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家乡趴趴走(一):马丁路德生与死的家乡艾斯雷本

with No Comments

文/黄孟礼(卫理报总编辑)

今年10月31日是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日”(Reformation Day)第501年的开始。对于一般吾会信徒而言,何谓“宗教改革”,还有其发生过程可能不算了解,那就随本报策划的德国系列,一同踏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旅吧!
首先针对两个词彙来个简介:

德国
全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通称“德国”(德语:Deutschland),是由28成员国组成的欧盟中的其中一个国家,首都也是最大城市为柏林。德国人口约8,180万,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
自1871年建国以来,德国即有近三分之二的新教徒和三分之一的罗马天主教徒。1989年东西德统一后,德国宗教呈多元化趋势。2011年德国人口普查,基督教为德国第一大宗教,信徒占总人口66.8%(新教占31.7%、罗马天主教占31.2%、正教信徒占1.3%,犹太教信徒占0.1%、其他信徒占2.7%)。新教与罗马天主教两大宗派近年信徒流失数量均颇为显着。伊斯兰教为德国第二大宗教,据2011年人口普查,占人口的1.9%(估计有210万至400万穆斯林)。

基督教
基督教,发源于中东的以色列,以《圣经》为经典,信徒称为“基督徒”,基督徒组成的团体则称为“教会”。广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会、新教三大宗派;狭义来说,今天的“基督教”常专指“新教”或“改革宗”(Protestant)的教会。
按照教会历史,最早的教会在耶稣升天与圣灵降临(公元30至33年)后,由耶稣的使徒建立,之后教会不断向外宣教至整个罗马帝国及周边地区,却遭到迫害。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及狄奥多西大帝时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Roman Catholic)。
罗马帝国分裂后,也导致11世纪发生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以罗马天主教会与东正教(Orthodox)两大阵营。16世纪至17世纪,马丁•路德、加尔文、慈运理等神学家,因着反对当时势力庞大的天主教会频频出现腐败的宗教官僚体制及不符合圣经的教条、仪式和组织结构等,陆续粉墨登场。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浪潮,新的改革派教会形成。
其实,比马丁路德更早(约一百多年前)就出现了批评天主教会的有识之士,比如威克里夫、胡斯等改革先驱。若要追溯第一个新教教会,当是15世纪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而目前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和加尔文跟随者所设立的教会。除这两大阵营外,日后也出现了许多教义相近的教会,这些教会即为后世所统称的“新教”。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倡导者,同时也是基督教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他更因为翻译德语白话圣经,而对现代欧洲都起着深远的影响。
在下于2018年9月20日至10月16日特意走过英、荷与德三国,并在德国境内走访了13个市镇(其中11个都与马丁路德有关)。下列就以马丁路德的生平先后事迹为次序,向读者一一介绍城镇,并分享其一生与改革远动相关的大事记。

艾斯雷本(Eisleben)
艾斯雷本——马丁路德出生及逝世的城市。1997年,该镇被列为世界遗产。
艾斯雷本是德国东部萨克森-安哈尔特州(Saxony-Anhalt)的哈兹山(Harz Mountains)地区的一个小镇,人口约3万人。该镇有路德出生和去世时所住的房屋。
马丁路德的父亲汉斯路德,与母亲玛格莉特,是从农人转为矿工,属于劳动阶级。马丁路德于1483年11月10日出生,第二日就在圣彼得保罗教堂(St. Petri-Pauli-Kirche)受了洗,取圣徒名号:“马丁”。从其受洗教堂至路德诞生之屋,会经过一个广场,中央是一尊纪念路德的雕像,不远处就是他在过世前夕登台,痛斥犹太人刚硬不接受福音的圣安德烈教堂(St.Andrew’s Church)在这个城市处处可以看到路德玫瑰(Luther Rose)标志,是1530年路德为宣扬改教理念亲手设计的福音徽记,以不同颜色作为层次,表彰福音寓意。
马丁路德一岁时父母就迁居曼斯菲尔德(Mansfield),但路德对这个城市的感情,可以由他曾将艾斯雷本形容是他的祖国“Eisleben was my fatherland”的这番话,得知一二;也看出他其实在这个城市得到许多创作及语文的灵感。
艾斯雷本已成为追思马丁路德的最佳城市,在市中心的路德广场(Marktplatz Lutherstadt Eisleben)上竖立着马丁路德的铜像,是于1883年由知名艺术家Rudolf Siemering所雕塑。这座雕像一边拿着圣经,一边拿着威胁开革他的教皇谕令。基座的四面分刻着路德译经、幸福婚姻生活、辩论及天使拿着路德玫瑰的盾牌压垮仇敌的图像。
早在1693年,马丁路德在这座城里诞生的房屋已成为纪念、追思马丁路德的博物馆。透过这所博物馆可以看见改教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可以看见马丁路德的儿童及青少年发展阶段。
马丁路德逝世的房子也成为另一所博物馆。马丁路德过世的房间正巧就在这所房子的楼上。马丁路德于1546年2月18日逝于这座城,他安息的家成为一个纪念馆,从中可以默想这位伟大改革家波澜起伏的一生。在一幅有关路德死亡的文字写着一行字:“路德的死留下了宗教改革精神及种种文字著作,对于德国及整个世界都有莫大的影响;有一天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我们会留下什么给后代呢?”
2018年9月29日,在下到马丁路德生与死的家乡,走访这两座已充为博物馆的路德生之地(Luthers Geburtshaus)及安息之屋(Luthers Sterbehaus),接着到圣彼得与保罗教堂、圣安德鲁教堂,还有被号称为矿工教堂“圣安娜教堂” (St.Annenkirche),是属于奥古斯丁修道院,为矿工们于1510年兴建的教堂。当时的矿工尊崇天主教传统的说法,将“圣安娜”视为圣母玛利亚的母亲,为矿工的守护圣人。
1505年时,马丁路德曾因为一次在返回埃尔弗特大学的路上,被一场雷电交加大雨所震慑而脱口喊出:“圣安娜救我,我愿意当修士!”后来,路德曾在1516年时,以修士身份来到这座教堂主持弥撒。再后来,路德投身宗教改革运动,圣安娜教堂也成为响应改革宗更正教阵营的教堂。该教堂有个于1585年刻置的29块石头圣经,成为诗班席的护栏。“石头圣经”是中世纪的穷人圣经,借此教导当时目不识丁的文盲,能透过其上的图案来认识上帝的作为。这29幅圣经故事,包括:上帝的创造、人的堕落、亚伯拉罕献以撒、雅各天梯、亚伦献祭、耶稣复活等。
该教堂还有一个象征先知之声的半悬空讲坛,是以手持十诫的神人摩西作为底层的支持。讲坛第二层则是在1608年才镶上的一枚路德人像雕刻,作为宗教改革精神的标记。在路德像下方有一句话:“上帝的话对我来说,比全世界的一切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