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系(校友/毕业生感言):

with No Comments

MPI塑造我的品格 曾经,我是一个无比自卑的人。 由于家境不好,遭邻居亲戚瞧不起,也不懂什么是“开心”,什么是“自信”。我几乎都是低着头走路,不敢抬头看人。 家里有九个兄弟姐妹,我排行最小,父亲告诉我,他们一定要送我去深造。那时,我一口拒绝,因为我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也为这件事纠结很久。感谢上帝,不久后我就接触到MPI。MPI学费是那时候我的家境可以负担的,而且只要成绩优秀,还可以拿奖学金。那时候,我就告诉自己,要用最短的时间念完diploma,然后出来社会工作赚钱,好让我的父母能无顾虑地享受退休的生活(因我的学费还需要他们负担),并提升父母的生活素质。这是我那时的想法。 我选了MPI最具“招牌”的Diploma In Accounting。进入学院后,才发现这里的老师都很和蔼可亲,不会带“有色眼镜”看待我。还记得那时候我每天都是骑单车去上课,可老师们都没看不起我,只要我在课业上有不明白的地方,他们都会尽全力为我讲解。也因此,我渐渐地不那么自卑了,真的要谢谢老师们。 最让我惊喜的是,原来MPI也有学生团契,我毫不犹豫地就去了学生团契。感谢主,很快的我就当选委员。我知道上帝一步一步牵引我,把我带到MPI求学,还可以在校园事奉祂。 我特别感谢许院长,谢谢您在我学院的生涯里一直都给予我鼓励和信心。每一次您都不会让我“落单”,虽然你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可您的举动给我很大的肯定,谢谢您。 MPI不只让我在工作上打好基础,加强知识,也塑造我的品格。感谢主,让我遇见MPI,给我创造了不一样的人生。(罗仁婷) 学习实践“坚持不放弃” 毕理学院留给我最难忘的经验莫过于两天一夜的新生营;透过营会,我有机会与不同家庭背景的新生们交流并进行各种各样的趣味游戏。 在求学过程中,我面对着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压力。当中有幸得到讲师、家人和朋友的扶持,让我不断坚持,不放弃学习。从中,我深深领悟到胜利往往在我们坚持的最后一分钟取得。不仅如此,那胜利的成果往往超乎我们所能想像的。 修读ACCA课程对我来说本不是件容易的事。透过这学习过程中,讲师们不断尝试让教学趣味化,并积极“鞭策”我们取得最优秀的成绩。讲师们的爱心和苦心深深感动我,并激发我更加努力考取好成绩来回馈和肯定讲师们对我们的付出。 当中,我的生命亦经历成长和改变。我学习实践“坚持不放弃”的精神更加勇于面对挑战。为此,我深感庆幸当初选择来毕理学院修读课程。我也深信毕理学院ACCA课程可与西马Platinum级别的学院媲美。 毕理学院让我体验快乐学习,我特别喜欢和期待每周的税务课。(Nur Aqilah Hasrin Binti Hamillton @ Taufuel) 讲师向学生彰显生命见证 毕理学院为本会所设立的唯一私立学院。这所基督教私立学院不但注重院生的学问知识,更是塑造教会领袖的地方。学院有个特点即是每周五全校放下一个小时,分别为圣的“宗教节”(Religious Period)。这一小时的宗教课成为了一些人生命的转捩点。一些学生在宗教节认识耶稣,并接受耶稣成为他们个人救主;更有一些人在这一小时中听到上帝的呼召。这一小时的宗教课常是我所期待的且非常享受的。 刚开始进入毕理学院学习时,确实面对许多瓶颈,特别是不明白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特定词汇。讲师为了让我们明白,在课堂上尽量使用马来文及华文向我们解释,为要让我们明白所学。但因我在中学时期(中三时)只接触到非常基本的账目管理,对于讲师所讲解的词汇仍是一头雾水。后来幸好有学姐耐心教导及私下寻求讲师的帮助。有次在考试期间,室友更以诗歌鼓励我们:靠主一起学习! 毕理学院的讲师不但尽心尽意教导学生,也将自己的生命见证彰显在学生面前。令我印象最深刻是一位看起来很内向的讲师,他不但尽本分教导,让学生有知识;也在小休时间把福音传给学生。每次当这位讲师提到耶稣时,常被嘲笑,甚至就连基督徒学生也同样嘲笑、作弄他。但这位讲师为主受羞辱,他看重职场,更把职场成为他传福音的禾场;讲师传福音的精神更成为我传福音的动力,把握每个传福音的机会,看重人灵魂得救的需要。(黄琳婷) 毕理教育改变我的生命 2007年,在毕理学院求学的第二学期,我开始住在宿舍。我喜欢住在学院里,喜欢她的环境和设备。在宿舍里,我认识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印象比较深的是曾与宿舍生一起在厨房预备晚餐,大家有说有笑,一起吃饭。我也曾与其他宿舍生一起走路去SRC吃晚餐,去星光买东西。我也想念学院里食堂的食物,新鲜、好吃、价钱公道。老板和老板娘和譪可亲。此外,我记得好多人在学院玩飞盘,我与朋友也不例外,因为除了能运动流汗,也促进我与他人的关系。 我面对的其中一个挑战是钱不够用,并为此祷告,且申请高等教育贷学金(PTPTN),后来获批准。弟弟也曾借钱给我,为此我努力读书,考取的成绩能符合要求,好得到学院的学费回扣。最终,我能顺利完成课程。 其实,我也面对学业的挑战,面对这些难题,我祷告,也请教讲师,老师们都很乐意帮忙。同学也乐意帮助我,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作业。 还未进入毕理学院前,我在美里工作;是毕理提供的教育帮助我能在诗巫找到适合的工作,不仅收入增加,生活也改善。 我读的是Diploma in Accounting,在毕理学院受教育除了让我的知识增加,我的英文也有所进步。这里的教育扩大我的视野,学院生活让我不仅只是学习知识,甚至也因某些科目要求,而到爱之家、盲人院当义工,参与社会福利活动。 因在毕理求学,我来到卫斯理堂参加崇拜、团契,并事奉,在此得着很好的栽培与教导,也认识不少人。 我原本比较内向,但在毕理学院与卫斯理堂接触人多,帮助我与人相处的人际关系大有改善。 卫理毕理学院的教育的确改变了我的生命。 感谢上帝让我有机会在卫理毕理学院求学,也感谢父母支持我读书,更谢谢院长、讲师及工作人员在我求学期间给我的帮助。(钱学文) 在学院里认识生命的主 … Read More

毕理学院简史

with No Comments

座落在诗巫莉莉路的砂拉越诗巫毕理学院(Methodist Pilley Institute,简称“MPI”)为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属下的一间高等学府。该学院于1991年4月成立,前身则是创建于1967年的毕理私立中学。 毕理私立中学创建之初,目的有二:一来帮助当时因考试成绩未符合教育部规定,而无法在政府中学就读的学生,能以在私立学校完成他们的初中或高中课程;二来,是纪念一生奉献于宣教及教育事业的美籍宣教士──约翰.毕理夫妇(John A. Pilley),故学校亦取名叫“毕理中学”。 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响应我国教育政策的改变、以及工作市场的需要,董事部开始策划把中学提升为开办文凭课程高等学府。开办初期,的确面对不少挑战,包括申请学院开办准证,筹备办学经费,聘请合格师资,学生的挑选与来源等等,最终在1991年顺利开课。由数十位学生开始,发展迄今已有近千名学生。这廿八年来,栽培了数千名学生,在各个领域皆是人才辈出。 1991 开始会计文凭、商业管理文凭、电脑科学文凭的课程。 4月,陈兆杰出任院长一职, 次年1月卸任。 1992 2月,正式委派许长南接任院长。 1994 6月24日举行首届毕业典礼,文凭毕业生共48位。同日,亦与美国AZUSA PACIFIC大学签署协议,毕理毕业生在该大学能继续学士课程。 1996 陈则敏出任院长一职至1999年底。 2000 黄良蓉成为第四位院长,服务到2016年方卸任。 11月24日与澳洲TASMANIA大学签署新协议,毕理毕业生只需在该大学就读一年 半或两年便可获电脑科学位(Bachelor in Applied Computing)或资讯系统学位 (Bachelor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1 9月22日举行十周年感恩礼拜。 2002 耗资400万令吉的现代化及电脑化的“许家栋教育楼”落成,于11月24日举行感恩奉献礼拜。 2003 正月,23位学生报读首届“托福密集英语课程”。 5月,启用学院管理电脑系统(CMS)。 6月11日,推介毕理学院网页。 2005 与澳洲SWINBURNE大学签署协议,以学分转移到该大学继续第二及第三年学士课程。 10月21日,庆祝创院15周年。 … Read More

院长献词:凭信心爱心 参与教育大业

with No Comments

文/许鈞凯 Nelson Mandela 说教育是改变世界最强的武器。教育,可以兴邦,也可覆邦,其威力及影响力,甚是惊人! 卫理公会立足砂州一百多年,教会一开始就是透过牧养、医疗及教育,从灵、魂、体三管齐下,祝福人群,改变社会。可惜过去数十年,我们不小心失去了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大部分的掌控和影响力。年会教育部过去数年的尝试,发现要重新夺回这一块失去的土地,所需要的资源、人力、财力是多么的庞大,其过程是多么的艰难! 毕理学院,是卫理公会在东马仅有的一间大专。感谢主,在过去20多年的努力和耕耘,已经渐上轨道。因此,我们不止要好好守住,更是需要不断的提升。不然,在来自过国内外的激烈竞争、政府日渐繁多的管制、以及科技和人文的变迁等等所带来的冲击下,毕理学院若不提升,很快就会失去现有的竞争能力及吸引力,然后就会被淘汰。 办好一间学府,最关键的是好的师资、良好的设备及不断提升地研究能力等,才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吸引好的学生。但毕理学院若是单靠目前所收取的低廉学费,这实在是有困难。为了帮助及祝福更多的孩子及他们的家庭,我们一直以来都收取近乎全马最廉宜的学费。只是又要便宜又要最好,在办教育的事上,鱼与熊掌实在难以兼得。当其他国内外大专都已普遍使用Interactive Learning、设备和素质不断在提升的同时,若我们却还在停留在白板式的教导,我们如何吸引学生来报读呢? 举凡世界各地顶尖的大专,也都需要政府的资助以及来自各方的捐款等其他收入来维持收支的平衡、推广创新、培训和提升设备。以美国的私立非盈利大学为例,在2017-2018的学年,大约百分之六十的营运费是靠学费以外的收入来支付。因此,若是要毕理学院提升其竞争能力,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容我大胆的请愿,若现有参加崇拜的每一个人,每一年奉献RM100给毕理学院,我们每一年就有将近RM500万来装备讲师、提升设备,把毕理学院办到成为全国最顶尖的大专。这样,我们的孩子们就可以不需要耗费太多的钱或跑得太远,就可以在一个有很好的属灵环境里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样,我们可以更直接的祝福社会、转化国家。 甚愿你有感动,凭信心和爱心来参与这教育的大业。若我们每一个人,像当年摩西在旷野要建会幕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自己有的掏出来献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充裕的资源来把毕理学院推向更高的境界了! 谢谢!

张济仁称毕理学院是年会最大“堂会” 塑造学生灵魂为终极目标 积极提升师资软硬体设备

with No Comments

采访:卢韵琴 受访:张济仁(卫理毕理学院董事长) “我们不想毕理学院在弟兄姐妹的眼中,仅仅是一间教会所办的学院,我们想要的是,弟兄姐妹把毕理学院视为属于卫理大家庭的高等学府。”卫理毕理学院董事长张济仁希望,能够藉着此次毕理学院的筹建新校舍工程,弟兄姐妹们对于该学院的认知可以改变。 张济仁表示,长久以来,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属下各个堂会都“认识”毕理学院,但仅仅是“知道”她是年会属下的一间学院,是教会办的高等教育学府,却没有认为毕理学院是“属于大家的”那种认知,这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 为此,趁着此次毕理学院的兴建新校舍筹募活动,该学院决定效法当年摩西建会幕一般,把所需要的告诉老百姓,即向全砂131间堂会发出呼求,告诉大家这是年会属下最大的“堂会”,因为毕理学院的学生人数超过900人,需要大家的同心协力来牧养。 “同时,2019年,也是毕理学院正式踏入一个新里程碑的一年,即长久以来第一次拥有全时间的院牧,来帮助我们牧养这900多名学生。” 关心学生身心灵健康 张济仁强调的是,毕理学院的学生并没有拥有顶尖学术的成绩,更不是大富大贵的子弟,毕理学院是以塑造他们的灵魂为终极的目标。 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坦言自己在英国求学与工作了8年,过了这些年,对于学校所学的,他已经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仅仅对3位师长拥有着无法忘怀的记忆。该3位师长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他们都用心来教导学生,不单单只是教导知识,也同时与学生交心,关心他们的身心灵健康。 “第一位恩师请我和几位同学到他家吃饭,亲自下厨煮米饭给我们吃;第二位恩师则带我和同学回家看他亲手制作的木制品与装饰,教导我们如何运用木头来装饰;第三位恩师不但教导我课程中的知识,更是我在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老板,当他得知我决定回国之后,他还送了我许多建筑相关的书籍。” 他坦言,上述的三位恩师对他生命的影响很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让他深知一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一定能让学生记住他,但老师对学生的用心付出却可以让学生谨记于心。 因此,他也希望毕理学院的讲师们可以在教导知识之余,也可以做到用心来看待学生,塑造他们的生命,并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他们。 “我们不要毕理学院成为一间没有灵魂、只有成绩的学院,我们要的是学生在毕业离开之后,还依然以自己曾经身为‘毕理人’而感到自豪。” 担任毕理学院董事长一职已经长达12年的他,在被选为董事长之前,已经在毕理学院董事会中担任了8年的董事,对于毕理学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特殊感情。然而,这样的他决定在这一届任期届满之后,卸下董事长的职务,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达成,未来要其他人去再创高峰。 “当年我被选为董事长时,我并没有想太多,只知道毕理学院应该开办更多的课程,甚至是学士课程,而我也致力去办好这件事。感谢主的是,让我有机会认识了UCSI大学的创办人Dato’ Peter T.S. Ng,通过与该大学的合作,成功让毕理学院在本地开办了多个学士学位的课程,让本地学子只需要在诗巫求学,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 可以接收外国学生 在这12年来,毕理学院在他与董事部及老师们的努力下,从原本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转亏为盈。“以前每年年会都需要拨款20万令吉给毕理学院,但近10年来,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学生人数的增加也就代表着学院的收入提高,经济已经独立了。” 同时,学生的人数也一天比一天增多,而且在课程方面也愈来愈多的选择,更能够成为一间多元性的高等教育学府。唯有在师资方面,该学院仍旧在不断地改善与提升,但他相信,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虽然毕理学院只是一间学院,并不是一间大学,但张董事长也透露了,毕理学院暂时没有升格为大学的计划。 “你知道吗?世界上许多有素质的高等教育学府都仅仅是学院的等级,我们的目标是办有素质的教育,而不是为了大学的名声;再加上申请升格为大学需要经过很复杂的程序,而且所需要的时间也很多,那我们又何必做不必要申请?” 张董事长也透露毕理学院现在已经可以接收外国学生,并建议吾会在国外宣教工场的宣教士可以推荐一些学生到该学院就读。 为了毕理学院的未来,更希望能够在硬体与软体上都能有一定的提升。在几个月前,毕理学院进行了一次三方会谈,参加会谈的除了董事部成员和讲师之外,还有学生代表,大家集思广义,向着同一个目标出发。 “这是毕理学院在转型28年以来首次举行的三方会谈,通过这样的三方会谈,董事部可以知道学生与讲师们的想法,也可以传达董事部的想法与计划给他们,进而取得共识,向同一目标迈进。”

灵修日程:放手 (十一月13日(三))

with No Comments

文/Loe Griffith(美国Arizona) 读经:申命记卅三章1至12节 经文:“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所 以……我们也不害怕。”(诗四十六1-3) 差不多是中午了,我感到焦虑。我正等候医治带状疱疹的药物送来,我一病发就要服用这药,这样才会有效。我不会驾驶,而最迟的送递时间是中午。等候与不确定触发了我的创伤后压力失调症。 我的眼光越过仙人掌和树丛,远眺山脉。忽然间,我想到上帝会看顾我。我把药名写在一张纸上,把它放进“上帝的盒子”里,这是实体的记号,提醒我要把忧虑卸给上帝。 不多久后,我收到电话,说那药会在当天内送到。但在接到电话之前,我已感到更平安,因为我放开了忧虑,确信上帝总有办法帮助。 牧师说:“得胜并不是没有难处的意思,而是上帝在你的难处中与你同在。”虽然我希望不用受创伤后压力失调症的苦,但我感谢上帝帮助我经过。我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能会难以信靠上帝,但当我们把忧虑卸给上帝,上帝就医治和供应我们。 祷告: 亲爱的上帝,当我们感到焦虑,帮助我们信靠祢。感谢祢给我们平安,即使当我们感到忧虑。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今日默想:当我把忧虑卸给上帝,我就得着平安。 代祷:创伤后压力失调症患者 反省问题 ~哪些物件或操练提醒你要把忧虑卸给上帝?当你焦虑、沮丧或疑惑时,你会实行哪些属灵操练? ~今天你难以放手的是什么事?在这处境中得着平安,对你来说是怎样的一回事?你祈求事情有怎样的结果?你教会如何扶持你经历这一切?

抓鼠有感:改变生命的地方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生命中如果能遇上一些良师、益友,那将会是人生最大的收获与祝福之一。 自小,我对“师”字辈(教师、律师、牧师等)一向都是既敬且畏(故远之);随着年纪渐长,虽已多有改善,但也因着过去的“敬畏”及“尊卑有序”(也习惯与老师们保持着安全的距离),所以能与之谈笑风生如朋友般的老师,着实不多。 但是,生命有幸,在求学路上总能遇上几位这样的老师,如师如友。他们不一定要充满“威”与“严”,却依然可以春风化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他们留给我的也不只是知识与学问,更是许多做人的道理与待人处事的原则。 特别是在神学院进修时,学院总会将学生分入不同老师的辅导小组,每两周都会聚一次,老师们也会定期个别关心我们的学习状况、教会实习与事奉、生活状况,甚至身心灵健康等。这样的关怀不但无形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是让我们可以从相处中看见他们“言教身教”的生命见证。 有些老师也会在午餐或晚餐时间,与同学们一起用餐,聊聊近况。记得有好几回,不管是在餐厅还是在图书馆,逮着机会就“抓”着一位教系统神学的李老师不放,穷追直问,想要解惑。李老师总是温和又有耐心地授业解惑,但有时也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属灵状况与内心问题,让我不得不直视自己一直想要逃避的黑暗。 除了良师,还有不少的益友,何尝不是在求学路上相逢的呢? 中学时的同窗,直至今日,仍旧是属灵天路上的良伴,即使各在一方,也从来不忘记彼此。大学时交的朋友,是一辈子的朋友,在我人生的高山低谷,陪着我欢笑、陪着我流泪。神学院时遇见的同学,是与我不同国籍的人,但在上帝的国度里,却成了最亲近的姐妹。 学习生涯,或许五味杂陈,苦喜交加;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生中许多良师益友,都在学习路上,一一相遇。 这一期是毕理学院的特辑,从校友/毕业生的心声,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那些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还有那位改变他们生命的主!盼望毕理学院日后能诚如她的主题所言,继续成为:一个改变生命的地方!

交流站:2019哈巴谷团契圣诞聚餐 这个圣诞节不再冷

with No Comments

主办单位:诗巫西教区基督徒社会关怀委员哈巴谷团契 主题:这个圣诞节不再冷 讲员:池金代会长 日期:6/12/2019(五) 时间:7pm 地点:金地大酒店(Tanamas Hotel) 餐券:RM40/人 备注:请携带一份价值RM15的圣诞礼物 服装:60年代 详情请联络:许忠发016-8991389;方佩佩012-8881125

忆苑缅怀:爱是你留给我们最美的遗产 ——悼念妈妈林隆萍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师(诗巫新福源堂) 收拾妈妈(林隆萍)的遗物时,一直浮现在脑海里的都是妈妈对我们表达爱的方式。我记得,自己在和先生谈恋爱时,他常常很羡慕我们,因为妈妈每天晚上都会给在外地念书的我们打电话。当时的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的,后来才发现,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可以如此贴心地表达爱… 作为她的孩子,我们是蒙福的,是妈妈捧在手心里大的。 妈妈过世后,我每天都会想她,特别的想她;特别是妈妈爱我们的一幕幕,都刷在我被泪水笼罩的眼前。妈妈这一生教会了我几件很重要的人生功课,我想,第一课就是“爱”。她爱我们一家人是展露在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不刻意却塞满了我的生命。 家庭事业两不误 记得还在上学时,每天早上,妈妈四点多就起床了。她一定会先给我们预备好一颗半生熟蛋,一杯泡好的牛奶,还有SUGARBUN买的香草雪紡蛋糕,有时候她也会预备烤面包或三文治。然后,她就开始烧水,洗衣服,忙家务。妈妈是中学华文老师,即使她是个有工作在身的职业妇女,但家庭事业两不误。 等一切准备就绪,她就会上楼把我们叫醒。我一直记得妈妈叫醒我那个温柔的样子,她不会粗鲁地拉开窗帘大声嚷嚷唤醒孩子,她总是先轻轻地摸摸我的脸颊说:“师,起来咯’’. 或许有些人会问我为什么妈妈不给我们用闹钟?其实我也不记得为什么,我只记得在我7至17岁的岁月里,每天都是妈妈叫我起床,一直到我出外念书才戒掉这个“依赖”。每天上学都是由妈妈会载送,在车上妈妈都会一边开车一边带领我和弟弟一起祷告。祷告的模式就是她说一句,我们跟一句,然后一起“阿门” 作为结束。就这样,打小就开启了我们的信仰之路。 我16岁时,妈妈就“砸钱”给我买某知名品牌的保养品,但那不是因为我们家很富有,而是因为我和她一样,都有过敏性皮肤,只有某品牌合用。以前,只要一碰到灰尘,我的脸就会出现荨麻疹,奇痒无比;也因为这样,妈妈常都要把家中里里外外的灰尘清理得很干净。我弟弟有小儿喘,妈妈她也会把所有地毯有毛之物认真处理干净,就是为了要还我们一份健康。 疼爱不溺爱 妈妈虽爱我们,但她绝不溺爱;她是我生命的慈母,也是我生命中的严师。在第一天上学时,妈妈就告诉我,在学校要守行为, 若因行为不良而被老师打了,回来还要再挨两次打。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所以在学校里从来都不敢造次。 也因为误解妈妈的“再打两次”,所以我以前曾被某位教乐器的老师变相地虐待,回家都不敢说。直到十年过去了,有一次和妈妈在聊天时提起,妈妈才知道这事儿。她说:“啊!你怎么当时都不说?”我说:“因为你说不可以被老师打呀,回家要打两次呢!” 我一直不知道,妈妈记住了这件事,直到看到妈妈在她手抄的『箴言』本子里给我留给我的一段话,才意识到妈妈后来觉得,她对我们管教的方式很严苛;我好想笑嘻嘻地告诉她说:“没有啦,妈咪,你的方式一点都不严苛,我才没那么脆弱呢!”然后“骗”她请我吃雪糕,只是……现在我再也没有机会“骗”她的雪糕了! 妈妈留给我的本子里写到: “妈妈还要感谢你从小就爱护弟弟,照顾弟弟,保护弟弟,简直就代替了妈妈般的爱他”。我很想回复我妈说:“妈咪,那都是您交代的事啊!您说过,姐姐要保护弟弟,弟弟要尊敬姐姐,就像您从小背着弟弟,照顾弟弟一样,您的弟弟们也那么尊重你,爱您啊。您是个很成功的姐姐,您代替外公外婆把弟弟们都拴在一起,我一定也可以将亲人间爱的联系传承下去……” 最美的遗产 她爱她的至亲。妈妈有5个弟弟,有15个侄子/女。丧礼结束后,我们把妈妈生前为她所有未婚的侄子/女们留的金戒指交给舅妈们。每颗戒指都用密封袋包得好好的,写上名字。已婚的侄子/女们,妈妈早在他们结婚时给了,只是很多人都没想到,她为还没结婚的都预备好放着。舅妈们看到妈妈的用心,也忍不住流泪。 我妈,她的一生都在爱人,一生都在对人好,她对家人好,对学生好,对贫穷的人好,对朋友好,对家人更好。就连妈妈生病的最后期间,来照顾她的一位印尼姐妹,都觉得nenek对她极好;妈妈走了,她也是万分不舍。 妈妈或许不是会常常开口说爱的人,但她的爱都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因为上帝的爱充满了她的心;即使在生病期间,意识受到干扰而写下的一段话里,一开始就说:“耶稣,我爱你,你爱我……” 她爱主耶稣,爱主的教会,也爱人如己。“爱”是她留给我们最美的遗产,我们也要将这爱继续传承下去……

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