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日程:余下的光阴

with No Comments

文/William Avery Pike, Jr.(美国Virginia)七月7日(日) 读经:以弗所书五15-17经文:求祢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九十12) 我年轻时总觉得夏季是延绵无尽,可是当我到了六十五岁,事情就不再一样了。每次我到健身室去踏健身单车时,特别留意到时间如何消逝。单车上的显示器给我们不同的讯息,然而我会集中留意两项:已过的时间和余下的时间。今天以弗所书的经文提醒我要活得有智慧,“要把握时机”(弗五16)。当我想到人生中已过的日子,就知道自己没有活得很有智慧,或许这就是原因,令我希望把生命余下的时间,集中去完成上帝要我在将来去做的事情上。我怎样能做得到?首先,我必须完全理解到,短暂的人生中时间转瞬即逝。上帝会给我机会,但要是我找藉口,那么,就会错失了帮助有需要的人的机会。时间无多,从现在开始,我不再犹豫,定意听从上帝,竭力作工。 祷告: 天父,帮助我们有智慧运用时间去作祢的善工。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今日默想:我要充份运用上帝已赐给我的时间代祷:退休人士

抓鼠有感:放弃有时也是舍己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中国有位老伯叫夏伯渝,在2018年时,以69岁高龄登顶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又称“圣母峰”),这是他第五次挑战“珠峰”攻顶;而他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年龄,乃在于身体的残缺。 夏伯渝曾是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员。1974年,他首次挑战攀登圣母峰,但因各样因素无法攀顶;在全员撤退下山时,有队友遗失了睡袋,他将睡袋借给队友,不想自己双脚竟被严重冻伤,最后不得不截肢。 顶峰离我不远了 夏老的登山梦并未就此止步,后来他装上义肢,再次站起来,并努力刻苦增强体能训练。1996年,他被诊出患上淋巴癌;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拦阻他朝着梦想前进。在击败病魔后,他继续坚持锻鍊,就盼着有一天能圆梦。 终于,在2014年,年逾花甲的夏老再次挑战珠峰;好不容易的重新逐梦,却遭遇了一次最严重的山难(16名雪巴人[雪巴人因常年生活在高山,是天生的登山向导]因此丧命)。然而,他并不气馁,在翌年(2015年)第三次挑战珠峰;然而,这次又遇上了尼泊尔8.1级大地震,不得不仓促撤离。 一心抱着“势必登顶,永不放弃”的精神,夏老在2016年第四次挑战珠峰攻顶。这次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离顶峰不到100米的地方,或许,这次终能圆梦了。但此时却骤起了暴风雪,十分危险,他苦苦挣扎,心思激烈交战:顶峰离我不远了,上去就到了……可是,我不是孤身一人啊! 夏老形容,当时他回头一看,有五个雪巴向导都盯着他,这些都只是廿来岁的小伙子们。为了这群年轻的生命,他最终选择下撤,放弃了坚持近四十年且近在咫尺的登顶之梦。他在中国一档节目中坦言:“有时候做出放弃的决定的时候,比登山还要困难。” 比“坚持”更重要的 其实,放弃自己的权利,也是一种舍己,就像夏老花钱雇了这群向导,他有权利要求他们随他攻顶;但他看重这些人的生命更甚于自己的梦想与荣誉。 这让我想到耶稣的“舍己”,祂本有神的形象,却为我们虚己,甚至卑微地死在十架上。(腓二6-8)还记得祂在被抓时对祂的门徒说:“……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太廿六53) 耶稣是神,祂若要安全离开或从十架上下来,甚至灭尽所有的仇敌,一显神威根本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但祂深知自己的使命,在那一刻毅然“放弃”祂那无比荣耀的身份与能力。 所以,有时候我们选择“放弃权利”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我们愿意为了别人的益处而作出的牺牲。

全砂阅读巡回讲座 入场免费 欢迎出席

with No Comments

主题:我的阅读、思考、写作历程 讲员:李鸿志牧师(台湾浸信会神学院毕业,曾在木栅浸信会牧会,现为文字牧师,着《五年圣经灵修之第一年》、《五年读完一遍圣经中英笔记》等十余本书。) 主办: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 协办:诗巫福音书局(全砂)、古晋三一书坊(古晋) 古晋 日期:2019年11月2日(六) 时间:7:30pm(入场免费) 地点:古晋三一堂副堂 美里 日期:2019年11月4日(一) 时间:7pm(入场免费) 地点:美里怀恩堂 民都鲁 日期:2019年11月5日(二) 时间:7pm(入场免费) 地点:民都鲁恩光堂 泗里街 日期:2019年11月6日(三) 时间:7pm(入场免费) 地点:泗里街万福达德堂

锡安堂青团40周年感恩会 “我永远相信”上帝

with No Comments

诗巫拉让花园卫理锡安堂青年团契成立40周年,感恩会定下主题“我永远相信”,提醒弟兄姐妹坚持信仰,永远相信上帝。 感恩会于6月15日晚在锡安堂圣堂举行,除了邀请历任指导、契友回归同沐主恩,更特别安排了少年人参与服事,共同庆祝又学习。 当晚的讲员特别邀请了前任指导黄家源牧师,他提醒弟兄姐妹当要坚持相信耶稣是上帝、圣经是绝对的权威,更重要的是,上帝爱我们。 黄牧师在开场时,向弟兄姐妹们透露了一个震撼的数字,即我国每年因为婚姻而归化I教的华人超过2千,而他们大部份原是基督徒。“由此可见,青年人很容易因为爱情而放弃自己的信仰,你们呢?” “40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锡安堂青年团契能够坚持走到今天并不容易;但有什么是值得我们一如既往地坚持呢?” 黄牧师认为,身为基督徒的我们首要坚持的,就是要永远相信:耶稣是神,是最初亦是最终的神,更是赦罪医治人的,是安息日的主。 再来就是圣经,黄牧师说,圣经是上帝的话,是信仰至高的权威,是管理学权威也是伦理学权威,更是所涉及学习的权威。 最后,我们也要学像约伯一般,永远相信上帝是爱我们的,祂永远不会离弃我们。(韵琴)

2019年砂拉越巧固球公开赛 12支队伍参赛切磋交流

with No Comments

2019年砂拉越巧固球公开赛6月6日至8日,一连三天顺利举行,12支球队切磋交流,双方均获益良多。 砂拉越巧固球协会主席刘育添在6月6日开幕礼时透露,巧固球不仅是球类运动,在锻炼身体之余,也有助塑造坚韧与顺服的品格。这些优良的品格,对青少年们往后的生活皆有很大的助益。 全砂目前有两百多名巧固球球手,冀望通过各种管道和平台的推广,能吸引更多人参加这球类运动,成为巧固球的爱好者盼更多学校推广。 “我希望将来有更多学校能加入巧固球的行列,让球手们通过比赛与其他队伍球员相互切磋,提升球艺及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卫理青少年中心进行的2019年砂拉越巧固球公开赛分为12 岁以下、18岁以下及公开组,共获得12支队伍参与,其中一支来自古晋。 经过3天的比赛之后,卫理青少年中心B队(敦化小学)、卫理青少年中心C队(黄乃裳中学)及毕理学院分别夺下12岁以下、18岁以下及公开组冠军奖。(韵琴) 以下为砂拉越巧固球公开赛荣誉榜: (一)12岁以下组 冠军:卫理青少年中心B队(敦化小学) 亚军:卫理青少年中心A队 季军:卫理青少年中心C队 (二)18岁以下组 冠军:卫理青少年中心C队(黄乃裳中学) 亚军:卫理青少年中心A队 季军:古晋男少年军第8分队 殿军:卫理青少年中心B队 第5名:卫理青少年中心D队(黄乃裳中学) (三)公开组 冠军:卫理毕理学院 亚军:卫理青少年中心B队 季军:卫理青少年中心A队 殿军:ITCHOUK

福儿院幼儿园健康知识分享会 平衡饮食摄取足够维生素

with No Comments

毕理学院学前教育课程“幼儿健康和安全 II”的学生为了实践所学,于2019年6月14日(星期五)与卫理福儿院幼儿园一起举办健康知识分享会,特邀请刘晶晶营养师来与家长及孩子分享维生素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也设有体验食物站让孩子去了解食物中的维生素。这分享会目的是为了鼓励家长和孩子们每天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要有平衡的饮食习惯,不应该挑食,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音乐布道会诗班献唱 上帝的心意最美好

with No Comments

训练会的高潮来到了音乐布道会。6月8号晚上的音乐布道会,有整个美里教区组成的大诗班(约66人)和“信心音乐事工”的乐队配搭,出席的会众约有220人。 当天晚上,诗班首先献唱诗篇一百零三篇,然后带领会众唱一系列的歌,场面十分壮观。郑浩贤牧师则是引以马可福音四35-41为信息,他说到,但风暴来临时,门徒们害怕,于是叫醒沉睡的耶稣;但是耶稣停止风浪过后,门徒们却依然大大的惧怕(马可福音三41)。因为门徒可能会觉得,既然你可以平静风和浪,为什么又要我经历这些风浪呢? 郑牧师勉励所有会众,风浪是每个信徒都会面对的,重要的是上帝会亲自带领我们度过这些风浪。他分享道,他的儿子住在纽约,回波士顿休息后,预备再回去纽约;可就在出发之前,他对父亲说:“眼睛有一点模糊”。于是牧师赶快用仅有的时间带他检查眼睛,愿以为只要配副眼镜就没事。结果,这个眼科医生神色凝重地告诉他:“你儿子的眼压很高,很可能会在24小时之内失明”。当下牧师觉得很震撼,无法接受这么大的“风浪”;感谢神,幸好眼科医生介绍他赶紧去买某款眼药水。不想,整个波士顿只剩下一瓶这款眼药水,而且恰巧在他家附近的药店。所以,郑牧师很快就买到了这瓶降眼压的眼药水。 事后,郑牧师回想起来是无限感恩:感恩,因为儿子是在回纽约前发生这样的事,如果他回到纽约,察觉视力有点模糊,可能也会不以为然,或不做任何检查。可见,上帝的心意最美好。 证道后,郑牧师也呼召人来跟随耶稣,有一位男士决志信主,另有有多位基督徒决心委身事奉。(陈其灵、邱玮玉、吴玲妃)

美里“领诗团队培训营” 郑浩贤:音乐感动人,神的话改变人

with No Comments

由年会崇拜与音乐部及年会青团联办的“领诗团队培训营”顺利于2019年6月8日在美里进行。负责主讲的团队——新心音乐事工一共派来了10位同工,分别负责证道、及教导乐器伴奏和演奏。 营会的开始是由郑浩贤牧师来宣讲专题一“个人敬拜的操练”。郑牧师以约翰福音四19-24来告诫所有的领唱服事者,敬拜没有一定的形式,敬拜的音乐也没有对错,但是一定要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这里的“诚实”原文指的是真理,所以在唱歌时,我们不只是一味感性地抒发情感,也应该留意歌词,看看上帝要跟我们说什么。 郑牧师表示,带领别人敬拜的人,一定要懂得和上帝独处,有敬拜的生活。他分享说,有一次当他唱到一句歌词“主,我爱你”,圣灵却责备他,因他和妻子吵架还未和好,当下觉得自己唱不出真诚的“主,我爱你”,只能以更大的声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愧疚。之后,他回家马上向妻子道歉和好,才能真正地唱出“主,我爱你”。因此,郑牧师认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从音乐中领受,又怎样能带领会众领受上帝的话呢? 音乐敬拜与证道主题相关 营会的工作坊分为三,其中一个是“主领敬拜培训”,由郑浩贤牧师负责。主领敬拜培训工作坊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工作坊(一)在当天早上进行,工作坊(二)则在下午进行。此工作坊是由培训营主领郑浩贤牧师负责教导,内容包括:如何编排音乐敬拜的流程(内功)和主领敬拜者的角色(外功)。 郑牧师指出,音乐敬拜的主题应该与牧师证道的主题有关连,因此主领者须与牧师讨论,运用那些强化敬拜主题的歌来带领会众进入真理。郑牧师也在当中教导如何选择曲目,在编排诗歌流程时需要注意的四个原则、如何设定排练表、排练时间的长度等。 在工作坊(一),郑牧师不单作教导,同时提供参与者作业,根据所定的讲道大纲,要求参与者设计一个敬拜流程。这个作业加深参与者对编排流程的影响和实际地学习到如何按教导来实践所学习到的功课。不单如此,每次在他教完一个分题后,他都会给予参与者发问的时间,确保参与者明白所学习的。 在工作坊(二)中,郑牧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主领敬拜者和牧师讲道,哪一个角色是最困难的?”借此发问让参与者不单有思考的空间,也能同时加深参与者对工作坊内容的印象,从中有更好的学习。郑牧师强调作为一个主领敬拜者不单是领导者,也是一个敬拜者。在这个环节,郑牧师提到从旧约中的主领敬拜者和新约的主领敬拜者来看今天的主领敬拜者的角色并确定敬拜的异象,好使主领者的敬拜不是表演,而是以上帝为中心的敬拜,鼓励会众全人的投入与参与,结合上帝的话语和音乐的能力,带来生命的改变。 透过工作坊(二),郑牧师提出几个阻碍会众投入敬拜的原因,让参与者学习到对大部分会众对敬拜的观念和个人的态度,从而提醒主领敬拜者应该与会众一起成长,不忘为会众祷告,要爱他们,牧养他们以及分享敬拜的异象。郑牧师强调 “音乐感动人,神的话则改变人”。 在这结束前,郑牧师以“贵重的爱”(可十四1-9)短讲鼓励参与者把握机会,藉着服事向主表达对上帝的爱。 司琴必须稳住速度 除了主领敬拜培训,还有由余远淳博士带领教导的“敬拜钢琴手”的课程。余博士强调,在每个星期日的崇拜,司琴在序乐所弹奏的诗歌必须加以注意,以让会众能安静、静默在上帝面前。当司会或主席在祷告时,司琴不要弹奏主旋律,这样会影响会众不能专注祷告,而会被美妙的音乐所吸引。会众唱诗时,司琴最好用旋律来弹奏。 司琴牵涉的的三个音乐元素是:旋律、和声和节奏。旋律强调内容,和声强调气氛,节奏强调带动的拍子。在弹奏拍子越快、动感越强的诗歌时,司琴必须稳住诗歌的速度,而不是越弹越快。司琴也需要看得懂各种和弦的缩写,并且懂得弹奏。 整个团队一种乐器主导 第三个工作坊,就是团队的节奏部,讲解关于吉他、电子吉他、鼓、贝斯的基本功能,和彼此之间的配搭。鼓是整个团队的节奏关键,鼓的节奏一旦慢了,整个团队就会快不起来,所以领唱和鼓手必须有很好的默契。鼓手被鼓励在练习之前先写出自己的节奏,这样不至于在练习的时候一直更换pattern,而导致其他人很难配合鼓手。鼓手可以以简单的B来代表Bass Drum(低音鼓);S代表Snare Drum(小鼓),H代表Hi Hat(腳踏鈸),C代表Cymbals(鈸)。 鼓手在fill in 的时候,可以使用Tom-toms(汤汤鼓),但不宜多用,因为汤汤鼓用多了就会很吵杂。团队配合的时候,贝司手的节奏应该跟着鼓的Bass Drum的低音节奏,而吉他应该跟着Snare Drum的节奏。如果鼓手多使用Hi Hat,那么吉他手应该多使用tenor(高音)的琴弦来弹奏。这样的搭配方式会使整个团队的合声听起来更和谐。鼓手可以使用一种pattern,在副歌的时候更换一种pattern,但两种pattern不应该相差太远;那么其他乐器也可以跟得上转换pattern。 关于吉他,比较常用的技巧就是strumming和plucking。有时候主领会要求吉他来主导整个乐队,这个时候吉他手就要多用plucking来弹奏出主旋律。但是如果主领要求钢琴主导整个个乐队,那么吉他手就应该收敛,多用strumming来配合鼓手的snare drum, 免得和钢琴重复一样的功能。整个团队,有一种乐器主导就已经足够了。 工作坊的学员在工作坊中提出一个问题:鼓手如何在领唱半中间加入而不会突兀?讲员孙传道的回答是,首先要了解整首歌的流程,比如它的副歌在哪里,还有就是声量要调整;如果是慢歌,可以用acoustic的技巧。 为各个乐器定位 在午餐之后,团队的节奏部和钢琴手就联合一起上课。在这堂课中,余远淳博士正式验收学员们的理解,分别用三首歌:《我的神,我的父,我的磐石》、《荣耀归于真神》、《我们的神》请学员上台临时组队搭配,然后再调整以及磨合整个团队。 音乐的基础元素包括:旋律、合声和节奏。鼓手主要负责节奏,不能负责旋律;贝斯负责合声和节奏;电子吉他负责合声和节奏;惟有钢琴和吉他能够同时掌握节奏、旋律和合声。所以这两者比较适合作为主导乐队的乐器。钢琴的音域又比吉他来的广,所以钢琴比较常主导整个乐队。 整个团队要达成和谐,有三大要素: 1.为各个乐器定位。配合的乐器,不要超过主导的乐器,也需要在该安静的时候安静,并不是弹得越多就越好。在编曲的时候,也应该由不同乐器来建立不同的层次,而不是每一首歌每一遍都使用一样的乐器。 2.决定节奏的样式。余永淳博士老师每一次在指导团队的时候,他都会先问鼓手:“你决定要用什么节奏pattern?”然后再让其他乐器配合鼓手。在他指导之下,团队总是会达到更和谐的合声、整齐的节奏。 3.学习聆听。团队之间应该注意,不要批评论断,在提出负面意见先提出正面的赞赏;彼此之间也要尝试互相明白、采用其他组员的建议。(陈其灵、邱玮玉、吴玲妃)

沙巴首办灾难回应培训课程 永不没落的事业

with No Comments

沙巴卫理公会社会关怀部成功举办首届“救援赈灾——灾难回应培训课程” 沙巴卫理公会华人年议会社会关怀部于6月3日至7日,在假亚庇卫理公会颂恩堂举办第一届“救援赈灾——灾难回应培训课程”,共有28位来自教会和社会的人士报名参与,并在卫理公会许光福会长祝福中掀开序幕。 此次培训课程主要培训师是拥有丰富灾难救援经验的张志建老师。他出身于霹雳州,2010 年,上帝奇妙地呼召他参与灾难回应组织“CREST慨施”(Crisis Relief Services and Training)灾难培训。在同一年,他以志工的身份回应了多次菲律宾风灾的救援工作。过去的六年里,他与CREST 团队在日本、巴基斯坦、菲律宾、尼泊尔、缅甸、中国和马来西亚,多次参与救灾与培训工作。2011 年,他正式加入CREST 担任物流部主任,2014年委任为董事,2016年6月1日委任为CREST执行董事。2012年,他与CREST 正式加入“IDRN”(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spond Network,简称“IDRN”),2013年成为了IDRN培训师。 张志建老师在此次培训会中特别强调,灾难回应和救援是一项永不会没落的事业,因为这世界的天灾人祸都不断在加剧,所以需要更多人被培训,学习如何应对灾难的发生,甚至成为灾难救援的志愿者。然而,张老师也强调,一般人谈到灾难救援,有90巴仙的人只看见“灾后72小时”的紧急救援,可只有10巴仙的人注重72小时后的重建和修复。因此,这次培训会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如何在灾难发生72小时后的评估、救援、重建和修复等。 一连5天的课程,目的是装备个人如何应对灾难及在灾难中求生存,内容包括首三天的“社区灾前预备”(IDRN1100)和“社区灾难应对”(IDRN1300)的培训课程。后面两天的“野外生存与搜索救援训练”(IDRN1200)则是在担波罗里的Shittim Camp进行。直到一提的是,此次的课程共有24位参加者通过了IDRN认证考试,并获得IDRN徽章,这无疑为灾难救援工作增添了一批生力军!(邓福祥) 心得回响: 从心出发,整装待发 这五天的灾难回应培训课程,让我接受了一次有系统性的备灾和应灾的理念,以及掌握了许多灾难实际应变的方法,可谓受益良多。每一次聆听老师们的经历,让我耳目一新,心生敬仰,也让我经历了一次思维的洗礼,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动。此外,每一次的模拟训练,让我犹如身历其境,感受更深刻,学习更真实。 课程时间虽紧凑,但好不容易毕业了;只是,在这领域真正委身的志愿者有多少人呢?祈求圣灵感动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抱着“从心出发,整装待发”的使命,勇敢的走出去。正如圣经所说的:“我感谢那给我力量的,我们主基督耶稣,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提摩太前书以12)(黄珮凤,颂恩堂) 继续学习,继续成长 很高兴看到这次沙巴培训有很多年轻人参与。不管年轻或年长,大家积极参与课室和户外的每个项目,深受鼓励。年龄实在不是问题,腓立比书四13说:“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其实,我是几年前才开始参与灾难响应服事;今年虽然51岁了,还在继续学习,继续成长,由衷感谢主的恩待。(Tracy, CREST培训师之一) 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过去,对我而言,“备灾”就是:当火灾发生时,我该如何逃生,或当水灾发生时,我该马上采取什么行动;而“救灾”就如电视新闻上所见的,灾难发生后,在紧急时间内,要将幸存者救出来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医疗,以及一些在灾区的灾后清理等等。没错,我对“救灾”的认知就仅此而已(我相信这也是许多人对备灾和救灾的理解)。 然而,在这一次的培训课程中,讲师们清楚地讲解了救灾团队的工作范围及责任,因此更新了我对 “备灾”和“救灾”的认识。原来,救灾还包括了灾后对灾难发生的评估、救援、修复、重建、如何降低风险,以及如何为下次的灾害预备等。这一切都是我未曾想过的救灾过程。 此外,讲师们也分享了许多他们在灾区的经历,使我获益不少。他们的付出,是超乎我所想象的,就如一位讲师所说的:“救灾,就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感谢上帝,因祂让我透过这一次的培训看见了一群在镜头后及灾后默默付出的英雄们;谢谢你们爱心的付出!(雪冰,纳闽鸿恩堂) 预备自己,随时候命 一开始听到“赈灾救援培训”时,是在今年初于民都鲁举行的那一次。听到这课程时,我真是无比兴奋,因为一直对社区服务和关爱行动有负担,可却深深知道自己在这一块领域的装备是不足的。当我得知民都鲁的培训时间后,瞬间跌入谷底,因为那时候我有国外的研究培训,感觉会和这救援培训擦肩而过,心里很是遗憾。当时只有祷告上帝,如果是祂把这负担和使命赐予我,愿上帝成就。 奇妙的是,当我从外国回到马来西亚后,在一次参加主日崇拜翻阅秩序单时,竟然看到赈灾救援的培训会在亚庇举办,我告诉自己:这一次不可再错过了!我立即报名,参与培训,得到装备,也希望能够委身其中。 参加这个培训最大的得着莫过于看到社区的需要。不仅仅是救援前72个小时的工作,更是在灾后跟进和修复的评估。透过这个课程,特别是讲师的经历激励了我,并看到自己技能上的不足,自我警惕,这单单带着满腔热血是不够的,更要时时预备自己,随时候命! 我想,灾难的发生和祸害只会逐渐增加,救援的工作也会越来越需要。我虽不晓得几时才算预备好,不过我知道:要行动,就是现在!(周丽云,亚庇神恩堂) 未雨绸缪是不会错的 我在这课程真的受益不少,我从过去就一直认为:学习及懂得如何应付突发事件是很重要的。我本身是一位医师,身为医师的责任就是要懂得如何救人;但事实上,医生救人的前提都是在医疗设备充足的情况底下,当医疗设备不足时,很多医生其实是茫然无助的。 2007年,我在中国黑龙江读书,那时还是个研究生的我,曾有一次(也是第一次)亲身经历一场雪灾。我和我的老师是以医疗队的身份轮流南下救灾,当时因为有军队的协助所以很简单很顺利,只有短短两个星期的时间。其实,当时我们根本不知道整个灾情实际上是怎么回事,一直到回来后看电视才知道原来是那么严重,影响范围那么大(几乎是整个南部都受影响)。在这课程中,张志建老师说的前72小时的急救,其实如果是我们个人,恐怕连1%都做不到。 几年前,亚庇这里发生地震时,我还记得那天早上6点40分,我是从床上被震到地下。我跳起来,正在想是不是地震的时候,接下来就是在1分钟内所有的电话群组(group … Read More

1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