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化家庭的塑造 pg.16-pg.18

with No Comments

基督化家庭的塑造 亲子讲座 报道:卢韵琴(本报记者) 必须经历福音大能 你爸爸是基督徒,妈妈也是基督徒,但你的家庭是基督化家庭吗?什么样的家庭可以被称为完美的基督化家庭呢?是圣经人物的家庭吗?还是说,“基督化家庭”根本就不存在? “基督化家庭”是教会弟兄姐妹常用的一个词语,尤其是在介绍自己的信仰时;然而,“基督化家庭”的概念在现今时代,已经日渐式微,甚至有些消失了…… 为此,马来西亚基督教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基督教教育部主日学组特别主办“基督化家庭的恢复”线上父母亲子讲座,告诉你如何恢复“基督化家庭”。 未来荣耀的形象 2021 年全砂主日学线上父母亲子讲座“基督化家庭的恢复”特邀池金代牧师博士夫妇,通过Zoom 视讯,分别于5 月21 日及22 日的晚上7 时至9 时,进行视讯会议,邀请主日学老师与家长参加。 此线上讲座除了讲员进行主题讲解外,也另设交流环节,参与者除了可以通过视讯会议进行交流外,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脸书(Facebook)与Youtube 提出意见与回应。 在5 月21 日晚进行的第一课,池金代牧师与师母陈倩明本处传道先是以自己为例,告诉大家自己的成长环境与家庭,从而引入正题。 陈传道自小生长在一个信奉民间信仰的家庭,求签上香是她的成长日常。虽然她在教会学校读书,对于圣经故事并不陌生,但她从来都不觉得那有什么特别。直到她18 岁,因家中的兄长信主,才进而重生得救。 池牧师的情况则完全相反。他自小生长在一个充满基督信仰的家庭,参加主日崇拜、团契,甚至妇女会(随母亲参加),而他在19岁才重生得救,进一步走上献身的道路。 “完美的基督化家庭应该如何恢复?”抱着寻找答案的心,他们找遍了圣经中所提到的家庭,并发现圣经人物的家庭其实问题更多,如以萨的家庭、提摩太的家庭、撒母耳的家庭等等。再结合教会历史查找,可以发现会祖卫斯理约翰的家庭,也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包括姐妹的婚姻也是很悲惨的。“还有多位现代著名神学家/牧师的家庭也是一样有问题,如华理克、约翰派博、史温道。” 可以从中得知的是,上帝就是要通过这些破碎的家庭,让我们看见自己罪恶的一面,自己根本无法自我拯救,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能力爱对方、家人。因此,上帝就以这些家庭为例,让我们从中学习功课。 “虽然这些家庭都是因为一些家庭成员的关系,而无法成为‘完美的基督化家庭’,但是我们要记得未来荣耀的形象,就好像华理克牧师的孩子因精神困扰而自寻短见,但他也同时带领了许多与他有着同样问题的人信主,在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有许多人专门写信感谢他,这就是未来荣耀的形象。纵然有不完美,但他却用他的不完美祝福了许多人。” 经历福音的大能 在池牧师看来,基督化家庭的恢复必须先经历福音的大能,是以,他也再次提问,“你最近一次传福音是什么时候?向谁传福音?果效怎么样?” 想当然耳,身为基督徒的我们都应该传福音,但福音不只是当传给未信主的人,也应当传给我们自己,如不,那教会就很可能会成为最危险的地方。 池牧师强调,身为基督徒应该要抓住福音最重要的要点,那就是耶稣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并且显给许多人看。“唯有捉紧这个福音的内涵,才能与其他宗教有所分别。” “我们能够得救是因为信耶稣,能够过得胜的生活,成长为基督徒,也是因为信福音。与上帝有美好的关系,会影响我们与人有美好的关系,一个基督化家庭首先必须与上帝有美好的关系,那么与家人的关系也会美好;因为信靠福音,我们就会有爱神爱人的表现,成就基督化的家庭,就能经历福音的大能。” 池牧师重申,基督徒不能靠律法来称义(加拉太书3章),唯有靠上帝的义、福音的大能,义人必因信得生,不只是得新的生命,而且得更丰盛的生命。 “今天我们在主日学的教导,还有牧者们在讲台上的信息,总是会教导会友要读经祷告、参加聚会和崇拜,以及传福音,这些往往被会友认为是得救的律法,其实还有更重要的是要凭着信心,靠上帝的信实来过生活。” 教会可成为“危险之处” 陈倩明传道亦表示,基督徒不能靠着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可以更多的得救,或是得到上帝更多的爱,因为上帝对我们的爱是开始到现在都没变的;反之,我们会因着感受上帝的爱,更多且自然地流露出爱人的行为。 “世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就是永生上帝的家。我无法确知教会落到今天这光景的全部原因,但至少这是其中一个。教会不愿意去追究会员的资格,而一厢情愿地认为,所有加入教会的人都是基督徒。我知道教会这样作是有原因的:只要人来到教会,这本身就是件好事,至少教会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世界的试探。问题是,教会经常把所有前来的人都想当然地看成基督徒。”这是钟马田牧师说过的话。 这里指出教会的最大危机,因为教会都假定那些参加主日崇拜、主日学、团契聚会的人是基督徒,殊不知,这些被理所当然认为是基督徒的人,将来会去的地方不是天堂,只要他们没有经历过福音的大能,并过着所谓基督徒的生活。 “讲台的信息或许很适合真基督徒,但对缺乏真信心的人就毫无意义。所以我说教会可以成为一个极危险之处。这可能是因为教会里的人从不直接对他们提出一些基本的、所有真基督徒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若因错误虚假的动机而自认为是基督徒,这是极其危险的。我必须毫不犹豫地指出,这也是现今世代一个极严重的危机。如果你要我加以证实,我可以轻易从新约中找到为数可观的证据。”这是钟马田牧师的另一段话。 父母须确认孩子明白福音 … Read More

转角遇到希望 pg.12-pg.15

with No Comments

转角遇到希望—— 谈自杀 伤健融合系列 @黄方涵(古晋晋福堂助理传道) 我们的故事之所以能与耶稣的故事相连接,因为耶稣已经为你所承受的苦而死,所以你不需要再为自己的苦选择结束生命。 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课题。如果回顾历史,在工业革命以后,自杀率就逐渐增加。虽然工业的发展带给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政治压迫、剥削、不公义、失业、贫穷等问题带给人们;最大的问题是精神和心灵的匮乏! 为什么物质世界越富裕心灵世界就越匮乏呢?因为这个世界告诉我们名利就是有价值的人生、权力就是王道、金钱就是快乐,所以竞争就成了社会常态。无形中,我们就把“成就”当成是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及人生的终极意义。因此,当一个人比不过别人时,他就会开始自我否定,甚至觉得自己是loser,然后就陷入重重压力中。 另外,这个世界的风俗是高举个人主义的,强调自己的需要最重要,所以人与人之间有了隔阂,大部分的人都不会从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到了21世纪,网际网路的盛行让暴力延伸至网络;加上现在世界各地被新冠疫情肆虐,让全世界处在郁闷中,自杀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像札瑞.帕韦泽(Cesare Pavese)所说:“若要自杀,别担心找不到理由。” 需要盼望的故事 世卫组织在今年发布的《2019全球自杀统计报告》中估计有7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0宗死亡案例中有1人是丧命于轻生的。根据日前武吉安曼刑事罪案调查部总监拿督斯里阿都加里尔发文告指出,我国今年首五个月一共发生了468总自杀案,而且其趋势越来越年轻化。这样的数据也许是冰山一角,那些已经萌生自杀念头和计划执行的,或许就在你我的周围。 我们通常在媒体看到的新闻,都可能把矛头指向某个可能性;但往往自杀的成因是很复杂的,这包括个人处理压力风格、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疏离等。而媒体报导的自杀原因大多数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当事人本身感到绝望,而选择用永远的方式结束可能只是短暂的痛苦。 绝望的人常说:我没有选择了,死是我唯一的路……真的吗?其实不是没有选择,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可能你正活在绝望中,或者你身边有人活在绝望中,我们要如何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盼望呢?我们需要有一个盼望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耶稣的故事,而我们被邀请进到耶稣的故事里,使我们在这个故事里头遇到希望。我们的故事之所以能与耶稣的故事相连接,因为耶稣已经为你所承受的苦而死,所以你不需要再为自己的苦选择结束生命。耶稣在十字架上所经历的痛,远超越我们所经历的,所以祂理解你的困境,而祂之所以忍受苦痛,就是为了使我们从痛苦中得释放。圣经说:“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五十三5)这段经文让我想到卢云曾说过的话:“把个人的苦难,与神在耶稣基督里的受难相连接,意味着神人关系的复合。” 各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伤,当你受苦时你不需要独自一人承受,让耶稣陪你一同承受吧,将你的故事与他连接,你就会在转角处遇见神!耶稣不只为我们受苦,祂的复活也胜过了一切的苦难,并要居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守护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不被绝望吞噬。 上帝掌权 圣经中也有一些伟人跟大部分人一样也曾感到绝望。大卫王曾面临敌人的追杀(参诗篇十三2-4),过程中他过得很煎熬,从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频频向上帝哀求和发泄情绪。但每一次大卫向上帝发泄完情绪,就向上帝献上感恩,为什么?因为他把信心建立在一个事实上,就是上帝掌权!各位弟兄姐妹,就算你目前生活再糟,但有个铁一般的事实,那就是上帝一直都在,祂一直都掌权,而且当你信靠祂,你心里的力量会刚强起来。 另外,我们也看看约伯的故事(参约伯记七15-16)。我想没有人比约伯更惨,他遭遇亲人的离世、家里的产业一扫而空、身体感染病毒,一夜之间什么都没了!这些接踵而来的苦难,让约伯陷入绝望中,甚至还起了自杀的念头:(约伯)“甚至我宁肯噎死,宁肯死亡,胜似留我这一身的骨头。我厌弃性命,不愿永活。祢任凭我吧,因我的日子都是虚空。”(约伯记七15-16)当他想死的时候,上帝带领他看世界,让他领悟一个事实,那就是上帝虽然难以预测,但上帝有超越人类的智慧,一切的发生都有祂的美意。所以,后来约伯说“从前风闻有你,如今亲眼遇见你。”约伯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从苦难中,他体会到上帝随时都在。另外还有以利亚,他被耶洗别威胁,然后他就逃走,后来在罗腾树下求死,因为他感到疲惫、孤单失落。 以上所提到的人物都经历生命的最低点,然而,这些人中的每一个都得到了上帝的赐福,熬过试炼成为我们的榜样;秘诀就在于在绝望中,他们的故事连接到盼望的故事,所以仍持守对上帝和祂良善的信仰,坚持这样做下来最终被引领至丰盛的生命。 哪些人容易陷入自杀的危机? 曾经尝试轻生者 精神疾病患者 慢性疾病患者或长期感到疼痛 物质滥用,如酗酒或使用毒品 孤立自己的人士 处在社会边缘的人士,如:失去挚爱、经历创伤或暴力、被歧视的群体、独居等。 如何辨识自杀警讯? 少数有自杀意识或念头的人勇于求助于医疗,但大部分人都曾经把这意念透露给身边的人。你也许曾听到有人说类似的话:“我看不到未来!”、“活着没意思!”、“希望世界末日早日降临!”。请你不要忽视这等的谈话,你可以做更多来预防悲剧的发生。自杀行为的警讯有什么呢? 心情骤变:如郁闷、低落、异常焦虑、易怒等 强烈感受自责、孤独、无望 饮食或睡眠的转变 孤立自己 把心爱之物送走 立遗嘱 反复提到死亡或自杀 透露自杀意念和计划 你可以成为自杀防治守门人 自杀的行为大多有迹可循。首先,我们要了解对自杀的迷思。很多人认为当事者只是说说,不会真的去做。有者甚至认为他们只是引人注意,殊不知那是一种求助讯号。也有人担心谈论自杀,会引起自杀的念头。其实,当我们向旁人问及是否有自杀念头时,他们不但不会因而提高自杀风险,反之,他们可能会因为多一个尝试了解和帮助他们活下去的人,而不去进行轻生的计划。 自杀防治三部曲 1.问——主动关怀、积极聆听当你意识到某人或许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要吝啬你的关怀。你可以找个时间和安静的地方聆听他的苦楚。千万不要批判一个人轻生的念头,以免增加罪恶感;也不要否决他的情绪,认为他不可能有这念头。我们需要表示接纳,尊重他人的表达,也无需急着为对方寻找解决方案,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多听少说)。先尝试了解当事者目前的困境。对于高风险的人群,在有隐私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地询问他是否有想不开的念头和计划;你的举动可以让当事者感到被了解,你可以与他建立信任的关系,更进一步地进行关怀。 2.应——适当回应、支持陪伴你可以以同理的语言、温和关心的语气,去表达你的关心;适度地回应,让他感受你的真诚与重视。尝试了解当事者一般处理压力的方式,是否有任何亲人或朋友可提供支援。 … Read More

美安堂疫情中服事不停歇 pg.11

with No Comments

美安堂疫情中服事不停歇 教会动态 报道:黄秋芳(美里美安堂) 疫情期间,美安堂透过线上进行崇拜、团契聚会、祷告会、各类讲座、主日学课程、灵修及召开会议之余,还透过不同及可行的方式继续服事会友,关心他们的需要。 由于许多领日薪的会友(特别是原住民会友)面对断炊之苦,因此有不少会友及社会人士奉献金钱和物资予本堂所设立的食物银行,尔后本堂负责人联同牧者将物资分发给有需要的会友。截至7 月中,本堂已分发了3 次的物资,每次约分发85 份(每份约RM50)。 疫情当下,虽然不少人面对失业减薪,但会友仍然为杜当堂购买牧师屋及民丹莪开元堂建堂筹款,分别筹获RM71,250 及RM34,635;本堂亦响应年会社会关怀部事工,奉献印度救灾RM10,000。 在关心新冠肺炎隔离中心方面,执事会响应BB Love Box 的活动,赞助美里新冠肺炎隔离中心床褥PVC 套105片(共值RM9030),让医院能够容纳更多病人;本堂也赞助50 份日常用品给隔离中心的病人。 在知晓吾会会友郑小燕身在菲律宾马尼拉感染新冠肺炎的儿子蔡中山的治疗需要,本堂严生聚牧师及会友不仅关心她,为她与家人祷告,同时为蔡弟兄筹获马币一万令吉的医药费,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另外,虽然彼此间不能有实体探访,但属会委员会依旧进行线上探访,继续关心信心冷淡及久无参与聚会或崇拜的会友,让他们在疫情期间不孤单。 疫情当下,家人们能有更多时间相处,因此今年进行家庭祭坛的家庭共有70 家(华语57 家、国语13 家),可以一起学习上帝的话语,更亲近主,同时彼此代祷,互相关心,增进亲子关系。 感谢上帝,在这非常时期,美安家还能透过不同事工,继续服事弟兄姐妹与有需要的人,实在是经历上帝的恩典够我们用,一切荣耀归于祂。

如此蔗民,如此神学!pg.10-pg.11

with No Comments

如此蔗民,如此神学! MCO悦读时光 @丁华康(诗巫再恩堂) 书名:蔗民神学:平凡门徒的信仰与实践作者: 王礽福出版社:校园书房 绝望喧嚣的年代,凡夫如你我,恐惧在小信中跌倒,当嬉笑的人对信仰宣战,提出自己对疫情的看法:“叫你们的上帝阻止疫情吧!若这神迹成真,我立刻信你所信的。” 彼得行走在海面上,耶稣就在旁边看着他,当他面对惊涛骇浪,心中一慌就失去了信心,从海面上掉入水中,耶稣对他的忠告至今依旧成了每个信徒心中的烙印,鞭策我们以信心来信靠主。 信仰路上,我们因为“成功神学”大行其道,忽视了边缘人士,如平民小卒、贫困人家,而走得战战兢兢,害怕失脚坠谷,见不到曙光。因我们所见皆是神学里的典范:信心之父成了万国之父,牧羊小童战胜巨人哥利亚,还有以色列的王留下的光辉等等,这些信仰伟人的成就,凡夫无可匹比,让我们以为信仰就是一套成功神学。成功神学让平凡信徒有了压力,那究竟是一座无法攀越的巅峰,我们只能望尘兴叹;加上疫情带来的失业,无法上教会的郁闷,似乎没有尽头的黑暗岁月,许多人的信心因此陷入了低谷。 《蔗民神学》让我得到了启发和欣慰,我们的确比上不足,至少比下有余。上帝的应许仿佛昭明,蔗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信仰观,在充满怀疑和责问的信仰氛围中,纵容一下自己的微不足道,允许自己摔几次跤,因为上帝并不轻视每一个人。在疫情似乎没有出口的苦闷岁月,这一本书似乎在向平凡无奇、芥草般的小人物喊话和交心——上帝心系蔗民,我们并不孤单,也非异类,即使被看为失败者,仍是上帝眼中的宝贝。 刚刚好的上帝 诚如作者王礽福撰写《蔗民神学》(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的初衷所言:先知以利亚是万人景仰的英雄,但对我来说,上帝为自己留下的那七千人,才是我所认同以及牧养的对象。所以我要为他们,为自己写神学,思考信仰对于平凡平庸者的意义,我们又如何安身立命,实践信仰;甚至倒过来,看看蔗民信徒如何看待精英信徒。 疫情岁月,当信仰陷入失语时,本书引导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上帝的善良,即使苦难的答案难以破解。如果上帝不存在,灾难临到时,人类互助还是落井下石就会变相成为道德品味的抉择。困难当前,选择相信上帝,不会是更坏的选择。在苦难里,人人求神迹,耶稣曾经不肯答应宗教领袖的这个请求,因为神迹所带来的亢奋,不一定能转化成改变生命的信心,太多的神迹只会激发对神迹的上瘾行为。书籍中的《咖啡三一论》,让你认识一个刚刚好的上帝,祂强调平衡——慈爱刚刚好,太多就是溺爱;公义刚刚好,太多就是苛刻。 食过人间烟火的笔触,轻描淡绘平信徒的内心挣扎与呐喊,平易近人的文字,告诉我们神学可以如此“蔗民”。阅毕此书,才发现其蕴含的滋味,可以反复在脑袋里咀嚼,细细推敲时不禁会心一笑。感谢上帝,我们多嘴时,祂就沉默,在山穷水尽时,祂引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蔗民神学》安抚我在疫情岁月中处在信仰低谷里的焦虑与不安,躺卧在祂为我预备的青青草地和可安歇的水边。

病毒比人“聪明”?! pg.9

with No Comments

病毒比人“聪明”?! 时事回应 @晖(诗巫卫斯理华语堂) 新冠病毒疾病爆发至今将近一年又半载时间,人类对横行霸道的病毒虽不至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但对病毒的认识仍然严重不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预见,世人距离战胜新冠病毒疫情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况且充满变数。   更令人忧心忡忡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时地球村四处却冒出了各种变异的毒株,使人类在抗击新冠病毒疾病艰难的征途上,又添加了不确定性的因素,面对新的阻力,穷于应付。何日能拨开云雾见青天,恐怕无人有确切的答案。   即使病毒是人类肉眼所看不见,而且也无法单独生存的微生物,却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给全人类制造天大的麻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到病毒比人聪明?!   不错,在受造界,人为万物之灵,因为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和样式所造的,也被赋予管理大地的职分。然而,人毕竟是受造物,无论是知识和智慧都是有限的。像其他生物,人也受到自然的规律所约束,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生老病死。   其实,人不仅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连对本身的最切身问题——生老病死尚且无法掌控,怎能夸口说人定胜天呢?从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抗争史,不难看见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至目前为止只能说是不分轩轾。   病毒的存在由来已久,何以此番一发不可收拾,使天下苍生陷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道问题还有待于大家一起来解答。这是否与人类的悖逆有关?人类曾否从历史中学到任何的教训?人类惟有顺应自然的规律(Laws of Nature),而不是反其道而行,才有可能找到出路。科学可以为发掘自然的规律提供宝贵的线索,而科学家与医学专家所提供的防疫标准作业程序即是一例。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各种疾病,包括与各种病毒搏斗的历史,如今方兴未艾。在这一场无硝烟的战役,人类何时能走出困局,在在考验人类的集体聪明与智慧是否比病毒更胜一筹?这当然包括自律的行为、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精神、保护其他物种和受造界的意识、顺从自然的规律的心态、敬畏大自然与服膺自然法(Natural Law)及对其背后的创造主的单纯信心。

圣灵与基督工作紧密联系 pg.8-pg.9

with No Comments

圣灵与基督工作紧密联系 MCO悦读时光 @俞忠杰(加帛卫理公会福音堂) 书名:《圣灵论》作者:辛克莱·傅格森(Sinclair B. Ferguson)出版社:圣约出版社有限公司 我非常喜欢作者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在如今“提倡”灵恩运动、圣灵感动、经验主义等的时代,我们极需这样的好书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圣灵的位格与工作。 虽然比起John Owen大师的“圣灵论”,这本书也许看起来好像简易许多,但相信我,里面的内容非常扎实且丰富。我甚至愿意说,这本书颠覆、校准以及很大的程度上帮助我认识圣灵。 傅格森首先讲述了圣灵的位格,让我们清楚认识圣灵是三一神中其中一个位格,圣灵是神。他在其中特别纠正了许多异端和信徒常有的错误迷思,那就是把圣灵看成只是上帝的能力,类似一种属性,而不是有位格的神。 圣灵的工作 接着,作者便开始谈及圣灵的工作。今日的信徒常常在提及圣灵的工作时,会很倾向地集中在讨论属灵恩赐(特别是超自然的工作,如方言、医治等)。然而,作者则是将圣灵的工作与耶稣基督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认为圣灵主要的工作就是见证与荣耀基督,因为耶稣说:“圣灵来了,是要为我见证”(约十五26),“是要来荣耀我的”。(约十六14) 我在这里举出一个作者所引用的经文与作者所做的论述。罗马书八9-11的经文中,我们可以看见保罗在9节里称圣灵(神的灵)为基督的圣灵(英文直译“Spirit of Christ”),同时指出若没有圣灵(作为基督的灵)的内住,我们就不属于基督。而在第10节,保罗甚至直接把上面第9节里所提到圣灵的内住,直接说成是基督耶稣的内住在我们的心里。 作者特别解释,并不是保罗分不清基督与圣灵,保罗十分清楚基督耶稣钉十字架,从死里复活,如今高升坐在父的右边。他当然也明白如今住在我们心里的是圣灵,因基督说祂回天上要赐下圣灵保惠师。保罗其实是在表达圣灵的工作与基督的工作之间是有多么地亲密;甚至保罗说出,主耶稣就是圣灵(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三17)。 认识与经历耶稣 我的理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圣灵作为三一神中的其中一位格,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工作——非致使我们去追求类似说方言、医治、赶鬼等跟圣灵所赐的属灵恩赐/特殊能力相关的经历;而更重要的是,圣灵作为“基督的灵”(Spirit of Chirst)在每一位信徒生命里工作时,乃是使人更加认识与经历耶稣基督与祂的救恩工作。这正好符合了耶稣所说的,圣灵来就是要见证和荣耀祂。 作者也简略地指出旧约中圣灵工作的方式及在新约时工作的差别,同时解释耶稣为什么说“我去是要叫圣灵保惠师来”;圣灵其实在旧约时就来了,那耶稣这么说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里卖个关子,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阅读) 当然,作者也提到我们要如何正确看待“今日的五旬节”,比如说方言、预言、先知、使徒等的恩赐等等。稍微一提,作者使用“今日的五旬节”这个词汇是指因为现今许多灵恩运动中兴起的教会,宣称今日有《使徒行传》里五旬节的重现;因此作者称这些灵恩运动所宣称的“五旬节重现”为“今日的五旬节”。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们更了解三位一体的圣灵,值得我们好好阅读!此书让我获益的就是不会因自己生命里缺乏特殊的属灵恩赐与经历而怀疑自己的救恩。相反的,我很确信圣灵已经在我生命里工作,而祂最奇妙的工作,就是使我认识了耶稣基督,且使我信靠了主耶稣基督。这当然也是圣灵在每一位信徒里工作的凭据!

基督教书店的未来 pg.4-pg.7

with No Comments

基督教书店的未来 新马港台书局现状 特稿@包承昌( 诗巫卫理福音书局经理) 按英国已故钟马田牧师所说,信徒的神学概念决定了他是否是一位阅读人。 在2010 年代,新加坡出现书店结业潮,最少有7 间大型书店纷纷退出市场。12020年3月,在香港营业40年的大众书局(Popular)共16 间分行结结束营业。2 其他结业的还有SWINDON BOOKSTORE 与香港大学书店等。 台湾诚品书店在2020 年上半年关了6 间分行。另外一家专卖简体书的书店若水堂在台湾开了18 年亏了16 年,于2020 年9 月关了台北与高雄店。普遍上,书店因疫情成本上升,业绩低落而面对前所未见的入不敷出的困境。 根据台湾校园书房出版社海外业务经理王信程弟兄分析,自从去年疫情爆发到今,台湾各基督教实体书店的业绩下跌了40% 左右。虽然因为疫情,顾客们关顾了网络书店促使网店营业额上升,但升幅远不及疫情前的门市营业额。 至于基督教出版社,王经理指出各出版社的书因为突发的疫情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往日通过实体书展推荐书籍的活动被迫停办,因此少了新书亮相的重要机会。整体上台湾出版社的营销成长大约是负30%。 马来西亚基督教书店的2020 年营业情况却令人感到意外。根据马来西亚基督教书店之台湾与香港书的入口量,2020 年的疫情似乎没有置书店于大困境。但到了2021 年第一季,各基督教书店渐渐露出疲态。美里有一间开了很多年、位于著名购物中心的书店于2021 年年初宣告结业。按2021 年4 月的台湾基督教书集运量,马来西亚基督教书店明显减少添货,可见各书店认为未来需求量不多,大家步步为营,小心布局。 阅读风气与牧者的角色 各书店目前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开始透过手机浏览阅读更多种类与更及时的知识,大量减少了购书的欲望。对于这阅读低落的趋势,教会能做什么?按英国已故钟马田牧师(Martyn Lloyds-Jones)所说,信徒的神学概念决定了他是否是一位阅读人。 钟马田牧师在讲台为听道者制造了读圣经或属灵书籍的需要。他甚至创办了基督教书籍图书馆。他让人发现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缺乏的,在圣灵光照之下看到自己被罪恶捆绑着的丑陋。听道者明白信心软弱会带来过失, 甚至引起祸患,于是就认真装备自己。从Westminster Chapel在钟马田牧师30年牧会之下带来的进步,他所培养出来的阅读需求对教会的量与质的成长,证明鼓励阅读可以改变基督徒的委身心志。3 其实卫斯理约翰在亚得门街的信心更新,内心火热起来,是因为参加了一个祷告聚会,又听到人阅读马丁路德的罗马书注释序言。经常呼吁祷告与阅读圣经的应用与实践,是我们会友比较需要听到的。 我们的会祖卫斯理约翰在一生中花了很多时间阅读,而且不止读关于基督教的书,也广泛读文学作品。“他自1725年开始,便记录自己所读过的书籍,有超过1400个不同的作者,书目近3000种,从单本小册子至12卷的套装书,此中有许多皮革精装书,如讲章、历史、地理、探险和游记。” 4“如果有人想研究‘卫斯理精神’的神学,他首先必须学习或喜欢阅读,强记和思考我们人类文化的遗产,以及今天日新月异的新事物和新思维。他还要像卫斯理一样,拥有一个敏而好学、如饥如渴的头脑。”5 当然我们可以说那些年代没有像今天的媒体科技的引诱,所以他们可以用很多时间安静阅读。但是与其降服于现代媒体的渗透,我们不如想办法提高一点阅读风气,至少在基督徒之间更该如此行。 很多需求不是人自己会发现,而是通过人的解说,比如为什么要打covid19 … Read More

从小培养的习惯 pg.3

with No Comments

从小培养的习惯 抓鼠有感 文/翁震凌 前些日子,有机会在线上与某堂会团契弟兄姐妹分享年会文字事业部事工。交流过程中,一位成团弟兄的提问引发我再次思索: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阅读得少,是不是因为与频繁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打电动、观看影音视频、浏览网站、在社交平台“流连忘返”……有关。 说实话,每个人毕竟一天只有24 小时,除去那些工作/ 上课、睡眠、洗漱用餐等等所需的时间,剩下来的闲暇时间并不多。如果这“不多的时间”通通都耗在打电动、看影音、逛网站、刷脸书……,当然不太可能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留给阅读,所以肯定对青少年阅读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如果换个角度想想,这却也未必是青少年阅读率低下的必然因素。 怎么说呢?试想想,如果一个人不上网,不看剧,不打电动,不玩手机……就一定会把那闲暇时间拿来阅读吗?!那倒也未必,因他可能把时间花在与友人喝茶、或打球,或烹饪,或埋首园艺(这当然也是良好的兴趣)…… 因此,我觉得孩子不喜阅读的关键未必是在3C 产品的诱惑,而是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与兴趣。所以,身为父母若是期待孩子能在阅读上能多费点心思,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培养阅读的习惯。当孩子自小有了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即使长大后有各式各样精彩的“休闲活动”吸引着他,却没那么容易动摇已成为“习惯”的阅读(就和我们洗漱一样自然)。 那位弟兄问我:父母要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坦白说,我觉得方法有很多(上网Google 就可以找到各种撇步),但最为关键的始终是父母的榜样与陪伴。想想,父母要求孩子多阅读,自己却不阅读、频频刷手机,这能有说服力吗? 那有没有不阅读的父母,却有爱阅读的孩子呢?当然还是有的,就拿上一代的父母来说,他们因大环境的缘故未必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当然也未必能在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上多尽心力。但新一代的青少年却不同,这一代的父母绝大多数有一定的教育程度,而且相比于过去的年代,现今世代形形色色的“活动”比起阅读来说,更具吸引力与魅惑。所以,父母需得花多点心思,从小为孩子营造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他们一生受益无穷的习惯。这期的《卫理报》有两大主题——前者是与阅读相关,后者是与信仰传承有关;我因此在想,在家庭祭坛(或家庭时光)中是否也可考虑将阅读属灵书籍作为内容之一呢?!

Internet Dating Tips For Males

with No Comments

When you’re on line, there are many internet dating tips for men. Being honest will attract like-minded people. Whilst it can be attractive to share personal information about yourself, it is advisable to hold back until you have attained the … Read More

1 67 68 69 70 71 72 73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