斯,长于斯”,孕育我成长的故土。
除了诗巫之外,我待过的地方不多,时间最长的就只有台北及新加坡。我喜欢新加坡治安良好,交通便利,生活便捷;也喜欢台北的人文氛围,喜欢那样样都有的7-11,喜欢可以让我流连忘返的书店……是的,我到现在都还很怀念;但,我又何需因为喜欢其他城市或国家,而贬低自己的乡土,或拿她来与其他城市攀比呢?!
我认识一些在外地讨生活的朋友,他们离乡背井许多时候是迫于无奈或有诸多考量,但不表示他们对自己的乡土无情。他们活在更好的城市却心系故土。
说到这里,我想起使徒行传十七26:“祂从一人造出万族,居住在全地面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我们的疆界既然是上帝为我们预先定准的,我们何不多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