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健融合系列 @黄方涵(古晋晋福堂助理传道)【ahann1203@gmail.com,欢迎交流】】 从古至今,贫穷者一直是被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进入21世纪,尽管全球的经济不断进步,物质世界也是前所未有的多元和富有,人类整体的生活水平看似提升了不少,但贫穷仍然是一个持续性的社会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目前有大约10%的家庭还生活在每天1.90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数百万人的每日收入勉强高于这个水平。大马根据2019年所采用的贫穷线收入(Poverty Line Index,PLI)限额为每户每月收入低于RM 2,208,全国贫困率达到5.6%。大马统计局也以不同阶层的家庭收入,将国民分类为三大组别,即:低收入(Bottom)、中等收入(Medium)、高收入(Top), 而这几个群体分别占了所有人口的40%、40%和20%, 所以才有了B40、M40和T20的缩写。由于每个州属的生活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不同家庭的收入在不同州属可能被纳为不同收入群体: 在现代化的社会脉络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世界运作的基本逻辑,这就促使世界趋向功利和暴力。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有钱有势的人处于社会顶端,他们可以支配市场,操练着资源。至于资源如何分配都是由这些顶端的资本家决定,而处于社会低端的劳动阶级或贫穷者在资源分配上没有太多发言权,所以就会出现资源分配不均及贫富差距的问题,因为大部分的资源只集中在某一群人手中。 在这种权力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贫穷者往往是最容易受伤的人,因为他们属于低社经地位,缺乏资本和生产力来应对市场经济的起伏,所以自然成了被剥削和被压制的对象。贫困的问题不仅仅是缺乏收入和生活基本条件如:食物、教育、医疗、卫生设施、其它基本公共服务,也免不了被社会歧视和排挤,以致于贫穷的群体无法有尊严地生活着。对于贫穷,不单纯是经济学的问题,更是神学问题。 上帝如何看待这群人?教会在贫穷问题上需扮演什么角色?又如何在贫穷的群体中发光? 从圣经看贫穷 在圣经中,贫穷与身心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瞎子、瘸腿的、长大麻风的,既是身心障碍者,亦是贫穷者。无论贫穷或身心障碍皆属于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所说“不体面”或“不俊美”的肢体,这也是我将贫穷课题纳入伤健融合系列的原因。 对于这些肢体,保罗劝勉信徒要越发给它加上体面和俊美,意思是要在他们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爱的责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先调整自己的眼光,以圣经的角度重新诠释贫穷。 即便这个世界对贫穷者不友善,而且按着世界物竞天择的逻辑,贫穷者注定被标签为愚拙和软弱的,但上帝不这么认为,祂对贫穷者有截然不同的眼光:“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上帝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上帝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上帝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哥林多前书一26-29) 我们先来了解这段经文的时代背景。哥林多城在保罗时代,属于全希腊最重要的一座城,荷马称之为“富有的哥林多”。由于哥林多城位于东西交通的纽带,所以在商业上非常发达,也吸引了别国人来到这座繁荣的城市。 此外,哥林多人高举智慧,尤其是希腊人,沉浸在推理哲学里(林前十二22),他们所推崇的是卓越的思想家。大多数哥林多的基督徒都是出生于相对贫困的家庭,属于社会中的底层阶级,而这些人占古代社会的多数,但教会中也有一些人是属于社经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 保罗的这一段话,带有社会批判的色彩,明明指出得不得救跟社会地位没有直接相关,同时强调上帝顾念弱势群体,并要藉着他们彰显上帝的作为。 第26节提到大部分哥林多教会的信徒,社会地位不高,按世俗(按肉体)的标准来看,他们是没有缺乏智慧、能力和尊贵的,属于底层阶级。27节的“愚拙”希腊字是moros,指的是“愚蠢”、“无知的”。在这里不是指个人,而是属于共同属性的一群人或一个群体。这群人虽然不被社会推崇,但“上帝却拣选了”他们。 这里的“上帝却拣选了”表示整个局势的大转折,那些被社会看不起的人反得了救恩,他们的地位完全翻转,从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转变为蒙上帝拣选的福音群体。 接下来,28节提到“卑贱”一词,其希腊字是agenes,字义为出身不尊重的,常指一般卑微的,底下的,不重要的。紧接着,经文中“被人厌恶”按着新译本的翻译是“被人轻视”,也就是平常对话说的“被人看不起”。“无有的”在新译本翻译为“算不得什么”,而在现代中文译本翻译成“不足轻重的”,明显是要表达的是一无所有或没有价值。 按着哥林多的社会背景,那些被标签为“愚拙”、“卑贱”、“被厌恶”、“无有的”的人,是没有知识和地位的,也可能指社会上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林前十二22-23),例如:穷人、病弱者、身心障碍者等。 在古代社会,民众对弱势群体是非常暴力的,不像现代有许多政策和福利是专门提供给弱势群体。当时,希腊人常将有身心障碍的新生儿立刻杀死。在西元前五世纪的罗马,有明文规定:畸形儿必须立刻被杀死。即便存活,若没有人照顾,瘫子基本上都会沦为乞丐,被人放在街上,靠别人的同情施舍度日。虽然如此,保罗却强调,他们是被上帝所拣选和重视的一群人。 上帝爱贫穷人,不是取决于他们的经济条件,而是因为贫穷者是按着祂的形象造的,所以上帝无条件且按着他们的本像来爱他们。 上帝如何向贫穷人显示祂的爱?就是将祂的爱子赐给他们,并藉由耶稣降卑死在十字架上,翻转了传统对于十字架的看法,同时亦颠覆了人类社会的阶级偏见和物竞天择的世俗逻辑。十字架事件,使原本被视为愚拙和软弱的,却蒙上帝的拣选,要叫那些自以为智慧和刚强的羞愧。 当然,上帝拣选弱势群体,并非偏爱他们,也不是说只有卑微贫穷的人才肯信靠耶稣,而是要强调上帝的爱是超越阶级的,同时藉此推翻世俗对于智慧和强壮的标准,要使他们无可夸口(29节)。 这也说明了得救的条件不是看社会地位、知识水平或杰出的表现,乃是愿意信靠上帝的人。对比于有权有势的人,弱势群体的心是更容易向上帝敞开,更容易信靠上帝。举例来说,有两个瞎子知道耶稣经过就呼求耶稣可怜他们(太九27-31);耶稣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瞎子就去西罗亚的池子洗眼睛,过后得以看见(约九1);有人用褥子抬着瘫子来见耶稣,耶稣看见他们的信心,就医治了瘫子(太九1-8)。这让我想到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曾说到:“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五3),这里的“虚心”也可译为“贫穷”,可以包括物质上的贫穷(路六20),以及由于物质贫穷而产生的灵里贫穷,进而产生对上帝的信靠。 作为相对体面的肢体,应当以上帝的眼光来看待弱势群体,视他们为尊贵,并尽所能地给予帮助,让他们能融入社区和教会中。关于教会在贫穷问题上需扮演什么角色?又如何在贫穷的群体中发光?我们可以参考卫理宗的会祖卫斯理约翰所提供的神学资源及其在怜悯之工上的实践方法。 从卫斯理约翰的怜悯之工看贫穷 卫斯理在 1786 年书写的讲章《探访患病者》(Visiting the Sick)中,他这样论述:“确实的,一些怜悯之工, 与敬虔之工一样,是蒙恩的途径。”他说怜悯之工不只是善行(orthopraxis,good works),更是一个传输上帝恩典的管道。当信徒在上帝的恩典中,以柔和谦卑的态度去关顾穷人和病患者时,不但是与这些有需要的邻舍相遇,同时也是与上帝相遇,进而深化我们对关顾穷人和病患者的胸怀,并加强信徒的品格和爱心。 卫斯理对贫穷的关注可从他的讲道内容得知。他在讲章《登山宝训(第四讲)》里,吩咐全体循道人们要用心“喂饱饥饿者丶让赤身露体的人有衣服穿丶帮助有需要的客旅丶探访病患或监狱中的人丶安慰受伤者丶给予教育丶责备作恶的丶勉励行善者;若还有其他怜悯之工,它们应该朝向这个方向。” 此外,他曾在1744年牛津大学圣玛莉亚学院讲道的经文是取自使徒行传四章31-36节,这段经文是有关五旬节的记载。经文提到当使徒聚在一起祷告后,伴随圣灵充满而出现的神迹乃是源于他们的同心合意,而这使他们能够互相分享资源。因为他们被天父的爱所激励,并被赋予权柄将这爱扩展到他人身上。1 因此,耶路撒冷教会对外伸出关怀的手,提供物资给有需要的人,而且他们也凡物公用,把自己的财务捐出来。然后,就有丰盛的恩典临到他们所有人,而这丰盛恩典乃是领受的恩典和分享的恩典。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