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婆罗洲基督教会在砂历史与发展三个“洋人”翻动蛮荒

with No Comments

婆罗洲基督教会向政府注册的名字是“BEM”(Borneo Evangelical Mission),为人熟悉的称呼“SIB”指的是Sidang(堂会)、Injil(福音)、Borneo(婆罗洲);而如今则继续沿用“BEM”。 搭轮船航向陌生目的地 这一讲的主讲人邱联德牧师谈到BEM的缘起,他表示要从三个“洋人”翻动婆罗洲蛮荒开始说起。这三人于1928年搭乘纽比号轮船来到婆罗洲:第一位是宋德生(Hudson Southwell),出生于1900年5月2日,死于1996年。他毕业于澳洲墨尔本大学的理学系,属浸信会会友,17岁时立志委身于宣教,曾探险非洲、西玛拉雅山、西藏等。第二位是载法兰(Frank Davidson),出生于英国,16岁与父母移民到澳洲,亦毕业于澳洲墨尔本大学,属弟兄会会友。第三位则是陶克理(Carry Tolley),出生于澳洲,同样毕业于澳洲墨尔本大学,属圣公会会友,是一个常祷告的人。虽然他们来自不同教派,但他们有同样的看见,就是献身为主宣教。 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该去哪里宣教,所以就聚在墨尔本大学,拿着地图祷告。于是,他们便看到婆罗洲,他们知道上帝爱婆罗洲,便向在婆罗洲做生意的商人打听。 1928年8月31日,澳洲墨尔本成立新差会,名为“婆罗洲宣道会”(Borneo Evangelical Mission,简称“BEM”)。同年9月1日,新差会在墨尔本大学正式举行开幕礼。同年10月5日,他们三人在一位曾在婆罗洲经商7年的商人陪伴下,离开熟悉的家园,搭轮船航向陌生目的地——婆罗洲。11月12日,他们进入砂拉越河,抵达古晋。原本计划在古晋登陆,但当时英国殖民地政府不许他们登陆。在船上等了一个月后,政府只批准两个地点供他们选择:民都鲁或林梦。无论是民都鲁还是林梦,相比古晋都属较为内陆的地点,这无疑增加他们的挑战。 后来,他们决定第一站宣教地为北砂林梦上游一带,而这一带非常蛮荒,居住着摩禄人、弄巴弯人、伊班人、加拉必人、本南人、肯雅人、比沙业人等,这些部族都是他们三人要接触、服事的族群。浓密雨林依然挡不了福音穿透力,吸引一波一波的群体悔改。 研读当初的抄本圣经 砂拉越的主要种族是伊班(Iban)、华人(Cina)、马来人 (Malay)、卡达央(Kadayan)、马兰诺(Melanau)、比达友(Bidayuh)加央(Kayan)、肯雅(Kenyah)、卡章(Kajang)、本南(Penan)。其他少数民族包括:澈博(Chebop)、伯拉湾(Berawan)、加拉毕(Kelabit)、伦巴旺(LunBawang)、达卡(Tagal)、达本(Tabun)、乌吉(Ukit)、美马罗(Memaloh)、沙班(Saban)、比沙雅(Bisaya)、利宋(Lisum)、达岛(Tatau)、西汉(Sihan)、特林(Tring)、拉吉布(Lakiput)、勒姆(Remun)、巴克潭(Baketan)。 邱联德牧师,表示(BEM)SIB教会弟兄姐妹来自不同种族,彼此之间依然有隔阂,因而形成多个小群体。除了华人、伊班、马来人、马兰诺、卡达央及比达友,其余民族皆统称为“内陆民族”或“乌鲁人”(Orang Ulu)。 在(BEM)SIB历史当中,最大的复兴群体是弄巴弯人。根据砂拉越政府公报记录,弄巴弯人在一年365天当中有100天是喝醉酒的,甚至在某个回忆录里记载他们一年有364天都是喝醉的。换句话说,弄巴弯人(尤其是男人)都把酒当水喝。可见, 这民族面临“死亡”。 1933年6月,这三位宣教士来到大佬山河上段支流克拉兰河传讲耶稣时,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一村又一村地表示愿意跟随耶稣。同年8月,当宋德生再访大佬山时,估计有2000弄巴弯人愿意成为基督徒。1938年,弄巴弯人健康儆醒,长屋变得干净美丽,这改变让政府感到惊讶。于是,拉者在1940年亲自探访,见证了三位宣教士引领弄巴弯人的复兴。 另外,加拉必人羡慕归主。当时他们需要有自己语言的圣经,所以开始翻译部分圣经。他们会在长屋或小学中教导年青一代读圣经。每个星期也会进行主日敬拜聚会。 还有另一个族群是加央人。他们原本崇拜精灵,但福音的到来使他们得到自由的呼吸,充满喜乐。除此之外,由于肯雅人的风俗习惯和精灵崇拜(邪灵或黑暗力量)使他们受到捆绑,不能走动、跳动;后来,他们因耶稣的福音传入部落而“跳跃”起来。 1937年,宋德生进入沙巴内陆传福音。他向杜顺人传福音,同时也在拉脑设立一间小小圣经学校。他认为如果没有圣经学校的教导,那么当地信徒的属灵生命绝对不会成长,所以他很看重这间圣经学校。他鼓励凡是会识字的人都参加圣经学校,参与为期一年的必要课程。 1941年,世界第二次大战开始,日本人入侵婆罗洲。内陆各地区教会都派代表来到载法兰宣教士所设立的学校,接受培训;更将载法兰宣教士翻译的路加福音抄录一份带回去各教会。 1942年,日本下令所有西方宣教士要投降。于是,全部的(BEM)SIB宣教士在10月向日本军投降。宣教士们被拘留在古晋,直到1945年9月才获得释放。因此,1942年至1945年是在无宣教士牧养时期;而信徒们在各自的地区教会中只能研读当初那抄本圣经。 虽然战后物质状况是荒芜黑暗的,但福音前途并不然。1946年9月,宋德生回到小镇老越,那里己有200多人在一起敬拜主。虽然在战时所建的教堂己成残骸,但在试炼中归信耶稣的信徒领袖到处旅行,在各处村庄布道,述说他们所知道的《路加福音》给乌鲁人听。同时,他们也在没有神学老师的教导下成立了领袖训练班,让下一代人还可以讲解手抄本圣经。 预备交棒和接棒 1950年,一间多元种族教会将要诞生;而婆罗洲福音差会则朝向具体撤退的可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教士知道自己留在婆罗洲的时日不长,所以就有了10年计划,就是宣教士的拓荒工作旨在搭起坚固的“鹰架”后,将交由本地教会接续外展与建立教会。这年8月,工场大会召开,定下15年的目标计划,要完成新约圣经翻译。首先,也必须建立一间有足够的基础和教导的主导教会好预备交棒和接棒。工场上也进行更多密集的训练和教导工作,其中字义上的翻译不可有任何错误。由于人手不足,他们就向上帝求12位新宣教士加入这个计划。后来有12位宣教士加入了这计划。 1952年9月,13位本地牧者和宣教士在老越召开第一次牧者大会。上帝的灵在他们当中运行,使那次牧者聚会成为一个发展超越原族民部落的SIB(BEM)教会胚胎。此后,本地牧者开始每年聚集一次开会。 1954年12月,一个代表性团体成立,以处理教会的行政事务。这团体由六个不同部落民族所组成,他们是弄巴弯人、加央人、加拉必人、肯雅人、杜顺人和达卡人。这是历史中冲破族群之间隔阂的一刻。 1955年,超过90位牧者和他们的师母参加牧者大会。其中,小群体比沙亚人教会也派代表出席。到了1956年,牧者大会选出了大会主席,由符勒卡担任并主持所有的会议。乌丹则为第一任文书。 1959年,成熟时机终於来到了。当时的教会领袖草拟了新教会的章程(因为15年计划已一步一步地成熟)。后来,新教会诞生,取名为“Sidang Injil Borneo”,也就是婆罗洲福音会;主席是符勒卡,副主席是贝西加,而文书是亚加拉西。 宣教士撤离后,SIB就自立自养自传。 因三个不同宗派,不同国家的基督徒青年,为福音而毫无保留,视死如归奉献给蛮荒的婆罗洲。在原始的热带雨林以及黑暗笼罩、迷信、精灵崇拜、醉酒和猎人头、没有文字、未开发的原住民部落中建立了BEM教会。 今天 SIB(BEM)由内陆导向转向城市再出发的教会。由于伐木或油棕园发展,很多内陆甘榜已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如今,很多从内陆来到城市的原住民,不管是年轻还是年长的一代都无法说出耶稣是谁,真的很可悲。于是,古晋真道堂华文部尝试让年轻一代,尤其是原住民,再一次确认自己的信仰。 SIB砂拉越年议会的总部在美里,有23个教区,大概有600间堂会(包括自立堂会和布道站),会众约10万人左右。全时间牧者有400位,其中弄巴弯人占了半数。圣经学校有5间,分别在老越、巴卡拉兰、布拉甲、弄拉玛和美里(4年制)。目前差派出去国外的宣教士有15位宣教士,分别在菲律宾、泰国、越南、尼日尔、新畿内亚和柬埔寨(SIB还是比较注重本地的宣教工作)。 … Read More

第三讲:婆罗洲基督教会在砂历史与发展
三个“洋人”翻动蛮荒

with No Comments

婆罗洲基督教会向政府注册的名字是“BEM”(Borneo Evangelical Mission),为人熟悉的称呼“SIB”指的是Sidang(堂会)、Injil(福音)、Borneo(婆罗洲);而如今则继续沿用“BEM”。 搭轮船航向陌生目的地 这一讲的主讲人邱联德牧师谈到BEM的缘起,他表示要从三个“洋人”翻动婆罗洲蛮荒开始说起。这三人于1928年搭乘纽比号轮船来到婆罗洲:第一位是宋德生(Hudson Southwell),出生于1900年5月2日,死于1996年。他毕业于澳洲墨尔本大学的理学系,属浸信会会友,17岁时立志委身于宣教,曾探险非洲、西玛拉雅山、西藏等。第二位是载法兰(Frank Davidson),出生于英国,16岁与父母移民到澳洲,亦毕业于澳洲墨尔本大学,属弟兄会会友。第三位则是陶克理(Carry Tolley),出生于澳洲,同样毕业于澳洲墨尔本大学,属圣公会会友,是一个常祷告的人。虽然他们来自不同教派,但他们有同样的看见,就是献身为主宣教。 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该去哪里宣教,所以就聚在墨尔本大学,拿着地图祷告。于是,他们便看到婆罗洲,他们知道上帝爱婆罗洲,便向在婆罗洲做生意的商人打听。 1928年8月31日,澳洲墨尔本成立新差会,名为“婆罗洲宣道会”(Borneo Evangelical Mission,简称“BEM”)。同年9月1日,新差会在墨尔本大学正式举行开幕礼。同年10月5日,他们三人在一位曾在婆罗洲经商7年的商人陪伴下,离开熟悉的家园,搭轮船航向陌生目的地——婆罗洲。11月12日,他们进入砂拉越河,抵达古晋。原本计划在古晋登陆,但当时英国殖民地政府不许他们登陆。在船上等了一个月后,政府只批准两个地点供他们选择:民都鲁或林梦。无论是民都鲁还是林梦,相比古晋都属较为内陆的地点,这无疑增加他们的挑战。 后来,他们决定第一站宣教地为北砂林梦上游一带,而这一带非常蛮荒,居住着摩禄人、弄巴弯人、伊班人、加拉必人、本南人、肯雅人、比沙业人等,这些部族都是他们三人要接触、服事的族群。浓密雨林依然挡不了福音穿透力,吸引一波一波的群体悔改。 研读当初的抄本圣经 砂拉越的主要种族是伊班(Iban)、华人(Cina)、马来人 (Malay)、卡达央(Kadayan)、马兰诺(Melanau)、比达友(Bidayuh)加央(Kayan)、肯雅(Kenyah)、卡章(Kajang)、本南(Penan)。其他少数民族包括:澈博(Chebop)、伯拉湾(Berawan)、加拉毕(Kelabit)、伦巴旺(LunBawang)、达卡(Tagal)、达本(Tabun)、乌吉(Ukit)、美马罗(Memaloh)、沙班(Saban)、比沙雅(Bisaya)、利宋(Lisum)、达岛(Tatau)、西汉(Sihan)、特林(Tring)、拉吉布(Lakiput)、勒姆(Remun)、巴克潭(Baketan)。 邱联德牧师,表示(BEM)SIB教会弟兄姐妹来自不同种族,彼此之间依然有隔阂,因而形成多个小群体。除了华人、伊班、马来人、马兰诺、卡达央及比达友,其余民族皆统称为“内陆民族”或“乌鲁人”(Orang Ulu)。 在(BEM)SIB历史当中,最大的复兴群体是弄巴弯人。根据砂拉越政府公报记录,弄巴弯人在一年365天当中有100天是喝醉酒的,甚至在某个回忆录里记载他们一年有364天都是喝醉的。换句话说,弄巴弯人(尤其是男人)都把酒当水喝。可见, 这民族面临“死亡”。 1933年6月,这三位宣教士来到大佬山河上段支流克拉兰河传讲耶稣时,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一村又一村地表示愿意跟随耶稣。同年8月,当宋德生再访大佬山时,估计有2000弄巴弯人愿意成为基督徒。1938年,弄巴弯人健康儆醒,长屋变得干净美丽,这改变让政府感到惊讶。于是,拉者在1940年亲自探访,见证了三位宣教士引领弄巴弯人的复兴。 另外,加拉必人羡慕归主。当时他们需要有自己语言的圣经,所以开始翻译部分圣经。他们会在长屋或小学中教导年青一代读圣经。每个星期也会进行主日敬拜聚会。 还有另一个族群是加央人。他们原本崇拜精灵,但福音的到来使他们得到自由的呼吸,充满喜乐。除此之外,由于肯雅人的风俗习惯和精灵崇拜(邪灵或黑暗力量)使他们受到捆绑,不能走动、跳动;后来,他们因耶稣的福音传入部落而“跳跃”起来。 1937年,宋德生进入沙巴内陆传福音。他向杜顺人传福音,同时也在拉脑设立一间小小圣经学校。他认为如果没有圣经学校的教导,那么当地信徒的属灵生命绝对不会成长,所以他很看重这间圣经学校。他鼓励凡是会识字的人都参加圣经学校,参与为期一年的必要课程。 1941年,世界第二次大战开始,日本人入侵婆罗洲。内陆各地区教会都派代表来到载法兰宣教士所设立的学校,接受培训;更将载法兰宣教士翻译的路加福音抄录一份带回去各教会。 1942年,日本下令所有西方宣教士要投降。于是,全部的(BEM)SIB宣教士在10月向日本军投降。宣教士们被拘留在古晋,直到1945年9月才获得释放。因此,1942年至1945年是在无宣教士牧养时期;而信徒们在各自的地区教会中只能研读当初那抄本圣经。 虽然战后物质状况是荒芜黑暗的,但福音前途并不然。1946年9月,宋德生回到小镇老越,那里己有200多人在一起敬拜主。虽然在战时所建的教堂己成残骸,但在试炼中归信耶稣的信徒领袖到处旅行,在各处村庄布道,述说他们所知道的《路加福音》给乌鲁人听。同时,他们也在没有神学老师的教导下成立了领袖训练班,让下一代人还可以讲解手抄本圣经。 预备交棒和接棒 1950年,一间多元种族教会将要诞生;而婆罗洲福音差会则朝向具体撤退的可能。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教士知道自己留在婆罗洲的时日不长,所以就有了10年计划,就是宣教士的拓荒工作旨在搭起坚固的“鹰架”后,将交由本地教会接续外展与建立教会。这年8月,工场大会召开,定下15年的目标计划,要完成新约圣经翻译。首先,也必须建立一间有足够的基础和教导的主导教会好预备交棒和接棒。工场上也进行更多密集的训练和教导工作,其中字义上的翻译不可有任何错误。由于人手不足,他们就向上帝求12位新宣教士加入这个计划。后来有12位宣教士加入了这计划。 1952年9月,13位本地牧者和宣教士在老越召开第一次牧者大会。上帝的灵在他们当中运行,使那次牧者聚会成为一个发展超越原族民部落的SIB(BEM)教会胚胎。此后,本地牧者开始每年聚集一次开会。 1954年12月,一个代表性团体成立,以处理教会的行政事务。这团体由六个不同部落民族所组成,他们是弄巴弯人、加央人、加拉必人、肯雅人、杜顺人和达卡人。这是历史中冲破族群之间隔阂的一刻。 1955年,超过90位牧者和他们的师母参加牧者大会。其中,小群体比沙亚人教会也派代表出席。到了1956年,牧者大会选出了大会主席,由符勒卡担任并主持所有的会议。乌丹则为第一任文书。 1959年,成熟时机终於来到了。当时的教会领袖草拟了新教会的章程(因为15年计划已一步一步地成熟)。后来,新教会诞生,取名为“Sidang Injil Borneo”,也就是婆罗洲福音会;主席是符勒卡,副主席是贝西加,而文书是亚加拉西。 宣教士撤离后,SIB就自立自养自传。 因三个不同宗派,不同国家的基督徒青年,为福音而毫无保留,视死如归奉献给蛮荒的婆罗洲。在原始的热带雨林以及黑暗笼罩、迷信、精灵崇拜、醉酒和猎人头、没有文字、未开发的原住民部落中建立了BEM教会。 今天 SIB(BEM)由内陆导向转向城市再出发的教会。由于伐木或油棕园发展,很多内陆甘榜已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如今,很多从内陆来到城市的原住民,不管是年轻还是年长的一代都无法说出耶稣是谁,真的很可悲。于是,古晋真道堂华文部尝试让年轻一代,尤其是原住民,再一次确认自己的信仰。 SIB砂拉越年议会的总部在美里,有23个教区,大概有600间堂会(包括自立堂会和布道站),会众约10万人左右。全时间牧者有400位,其中弄巴弯人占了半数。圣经学校有5间,分别在老越、巴卡拉兰、布拉甲、弄拉玛和美里(4年制)。目前差派出去国外的宣教士有15位宣教士,分别在菲律宾、泰国、越南、尼日尔、新畿内亚和柬埔寨(SIB还是比较注重本地的宣教工作)。 … Read More

第二讲:卫理公会在砂拉越的发展福州移民以教堂与学校为社区中心

with No Comments

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干事黄孟礼主讲第二讲“从地理空间看卫理公会在砂拉越的发展”时,尝试从地理的空间观点,透过宗教现象的研究,展示砂拉越卫理公会在东马的历史发展、扩散与影响的概況。 黄孟礼表示,回首1900庚子年,由于清末腐败,黄乃裳参与改革却失败,被列入黑名单第11名,所以大逃亡。黄乃裳逃到新加坡,投靠大女婿林文庆。由于黄乃裳曾在教会里事奉二十多年,有着浓厚的利他主义,所以他决定前往南洋群岛,覓一地广人稀之处,可以容数百万人为业农者,并为此发起了空前集体移民计划。当时除了政治外,还有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让当时的人们从中国离乡往外跑。 1900年4月,黄乃裳游船“鹅江”(拉让江)寻找平原,因而找到了诗巫。于是,他在拉让江逗留13天,并选择此地平原为移民场地。为什么选择平原呢?那是因为福建省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如:闽清、古田、屏南、县志都是“四周群山连绵,峰峦叠嶂”,所以难得看见诗巫这片平原,是多好的地方呀! “美以美会”就此诞生 1901至1902年,黃乃裳带领1118名福州人分三批来到诗巫,其中三分之二是基督徒,包括福州人(闽清人丶古田人丶屏南人丶 永泰人丶闽侯人等);厦门人(漳、泉人);兴化人(莆田人丶仙游人)及南平人(延平人)。黃乃裳选择了两个地方:一个在新珠山,另一个在王士来。根据记录显示,当时这两个地点都是蛮烟瘴气毒蛇猛兽。新珠山的碱性和铁质高,所以水是红的,而且水冷;王士来则是沼泽烂泥芭。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独木舟和舢舨。 1901年3月17日,从新加坡来的万会督(Bishop Warne)主持两场崇拜,以太五13-14勉励福州垦民作盐与光,有12人受洗。婆罗洲的“美以美会”就此诞生(卫理公会的前身)。原本在新加坡牧会的林称美牧师,后被派来诗巫巡视;于是,林称美牧师在黄乃裳来诗巫三个月后也来到诗巫。1901年6月11日,林称美牧师带领福州人到西马霹雳州的实兆远。 1902年底,新加坡的卫斯德(Dr West)教区长来巡视。当时有四个聚会点,那就是上坡、中坡、三河村和新珠安。 三年后,黄乃裳离去。1903年3月16日,富雅各教士前来领导垦场。同年5月27日开办学校。由于当时罗马天主教也在办学校,所以一些华人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天主教学校念书;为此,富雅各教士想快点开办学校。 1905年诗巫市区的第一间教堂,也是砂拉越的美以美会(卫理公会)第5间(在诗巫)的教堂——福源堂建立。1908年开始有古晋第6处的委任,直到1917年。1909年6月13日-27日,富雅各与奧汉会督(William F. Oldham)向拉者求免黄乃裳之前欠下的2万5千元债务,最终成功免债。这一年,奧汉会督从第二任拉者争取拉让江流域两岸12里的土地(地契为期999年)为福州人垦场范围。 移民砂拉越的中国人,出于对故居的家乡依恋,期待着返乡的一天。一开始,他们认定“中国是乡土,南洋是客棧”。但由于第二拉者查尔斯(Charles Brooke,任期1868-1917)对华人有好感,把土地给了福州人,此举也让他们将南洋视为家乡。可见,土地与人是分不开的:人活动于土地之上,生活于土地之中。当人们认定某个土地做为归属对象时,那就是人们的乡土。 1912年,蒲鲁士(William Nesbitt Brewster)听到福州移民故事,也发起兴化移民南洋的创举。这些人分布在新珠山的北面,被称为“兴化芭”。第一批美以美会信徒101人,在陈秉忠牧师及方家明率领下到诗巫,建立“兴化芭”垦场。1913年,蒲鲁士又委托陈秉忠带领亲人等40人到诗巫垦荒。 1914年开始泗里街的委任。1923年,美以美会在拉让江中区已成立21堂会,同时也开始民那丹的委任。1933年,美以美会向上游发展到加拿逸,有35个堂点。1934年发展到加帛,总共有40堂会。从地理来看的话,美以美会初期扩散是配合福州垦民并沿着拉让江而扩散。1935年,在拉让江的西岸有40学校、41教堂、1农场,在地理上出现了一道“美以美人文景观”(有学校必定有教堂)。 至富教士在1935年2月11日逝世为止,教会和垦场在各方面多有进展,下表可以看出他32年来的成绩: 大量往市区迁移 1947年,美以美会“突破”拉让江流到民都魯,此时全砂有50间堂会。由于中国大陆共产党执政后,教会纷纷往离开,有很多神父、宣教士等来到诗巫,开展不少社会关怀事工,如:建立医务所、福儿院、加帛基督医院、卫理中学等。 70年代因“北加人民军”(砂共)的影响,治安不靖,安居乐业一甲子的乡区福州人开始大量往市区迁移。1965、66年,教会向北漂移到美里和林梦,共有71间堂会。1968年,教会也到了汶萊的一间福州板厂,成立一个传福音的据点。乡区堂会沒落,而市区教堂增加。人们也从森林沼泽地迁至“水泥沼泽地”,如东山路、中华路、华侨路等。 1973到1989年,卫理公会在所有较大的城镇有95间堂会。1984年,萧招和牧师到沙巴成立教会,总共有97间堂会。砂拉越卫理公会经历了四个时代,分别是:砂拉越王国(1901-1941)、日本治下(1941-1945)、英殖时代(1946-1963)和马来西亚(1963-现在)。 从第一代移民的中国人,到今天第三、四代的马来西亚人,我们与其他种族共同建立了这块国土。“土地与人是分不开的,人就活动于土地之上,生活在土地之中。我们认定某个土地做为我们归属的对象时,那就是我们的乡土。”(曾庆豹,《困惑与寻路》) “故乡是一个亲切的地方。它可能平淡无奇,缺乏历史魅力,我们却讨厌外人对它的批评。它的丑陋并不要紧。”(段义孚) 无论如何,上帝既是历史中参与的上帝,也是在空间中彰显自己的上帝;更甚的是,祂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土地”中对人说话的上帝。“道成肉身”是耶稣神圣的参与;祂创造这块土地,认同这片土地,选择了“肉身”的形式住在人中间,满满有恩典、有真理。 耶稣在地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祂对历史的参与,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因著祂的参与而使“历史之中有意义”(meaning in history)。马来西亚这块土地,尤其曾是砂拉越王国的犀鸟乡土地,是我们在信仰一位历史参与的上帝时,作出适当行动回应的场域。这块土地与我们的关系是历史的、情感的和血缘的。这块土地是由我们这些不同的种族一起奋斗而来的,我们要奉献于这块土地。 除了华人事工,卫理公会也做原住民的工作。早期有来自印尼、美国的传教士开始伊班工作。到了1963年,卫理公会差派一位华人牧师到长屋宣教。这20年来,卫理公会也差派宣教士到不同的地方:澳洲(1988)、柬埔寨(1998)、印尼的加里曼丹(2008)、PNG(2009)、南非(2010)、印度支那(2011)、尼布尔(2016年)。卫理公会前后总共差派了六十多位宣教士(目前有53位宣教士)。卫斯理约翰曾说过:“世界是我的牧区”,所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放眼世界”。 故而,从以前至今(2019),砂拉越卫理公会的华人会友约有11万6千多,加上4万名伊班会友,总共15万余的会友。每年平均牧者添1.76人、堂所1.1间、会友增975.7人。120年来,卫理公会增加了2个年议会:砂拉越伊班年议会、沙巴年议会。 出埃及记三6提到:“我是你父亲的上帝,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更是卫斯理约翰的上帝、富雅各的上帝、黄乃裳的上帝。过去的历史是我们生活上的经验,上帝厚恩使祂的福音得以在这块土地上散落、萌芽、成长;过去的历史述说著先民流淚流汗的光荣历史,包容著不同的种族、语言、肤色,有著共同的理想为这块土地来奉献。

第二讲:卫理公会在砂拉越的发展
福州移民以教堂与学校为社区中心

with No Comments

砂拉越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干事黄孟礼主讲第二讲“从地理空间看卫理公会在砂拉越的发展”时,尝试从地理的空间观点,透过宗教现象的研究,展示砂拉越卫理公会在东马的历史发展、扩散与影响的概況。 黄孟礼表示,回首1900庚子年,由于清末腐败,黄乃裳参与改革却失败,被列入黑名单第11名,所以大逃亡。黄乃裳逃到新加坡,投靠大女婿林文庆。由于黄乃裳曾在教会里事奉二十多年,有着浓厚的利他主义,所以他决定前往南洋群岛,覓一地广人稀之处,可以容数百万人为业农者,并为此发起了空前集体移民计划。当时除了政治外,还有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让当时的人们从中国离乡往外跑。 1900年4月,黄乃裳游船“鹅江”(拉让江)寻找平原,因而找到了诗巫。于是,他在拉让江逗留13天,并选择此地平原为移民场地。为什么选择平原呢?那是因为福建省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如:闽清、古田、屏南、县志都是“四周群山连绵,峰峦叠嶂”,所以难得看见诗巫这片平原,是多好的地方呀! “美以美会”就此诞生 1901至1902年,黃乃裳带领1118名福州人分三批来到诗巫,其中三分之二是基督徒,包括福州人(闽清人丶古田人丶屏南人丶 永泰人丶闽侯人等);厦门人(漳、泉人);兴化人(莆田人丶仙游人)及南平人(延平人)。黃乃裳选择了两个地方:一个在新珠山,另一个在王士来。根据记录显示,当时这两个地点都是蛮烟瘴气毒蛇猛兽。新珠山的碱性和铁质高,所以水是红的,而且水冷;王士来则是沼泽烂泥芭。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独木舟和舢舨。 1901年3月17日,从新加坡来的万会督(Bishop Warne)主持两场崇拜,以太五13-14勉励福州垦民作盐与光,有12人受洗。婆罗洲的“美以美会”就此诞生(卫理公会的前身)。原本在新加坡牧会的林称美牧师,后被派来诗巫巡视;于是,林称美牧师在黄乃裳来诗巫三个月后也来到诗巫。1901年6月11日,林称美牧师带领福州人到西马霹雳州的实兆远。 1902年底,新加坡的卫斯德(Dr West)教区长来巡视。当时有四个聚会点,那就是上坡、中坡、三河村和新珠安。 三年后,黄乃裳离去。1903年3月16日,富雅各教士前来领导垦场。同年5月27日开办学校。由于当时罗马天主教也在办学校,所以一些华人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天主教学校念书;为此,富雅各教士想快点开办学校。 1905年诗巫市区的第一间教堂,也是砂拉越的美以美会(卫理公会)第5间(在诗巫)的教堂——福源堂建立。1908年开始有古晋第6处的委任,直到1917年。1909年6月13日-27日,富雅各与奧汉会督(William F. Oldham)向拉者求免黄乃裳之前欠下的2万5千元债务,最终成功免债。这一年,奧汉会督从第二任拉者争取拉让江流域两岸12里的土地(地契为期999年)为福州人垦场范围。 移民砂拉越的中国人,出于对故居的家乡依恋,期待着返乡的一天。一开始,他们认定“中国是乡土,南洋是客棧”。但由于第二拉者查尔斯(Charles Brooke,任期1868-1917)对华人有好感,把土地给了福州人,此举也让他们将南洋视为家乡。可见,土地与人是分不开的:人活动于土地之上,生活于土地之中。当人们认定某个土地做为归属对象时,那就是人们的乡土。 1912年,蒲鲁士(William Nesbitt Brewster)听到福州移民故事,也发起兴化移民南洋的创举。这些人分布在新珠山的北面,被称为“兴化芭”。第一批美以美会信徒101人,在陈秉忠牧师及方家明率领下到诗巫,建立“兴化芭”垦场。1913年,蒲鲁士又委托陈秉忠带领亲人等40人到诗巫垦荒。 1914年开始泗里街的委任。1923年,美以美会在拉让江中区已成立21堂会,同时也开始民那丹的委任。1933年,美以美会向上游发展到加拿逸,有35个堂点。1934年发展到加帛,总共有40堂会。从地理来看的话,美以美会初期扩散是配合福州垦民并沿着拉让江而扩散。1935年,在拉让江的西岸有40学校、41教堂、1农场,在地理上出现了一道“美以美人文景观”(有学校必定有教堂)。 至富教士在1935年2月11日逝世为止,教会和垦场在各方面多有进展,下表可以看出他32年来的成绩: 大量往市区迁移 1947年,美以美会“突破”拉让江流到民都魯,此时全砂有50间堂会。由于中国大陆共产党执政后,教会纷纷往离开,有很多神父、宣教士等来到诗巫,开展不少社会关怀事工,如:建立医务所、福儿院、加帛基督医院、卫理中学等。 70年代因“北加人民军”(砂共)的影响,治安不靖,安居乐业一甲子的乡区福州人开始大量往市区迁移。1965、66年,教会向北漂移到美里和林梦,共有71间堂会。1968年,教会也到了汶萊的一间福州板厂,成立一个传福音的据点。乡区堂会沒落,而市区教堂增加。人们也从森林沼泽地迁至“水泥沼泽地”,如东山路、中华路、华侨路等。 1973到1989年,卫理公会在所有较大的城镇有95间堂会。1984年,萧招和牧师到沙巴成立教会,总共有97间堂会。砂拉越卫理公会经历了四个时代,分别是:砂拉越王国(1901-1941)、日本治下(1941-1945)、英殖时代(1946-1963)和马来西亚(1963-现在)。 从第一代移民的中国人,到今天第三、四代的马来西亚人,我们与其他种族共同建立了这块国土。“土地与人是分不开的,人就活动于土地之上,生活在土地之中。我们认定某个土地做为我们归属的对象时,那就是我们的乡土。”(曾庆豹,《困惑与寻路》) “故乡是一个亲切的地方。它可能平淡无奇,缺乏历史魅力,我们却讨厌外人对它的批评。它的丑陋并不要紧。”(段义孚) 无论如何,上帝既是历史中参与的上帝,也是在空间中彰显自己的上帝;更甚的是,祂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土地”中对人说话的上帝。“道成肉身”是耶稣神圣的参与;祂创造这块土地,认同这片土地,选择了“肉身”的形式住在人中间,满满有恩典、有真理。 耶稣在地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祂对历史的参与,改变了人类的历史。因著祂的参与而使“历史之中有意义”(meaning in history)。马来西亚这块土地,尤其曾是砂拉越王国的犀鸟乡土地,是我们在信仰一位历史参与的上帝时,作出适当行动回应的场域。这块土地与我们的关系是历史的、情感的和血缘的。这块土地是由我们这些不同的种族一起奋斗而来的,我们要奉献于这块土地。 除了华人事工,卫理公会也做原住民的工作。早期有来自印尼、美国的传教士开始伊班工作。到了1963年,卫理公会差派一位华人牧师到长屋宣教。这20年来,卫理公会也差派宣教士到不同的地方:澳洲(1988)、柬埔寨(1998)、印尼的加里曼丹(2008)、PNG(2009)、南非(2010)、印度支那(2011)、尼布尔(2016年)。卫理公会前后总共差派了六十多位宣教士(目前有53位宣教士)。卫斯理约翰曾说过:“世界是我的牧区”,所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放眼世界”。 故而,从以前至今(2019),砂拉越卫理公会的华人会友约有11万6千多,加上4万名伊班会友,总共15万余的会友。每年平均牧者添1.76人、堂所1.1间、会友增975.7人。120年来,卫理公会增加了2个年议会:砂拉越伊班年议会、沙巴年议会。 出埃及记三6提到:“我是你父亲的上帝,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更是卫斯理约翰的上帝、富雅各的上帝、黄乃裳的上帝。过去的历史是我们生活上的经验,上帝厚恩使祂的福音得以在这块土地上散落、萌芽、成长;过去的历史述说著先民流淚流汗的光荣历史,包容著不同的种族、语言、肤色,有著共同的理想为这块土地来奉献。

第一讲:砂拉越天主教历史135年建83学校共43万教友

with No Comments

目前在古晉聖伯铎大修院服事的林克润神父是第一讲的讲员。他提及,砂拉越天主教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接触期 (1855年之前)、中期的发展期 (1855-1976年)和近期的稳定期(1976年-现今)。 接触期(1855年之前) 由15世纪至1841年,砂拉越地区隶属汶莱王朝(1599-1641年的砂拉越王朝除外)。早期历史只提到汶莱或婆罗洲,并把砂拉越囊括在内。这段期间,远东归属于葡萄牙及西班牙的势力影响之下。因此,葡萄牙传教士和西班牙传教士最早接触此地。 1550年,驻印度果阿邦(Goa)的葡萄牙方济修会(Franciscan)有前往婆罗洲(Borneo)传教的记录。1567年,2位来自葡萄牙的耶稣会修士从马六甲前往摩鹿加群岛/香料群岛途中,被迫停驻在婆罗洲。很不幸的,他们在婆罗洲患病,其中一位死亡。 1608年,安东尼尔神父(Fr. Antonio Pereira)在沙巴岸外沉船,被俘虏奴役4个月。由于汶莱苏丹畏惧葡萄牙的势力,所以他将安东尼尔神父赎出,以便和葡萄牙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后来,安东尼尔神父在汶莱做弥撒,当时苏丹很感兴趣,所以允许神父分享自己的宗教。期间,神父感化了一贵族,被当地人反对。神父曾致信马六甲求派传教士,但无下文。最后,神父被驱逐,死于海上。 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地方势力,葡萄牙势力主要在西方,而西班牙势力则在东方。1587年,2位驻马尼拉的方济修会士停驻汶莱,苏丹非常欢迎。他们遂尝试感化,却触怒当地回教徒,其中一位被杀,另一位逃走。 1649年,西班牙军队占领东婆罗洲(沙巴)后,耶稣会在短期内领洗了700名皈依者。不到一年,军队被击退后,早期的工作都前功尽废了。可见,早期的现象是“没有军队的支持,传教寸步难行” 。当时宣教士面对的困难包括没有政治军力庇护、疾病、交通、当地宗教、经济、气候等;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到这些传教士的勇敢及牺牲。 在16、17世纪时,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强势,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宣教士在很大部分是依赖自己的国家,这其实是个很不健康的现象,因为宣教士受到政府的控制,甚至要做违心的事,不能全心传教。1622年,罗马教廷成立传信部(Congregation of Propaganda Fide)以平衡葡萄牙及西班牙垄断的局面。这个传信部可以独立传教,不依靠任何国家的势力,直接受罗马的指令。因此,许多独立传教会应运而生,其中包括:特亚丁传教会(Theatine Mission)、巴黎外方传教会(Paris Foreign Missionary, MEP)、弥尔山之圣若瑟传教会(St Joseph’s Missionary Society of Mill Hill, MHM)、米兰外方传教会(Milan Foreign Missionary)等。 1688年2月2日,特亚丁传教会的文蒂米利亚神父(Fr. Ventimiglia)抵达南婆罗洲的马辰市(Banjarmasin)。当时南婆罗洲邀请这些教会来制衡葡萄牙的权势。然而因政局混乱,所以神父没能登陆。于是,他找了当地的两名助手教他语言。次年学了语言后才登陆。6个月后,皈依者就有1800个。后来,神父前往内陆,1691年后无音讯。据其信件,他可能从陆路抵达遥远的古达(Kudat,沙巴)。 18世纪,因前往中国航线的开发,婆罗洲重要性提升,英国开始“插手”。1841年,詹姆斯●布鲁克取得砂拉越统治权(至1946年)。1848年,纳闽成为英国殖民地。1881年,北婆渣打公司成立,管辖北婆(沙巴)。 发展期(1855-1976年) 夸特龙(Don Carlos Cuarteron,或称桂太龙)原是西班牙的一名船长,13岁开始航船,在菲律宾一带进行航船事业,同时也传教,得到很好的成果。后来,他成为神父。1855年,他说服罗马传信部成立纳闽及北婆监牧区(Apostolic Prefecture), 而他就任首任监牧,自资传教,为未来的传教事工打下基础。 夸特龙神父于1857年偕同2位米兰外方传教会修士抵达纳闽,尔后也在汶莱市及孟卡邦(沙巴)建立传教基站。只可惜他们的传教工作发展得不是很好,首16个月只有24人领洗。1860年,米兰传教会修士被调离。接下来20年,夸特龙是当地唯一的神父。由于他本是一位船长,不喜欢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所以也经常在马尼拉、澳门、新加坡等地辗转,常不在自己的传道站里。因此,当时那里的传教基站实际没什么发展。 由于夸特龙神父的健康状况不佳,1880年就退休回西班牙。而1881年是真正的转捩点。这一年,弥尔山之圣若瑟传教会(St … Read More

第一讲:砂拉越天主教历史135年
建83学校共43万教友

with No Comments

目前在古晉聖伯铎大修院服事的林克润神父是第一讲的讲员。他提及,砂拉越天主教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接触期 (1855年之前)、中期的发展期 (1855-1976年)和近期的稳定期(1976年-现今)。 接触期(1855年之前) 由15世纪至1841年,砂拉越地区隶属汶莱王朝(1599-1641年的砂拉越王朝除外)。早期历史只提到汶莱或婆罗洲,并把砂拉越囊括在内。这段期间,远东归属于葡萄牙及西班牙的势力影响之下。因此,葡萄牙传教士和西班牙传教士最早接触此地。 1550年,驻印度果阿邦(Goa)的葡萄牙方济修会(Franciscan)有前往婆罗洲(Borneo)传教的记录。1567年,2位来自葡萄牙的耶稣会修士从马六甲前往摩鹿加群岛/香料群岛途中,被迫停驻在婆罗洲。很不幸的,他们在婆罗洲患病,其中一位死亡。 1608年,安东尼尔神父(Fr. Antonio Pereira)在沙巴岸外沉船,被俘虏奴役4个月。由于汶莱苏丹畏惧葡萄牙的势力,所以他将安东尼尔神父赎出,以便和葡萄牙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后来,安东尼尔神父在汶莱做弥撒,当时苏丹很感兴趣,所以允许神父分享自己的宗教。期间,神父感化了一贵族,被当地人反对。神父曾致信马六甲求派传教士,但无下文。最后,神父被驱逐,死于海上。 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地方势力,葡萄牙势力主要在西方,而西班牙势力则在东方。1587年,2位驻马尼拉的方济修会士停驻汶莱,苏丹非常欢迎。他们遂尝试感化,却触怒当地回教徒,其中一位被杀,另一位逃走。 1649年,西班牙军队占领东婆罗洲(沙巴)后,耶稣会在短期内领洗了700名皈依者。不到一年,军队被击退后,早期的工作都前功尽废了。可见,早期的现象是“没有军队的支持,传教寸步难行” 。当时宣教士面对的困难包括没有政治军力庇护、疾病、交通、当地宗教、经济、气候等;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到这些传教士的勇敢及牺牲。 在16、17世纪时,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强势,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宣教士在很大部分是依赖自己的国家,这其实是个很不健康的现象,因为宣教士受到政府的控制,甚至要做违心的事,不能全心传教。1622年,罗马教廷成立传信部(Congregation of Propaganda Fide)以平衡葡萄牙及西班牙垄断的局面。这个传信部可以独立传教,不依靠任何国家的势力,直接受罗马的指令。因此,许多独立传教会应运而生,其中包括:特亚丁传教会(Theatine Mission)、巴黎外方传教会(Paris Foreign Missionary, MEP)、弥尔山之圣若瑟传教会(St Joseph’s Missionary Society of Mill Hill, MHM)、米兰外方传教会(Milan Foreign Missionary)等。 1688年2月2日,特亚丁传教会的文蒂米利亚神父(Fr. Ventimiglia)抵达南婆罗洲的马辰市(Banjarmasin)。当时南婆罗洲邀请这些教会来制衡葡萄牙的权势。然而因政局混乱,所以神父没能登陆。于是,他找了当地的两名助手教他语言。次年学了语言后才登陆。6个月后,皈依者就有1800个。后来,神父前往内陆,1691年后无音讯。据其信件,他可能从陆路抵达遥远的古达(Kudat,沙巴)。 18世纪,因前往中国航线的开发,婆罗洲重要性提升,英国开始“插手”。1841年,詹姆斯●布鲁克取得砂拉越统治权(至1946年)。1848年,纳闽成为英国殖民地。1881年,北婆渣打公司成立,管辖北婆(沙巴)。 发展期(1855-1976年) 夸特龙(Don Carlos Cuarteron,或称桂太龙)原是西班牙的一名船长,13岁开始航船,在菲律宾一带进行航船事业,同时也传教,得到很好的成果。后来,他成为神父。1855年,他说服罗马传信部成立纳闽及北婆监牧区(Apostolic Prefecture), 而他就任首任监牧,自资传教,为未来的传教事工打下基础。 夸特龙神父于1857年偕同2位米兰外方传教会修士抵达纳闽,尔后也在汶莱市及孟卡邦(沙巴)建立传教基站。只可惜他们的传教工作发展得不是很好,首16个月只有24人领洗。1860年,米兰传教会修士被调离。接下来20年,夸特龙是当地唯一的神父。由于他本是一位船长,不喜欢长时间待在一个地方,所以也经常在马尼拉、澳门、新加坡等地辗转,常不在自己的传道站里。因此,当时那里的传教基站实际没什么发展。 由于夸特龙神父的健康状况不佳,1880年就退休回西班牙。而1881年是真正的转捩点。这一年,弥尔山之圣若瑟传教会(St … Read More

基督教会在砂拉越设教故事池金代:历史是鑑戒也是见证

with No Comments

研讨会特别报导:开枝散叶 整理/拔绮、震凌 由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历史文献部主办,题为“开枝散叶:基督教会在砂拉越设教故事”的2020年历史文献部研讨会于8月31日透过云视频进行(Zoom Meeting),各宗派讲员及与会者共50余人参与。 此次研讨会共有5讲,分别谈及:罗马大公教会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卫理公会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婆罗洲基督教会(BEM,前称SIB)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以马内利浸信会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及圣公会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 由于当天是马来西亚独立日,在研讨会开始前特别播放国歌,与会者也在荧幕前肃立唱国歌,甚是应景。吾会会长池金代牧师受邀致词时,他表示各宗派代表能出席这历史性的一刻,十分感恩。 “首先,历史是上帝对我们的鑑戒,是警告。”池牧师引林前十8-13,保罗要哥林多教会以以色列人的历史为鑑戒:不要行姦淫、不要试探主、不要发怨言──“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鑑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11节),好让我们这些末世之人能站立得稳,需要谨慎,免得跌倒。从以色列人的历史,圣经真实的记载提醒我们:负面的历史也是重要的,教会不需避而不谈,反倒要作为上帝对我们的鑑戒。 “当然,我们同样也有正面的历史,就像路加医生所写的福音书。”路加福音一章开宗明义地说:“……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把历史确切地写下来,这是正面的历史,也是上帝的见证。 池牧师说,历史无论是负面或正面的,都要如实记录,前者可作为我们的鑑戒,后者可成为我们的见证,好叫我们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 他续称,全面的历史则是上帝的工作。传道书三1-15告诉我们: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这也是上帝的恩赐。可见,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工作,要人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14-15节)。日光之下无新事,但依然要从砂拉越教会历史(无论是正面或负面),都要全面地看见上帝的工作与作为,好使爱神的人能从中得着益处。

基督教会在砂拉越设教故事
池金代:历史是鑑戒也是见证

with No Comments

研讨会特别报导:开枝散叶 整理/拔绮、震凌 由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历史文献部主办,题为“开枝散叶:基督教会在砂拉越设教故事”的2020年历史文献部研讨会于8月31日透过云视频进行(Zoom Meeting),各宗派讲员及与会者共50余人参与。 此次研讨会共有5讲,分别谈及:罗马大公教会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卫理公会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婆罗洲基督教会(BEM,前称SIB)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以马内利浸信会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及圣公会在砂拉越的历史与其发展。 由于当天是马来西亚独立日,在研讨会开始前特别播放国歌,与会者也在荧幕前肃立唱国歌,甚是应景。吾会会长池金代牧师受邀致词时,他表示各宗派代表能出席这历史性的一刻,十分感恩。 “首先,历史是上帝对我们的鑑戒,是警告。”池牧师引林前十8-13,保罗要哥林多教会以以色列人的历史为鑑戒:不要行姦淫、不要试探主、不要发怨言──“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鑑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11节),好让我们这些末世之人能站立得稳,需要谨慎,免得跌倒。从以色列人的历史,圣经真实的记载提醒我们:负面的历史也是重要的,教会不需避而不谈,反倒要作为上帝对我们的鑑戒。 “当然,我们同样也有正面的历史,就像路加医生所写的福音书。”路加福音一章开宗明义地说:“……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把历史确切地写下来,这是正面的历史,也是上帝的见证。 池牧师说,历史无论是负面或正面的,都要如实记录,前者可作为我们的鑑戒,后者可成为我们的见证,好叫我们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 他续称,全面的历史则是上帝的工作。传道书三1-15告诉我们: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上帝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这也是上帝的恩赐。可见,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工作,要人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14-15节)。日光之下无新事,但依然要从砂拉越教会历史(无论是正面或负面),都要全面地看见上帝的工作与作为,好使爱神的人能从中得着益处。

今日美国“烽火四起”

with No Comments

时事回应 文/跬步思 今年,美国的现况,可以用一句成语来描述,那就是“烽火四起”。 首当其冲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Pandemic),“冠盖全球”,从年初迄今,尚在张牙舞爪,没有任何想要消退的迹象。 再来,是种族冲突的抗争事件(Racial Unrests),此起彼落,也引发许多“零元购物”(“Free Shopping”)的不法事件——砸抢店铺,短时期之内,难见消弭。 还有,就是今年底将要举办的总统选举所引发的硝烟四起之恶斗(Political Fights),两个主要政党相互攻讦,尔虞我诈。 接着,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紧綳,外交吃紧(Foreign Affairs)。 当然,少不了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s),美国西岸三大州:加州、奥勒冈州及华盛顿州,满山遍野的山火和野火的四处吞噬,以及德州、路州、弗州等遇飓风的危害。 最后,以上的每一项都影响社会和国家之经济成长(Economics Issues)。 从加州窥一知全 美国啊!曾几何时,你本是以基督教信仰奠基,以圣经真理立国,在200多年之间,就急速跃身为世界强国。于今,妳却从蒙恩蒙福的国度,变成了祸患无穷的国家。 也许,可以从加州窥一知全。 加州,不只是“疫冠”全美,已跨过75万确诊,近14万5千死亡;同时,也是美西三州中,火患最为严重的一州,“火拼第一”——自8月15日以来,加州发生大约900起大大小小的山火和野火。截至目前为止,尚有数十处大火仍在“放肆”,前后投入近2万名的消防人员灭火。 因何如此?也许,或许,兴许,因她是全美最为开放的、最为先进的一州……堕胎合法化不算什么,还有临盆前堕胎、校园内设置堕胎诊所等;大麻合法化,前菜一碟;全美一等一的非法移民庇护州,不必缴税之余,还为他们提供各种福利;未成年变性合法化;未成年卖淫合法化;初中生即教导如何男女、男男、女女性爱;偷、抢、夺,只要不超过美元999,就不能法律制裁等等。这些,已有通过正在实行的,也有正在鼓吹要投票通过的。 一句话,哀哉,加州恍如“人间地狱”;可怕的是,从加州可窥一知全,从加州看全美,相去不远矣! 圣经警惕世人说,远离耶和华上帝的,必然遭祸患。 “耶和华如此说: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离弃耶和华的,那人有祸了!”(耶十七5) “你们若离弃耶和华去事奉外邦神,耶和华在降福之后,必转而降祸与你们,把你们灭绝。”(书廿四20)

死后去哪里?

with No Comments

会长的话:代代相传 文/池金代(砂拉越华人年议会会长) 跌断腿的老会母,躺在床上,唉声叹息说:“我已经躺在床上两年了,腿还是没有好过来,还是不能够走路,太辛苦了!牧师啊,可以为我祷告一下,让我早一点死吗?” 我问她:“你知道你离开世界之后,是去哪里吗?” “不知道啊!” 她回答。 “哦,不知道啊?那不是太危险了?你知道死之后是去天堂还是地狱呢?” “不知道啊!” “现在活在世界上很痛苦,但是进入地狱更痛苦啊!怎样避开地狱去天堂呢?” “不知道啊!” 各位,你知道人死后去哪里吗?你知道你自己离开世界之后去哪里吗? 没有人能够知道,只有从天堂而来的主耶稣基督知道,只有曾经去过阴间的主耶稣知道,祂说:“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路加福音十六19-24) 死后去二个地方 主耶稣谈到人死后去的二个地方:乐园(亚伯拉罕的怀里;一般人称为天堂,圣经有不同的名称如:天家、新耶路撒冷、第三层天、更美的家乡等)和阴间(受痛苦的地方;一般人称为地狱,最后被扔进火湖里——参启示录廿14)。 亚伯拉罕是信心之父,因为相信上帝的话语,他被上帝接纳成为义人,最后能够进入天堂。所以拉撒路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表示像他那样有信心,更何况拉撒路的字根意思为“上帝已经帮助”(God has helped),也表明他信靠上帝的帮助得以进入乐园得安息和得安慰。 而财主所信靠的是自己的财产,不信靠上帝,一生只懂得天天宴乐,以自我为中心的过日子,所以他的下场是在阴间受痛苦。 当主耶稣快要离开世界之前,祂对门徒们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十四1-6) 去天堂唯一方法 可见去天堂(天家)唯一的道路就是主耶稣,而去天堂唯一的方法就是信——信上帝,也当信耶稣,因为只有主耶稣为你我的罪而死,第三天复活。只有祂承当了你我的罪和死,好叫我们信靠祂的人可以罪得赦免,得以完全,进入天堂。 记得那个老会母吗?经过几次的讲解,她终于明白,原来只有主耶稣是她的救主,离开世界之后,她能够进入天堂,享受永远的福乐,而不是离开世界的痛苦进入地狱(阴间),受更多更久的痛苦。 朋友,你明白吗?人死之后只有两个去处:天堂或者地狱。只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你进入天堂:信耶稣。诚心邀请你现在就信靠主耶稣为你个人的救主,现在你就可以有把握进入天堂,因为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稣对信靠祂的犯人所说的话,也是对你说的:“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廿三43) 2020年九月18日 写于年会办公室(搬迁离开富雅各宣教楼之前)

1 27 28 29 30 31 32 33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