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朋友 (十月18日(日))

with No Comments

灵修日程文/Kate Reisenauer(美国South Dakota) 读经:腓立比书四章4-9经文:“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腓四6) 在过去两个夏天,我都有参与一个基督教营会的工作。第一年让我信心满满,乐于向别人展示基督的亮光。我以为第二年也是如此,但却恰恰相反,因我要面对一些参加者对我的欺凌。当一些伤害言词让我相信自己不够好时,我很难展示基督的亮光。我不断地扪心自问:“为什么他们会讨厌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幸好我有一个为我代祷的朋友,他让我知道那些欺负者针对我的负面批评都不是正确的。我的朋友提醒我,我的身份源于基督。我读到腓立比书四章6节,及后我把困恼告诉上帝,请求祂挪开我的担子,赐我平安。 虽然我仍需忍受欺凌,但是知道他们所说的并不等同基督对我的想法。我仍然有着一个站在我身旁的朋友。我紧抓上帝,祂带领我经过一切,帮助我成长。如今我知道上帝所赐予的是何等的大爱与平安。 祷告:上帝,感谢祢帮助我们从试炼中学习,在经历试炼的过程中,求祢赐予我们平安与喜乐。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今日默想:当我困倒时,上帝把我扶起来。代祷:营会参加者与辅导员 2020年9-10月份中英对照简体版《灵修日程》已出版,欢迎向本报订阅。 每期一句 “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当叫众人知道你们谦让的心。主已经近了。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裡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上帝就必与你们同在。”(腓立比书4:4-9)

抓鼠有感:不确定感!

with No Comments

文/翁震凌 原以为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动管制令”与严守“标准作业程序”的“有条件行动管制”及“复苏行动管制”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应会渐趋缓和。 然而事与愿违,疫情总是“波动起伏”,10月初,新感染病例居然爆增,特别吉他与沙巴两州案例激增(10月6日共691人确诊,创下目前全国单日病例最高)。差不多半年已过去,疫情未见缓势,真有种“此疫绵绵无绝期”的无奈感,及深深的“不确定感”! 过去,教会或我们个人可能从年初(甚至前一年年底)就订下全年活动或年度计划,除了一些不可抗拒的理由,基本都会按着原订计划进行。就如《卫理报》自2006年转周报以来,每年除了有一两期合併或偶有一周无出版时,原则上每周《卫理报》的出版是固定“流程”。但疫情来袭后,纸本《卫理报》曾一度停止出版,那时以为顶多两三周就会恢復正常。可即使五月“有条件”地恢复上班,《卫理报》还是因为某些因素而没印刷出版。 那时,关心的读者都会来问:《卫理报》什么时候恢复出版?我们就会回答:“不确定,可能(应该)七月吧!”结果,因为七月堂会还未重启实体崇拜,《卫理报》印刷再度延后。这时若有人来问,我们的回答已变成:“不确定,如果疫情没变化/如果没意外的话,或许八月会重新印刷出版”(多么小心翼翼的回答呀)! 然而到八月份时,我们发现要恢复每周印刷出版《卫理报》仍旧一定的难度,因此当月只印刷了一份《卫理报》。到此刻,但凡有人问起时,几乎不可避免地都会加句:如果疫情没有变化或如果没有意外的话。 事实上,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这种“不知明天会如何”的“不确定感”在不知不觉地渐渐渗入许多人心中,过去种种颇有把握的“信誓旦旦”,都莫名地加添了一丝的“不确定感”。倘若说没有一点彷徨,那是自欺欺人。 然而,上帝的话语仍旧是迷茫时“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当我读到“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太六27),再读到“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四14)我发现,在满满的“不确定感”之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来到上帝面前说:“但我知祢掌管明天,祢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也可以做那事”。

第一届线上卫斯理神学论坛LIVE 探讨卫斯理神学的精髓

with No Comments

日期:2020年10月17日(星期六) 时间:7:15 pm – 9:00 pm(马来西亚时间) 直播: bit.ly/MTS_LIVE (无需报名) 美国著名的基督教会历史学者马可乐(Mark Noll)在其书《转捩点:基督教会历史里程碑》(Turning Points: Decisive Moments i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中指出,1738年卫斯理兄弟的属灵经验以及他们所带动的“新的敬虔”(the new piety),是基督教会史中的第十个里程碑。英国政治家罗伊哈特斯利(Roy Hattersley)在2004年出版的书《约翰卫斯理: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The Life of John Wesley: A Brand from the Burning)里说:“卫理循道主义鼓励了作劳工的贫苦者要雄心勃勃丶刻苦耐劳丶品行端正──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工业化的英国帝国所不可缺少的中坚份子。” 约翰卫斯理和查尔士卫斯理一直以来各被视为上帝所重用的布道家和圣诗学家。他们的生命、事奉、传道、组织、社会关怀运动等常被提起和讨论。约翰卫斯理的名言之一,“全世界是我的牧区”,广为人知。查尔士卫斯理所写的多首圣诗,如《神圣纯爱歌》(Love Divine, All Loves Excelling),广被华人教会喜爱。但是,华人教会甚少进一步探索和了解他们的神学思想。在一些神学院和教会圈子中,卫斯理的神学思想常被误解为“高举人的自由意志,以人本主义来解释人对福音的反应”。 线上卫斯理神学论坛的目的,是向普世华人循道卫理教会,以及众华人教会,介绍卫斯理神学的精髓,并反思其对二十一世纪教会和世界的意义。在来临的第一届论坛中,三位神学院的讲师将谈论三个题目: 卫斯理的救恩观:刘世尧牧师(马来西亚卫理神学院讲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 卫斯理的末世观:黄迪华牧师(马来西亚神学院学生主任,澳大利亚神学大学哲学博士) 卫斯理与加尔文主义:何威达牧师(新加坡三一神学院启承信徒教育中心主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哲学博士) … Read More

2019生命树稿费领取通知

with No Comments

感谢诸位笔兵与本报在文字路上同心同行,藉由文字传扬基督福音,见证上帝作为。 本报略备微薄稿酬,即日起发放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稿费,聊表谢意,望见报的作者尽快来领取;更多奖赏,盼皆积攒在天! 稿酬领取期限为三个月(2019年12月31日前),如若逾期未领之稿酬,将自动归为奉献款。敬希垂注! 武从文 张咏萌 幺宝 黄启城 非凡 黄素冰 然然 淑清 吴常健 郑诗立 郑奎婷 如意 伦 纪雨秀 小树 余自鸿 林济福 神的孩子 范昌登 彦儒 婉容 沈伟利 陈其灵 李家屏 杨华芬 夏洛特 芬恩 TIFF 祖恩 谢秀萍 王理顺 吴海凉 陈雅萍 浮云 白真 丁华康 张赛灵 … Read More

再恩堂疫情下的少年军主日 结果累累 恩慈相待 影响生命

with No Comments

教会报道 文:丁华康(诗巫再恩堂) 再恩堂GB乃诗巫区第17团女少年军,至今创立9年。再恩堂BB则是诗巫区第十二团男少年军,创立至今迈入第4年。男少年军和女少年军在诗巫再也校园广大宣传并招纳小学生和青少年,促进服从、虔诚、纪律及自爱等良好行为。9月27日,再恩堂在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迎来“BB GB主日”。今年的男女少年军主日,年龄12岁以下的军员无法出席参与,与会者在严格遵守防疫标准程序下参与。 “我们的生命如植物一样,需要接受阳光和雨露来成长,参加男少年军和女少年军,让我们当中的男少年军和女少年军都获得成长的养分。”刘惠惠神学生在讲台信息中,分享自己目睹爷爷种菜的经过,从中体悟到每个人的成长也需要经历许多的培训和学习,参加男少年军和女少年军是一个让自己更加有自律和成长的机会。 她引述歌罗西书三12,要女少年军和男少年军结果累累:身为基督徒,我们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所拣选的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怜悯的人,敏感于别人的需要;恩慈的人,常以怜悯对待得罪我们的人;谦卑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温柔的人,会带来和平的氛围,与人相处的时候,怀着良善的心;忍耐的人,不计算人的恶,不怀着怒气去报复得罪我们的人。 在学习恩赐相待的功课里,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去饶恕别人。她从歌罗西书三13,勉励信徒以别人的角度,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在操练饶恕里,不把嫌隙留在心里,要把它忘了;要做到饶恕,不至于表面,要从内心里发出来。 最后,她以14节(经文里的“联络”指的是腰带困住的意思,古时人们都穿着宽松的衣物,唯有束紧腰带,才能不让穿着的衣物影响工作;经文内的“全德”是指全部,完全的意思)勉励大家透过爱心以生命来影响生命,因为爱心是联络全德的。只要我们传递爱心和关怀,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足以温暖人心。 再恩堂男少年军和女少年军聚会于每周六下午2时至4时进行。校园事工近年在校长的首肯和老师们的推动下,成功推行。学生BB和GB的课外活动,则是在每星期三下午1时至3时在天化小学内进行,参与的男少年军和女少年军人数有116人。

美以美的故事(17):以谷多马及亚斯理合命名的最早美以美学院 开美洲高等教育风气

with No Comments

美以美的故事(17) 文/黄孟礼(本报总编辑) 这间是美洲美以美教会于1785年成立的最早学院,并以两位会督——谷多马与亚斯理两个人的名字合併而成为学校的校名。不过,10年后这座学院被一场大火焚毁,目前只留下一座模型屋与一块纪念碑,还有教会的坟场。此外,一所比学院更早设立的同名的卫理纪念教堂就在不远处。 其实早在1782年,美洲卫理会众就谈论要在阿比顿(Abingdon)建立一所卫理学院的念头。谷多马(1747-1814年)是于1784年自英国派往美洲监督当地卫理宗活动的大使(代表),他与亚斯理(1745-1816年)在当年的12月圣诞会议中被选为美洲的会督,美洲美以美会(后称卫理公会)应运而生。这是美洲最早成立的基督宗派。在会议上也通过了要建立一座以两位会督名字的学院。 当时选择在阿必顿建立学院是因为该社区是处在巴尔的摩及费城的中间。同时,马里兰州又是英殖13州的中心地带。最初成立目的是为了让卫理传道人的子女有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让孤儿及一些赞助人的子女有机会求学。该学院于1787年12月6日开学,并收了25位学生,当时有3位老师。与此同时,另一位很关怀学院的是腓力威廉奥德宾(Philip William Otterbein,1726-1813) 后来成为基督同寅会(the United Brethren in Christ)的会督,经常前往拜访并给予多方的课程与课本的指导。 当时的课程内容包括英文、拉丁文、希腊文、自然哲学及天文学等,但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成为一个合乎圣经的基督徒。亚斯理成为该校的董事长,也是行政者与筹款者;1789年谷多马则捐献了图书馆与哲学系配备。 学院曾有很糟糕的“经历”,包括1795年12月7日被大火烧毁,可能是有人故意纵火,把内外建筑都烧了。大火之后,学院搬迁至巴尔的摩,购买了一个大建筑物,收纳了约200名学生。不过,一年后(1796年)12月4日又遭遇一场大火。目前的遗址放有一个模型及说明的铜牌。这所最早的美以美会学院,虽然只有短短的9年(1787-1796年)时光,不过我们能清楚知道,美以美会打从一开始就很重视教育,不只形成美洲高等教育的风气,后来到中国及婆罗洲宣教时,美以美会也同样很重视教育的,建立教堂也建立学堂。至于有关模型则由巴尔的摩卫理公会历史协会负责。 原学院旁边就是谷布里卫理教堂,建于1784年,土地于早两年自当年的马里兰统治者弟兄John Paca处购得,原名叫做阿比顿(Abingdon)卫理教堂。 这是一所至今仍有崇拜且超过200年以上的教堂。两年后(1896年)这所半砖半木的教堂着火,后以砖块重建,至今仍开放及为阿比顿社区服侍。

《每日活水》让我天天与上帝相交

with No Comments

每日活水 文:梁庆扬(诗巫新安堂) 《每日活水》在MCO期间帮助了我许多,让我每一天都可以透过上帝的话语来和上帝相交,安慰我,使我心里有平安、有盼望。 因为牧者与执事们的推荐,告诉我这本灵修材料对我们属灵生命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让我很动心,于是我选择用《每日活水》做为我灵修的材料,直到今天超过9个月了。 2020年3月份,我国进入了全国行动管制期(MCO),当时不能工作,也没有收入,又很怕疫情严重,很长的时间都在家。感恩的是,每一天我都可以使用《每日活水》来和上帝相交。 《每日活水》里面的经文、问题,还有牧师们每天录制的讲解影片,都在坚固我对上帝的信心,安慰我,使我心里有平安、有盼望。 《每日活水》的内容很丰富,有灵修、小组查经还有家庭祭坛材料,只是因为我女儿年龄还小,我就选择了家庭崇拜手册来带领我一家做家庭祭坛。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介绍《每日活水》给其他人用的,因为它是一本可以引导我们灵修的材料,使我更加容易明白上帝的心意。 预订《每日活水》需知: 《每日活水》零售价为每本RM14.00, 一年订阅费为RM 168(不包邮)。凡卫理会友可享每本RM12.00,订阅费一年RM 144的优惠价。 订阅者可以个别将订单Whatsapp至0111-8633049,也可以通过堂会肢体集体收集订单。欲知更多详情,欢迎致电0111-8633049查询。

我的“信”仰

with No Comments

彩虹见证 文/黄拔绮 世界任何角落,不管哪个种族或都会有宗教信仰的影子。特别古时候,人们对宇宙间的超自然能量带有敬畏之心,并进行崇拜;于是,人们就有了信仰。 对我而言,当信仰与教义、仪式、组织等结合后就形成了宗教。如今世界上仍旧有很多不同的宗教,其中较大的宗教就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可见,在这科学发达的时代依然有很多人都相信有神或超自然能量的存在。 世界上有这么多宗教,各宗教所崇拜的神都不一样,那到底哪个神是才是真的? 我是在大学期间才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我本身来自基督化家庭。小时候,表姐就带我去参加主日学。因此,圣经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由于我还小,并没有真正从圣经故事里学习上帝的话,纯粹将其视为童话故事一般。每当主日学老师问问题时,我都非常积极回答,为的只是答对时会拿到奖励。记得在我六年级时参加了假期圣经班,那时才真正接受耶稣作我个人救主,确认了我的信仰。 渐渐长大,我从主日学升到少团。期间,我在教会里有很多事奉,如:主日学老师、少团职员、崇拜领唱等。这是我最为热心、最为“虔诚”的时段。后来,在我中五毕业后就参加了诗巫卫理神学院举办的3个月短宣课程。在这3个月里,我几乎每天都过着灵修祷告的生活,甚至每星期都会到菜市场或医院传福音。短宣课程让我处于信仰的“鼎盛期”,回到教会后更加热心事奉。好景不常在,我就好像中国朝代一样,“鼎盛期”后开始渐渐“没落”——我没逃过这个“自然法则”,火热的心渐渐烧尽,开始减少在教会的事奉。同时,我也开始不祷告和灵修。 面对信仰的危机 中六毕业后,我开始上大学。大学第一年,我在CLC同工的邀请下,参加了校园短宣。我被分配到柔佛短宣,第一次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向陌生人传福音。传福音的当下,我其实是非常害怕的,有时甚至会被人骂或赶走。感恩的是,一些人还是愿意听我们传福音。柔佛的短宣让我感受到上帝的恩典,也稍微坚固了我的信仰。虽然如此,我并没有逃过面对信仰的危机。也许我在大学里修读的是中文系,主要受到人文知识的装备,导致我渐渐会以人文角度看待宗教。我发现,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宗教史,无疑宗教就是人的产物。那么有没有真神呢?哪个神是真神? 首先,我还是相信有神的存在,因为世界上太多现象或事物是人不能做到的,唯有神才能。困惑我的是,我所信仰的神是真神吗?我的信仰开始动摇。我曾认为道教中信仰的“道”和我信的上帝很相似。“道”是道教最高信仰,宇宙的本源,而且是“视之不见,听不可闻,搏之不得”。道教的“道”与基督教的上帝一样都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终极本体。这些共同点让我差一点误以为道教的“道”和基督教的上帝是一样的。 后来,我发现基督教上帝和道教的“道”还是有分别的。道教所秉承的生化法则是“自然”,“道”是寓于万物之中,而万物是自然而然秉承着道的法则而生。可见,“道”是不主宰万物。相反,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具有意志、感情的,更是爱人的上帝。约翰福音三16:“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我想,除了耶稣基督,没有任何宗教的神会为渺小且无知的人类而死。我重新思考,再次确认我所信的上帝一位慈爱的上帝。 我记得中国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曾在《逍遥游》提过“小知不及大知”。从《逍遥游》斥鷃和鲲鹏的例子之中就写到“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可见鲲鹏之大是不可估量的,没有可知的轮廓,此为“大”;而斥鷃的形体轮廓是一目了然的,此为“小”。因此,庄子所谓的“大知”是指一种包容万物不分彼我的高深智慧。有“大知”的人不会以人为的标准给事物划清界限,不会偏执地分辨是非,因为心中根本没有是非之定分,没有好恶之偏私。“小知”则是指一己之成见,就是依靠自己的感官认知能力或以人为的标准来论定是非。庄子认为可以以“小知”来窥视、明察“道”不但无法了解真正的“道”,反而瞎操劳自己的精神。那么比起“小知”,以“大知”来领悟“大道”会更为得当。 庄子的“小知不及大知”反而提醒我不该单纯只用“小知”也就是人为标准(人文角度)来认识自己的上帝。人们总喜欢用各种科学知识和理论来验证上帝的存在。举个例子,人们会利用地质学或历史学的知识来验证《圣经》里所记载的事物,如:诺亚方舟是否存在?确实,专家们也证实了诺亚方舟的存在。不只是诺亚方舟,《圣经》里记载的很多事物都已被证实。我们虽然可以用“小知”来看上帝,但毕竟上帝是远高于人类,“小知”往往不足够来认识上帝。《圣经》记载,耶稣曾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二十29)这段经文提醒了我信仰的核心就是“信”。如果看见了才信,那就不是真正的“信”了。 在我的认知里,宗教参杂了很多人为的元素;但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是纯粹的。虽然我不能用“小知”告诉你们哪个神是真神,但我本身愿意相信一个愿意牺牲自己独生子,拯救世上所有罪人的上帝!

圈外的羊主也爱 (约翰福音十16)

with No Comments

宣教学堂文:余琤琤(年会宣教士) 一群学生到牧场参观,看着羊圈里的几百只羊,每一只看起来几乎都一样,他们就好奇地问牧场的主人是不是能辨认所有的羊?主人立刻就向他们介绍他的羊:“最右边那只,脚上有黑色班点;这只它的耳朵有伤口;旁边这只右眼角有一些花纹;前面那只它嘴巴……”学生们就详细地观察,发现主人所说的都对。弟兄姐妹,你是不是也认识教会的弟兄姐妹呢?除了要认识你教会里的弟兄姐妹;周围还有许多的人你要去认识、引导他们。 今天教会所做和参与的是否能满足上帝的心呢?上帝的普世救恩计划是否只是停在我们这些已经信主耶稣的人身上呢?弟兄姐妹,你有没有看见,在海外、在你的周围还有许许多多迷失的群羊,正在等待牧羊人去寻找。有谁愿意出去邀请他们,带领他们一同进来和我们一起敬拜主耶稣呢?在约翰福音十16耶稣说:“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 弟兄姐妹,你认识你中间的群羊是应当的,但是主耶稣说这还不够。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十16节中说,除了犹太人圈子之外,还有其他羊群要被带来认识祂,让主耶稣做他们的牧羊人。在这里,主耶稣指“另外有羊”是指外邦人,他们听见了耶稣的声音,就是听见福音,也会归信基督。主耶稣要普世信徒合成一群,归给一个牧人,不论是信主的犹太人还是归信主的外邦人。耶稣指望有一天其他百姓也归属于祂这位牧羊人的羊群里;因为祂就是为这事而来的。耶稣说:“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圣经说:“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 你是其中一位吗?亲爱的弟兄姐妹,主耶稣是奉天父的差遣来到世界传福音,祂同样也差遣门徒出去传福音,当祂从死里复活升天前,也差遣所有在场至少五百位的人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今天,这个差传的大使命责任都在我们教会、我们信徒的身上,只是我们是否有回应。年会宣教部2020年目标是差遣100位宣教士,你会不会是其中一位呢? 我感谢上帝的拣选,让我成为年会的宣教士。十多年在柬埔寨宣教,我真的看见还有许多在主圈外的羊,他们需要我们去寻找、带领他们回到主的羊圈,因为他们也是神所爱的。在经文中,我们听见主说:“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弟兄姐妹你听见这声音吗?上帝在呼唤你,祂爱你,祂为你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复活为你预备永生的道路。主耶稣呼唤你将这好信息讲给人听,使他们也可以认识接受,成为主的羊;因为主要将世上所有的人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 弟兄姐妹,行动吧!主耶稣也爱羊圈外的羊,你明白上帝的心意,你的责任就是依靠圣灵的引导,将羊圈外的羊领回家来;保罗定意顺服圣灵的引导,你呢?你也要让圣灵来引导你的前路!

“乔迁大优惠”活动《卫理报丛书》买多折扣多

with No Comments

砂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即日起开启“乔迁大优惠”活动,凡购买指定《卫理报丛书》均可获30%折扣,购书达10本(种)则可再获折扣10%,达20本则可再获20%折扣,达30本者,优惠可再商议。 文字事业部办已于在 9月21日搬迁至位于爱莲街的年会总部大厦;为了庆祝本部办公室搬迁新办公室,即日起特展开“乔迁大优惠”活动,多买多送,与弟兄姐妹共沐主恩。 《卫理报丛书》乃是本会牧者与会友的著作,书籍种类分别是见证类、解经类、讲章类、生活小品类、历史类、外文翻译类、辅导类与婚姻家庭类,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除了指定的《卫理报丛书》之外,所有代售书籍亦有10%折扣,任君选购。 若有外地读者欲购书,则一样可得同等折扣(唯不包邮)。欲购者可以联络文字事业部办公室084-333021、scaccmm@gmail.com查询。 欲得知更多关于书籍的内容,可按以下链接:http://scaccmm.sarawakmethodist.org/?page_id=13150

1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