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鼠有感:化为生命的底蕴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其实在很久以前,我就发现自己的记忆好像裂了缝的水桶,装进去的水总在不经意间地“细水长流”,潺潺涓涓不复回!
先是忘了那些久未碰面泛泛之交的名字;渐渐地连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和神学院那些甚少联络的同学、过去曾待过的教会的弟兄姐妹也在记忆中淡去;再来就是曾经背过的诗词歌赋、经文金句变得“支离破碎”;跟着连一些面孔都只是觉得“似曾相识”,但总想不起来是怎样结识的;然后近来,有许多字突然忘了怎么写,要不就是常常写错字……
对于从小以记忆力为傲,曾自豪能在一个晚上背十几首李白诗长、短诗后隔天去考试(虽然是考完就忘的短暂记忆)的我而言,实在是个不小的打击,仿佛唯一可夸的“优点”都荡然无存。
而最令我惊惶的是,现在双眼一边阅读,脑中就有个勤劳的橡胶擦奋力地抺杀一切记忆;看完之后,好像读过,却不记得读过什么,别说那些名句精言能否记住,就连内容都只剩一片模糊。有一阵子,我甚至陷入一种恐慌:我还要阅读吗?既然边读边忘,那我读了有什么益处呢?

滋养我们的灵命
当然坊间提供很多“帮助记忆”的方式,如:做笔记、反复阅读、向他人讲述以加强记忆等等之类的;这些方法的确多多少少有效,但个人觉得,如果所有的阅读都变成“做功课”似的,就难免会失去阅读原有的乐趣与纯粹,着实有点抗拒。
曾与朋友聊起相似话题,朋友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她说,曾经学习过的知识不会“无用”,即使不是记得那么清晰,但它其实已经化为生命内涵与底蕴的一部份。我想阅读也是如此,那些书的名句精华或许记不住也背不来,但读过的内容也许已融合于内在思想与观念中,经年沉淀,提升视野,继显于外。
三毛曾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样想来,也无需太过介怀。
近日母亲勤背经文,却常因自己“记不住”而苦恼自责;其实想想又何妨,即使忘了,但我相信上帝的话语每读一次,每背颂一次,都会默默滋养我们的属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