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卫斯理与加尔文主义 卫斯理神学乃通往 基督教丰富传统的窗户

with No Comments

新加坡三一神学院启承信徒教育中心主任何威达牧师受邀主讲第三讲“卫斯理与加尔文主义”,从四部分──点题(题目本身性质)、拒绝(为何约翰卫斯理拒绝加尔文主义)、解难(约翰如何解决其拒绝之后而衍生的难题)、反思──来处理此课题。 何牧师指出,16世纪的加尔文与17世纪的加尔文主义之间有某些断层与延续需要厘清。加尔文在其1559年版的《基督教要义》中,从牧养角度引介预定论;他将预定论放在全书四卷中的第三卷,在谈论圣灵论将结束之际,突然引介预定论,是为了要解释为何有些人会离弃信仰(因为信徒也担心自己是否有一天也会离弃信仰)。加尔文解释这类领受其实是短暂的信,而不是得救的信,所以最终会离弃信仰;信徒既是上帝选民,领受的必然是“得救的信”而非短暂的信,上帝会保守坚固其信仰到底。因此,加尔文引用预定论时是希望能帮助那些忧虑自己有天可能会离弃信仰的信徒,告诉他们:上帝拣选你,必然给你得救的信,不会半途而废,定会完成信仰。这也是加尔文引用预定论时的目标。他希望选民有“一次相信,永远得救”的确据,好得着安慰。 到了17世纪,加尔文主义渐渐形成(认定自己乃是忠于加尔文),然而不是从牧养角度来定位“预定论”,而是将“预定论”置于上帝观中──绝对自主的上帝在永恒中作了一项完全不由人决定的决定,是上帝主权的彰显,其结果是祂在永恆中拣选一些人得救(成为选民)。卫斯理常在他的文章中称这些加尔文主义者为“预定论派”,原因是他们的焦点在于上帝在永恆中的决定是与预定分不开的。如果可清楚分辨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延续,或许较易于点题。 约翰卫斯理所遇到多是高派加尔文主义者,而我们所熟悉的“五点加尔文主义”在当时已渐有雏形。即使如此,有学者还是建议我们不要将加尔文与加尔文主义混淆。根据何牧师的观察,约翰卫斯理也懂加尔文,或许他也会反对加尔文所提的预定论,但处理方式会不太一样。 如上所述,加尔文是从牧养角度引介预定论,但对约翰卫斯理而言,即使加尔文主义有不同版本,但最终的结果都一样──上帝主动也好,被动也罢,总有一些人会沉沦,永远无法得救(因为上帝可能“越”过了他们或命定他们需要沉沦)。无论哪一派预定论者,最后结果都是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双重预定论──总是有些人是选民,有些人不是选民。 因此,何牧师认为纵然主题是针对17世纪的加尔文主义,但约翰卫斯理显然不会接受(即使是不同版本的)预定论。在约翰卫斯理年代,虽未有发展出工整的“五点加尔文主义”(Calvinism–TULIP/加尔文主义–郁金香),但依然可以成为18世纪约翰所遇见加尔文主义之借鉴。 TULIP与ACURA “五点加尔文主义”(TULIP)分别是: Total Depravity: Original Sin, No Freewill(彻底败坏:原罪、失落自由意志)──亚当犯罪之后的全人类皆有“原罪”,所谓“原罪”最为凸显的情况就是人根本没有自由意志选择向着上帝。 Unconditional Election(无条件的拣选)──上帝的救恩拣选是不谈人这一方有任何条件,是上帝主权的一种体现。 Limited Atonement(有限度的救赎) ──耶稣基督虽为全人类而死,但却是单单有效于选民,救赎是有“范围”(且不超出那“范围”) Irresistible Grace(无法抗拒的恩典)──恩典临到你,你是被拣选的,是无法抗拒恩典的临到,一定会回应。 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Once Saved, Always Saved( 圣徒坚忍到底:一次得救、永远得救) 我们如何回应加尔文主义的“T.U.L.I.P”呢? 何牧师借用Don Thorsen的书Calvin vs. Wesley: Bringing Belief in Line with … Read More

第二讲:卫斯理的末世观 面向永恒的终末生活

with No Comments

第二讲“卫斯理的末世观”由马来西亚神学院学生主任黄迪华牧师主讲,他表示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1703-91)的一生可以分四阶段:1703年至1733年为预备期;1733年至1738年为初期;1738年至1765年为中期;1765年至1791年为成熟期。约翰卫斯理对于末世的理解基本上是贯穿一生。作为18世纪圣公会的牧师,约翰卫斯理承继了大公教会、西方教会的传统。所以,对于大公教会神学传统的末世论,约翰卫斯理是有把握的;特别是其中期与成熟期,他写了一些讲章,是特别论述末世的。 黄牧师指出,约翰卫斯理在1748年至1750年间一口气写了多篇“登山宝训”,其中第二讲、第八讲、第九讲及第十讲都和末世论有关;另外,还有写于1744年的《合乎圣经的基督信徒》和1758年的两篇讲章──《大审判》及《基督再来的目的》都和末世论有关。由此可知,在1740年(特别后期)到1750年,约翰卫斯理曾写了多篇末世论讲章。在约翰卫斯理成熟期(1766-1791年),可发现他从1775年至1789年仍在继续写有关末世论的讲章。 黄迪华牧师特意从这些讲章中摘录内容,尤其是《登山宝训第八讲》、《登山宝训第九讲》(1748年)、《论永恒》(1786年)、《人生如梦》(1789年)。选用这几篇讲章乃为要说明卫斯理从中期到成熟期,其对于末世的重要神学题旨未有改变(细节或有调整,但大方向是一致的)。作为圣公宗的牧者,约翰卫斯理对于末世论重要议题皆有涉猎──“死亡”、“区间状态”、“基督再来”、“复活”、“圣徒被提”、“终末审判”,还有“千禧年”、“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与“新创造”、“不朽”、“永恒”都曾在卫斯理的讲章中讨论过。 黄牧师表示,此次主讲不多涉及“死亡”与“基督再来”之后的事;乃是着重探讨约翰卫斯理对于“永恒”的理解,此又与其对“上帝之国”的理解息息相关。故而,黄牧师将聚焦在“永恒”及“上帝的国”。 他从四个向度分享约翰卫斯理的末世观: 第一向度──永恒常常在卫斯理面前:约翰卫斯理常将“永恒”摆在他前面,面向永恒。永恒是决定我们人生旅程的终点;谈及永恒,必然会谈及乐园、荣耀的国度/新天新地。 第二向度──从永恒看今生:因此,永恒不仅是终点,也是起点。21世纪德国神学家莫特曼认为“In the End- The Beginning”;其实18世纪的卫斯理已将此作为其神学基点──从永恒看今生──从永恒回头来看当今生活。永恒是起点,我们如何与永恒有关?乃基于信心、恩典的国度、事奉上帝! 第三向度──从永恒看当下的管家生活:约翰卫斯理特别提到人生不能有两个主及我们如何智慧理财。 第四向度──基督再来之后。 向度一:永恒常常在卫斯理面前 因为永恒是终点,所以约翰卫斯理视人生为一旅程,是一步一脚印地往前行,直到终点。到了永恒时,那是上帝荣耀国度临到之时,也是上帝救赎的完满实现之时。约翰卫斯理在其1786年的《论永恒》讲章中解读“永恒”为:没有止境/无限的持续时间。永恒的时间非以人的时间估量衡量。约翰卫斯理更看重的:什么样的永恒?同一篇讲章的第12段,约翰卫斯理提到说:是喜乐的永恒吗(happy eternity)?还是凄惨的永恒(miserable eternity)? 为何永恒如此重要?诗九十2说:“从亘古到永远,祢是上帝”(上帝在永恒里坐着为王)。所以,约翰卫斯理常把永恒置于他的前面,更重要的是,永恒中的上帝在他的前面;也因此,约翰谈永恒,更看重是“喜乐的永恒”! 我们如何到达永恒?约翰卫斯理认为那就是:死亡!对他而言,在基督里的子民的死亡是有盼望的,因为是种改变与转换。从城市转换进入永恒,从朽坏转换进入不朽;而死亡的通道是转换的关键。因此,约翰提醒我们:活在世界时,不仅眼望永恒,也要省思死亡──我们对死亡有正确看法吗?我们带着盼望而死吗?对在基督里的信徒来说,我们视死亡乃是有盼望的──是通过永恒的驿站。 (我们地上的生活可以选择成为“蒙救赎者”,也可以选择成为“失落/失丧者”(拒绝救恩)。然而,我们在地上所作的选择会乃与我们的居间状态及永恒存在有关。 约翰卫斯理按照圣经教导指出,一个领受基督救恩之人,当他离开世界后,会进入乐园;反之,一个拒绝救恩之人离开世界后,会进入阴间。在乐园与阴间之中有深渊,约翰卫斯理在其讲章《财主与拉撒路》中花了部分篇章讨论这层面。当基督再来,我们复活以后,在世上领受救恩的人与在乐园的人会进入天堂(上帝预备的永恒住处)。 约翰卫斯理认为永恒乃与上帝永恒的国有关,其视“上帝的国”为:上帝从无始至无终的永恒的荣耀治权(The everlasting-glorious reign of God from eternity to eternity)。上帝完全的主权是从永远到永远,上帝的国就是祂统治的主权。在约翰卫斯理的观念中,上帝的国可分成两个密切相连的面向:恩典国度(在现世)及荣耀国度(在永恒中)。主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耶稣的到来已经开启了天国(already);但约翰卫斯理认为完满的层面是荣耀国度。 向度二:从永恒看今生 上帝在永恒中坐着为王,从亘古到永远,上帝是神。荣耀国度影响着我们今生的生活,永恒成为起点。约翰卫斯理提到,我们要与永恒及永恒中的上帝有关系,敬拜与信仰对象是关键──我在今生就要相信三一上帝。因为,我们如何决定敬拜与信仰对象,将影响我们如何生活与服事。我们的生活与服事是在恩典国度里经过的。 对约翰卫斯理而言,他很清楚永恒与永恒中的上帝在他前面,因此他一生信靠、敬拜三一上帝。这样的决定影响了他的生活与服事。基本上,约翰的信息分享、讲章编写、牧养、栽培、门训、书写与编辑、善工等等都是因为他看见在永恒中荣耀国度的影响。他的遥远焦点锁定在荣耀国度;但荣耀国度的价值观影响他在世时的生活及服事。在他那个年代,相信三一上帝也影响他的一生。对他来说,荣耀国度的光照着我们在恩典国度的生活;而我们在恩典国度生活却又朝向荣耀国度前进。 何谓“恩典国度”?约翰卫斯理认为恩典国度就是内在的国度,“(在某些程度上),她是天堂开启在心灵中”。有人问主耶稣,天国在哪里?主耶稣回答他说:天国就在你的心里。为什么天国会在我们的心中呢?因为圣父上帝交给基督的恩典治权──上帝的恩典国度就是上帝恩典的治理。当我们领受基督救恩时,上帝的王权就在我们的心中。约翰卫斯理继续定义“恩典国度”是:内在的信仰,通往永恒荣耀之道。 面向荣耀永恒的国度,我们当如何行?约翰卫斯理在其《论永恒》中提到,我们要有准确的眼光,今生不要作愚昧的选择。在其讲章的第16段如此说:“Yet this unspeakable folly, this … Read More

第一讲:卫斯理的救恩观 十全十美的救恩神学

with No Comments

马来西亚卫理神学院讲师刘世尧牧师在第一讲“卫斯理的救恩观”一开始就指出,进入18世纪的英国,我们能: 1.看见飞跃性科技发展──如:发电机与新型蒸器机之类的出现,奠定了工业革命的基础; 2.听见激进性启蒙思想──理性主义与自然神论否定神迹奇事及人可以与上帝有属灵契合的经验,同时也认为宗教是人类在恐惧与迷信中的结果; 3.感受突破性帝国崛起──英国正朝向“日不落国”前进与发展,并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奴隶贩卖主导者; 4.闻到震撼性革命气息──如:在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1789年至1799年的法国大革命。 在这样的世纪与时代中,上帝从一位牧师的家中兴起祂时代的证人及仆人──约翰卫斯理(1703年-1791年)及查尔士卫斯理(1707年-1788年)。这两兄弟都是牛津大学毕业生,也是圣公会的牧师。他们本于圣经的启示,宣扬圣父、圣子、圣灵三一真神的神圣恩典和慈爱:在飞跃性科技发展中牧养信徒;在激进性启蒙思想中传道护教;在突破性帝国崛起中勇敢斥责不义;在震撼性革命气息中圣化人心,挽救英国社会。 这个强调“圣父、圣子、圣灵的神圣恩典和慈爱”救恩神学信息,可以GRACE的头字语作为表达,卫斯理的救恩观宣告了: God created human in his image(上帝按祂形象造人); Ruined entirely by sin(人类犯罪全然堕落); Atonement of Christ is universal(基督为所有人而死); Cure by the Holy Spirit is holistic(圣灵整全医治更新); Eternal glory for believers and creation(信徒得享永恆荣耀)。 一.上帝按祂形象造人 卫斯理很看重这美好的创造神学与福音信息,他解释“上帝按祂形象创造人”至少有三方面的神学意义: 1.人像上帝,有天然形象(Natural image),像真神一样不朽(受造以后不朽),唯有真神是自有永有。人像上帝,有理智会思想,有自由意志能判决、作决定,有各种情感并能与真神建立关系。 2.人像上帝,有治理形象(Political … Read More

第一届线上卫斯理神学论坛直播 向众教会介绍卫斯理神学精髓

with No Comments

特别报导:第一届线上卫斯理神学论坛整理:翁震凌(本报编辑) 美国著名的基督教会历史学者马可乐(Mark Noll)在其书《转捩点:基督教会历史里程碑》(Turning Points: Decisive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中指出,1738年卫斯理兄弟的属灵经验以及他们所带动的“新的敬虔”(the new piety),是基督教会史中的第十个里程碑。 英国政治家罗伊哈特斯利(Roy Hattersley)在2004年出版的书《约翰卫斯理: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The Life of John Wesley: A Brand from the Burning)里说:“卫理循道主义鼓励了作劳工的贫苦者要雄心勃勃丶刻苦耐劳丶品行端正──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工业化的英国帝国所不可缺少的中坚份子。” 约翰卫斯理和查尔士卫斯理一直以来各被视为上帝所重用的布道家和圣诗学家。他们的生命、事奉、传道、组织、社会关怀运动等常被提起和讨论。约翰卫斯理的名言之一,“全世界是我的牧区”,广为人知。查尔士卫斯理所写的多首圣诗,如《神圣纯爱歌》(Love Divine, All Loves Excelling),广被华人教会喜爱。 但是,华人教会甚少进一步探索和了解他们的神学思想。在一些神学院和教会圈子中,卫斯理的神学思想常被误解为“高举人的自由意志,以人本主义来解释人对福音的反应”。 为此,马来西亚(诗巫)卫理神学院卫斯理研究中心于2020年10月27日晚上7时15分举办了“第一届线上卫斯理神学论坛LIVE”,其目的是向普世华人循道卫理教会及众华人教会,介绍卫斯理神学的精髓,并反思其对二十一世纪教会和世界的意义。当晚神学论坛直播点击次数逾2千2百次,其中超过500次全程观看。 是次神学论坛谈及三个主题:卫斯理的救恩观、卫斯理的末世观及卫斯理与加尔文主义,依序由刘世尧牧师(马来西亚卫理神学院讲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黄迪华牧师(马来西亚神学院学生主任,澳大利亚神学大学哲学博士)及何威达牧师(新加坡三一神学院启承信徒教育中心主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哲学博士)主讲。

这位女孩

with No Comments

苦难同行 文:张鸿恩(诗巫卫斯理堂华语堂主理牧师) 这位女孩, 来自诗巫的女孩, 曾在毕理读书的女孩, 曾参与卫斯理堂的女孩, 父亲眼中乖巧孝顺的女孩, 母亲捧在手心极宝贝的女孩。 这位女孩, 马来西亚的女孩, 远赴台湾深造的女孩, 让无数人为她祈祷的女孩; 让无数人为她忿忿不平的女孩; 更让无数人为她掉泪惋惜的女孩。 这位女孩, 活泼外向的女孩, 精彩廿四年的女孩, 提醒诗巫人珍惜的女孩, 教导台湾人尊重生命的女孩, 更鼓励世人付出爱把握当下的女孩。 这位女孩, 神所爱的女孩, 众人所怀念的女孩, 即将回到诗巫的女孩, 回到亲爱家人身边的女孩, 如今在天父怀裡安息的女孩。 (作者写于11月2日)

悼天鹅城的孩子—鍾筱玲

with No Comments

苦难同行 文:刘世尧(牧师/卫理神学院讲师) 筱玲, 你和许多SIBU的孩子一样, 在小城故事多的诗巫长大, 在爸妈疼爱和呵护下长大, 在亲友陪伴和祝福下长大, 在教育严谨的学校中长大, 在温馨的教会少团中长大。 你和许多天鹅城的孩子一样, 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离乡背井, 为了扩张自己的境界远渡重洋, 为了丰富自己的生命出外留学。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 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 一颗被邪淫捆绑的心在异乡摧残了你! 一双被罪恶辖制的手在暗中蹂躏了你! 一个被私欲的迷惑人在夜里杀害了你! 日光之下,我们与抱着你骨灰的父母同哭, 日光之上,我们与抱着你灵魂的耶稣同哭。 日光之下,我们祈祷祝福你的家人能坚强, 日光之上,我们祈祷祝福你的灵魂享永生。 一粒麥子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 我们要拒绝对女性的暴力, 我们要尊重人身体和生命, 我们要保守自己清心光明, 我们要珍惜一家人的团聚, 我们要关注社区里的安全, 我们要谋求公义和平喜乐。

公义的尺

with No Comments

时事回应 文:王宝星(牧师/年会宣教部干事) 这几天大家的心都被一则2020年10月29日新闻牵引着。 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大学将毕业,前途光明,宝贵生命却突然被终止了,令家人愤恨,朋友心疼,不认识她的人也惋惜不已。 一个邻居看起来老实无作为的年轻人,原来有变态心理和行为,之前已经有犯法前科,现在又用女孩最不愿意的方式来凌辱和扼杀一个无辜女孩的生命。此等残忍行径,父母邻居很惊讶吧! 但是,我们理解人性的黑暗就不会惊讶了。圣经早说过“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十七9)人的罪性产生的罪行会超过想象的可怕。感恩的是,审判罪恶的上帝是公义的。圣经接着说“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做事的结果报应他。” 还有,圣经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 不管嫌犯在台湾会不会得到众人满意的惩罚,但我们知道上帝有一把公义的尺,谁也逃不掉。因此,务必尊重生命,千万别伤害人。 让我们祷告:上帝啊!生命是祢恩赐的,只有祢有权利收回。帮助我们爱惜生命,自己的,别人的。再说,生命的主权在于祢,我们没有权利糟蹋,只有义务好好生活,对馈赠生命的祢负责。奉耶稣名字祷告。阿们

坚决对暴力说“不” 邱和平:犯罪根源需得到重视

with No Comments

专访 报道:卢韵琴(本报记者) “我们要对暴力说不,更坚决反对性暴力!”诗巫卫理神学院院长邱和平牧师希望在往后日子里,类似的事件不会再发生。 邱牧师说,鍾筱玲事件让所有人心痛,为诗巫人所带来的震撼力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华人社会,更甚的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她还是大家的家人、朋友。 “此事虽然是一个不幸的意外,但它的发生也让我们反思,关于那些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教会与国家应该有更深入地探讨,而不是仅仅是法律的制裁。” 他认为,暴力行为不但是来自外部,其实更多的是来自家庭内部;因此,教会、社会与国家当要从根源上探究。 “犯罪的根源常常都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尤其是东方的华人父母亲通常都比较重经济,而轻心灵,认为只要满足子女在物质上的需要即可,完全缺失心灵上的需要。这是完全不正确的。” 邱牧师说,物质与心灵应该得到平衡,不能在物质上富足,但是心灵上却是赤贫的。 当然,丧失自己的所爱对人们来说,肯定会带来种种的负面情绪,并且容易陷入一个由悲伤、愤怒、愧疚等情绪组成的循环中;唯有接纳才能走出循环,让逝者的美好留在大家的记忆当中。 “目前,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安静地陪伴,如同约伯三位朋友在前期所给予约伯的陪伴一样。” 他也祝愿鍾氏家人与亲友们可以在筱玲所拥抱的信仰中找到悲伤中的盼望,让筱玲的美好不只是留在大家的记忆中,将来更是在永恒中可以与她再相聚!。

怒涛中的平安

with No Comments

苦难同行 文:黄方涵(古晋晋福堂助理传道) 坐在沙发上, 思想最近发生的事, 心里忧伤。 这几天, 我用有限的想象力, 进行换位思考的实验; 尝试在心里与受害者家属站在一起, 同时也与犯人的家属进行对话。 每次实验都失败,因为很痛…… 心里不禁发出无声的呐喊。 走到书架, 拿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 以及柄谷行人的《伦理21》。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且尝试在脑海里装着望远镜, 希望可以宏观地看点什么…… 除了眼前的乌云,什么都看不到。 放下望远镜,戴上显微镜 希望可以微观地看点什么…… 除了自己的渺小,什么都看不到。 心里不禁感叹:“我能做什么?” 外面下着大雨, 走出屋外,看着乌云, 边悼念筱玲,边向天举目。 我祷告:“祢是我的平安,怒涛中的平安……” 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需要主的平安。 “……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十二15)

向暴力说不!

with No Comments

时事回应 文:晖(诗巫卫斯理华语堂) 鍾筱玲终于回家了,回到与她难分难舍授之肌肤的父母,以及心爱家人与亲人的身边,在她魂牵梦绕的故土安息。 一个活泼开朗阳光的女孩,为逐留学梦,选择曾被喻为“宝岛”的台湾深造,除了是语言文化的相通,另一原因是台湾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地方。 当鍾筱玲失踪的消息传到家乡时,几乎惊动了整个小城,尤其是她曾经就读的毕理学院的昔日同窗和在籍师生,以及邻近她曾参与的教会卫斯理堂的牧者与会友,大家同心为她的平安祷告。 父母掌上明珠,大家心目中乖巧伶俐的女孩,原是预备衣锦还乡,却不料在毕业前夕魂断异乡,怎不叫人扼腕叹息!更令人愤愤不平的是,女生无病无疾,而是丧命在摧花之手下。 全面向罪宣战 吾人不齿暴徒的恶行,并非出于地方情意结,而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都是文明社会所不容。生命拥有同等的价值,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种族肤色、社会阶级地位高低都应受到法律之同等保护。既然台湾当局已经逮捕嫌犯归案,吾侪希望公义得到伸张。 古训道:“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经历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希望社会大众对自身与他人的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并时时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原因无他,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谁能识透呢?学校与高等学府的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确实值得各方关注的课题,不要掉以轻心! 人类第一起的凶杀案是发生在始祖的家庭,哥哥该隐因心生嫉妒,出手杀了弟弟亚伯,因此该隐从地受了咒诅。可想而知,作为受害者,同时也是凶手的父母是多么的难受,又何等伤心欲绝! 在下之所以提起上述故事,只想说明一个事实:罪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该隐没防微杜渐他心里的嫉妒的罪,以致铸成大错,行了上帝看为可憎的杀人罪! 处在危机四伏的世界,人间不同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诸如:家暴、虐待孩童、绑架失踪、谋财害命、恐怖袭击、奸杀等……,不一而足。“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一15)在我们向暴力说不的同时,也要全面向罪宣战,包括心里隐而未现的罪,阿们!

1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