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的时间表

with No Comments

文/徐希忠牧师(宣教部资讯组组长) 从许多宣教士传记认识到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他们无怨无悔地把宝贵的生命献上,终其一生在一个宣教工场劳累奔波,直至完成所托付的神圣大使命,宣教结果累累,在工场留下伟大的天国事业。 但是,也有另一个宣教策略,就是宣教士开始拓荒布道的工作,抵达工场时,便已计划他离开的时间表。这样的宣教士不一生留在一个工场或地点服侍,一方面不让当地人对他过于依赖,另一方面也鞭策他自己继续向前走,不是留下过安逸的生活,而是在一个地点建立教会后,就去下一站——其他同样需要福音的地方继续开荒宣教。这个宣教策略叫做“MAWL”(Model, Assist, Watch, Leave)。 第一步,宣教士抵达宣教工场,便殷勤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领人归主,训练门徒和领袖,直到建立教会的目标实现。在整个植堂过程中,宣教士一直都在主导,站在最显眼的位置,本身扮演了示范的角色,为当地信徒留下榜样,成为模范。第二步,宣教士换了角色,开始放手信徒或者受训者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授权给他们去带领,从错误中学习功课,而宣教士尽可能只从旁给予少量的协助。第三步,宣教士将选择观望的角色,退到幕后,提供间接的咨询,给予适当的鼓励、提醒等建议。最后一步,宣教士做了周详计划,在交待清楚与道别后便离开了心爱的信徒与受训者,他们将完全独立,不再得到宣教士的帮助,或只是有限的支援。这时宣教士不是打包回家,而是去另一个地点从新开始开荒植堂的宣教事工,建立当地可以自治、自养、自传的处境化教会。 成就上帝的心意 在耶稣差遣门徒之前,祂在门徒面前传讲天国的福音、医治各样的病症,也行神迹赶逐污鬼(太九35-十9)。即使在祂把任务托付门徒后,祂还仍然从旁协助(可六35-41)。一旦下放权力,把权柄赐予门徒,让他们亲自去做同样的事,耶稣只会观察而不干涉(约四1-2)。在耶稣最后差遣门徒进入禾场后,祂便完全离开他最贴身的门徒们(徒一7-11),无论如何,有圣灵作为保惠师成为祂的见证(徒二1-4;约十六7)。 话说回来,宣教士如何拟定他的时间表,或者说该不该离开那宣教工场?还有,什么时候离开?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定律,而是宣教士个人的信靠和顺服。按照上帝的计划,而不是随本身的意愿去计划。无论是一辈子或者只是短暂的日子,都不能以此判定一个宣教士伟不伟大,或者他对宣教事业的忠诚度,所有的关键在于宣教士的时间表是要成就上帝的心意还是满足自己的欲望。

宣教呼声:宣教士要死在工场吗?带着“视死如归”心志宣教

with No Comments

文/陈璐玲牧师 好多年前,在一次面试新宣教士时问过申请者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你有预备好死在宣教工场吗?”当时申请者听到这个问题,不知所措尴尬地笑了笑。多年后,这个申请者已经成为宣教士;他重新反思这个问题,成为在宣教旅程中很好的提醒、志向和动力。 宣教士要死在工场吗? 虽然一般宣教士不会死在工场,但是有时因特殊因素,殉道之事也有发生。所以,每个宣教士必须有为主死的心理准备,有决心完成大使命,有付出生命的坚定心志。宣教士不一定要以“死在工场”来表示他们对上帝的忠诚;但每一位宣教士必须带有如同John Piper牧师的文章《以“死了就有益处”的心志去宣教》 。 死了就有益处 感恩,过去有视死如归的宣教士来到砂拉越传教。其中包括富雅各和夏慈路对砂拉越教会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宣教士。富雅各宣教士对砂拉越社会、教会和教育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夏慈路宣教士为砂拉越华人年议会统筹统办奠定了基础。这两位宣教士前者病死在工场,后者在前往新加坡开会时,适逢日本入侵新加坡,被关在樟宜监狱,并死在那里。当年若不是他们带着视死如归的精神来到砂拉越宣教;今天砂拉越子民就无法得着如此属灵的福分。他们以“死了就有益处”的心志,没有想着侍奉的归期,而是尽心尽力地为异乡、异文化人士摆上他们的一生。他们犹如希伯来书十一39中所提到的“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卻仍未得着所应许的”;但是,他们却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穌。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把福音带给砂拉越子民。 “宣教士要死在工场吗?”不是一个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是为主摆上,完全奉献,委身吃苦的心志问题。我们的救主耶稣,祂是最伟大的宣教士;当年若没有死在十字架,三天后复活,就无法为人们成就救恩。宣教士若没带着“死了就有益处”的心志去宣教,那么稍微一遇到难处和困扰,就会轻易被打垮、受引诱,最后离开工场。 不是有勇无谋地“送死” 不过,虽说宣教士要带着“视死如归”的心志去宣教工场传教,却不是以无知“送死”的方式去牺牲。在差遣宣教士时,宣教部有一系列的原则,包括评估工场的危险度,宣教士的承受能力,宣教士应对困难的智慧,提供宣教士跨文化训练,以及宣教士关顾,为宣教士买意外保险等。 死,对很多人来说是可怕和绝望的。可是,死对基督徒来说是复活前必须经历的过程。带着“死了就有益处”的心志去宣教,不为自己保留,全然为真理而摆上,相信在永生那端有赏赐等着我们。 宣教士要死在工场吗? 答案是:宣教士是要带着随时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去传扬基督福音真理,如果上帝容许,愿意为上帝而死,但不是有勇无谋地“送死”。 https://tc.tgcchinese.org/article/doing-missions-when-dying-is-gain (22/9/2019. 4.58pm)

宣教呼声:宣教士要死在工场吗? 耶稣是宣教典范

with No Comments

文/刘宜棋(工场主任) 电影《亚马逊悲歌》叙述以艾略特为首的五名美国年轻宣教士,进入南美厄瓜多尔的亚马逊森林,预备向石器时代的印第安人——奥卡族人宣教,惨遭奥卡人长矛刺死的事迹。遭遇奥卡人攻击时,宣教士绝对可以开枪自卫,然而他们没有这么做,只因为这些奥卡人还没有得救!五人殉道后,他们的妻儿不畏生命威胁,进到奥卡族中,成功将福音传给他们,最终奥卡全族归主。 在宣教路上,宣教士有时需要牺牲性命。“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接触许多子粒来”(约十二24)。耶稣是那一粒麦子,许多宣教士也成为麦子,因着他们的牺牲,无数的人得着复活的生命。耶稣是宣教典范,是我们效法的榜样。 思前顾后就无法事奉 我经常联系、关怀宣教士的安危和海外的事工进展,当我得知他们健康佳,得人如得鱼一样,我比谁都开心和安心。但是,当我知道他们所在的工场氛围紧张,需要高度戒备,我的一颗心也和他们一样悬着,一直到过了“危险期”。宣教士上工场前,宣教部为他们买了意外保险。当然,我们都不希望宣教士在服事期间发生任何意外;我们也祷告相信上帝保守他们远离一切灾害。 在上宣教工场前,我尝试买一份个人保险。因为去的地方被列为高风险区而不能买意外保险;退而求其次,我买了人寿保险。这意味着我在工场若万一有三长两短,我也预备好家里老人的未来经费。上工场前,我把生死置之度外。我也预备父母的心,跟他们说: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你们也要安心,因为我先回天家了,以后在天家自然会相见。 我在宣教工场服事期间,每一次出远门探访,我都不确定这一次探访后,能否平安回到住处。每一次探访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我曾经和爆炸现场擦身而过;曾经和同工在水灾期间涉水而过;通常我一人去偏僻的乡下或山间探访,可能遇上车祸、绑架、被杀、被炸,各种意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若我一直担忧是否遭害遇难,甚至是死在工场,思前顾后就无法继续事奉了;若因福音的缘故死在工场,我死而无憾。 在《宣教人生》书中写到,主耶稣十字架宣教典范是:“……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因为耶稣十字架的舍己,叫全人类得着成全的救恩。十字架的意义是舍己,也是成全。在宣教路上,宣教士卑微自己,存心顺服,舍弃他们的生活习惯、家人、去到他乡,甚至死在他乡;也因着宣教士的舍己,使人得着成全。

一经在手: 和合本圣经对诗巫华人社区的影响

with No Comments

一、引言:互动和成长 1873年6月1日,砂拉越国的第三省成立,诗巫成为省会,也因其位于拉让江流域的咽喉重镇,历史角色正式上演。当时诗巫镇主要聚居着许多马来人和一些伊班人,而做生意的商人多为来自中国的闽南人,尤以漳州人和厦门人居多,主要是采用物物交换,以货易货的贸易形式。1 1901年来自福州的垦民落脚诗巫(Sibu),开始垦荒,流离颠沛,以至定居,到目前遍布全砂一百廿余间堂会和布道所(还不包括2005年开始成立的沙巴临时年议会),足以看见其中社会互动和教会成长的事实。 作为砂拉越华人卫理公会发源地的诗巫,其历史角色不只是一个省会,或是集散中心的河港,更不只是垦殖民开发的城镇;实际上更是砂拉越和沙巴的基督教传播中心,信仰基地。而从垦荒初期的筚路蓝缕,到创业有成的安居乐业,诗巫不只是纯粹在繁荣发展中,也见证卫理公会在历史中的承起转合,以及教会和社团的关系和贡献。 本文旨在简述和合本圣经之于诗巫华社和教会的深层和直接和表面或间接的影响,并尝试以分期法——即:1.1901-1920年,和合本圣经面世之前;2.1920-1950年,和合本圣经面世之后;3.1951至今,和合本圣经流行和现状——来说明圣经和团体的关系。 二、和合本圣经面世之前:福州话圣经影响黄乃裳和早期福州移民 1852年上帝开始在中国说福州话,《福州话罗马拼音译本》的新约及旧约圣经出版。1866年福州市闽清县一位18岁的年轻人黄乃裳因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影响而受洗,圣经的爱人如己的教导塑造了他一生行事为人,称为“利他主义”的实踐者。 1898年中国满清维新变法失败之后,黄乃裳志不得伸,于此同时也基本于济民疾苦的利他主义和基督博爱精神,便欲在南洋寻求机会,其一原因是为家乡同胞辟一生路,其二乃是远避慈禧太后的垂帘专政和政治虐害。2遂于1900年5月,在砂拉越沿江觅地,后在拉让江发现诗巫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地广人稀,更有灌溉和舟楫之便,遂认为可以大规模开垦种植。37月下旬与拉者订立“垦约”17条,着手进行移民垦殖的工作。4 1901年3月16日新垦场于新珠山及王士来(又称“黄师来坡”)两个地方创始,此后二年,黄乃裳在福州十邑透过卫理公会招募乡民,前后三批共1118人抵达诗巫进行垦荒工作,基督教卫理宗信仰也随着福州垦殖移民进入了垦场,5诗巫因此被称为“新福州”,也使聚落式的诗巫转变为开发的城镇。 1902年,卫示美牧师(Rev. B. F. West)抵诗巫委任陈真信为下坡传道,刘胄基为新珠山传道,砂拉越卫理公会由此奠基;而垦场的开发和教会的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犹如唇齿相依,不能分割。同时“福州会馆”在诗巫江边设立,作为农工联络中心。6同年,在广东三水孝廉邓恭叔带领下,三月中旬始,广东垦民亦相继在上兰南(Upper Lanang)和沙廉(Sg. Salim)进行垦殖。 71903年诗巫教会事工委予富雅各教士(Rev. James M. Hoover)处理。1904年七月中旬,黄乃裳因故归国。富雅各教士接管垦场事务,更被拉者委为福州人领袖。翌年由新珠山迁往市区新福州总公司店屋中,施行传道与教育并重之策略。不但培育和储备教牧人才,四处探访信徒和垦民,主持礼拜。同时也开办学校,强调“中国人要读中国书”的原则,在学校中中英兼修,8这显然是与那些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其他宗派教会有所不同。于此可见富雅各对语文教育政策的开明态度。9同时此举也符合拉者查尔斯所认为的“东方国家……需要的是一批深懂母语、热爱本族传统的人民”的教育策略。10 1912-1913年间蒲鲁士教士(Dr. William Brewster)和陈秉忠牧师带领兴化籍卫理宗垦民,共二批141人抵达诗巫西端河(River Seduan)下游及后山区定居垦植,又在山坡上建立天道堂和学校以施行教育工作。11使诗巫垦场及卫理教会加增了一支生力军。 随后,教会和垦场继续扩展到拉让江下游的泗里街(Sarikei)、民那丹(Binatang)地区,以及民都鲁(Bintulu)的实巴荷(Sebauh)设立教堂和学校。 虽然黄乃裳在诗巫的日子才短短三年左右,不过各方对他领导下的福州垦场却有极崇高的评价。1901年4月间,第二代拉者查尔斯布洛克特地(Charles Brooke)前来王士来参观初具规模的垦场。砂拉越政府出版的《砂拉越宪报》(Sarawak Gazette)于1901年4月份第73页中形容这个新垦场:“The settlers are from Foochow and style their place The New Foochow(这些定居者来自福州,并把该区称为新福州)。” 1902年,诗巫省长德圣(H.F.Deshon)氏在其报告中形容:“自福州农民首批来到诗巫……他们具有清醒、勤力、守法、成家的精神也!”1903年,《砂拉越宪报》的正月份刊登福州垦场的情况:“在拉让江流域之新福州垦场,发展之情形甚佳,其田园皆井井有条,一望而知其出自著名于世之中华农人之手也。” 1935年,砂拉越第三任拉惹维纳布洛克(Vyner … Read More

和合本圣经与古文明新文化 狮城交汇 “和合细语百年润泽”国际研讨会

with No Comments

作为今日全球华人信徒最普遍使用的华语圣经译本──《和合本圣经》,今已刊行百年(1919-2019),新加坡华文四宗(圣公会、卫理公会、信义会、长老会)理事会、新加坡三一神学院、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等于2019年9月6日至7日,假新加坡乌节路文华酒店联合主办“和合细语百年润泽──和合本圣经(1919-2019)与古文明新文化国际研讨会”。 6日晚上,新加坡卫理公会会督兼三一神学院特邀讲师张振忠牧师(博士)在研讨会上致欢迎词时期盼藉着《和合本圣经》的研讨,藉此探讨基督教与华族文明相遇过程,能助华文教会更积极与新加坡华社建立接触点,融入华社。 当晚出席的嘉宾新加坡卫生部长颜金勇亦表示,今年为新加坡纪念开埠200年,在这大背景下探讨当地华文教会发展历程,别具意义;他也指出,《和合本圣经》的出版促使教会合一,并且能让华人教会不分宗派、共同合一地探讨和突破未来方向。 这场研讨会除了主题发言之外,另有四组共8篇文章发表。 华人传教发祥地是南洋 新加坡圣安德烈座堂华语部主任兼三一神学院特邀讲师章剑文法政牧师(博士)在针对主题发言时说,《和合本》圣经翻译刊行百年甚具历史意义,亦为全球华人教会关注之事,且予以各地华人教会在神学与文化层面的启迪。他强调,《和合本》圣经让华人教会在解经与释经上有一共同文本依据与标准,丰富了圣经对上帝启示的传递。他也表示,由于和合本圣经发行时适逢中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同为百年),故而和合本圣经在肯定与推动白话文运动上颇有贡献,使词汇规划、文法体系、表现方式和文学体例迈向成熟,对新文化运动作家的影响定也有探讨空间及研究价值。章牧师直言:“圣经和翻译关乎语言,而语言的重要和意义不单在于沟通,也在于表达一个族民对真理的理解,是一种独特人生智慧的结晶,若用基督教的词汇表达这个语言重要的概念,就是:道(语言)成为生命的展现(肉身)。所以,和合本圣经的翻译不只是为中国基督教徒,海外华人基督徒,也为全世界的基督徒负起它独特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让人类文明藉着语言再一次和上帝相遇。” 来自香港的香港基督教文化学会主席李志刚牧师(博士)在发表“《和合本》圣经出版与南洋华人传教:马六甲、烟台-上海、香港、上海-南京”一文时说,华人传教发祥地是南洋,马六甲尤为重要。因满清政府禁止传教士传教,故而传教士转向南洋,成为日后向中国族群传教的基础。而首位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牧师曾在马六甲出版《神天圣书》(The Holy Bible),他与米怜牧师合译的此书于1819年11月25日完成,并在英华书院印刷馆印刷。当时英华书院印刷工人梁发后受洗归主,成为南洋信教第一人,并于1823年由马礼逊牧师按立为宣教士(亦是首位华人宣教士),著有《劝世良言》。 中国现代文学的印记 在谈及“《和合本圣经》及中国教会及基督徒”,来自中国的三位发表者包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牧师(主讲“翻经书殿,问道禁闺──来自一千年前的读经与赞美”)、中国北京交通大学跨文化部主任陈东风教授(主讲“胡适:现代中国新文学的启蒙”)及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秘书长顾梦飞先生(主讲“《和合本圣经》百年发展的纵览”)。 其中,徐晓鸿牧师特别提及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后称为“景教”)传教士阿罗本曾于唐贞光9年(635年),从叙利亚远赴大唐帝都长安,并受到统治者礼遇。当时的圣经翻译工作也在断断续续进行,甚至借用了不少儒释道术语,如:上帝译为“天尊”等。 事实上,《和合本圣经》于1919年4月22日刊行之际,与中国同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几乎同步“问世”,并恰逢其盛地成为中国早期白话文翻译著作,对中国白话文普及与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供借鑑。故此,陈文风教授认为《和合本圣经》实烙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印记。 作为学习华文的“课本” 在第三组文章“《和合本圣经》及新马印华文教会及基督徒”中,分别由印尼长老会牧师兼印尼华文教育总会会长连俊伟牧师(主讲“圣经及印尼华文教会基督徒于华社群体社会文化建设与参与”)、砂拉越卫理神学院讲师黄敬胜牧师(博士,主讲“一经在手,《和合本圣经》对诗巫华人社区的影响”及新加坡三一神学院副教务主任兼李怀光宗教教育教授林德平牧师(博士,主讲“双语语境下的基督教宗教教育与和合本圣经)发表。 来自印尼的连俊伟牧师提及该国排华期间曾导致华文一度消失,直到1998年才逐渐恢复。在那段幽暗岁月;连牧师则以《和合本圣经》作为学习华文的“课本”,进而奠定基础,借由中国情怀与国内华人及印尼人建立桥梁。他表示,自己就是从《和合本圣经》学习中文两年后信了主。如今,印尼华人教会也正积极做好线上华文教育的开发工作,以协助印尼华人重新掌握华文。 吾会黄敬胜牧师也透过文章揭露砂拉越诗巫因基督教信仰而让社会、经济、教育发展及提升(此文详见页) 圣公会新加坡教区荣休主教兼四宗华文教会理事会顾问周贤正牧师博士在“《西奈》远观近察转型时代:古文明中深邃的智慧”一文表发表,强调面对转型时代,古圣先贤当成为后世借鉴,也可从东方文明的智慧建立更广泛的思维。 是次研讨会有来自中港新马印等地近600位专家学者、教牧同工、教会领袖及信徒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其间发表的相关论文亦是篇篇精彩绝伦,让与会者获益匪浅。(震凌整理)

灵修日程:投资 (十月9日(三))

with No Comments

文/Mike Wilt(美国West Virginia) 读经:弥迦书六章6至8节 经文:“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六8) 我还有工作时把钱投资在退休储蓄计划。我把收入的一部分拨作长远投资,使我和妻子在余生都有足够金钱来维持生活。在我退休前,只想到投资在金钱的层面。之后,我开始自问:“我如何能投资在基督信仰,活出信仰人生?” 现在我每天都会拨出时间灵修和祷告,也常常行公义和爱别人。我相信这样投资在行为上,能帮助我维持与上帝的关系,并服侍别人。 唯有上帝能评断我们的行为,并判定我们的投资回报。要是我们希望学效基督,那么就要投资在服侍别人之上。 祷告:亲爱的上帝,感谢祢在我们的生命中同在。给我们力量去行公义、爱别人和存谦卑的心与祢同行。我们按耶稣的教导,祷告说:“父啊,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愿祢的国降临;我们日用的饮食,天天赐给我们。赦免我们的罪,因为我们也赦免凡亏欠我们的人。不叫我们陷入试探。”(路十一2-4)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今日默想:“我今天要怎样做,投资在我与上帝的关系上? 代祷:财务策划师 反省问题 ~你如何投资在与上帝共处的时间?你如何投资在你与别人关系并对他们的服侍?你可以怎样做来巩固这些关系? ~你生命中什么东西分散你对上帝的注意力?哪些属灵操练帮助你把信仰优先? 2019年11-12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请向本报订阅。 每期一句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领出他们来。他使狂风止息,波浪就平静。风息浪静,他们便欢喜;他就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诗篇107:28-30)

抓鼠有感:风浪中有平安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人生中坐船的经历,严格算起来并不多。 印象最深是小时妈妈会带着我坐快艇到民丹,探望外公外婆。那时坐在细长略嫌狭隘的船舱中,感受快艇在如蜻蜓点水般有节奏的“弹跳”中奔驰,中途偶会有左右小摇晃,这都是童年的记忆。 后来,陆路交通更方便了,外婆也从民丹搬到泗里街,快艇逐渐从我的生活中“退隐”。 长大后,坐船的经历更是屈指可数。略有印象的就是有一年同工们到古晋宣传,决定搭船前往,大约五小时船程不乏在海上“摇摆”的时刻,那是首次稍稍感受到“海”、“浪”的冲击与威力。 直到三年前,才真正有机会搭上一艘数层楼高的邮轮。邮轮在大海中缓缓前进,虽有晃动,不过轻柔地像摇篮,并不骇人,心忖:或许只要邮轮够大,在海中行驶定不会剧烈摇晃。 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威力 抱着如此天真的想法,在最近一趟旅程中,要从一个城市移动到另一个岛屿时,与旅伴一行人选择搭邮轮(全程11小时);心想在船上轻轻摇荡中过夜,又可省下一天住宿费,岂不乐哉?! 有句话说“想像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船刚航行时,的确是相当平稳,我们一行人还能吃着冰棒,上甲板,嬉笑玩乐……回到房内,在吃过热腾腾的泡面之后,正预备洗漱就寝,船身却突然剧烈摇晃起来,让原本坐着的我瞬间倒在床上,无法再起身。只要尝试起身,就会一阵天旋地转,晕眩不已,甚至呕吐不止。 接下来就是难熬的10个小时,躺在床上感受着船身上下抛甩或左右剧晃,听着船底不知是因巨浪拍打还是怎的而传来“嗡嗡”、“嘭嘭”声响,心中突然想起耶稣平静风和浪的神迹。 以前读经时,对于门徒遇到风浪如此惊慌失措没有太多的同理,可如今自己亲身经历惊涛骇浪的威力,才能体会:相比于在船舱内的我,他们当年可是直面风浪,亲眼目睹那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威力,怎能不惧怕? 在整夜闭眼却丝毫不能入眠的“度时如年”中,我心中轻轻哼起那首儿歌:“有主在我船上,我就不怕风浪,不怕风浪,不怕风浪……直到安抵天家……”。 人生中,有些“狂风巨浪”可能是我们所料未及,甚至超乎想像的;有时甚至一浪打来,几乎灭顶。我们在这样的风浪中见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但唯一值得感恩的是耶稣的那一番话:“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3)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