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特稿:722,犀鸟国起飞?──谈砂拉越自主

with No Comments

文/黄传腾(诗巫福源堂助理传道) 引言 “砂拉越人的砂拉越”是近年来在砂拉越人民中抬头的意识。上至朝野政府、下至民间组织都纷纷站出来“澄清”一段被人淡忘的历史事实,即砂拉越曾经在1963年7月22日(参组马来西亚联邦前)独立。官方和民间的“722庆祝活动”日益隆重。朝野政府难得一致,要为砂拉越向中央政府拿回更多原本属于砂拉越的权益;甚至还出现“砂拉越要寻求公投,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简称“砂独”)”的声音。作为砂拉越的基督徒,当如何回应砂拉越权益和砂独的议题?这似乎成了急切的需要。 一.砂拉越独立——722简介 1.历史上的砂拉越 首先,论起砂拉越的独立,可以追溯至19世纪。在当时的版图上,曾经出现过“砂拉越王国”(Kingdom of Sarawak),这个王国是由英国布洛克(Brooke)家族所创建。根据历史,砂拉越在较早年由汶莱王国管辖。1830年代,马来族和达雅族反对汶莱政权。在无法镇压的情况下,汶莱苏丹唯有请求英国人詹姆斯●布洛克(James Brooke)介入。1詹姆斯便在1841年建立了“砂劳越王朝”。二战后,砂拉越王朝第三任白人拉惹查尔斯●维纳●温特●布洛克(Rajah Vyner Brooke)于1946年將主权让渡给英国,砂拉越成为了英国殖民地。21963年9月16日,砂拉越连同马来亚联合邦、北婆罗洲(沙巴),以及新加坡正式合组成马来西亚联邦。 2.砂拉越重要的日子——722 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指出砂拉越曾另有过短暂的独立,即1963年7月22日至9月16日,共计57天。据悉,1963年7月22日当日,英国总督阿历山大●华尔德(Alexander Waddell)將“主权”移交给砂第一任州元首哈芝奥本(Tun Haji Openg),并由当年国民党的党魁加隆寧甘出任砂第一任首席部长。3 2015年7月22日,砂拉越已故首席部长阿德南(Adenan Satem)在州元首泰益玛目(Haji Abdul Taib bin Mahmud)的出席下,在州议会大厦举办了官方“砂拉越722独立纪念日”仪式。2016年4月23日,阿德南更宣布把7月22日订立为“砂拉越日(Hari Sarawak),往后的7月22日将列为砂拉越的公假。甚至在2016年5月26日,砂政府宣布通过宪报颁布,把7月22日订立为“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 3.砂拉越人的砂拉越 砂拉越人民在阔别50年后,重新意识到自己是有别于其他州属的。当年,砂拉越是以绝对的独立政治个体参组马来西亚联邦,甚至在1963年7月22日就已经独立,是一个正式的国家。正是这样的认知,造成砂拉越人民的心中逐渐形成了“砂拉越人的砂拉越”的意识。 砂拉越在参组马来西亚时,曾以1941年砂拉越宪法的九大基本原则,拟定达18个重点的协议,又称“18点条款”。虽然,砂拉越是以政治独立个体参组马来西亚,并受到这18条款保护,但是,这50年来却没有得到重视,甚至权益也遭到“僭越”。一路来,中央政府在资源分配上不公,砂州虽然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州内的情况却较比他州来得贫乏。此外,东西马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诸如西马早于1980年代就已兴建南北大道,但东马的泛婆大道却才刚刚起步。整体的发展明显较比西马落后。 在18点条款下,砂拉越原有许多的自主权,如教育、入境、工作、税收等;但这些权益却长期遭到漠视。因此,砂拉越朝野政府、民间组织在近年都致力向中央政府施压,盼望能拿回更多权益,还给砂拉越人原本的砂拉越。甚至民间组织也积极推动公投,盼望砂拉越有朝一日从马来西亚联邦中独立出来。 二.独立或自治 然而,关键性的历史问题必须先被解决,即1963年7月22日,砂拉越究竟是否独立?我们留意到当日,英总督回返伦敦,并没有政权移交仪式,更没有宣佈砂拉越独立。加隆寧甘(Stephen Kalong Ningkan)被英总督委任为砂拉越首任首席部长,即是委任,就说明了砂主权仍在英国手里,这是过渡时期的安排,也可以解读成“自治时期”(可以筹划组织州政府)。 另外,倘若砂拉越当时真的已经独立,为何“马来西亚协定”第四条需要提到:“……在英国联合王国国会中制定法令规定自马来西亚成立日取消英女王陛下有关北婆、砂拉越与新加坡的宗主权的管辖权”?另一方面,当年协定的签署人是林鹏寿、朱加等人,而非加隆寧甘等人。前者并非第一届政府部长,并无代表性。他们亦没有被首长加隆寧甘授权赴伦敦签署,可见砂政府当时并未有独立的代表性。 虽然砂拉越1963年的独立受到许多人的肯定,也受到砂政府的支持。其中却还有许多的地方,有待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等去澄清。纵观现有的历史资料,砂拉越在1963年7月22日至9月16日暂不应当被视为独立,而是一段自治时期。 三.基督徒对政治的回应 基督徒关注及积极参与政治,是应当被肯定的。耶稣虽为教会元首,却也承认这地上政权的合法性,并吩咐基督徒必须履行作为公民的义务和本分。另外,圣经中也不乏许多的见证人,如约瑟、但以理、以斯帖和尼希米等人在政治上发挥影响力,祝福了国家及民族。因此,基督徒也应当藉着不同程度的社会参与,为整个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力。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荣誉会督华勇曾提出基督徒参与政治与社会的三个层面:4 1.口头与书面的参与。 2.以行动缓解目前的需求和苦难。 3.社会政治行动,改变压迫性结构。 当砂拉越基督徒面对砂独、拿回权益、砂拉越历史等的问题时,漠不关心实在是要不得的。基督徒可以以透过上述三种的形式参与行动。除了在选举的时候,履行作为公民的投票义务,也可以在报章、书籍、杂志以及公开的演讲方面,按圣经的真理来回应砂独及权益的议题,亦可以外在的行动,如参与诉求运动,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积极参与。 … Read More

Direct Talk 总编面对面:戴曼:福音带给伊班族现代化,更新价值观,提升生活素质 达雅节以圣餐取代“米灵”

with No Comments

采访:黄孟礼(卫理报总编) 受访者:史提越戴曼牧师(Rev Steward Damat,砂拉越伊班年议会会长) 记录:吴欣怡 砂拉越的原住民族群,热带雨林的儿女,因为宣教士的到来使他们有机会听信福音,成为上帝拣选的族类。在传统与信仰之间的权衡,基督教信仰的注入,成就了一番新气象,带来了新的現代文明。不过传统的仪式仍然是伊班文化习俗中不可或缺的养分,令人欲一探究竟。 此外,基督教卫理公会把福音传入伊班当中已经79年了,这一路来他们有挑战也有蜕变。而身为现任会长的史提越戴曼牧师(Rev Steward Damat)认为“教育”是改变伊班人命运的重要途径。他自问,现在成为了一名牧师,他能做的有什么?他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伊班教会充分发挥其使命呢?(问:黄孟礼干事;答:史提越戴曼牧师) 问:请简单介绍你的家庭背景,来自哪里的长屋?你是如何信主及献身的呢? 答:我出生于1960年,中学时期就读于卫理中学的,那时我与身为牧师的叔叔同住。我在中学毕业后担任临时教师一年,也是在那期间有机会参加教会举办的营会,从中了解到圣经的教导。 我在1992年念神学,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很支持我。说到我的孩子,他们都很乖巧,我对他们感到放心。我的三女儿目前是念幼儿教育的,我大女儿念骨科专科,小儿子今年上初中三年级。 我来自靠近巴旺亚山(Bawang Assan)的Sungai Melanggan长屋,距离诗巫约27公里。1956年,一位来自美国的宣教士苏明生牧师(Sutlive.Rev Vinson H.Jr)将基督教信仰传入村中的四间长屋。在我们初信主的时候,他会来到我们的长屋为我们祝祷,当时我们所住的长屋屋长是TR.Gerasi。 不过,并非所有的伊班人都成为基督徒,一部分是,一部分则不是。我的祖父母就是第一代的信徒,单是我们的长屋就有100多人受洗,祖父母受洗后也影响了我的父母接受洗礼。 信主后,我们当中有少数的人成为了牧师,其中就有我今年刚退休的叔叔,Joshua Mangka,他是我父亲最年幼的弟弟;另一位牧师是已经在古晋退休的Fabian Ajah。这两位牧师与我都是来自Sungai Melanggan的长屋,他们有了足够的牧养经验后再回到长屋,就可以帮助其他族人的灵命成长。 问:有多少宣教士和牧者曾到过长屋牧养? 答:我对此并没有什么印象,我只知道在六十年代的伊班长屋可以说是融合了一种“国际性”的宣教经验,有来自美国、台湾、英国、泰国等地,还有本地的华人教牧也会来到长屋宣教。但是他们在这里驻留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我们需要更多从不同国家而来的宣教士。 我们有牧者带领主日学和敬拜赞美,我记得开始上主日学的时候,有牧师教导我们这些小孩填色。而除了苏明生以外,还有宣教士约瑟牧师(Joseph.Rev Terence)也曾到过我们的长屋,他们通常都会组成团队前来。 集中市区布道 问:伊班年议会现今发展是什么情况呢?在过程中面对什么挑战?又有什么应对措施? 答:卫理公会伊班福音工作始于1939年,第一批信徒于1949年受洗,伊班年议会(SIAC)则成立于1962年。目前分布全砂有40多间的堂会,50多位牧者,4万多位信徒。我们目前面对许多的挑战,例如在财政方面、领导层方面,因此我们想要自立,就要能自给自足。 今年开始年会已经在所有牧者传道人当中实行十分之一的奉献。然后,会慢慢地鼓励会友也仿效,各堂会也置有征信录鼓励信徒奉献。伊班信徒当中有许多是较为专注在自己的事业,现在渐渐地会加以回馈教会,我觉得这不失为壮大教会的机会。 谈到牧者的课题,伊班年议会需要寻找更多学历较高的人来当牧者,以及有经验及资深的神学教师,甚至是愿意带职献身的人。但是目前信徒喜欢在政府部门任职多过在教会里任职,或许是教会的薪水比政府给予的稍微少吧。其实,相较于以前马币800令吉的薪水,现今若有学士学位者的薪水已调高至1千200令吉,已经有所改善。 但当呼召来临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会立刻做出回应,因为物质的诱惑太大,让他们无法放弃。就拿老师这份职业来说,政府学校的老师一个月薪水就有三四千,而牧师的薪水只有一千左右,就算加上津贴也不超过两千块。我们神学院的教师人数少于十个人,我想如果薪水再多一点的话,可能就会有更多人愿意委身吧。 另外,我成为会长后的工作就是改变过去从乡区开始的布道工作,改成从美里、民都鲁、诗巫、诗巫再也等市区去集中布道。因为市区人口较多,有稳定的经济来支持布道事工的展开,那就是以市场帶动乡区的福音工作。目前80%的教会拥有自身的收入。我们也会发起植堂运动,鼓励平信徒讲道,协助牧师等等。 问:如何回应“I”化的影响? 答:我觉得之所以会“I”化是因为联姻关系,是始于家庭的,但个人其实都有选择信仰的自由,所以成为M族也是个人的选择。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对孩子信仰的灌输,正如我的孩子身处的大学环境中有许多M族的同学,但是他们并没有受到影响。 信仰与习俗的平衡 问:能谈谈关于伊班族达雅节(丰收节)是怎样的节日吗?有哪些传统仪式?如何在传统习俗和基督信仰间取得平衡? 答:达雅节是个收割稻米并重新种植稻米的节日,人们忙着准备食物,“Gawai”指的就是热热闹闹地过节。 一般的长屋居民都在达雅节的时候举行传统的“米灵”(Miring)仪式,米灵仪式就是用鸡血来向神灵献祭,邀请神灵来的一种祭祀。这样的仪式在伊班族的其它节日中也会举行。 如果是信仰纯正的基督徒就会拒绝继续这样的仪式,我的父母信主后就没有在达雅节时参与米灵仪式,同样的其他基督化家庭也不会参与。但由于缺乏教育,有些人还是会被这样的习俗束缚,因为他们相信如果不这么做的话,神灵就会骚扰他们。 … Read More

为国家守望祷告

with No Comments

为国家求恩福祷文 全能的上帝,感谢祢创造我们作马来西亚的国民。求祢赐我们渴慕祢的心,决意作遵祢旨意的子民。求祢护佑我们免于压迫和争斗,促使各族和谐共处。求祢感动执政掌权者,存谦卑又好怜悯,秉行公义,建设和平邦国。求祢赐福我们继续享有信仰和言论自由,兴起合一的教会,成为社会良心为国守望。奉主耶稣名求,阿们。 求救国家离罪祷文 圣洁的父神,恳求祢解救我们的国家,脱离黑暗邪淫势力的捆锁,用耶稣的宝血遮盖我们的国土和全体百姓。求祢除去全国人民心中的骄傲和情欲,远离毒品、赌博和帮派势力,拒绝谎言、贪腐、自私、奢侈、邪荡、欺压和暴虐,专一寻求友爱、公义、圣洁与和平,建立和融的邻里生活。奉主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每期一句 “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甚麽事;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上帝。祂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3:5-6)

民都鲁尚仁堂90年堂庆活动9月开跑

with No Comments

民都鲁实巴荷尚仁堂将迎90周年堂庆,并于10月1日(日)举办感恩崇拜及晚宴,欢迎牧者弟兄姐妹共襄盛举。该堂系列活动兹列如下: 1.亲子徒步竞跑,日期:9月1 日(五)下午5时, 地点:尚仁堂 2.感恩崇拜,日期:10月1日(日)下午2时, 地点:尚仁堂 3.90周年堂庆感恩晚宴,日期:10月1 日(日) 傍晚6时30分,地点:世界餐厅 同时,筹委会也售卖特制限量版的纪念伞(RM40)及鸭舌帽(RM12),作为90周年堂庆纪念及筹募社会关怀基金。 欲知详情或有兴趣购买餐券、纪念伞或鸭舌帽,皆可联络尚仁堂谢尔祥(019-8757608)。

抓鼠有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近日,新加坡“讲华语运动 ”的活动现场内的标语出现错别字,成为网路热议。 原来,在推广会的标语上本应写着“华文华语,听说读写,多用就可以”;但其中“听说读写”却写成了“听说‘渎’写”(特别是简体字,因电脑字型的关系,两字部首着实有点相似,容易混淆),举国哗然。 这让我想到不久前,本地报章的结婚贺词广告风波(因出现不该出现的字),不仅得赔礼道歉,连带着报馆员工也遭殃。 其实对这类事,作为刊物编辑的我心有戚戚,深有感触,也略能同情。因为即使校对再校对,有时还是难免会出现错别字、误植、疏漏,甚或资讯严重错误等各样的状况;或更正,或道歉,自是不在话下,更多的是内疚与自责:为何会犯这样的错?! 所幸,卫理报读者(特别是事件当事人)大多是善良之辈,皆有颗寛大饶恕与包容的心;虽然我们出错了,倒还没真的遇到十分激烈的“抗议”与“讨公道”,多是温和地纠正。 精确掌握字句 作为编辑的我,除了编辑排版时尽可能兢兢业业,同样也深深体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字之差,一句之差,可能带出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就如同上述的“渎”字,带有“轻慢,对人不恭敬”之意。 可见,精确掌握字句的意思,是何等重要! 记得读神学院时,有一位相熟的同学是法律系背景;她对字义的严谨与执着,比我这念中文的还要可怕。我俩常会起争执,就是因为读“错”对方的意思--因为同一个字词,对她而言是这个意思,对我而言却是那个意思;甚至曾有一次,双方在街道上争个面红耳赤,害路过的人以为我们在吵架(孰不知我们只是为了“纠正”彼此的字意)。 可见,弄清字句意思对沟通而言,是何等重要! 事实上,我们在读圣经时也当稍事谨慎。毕竟教会历史上曾出现过因“误读”、“误解”圣经以致成为极端、异端的事件;甚至史景迁(Jonathan Dermot Spence)认为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是因为“误读”圣经并(将圣经) “据为己用”进而掀起了一场革命。 因此,读经时若能借助些工具书,在圣灵的引导下帮助我们以正确心态理解经文,或可减少将自己的想法与立场“读(代)入”经文的陷阱。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