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同行的人生!pg.16 – pg.17

with No Comments

与神同行的人生! 主的话语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有主话语的引导,就有亮光,指引前方不迷失,人生满是有盼望!与我同在一个查经班的吴庚俤姐妹,就是热爱上帝的话的好榜样。 吴庚俤姐妹今年91 岁了,是位很爱主的姐妹,早期由中国南来,居住在南村,后来迁移到诗巫。因邻居的邀请,她来到教堂参加主日崇拜,并信了耶稣,就一直信靠主,直到如今。 还记得去年(2020 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期间,因着行管令,所有教会暂停聚会,她也不能到教会守主日,心里很不踏实,因为觉得生活中少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到圣堂敬拜上帝。 当时她一直问我:“为什么教会关了?为何星期二没有查经班了?”那时她虽然在家与家人透过线上崇拜,但她总觉得没有实体敬拜的气氛,在MCO 的许多日子里,她只能呆在家中,不能到教堂崇拜,不仅觉得日子难过,心里也很难受。由于担心高寿的她,家人不鼓励她外出或上超市购物,或是探访他人。 终于等到行管令的放宽,她知道教会可以实体聚会与崇拜了,她高兴起来,精神抖擞,就“报名参加”实体崇拜,继续守安息日为圣日。于是,每主日早晨六点半,她就与约好的邻居和孙女一起走路到教堂敬拜上帝。 “活学活用”上帝的话 庚俤姐参加查经班,虽目不识丁,但认真听讲,认真学习,认识许多圣经知识及道理装备自己;更重要的是她听道,信道,也行道。2020 年,福源堂妇女会预祝圣诞,我们邀她一起献唱,参加节目,她也很乐意献上自己,荣耀主名。 她心中有主,充满喜乐、平安,更听主耶稣的话,爱神爱人——敬畏神,以神为中心,并按祂的话语去行,去生活;她也“活学活用”上帝的话,以行动实践爱人,乐意将自己种的菜与人分享。庚俤姐是一位种菜能手,经她手种的丝瓜,总能出産百多条,她就跟邻居朋友们分享她丰收的喜悦;还有她种的木瓜,或别人送她的水果,她也乐意与别人共享。 庚俤姐是一位很随和的人,在家中与媳妇关系很好。她说,作为家婆,与媳妇一起生活,要彼此尊重,不分彼此,待媳妇就像待女儿一样亲切温暖,这样婆媳就能融洽相处。另外她认为,婆媳相处之道在于:要学习安静的听,少说话,这就是成功。她与左邻右舍及教会弟兄姐妹也能和睦相处,人际关系良好。 同时,她是乐于助人的人,邻居若出门,她就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帮忙照料狗狗等。虽然她年纪已大,却很勤快,只要能力所及的,她都愿意帮忙,比如:在多加服务中心帮忙整理二手衣服等。 实体敬拜比较踏实 当我看到高龄的庚俤姐依然如此爱读主话语,渴望上教堂敬拜主,心中感到惭愧;多少时候,我们对主的信心不够,或小信,常在态度和言行举止中忽视上帝的存在。求上帝怜悯我们这些罪人,求赐我们大大的信心,使我们的心时刻都信靠祂,仰望祂,归向祂。 我要以庚俤姐为榜样,学习她全心全意的信靠神,爱神爱人,从心里发出善良的爱,行主的道;更要天天都与主有美好的灵里交通,天天跟随主耶稣,以心灵与诚实敬拜祂,荣耀我主圣名。也甚愿疫情能早日消散,让爱主的人每星期都能欢聚在圣堂,毕竟实体敬拜比较踏实,更深感受上帝的临在。

活著是为宣教 pg.14-pg.15

with No Comments

活著是为宣教 宣教学堂 @吴哲仙(砂拉越华人年议会宣教士) 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做一份“耶路撒冷”名单,把还没有信主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等都列出来,成为你的“耶路撒冷”。 记得在神学院受装备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为“宣教”写下定义;阅读一些有关宣教的书籍之后,我个人比较喜欢林安国牧师这位宣教前辈为宣教下的定义: ‘宣教’是指超越地域或超越文化的传福音行动。超越地域是指越过教会传福音的地理范围,往别处或国外传福音。超越文化是越过教会本身的民族语言范围,向另一文化的人传福音。这些人可能在本地,也可能在外地。因此,宣教可在本地,也可在外地。 那么宣教是谁的任务? 夏忠坚牧师在其著作《宣教人生》提到“‘每一位基督徒都是一位宣教士’。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理应如此;他不必有差会差派,也不需教会差派,因为耶稣早已经差派他去传福音了。” 在耶稣的教导中,有很多处经文与“大使命”有关,包括: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廿八19-20)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1:8) 这两处经文中,接受“大使命”的人都是“你们”。“你们”是谁?基督徒,凡是真心悔改,接受耶稣基督的人。 你的“耶路撒冷” 耶稣要我们“去”做什么?“去”的目的是“使万民作主的门徒”。通过传福音领人归主,栽培信徒成为门徒。我们有好的灵性装备,不论是在圣经知识或神学上,都能有效的栽培信徒成为门徒,为主建立教会,荣耀上帝。 “去”哪里?你需要在最近的本家本族熟悉的环境中,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的地方传福音。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做一份“耶路撒冷”名单,把还没有信主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等都列出来,成为你的“耶路撒冷”。相信如果能在本地热忱传福音,也就能火热的 “去”到撒玛利亚和地极,投入海外宣教事奉,加强我们把福音传到万族万民的事工。 “万民”是谁?根据2019年Status Of Global Mission的统计,到2019年年中为止,全世界有77亿1457万的人口,基督徒约有25亿282万,占全球人口32.8%。也就是说,全球还有67.2%的人(超过全球人口三分之二),近52亿人还没信主,他们仍然站在救恩的门外。他们也就是耶稣在大使命中所说的“万民”! 这些“万民”或许一生未曾听闻福音。他们没有永恒的盼望,谁来关心他们?谁能负起“去,使他们作主门徒”的使命呢?但愿我们学像以赛亚先知回应主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每一个基督徒都要清楚知道,信了耶稣,自己是耶稣所差遣在这地上的宣教使者,圣灵在你心里动工,赐你能力为主作见证。无论你在哪里,你活著是为了宣教。 一介书声@沈丽珍 祝福自己的丈夫 姐妹们,身为太太的你,是否曾经想改变你的丈夫,却又发现他无法遵从你的“建议”而感到失望、沮丧呢?若是如此,我们何不尝试另一种新方法——祝福他?! 这本书的作者强调,上帝藉着祂的恩典赐给我们无限的祝福,我们也要学习祝福我们的丈夫。这本书让我了解、领悟、学习从多方面来祝福自己的丈夫,其中又几个重点或许可以提供姐妹们用以下方式祝福丈夫: *透过我们的言语和行为——透过我们的祷告方式,透过我们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态,以及我们的口气,给与他鼓励和赞扬。 *适时送礼物给丈夫,为他制作生日卡或写张感激的字条给他。在忙碌的工作时可以给他一通惊喜的电话,甚至邀请他共进午餐或烛光晚餐。 *透过有声无声的话语,对上帝所赐给他的属灵职分表示称赞和鼓励,并与他一同服事上帝。 由于上帝的荣耀祝福着我们的丈夫,所以我们也要投资自己的时间、祷告,并在爱中照顾他,关心他,与他同甘共苦,共荣辱。祝福我们的丈夫,给他能力、支持和肯定,能帮助我们建立充满爱和温暖的婚姻和家庭。 书名:《祝福你的丈夫》作者:艾玟丝出版:麦种传道会

陈秀金:接种疫苗不会影响信仰 pg.13

with No Comments

陈秀金:接种疫苗不会影响信仰 爱人如己的好事 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对基督徒来说,会引起危机吗?还是一种转机?诗巫卫理神学院讲师陈秀金牧师认为,从神学角度来看,接种疫苗是符合圣经教导爱人如己的好事,不会影响改变我们身体内的基因或信仰。 “陈秀金牧师于2021年3月12日受邀在诗巫卫理神学院时代议题线上公开交流会分享,先从危机角度来看此事。普遍上,有人认为疫苗可能产生副作用破坏健康,甚至影响生命;也有人认为疫苗的生产是破坏人类道德伦理,如使用不道德、伤天害理的手段来产生疫苗,或藉疫苗改造人体内的细胞基因,还有利用疫苗来谋财、中饱私囊,甚至是产生不平等与歧视等等的猜测;还有信仰上的危机,如可能违背与远离上帝,拜撒旦/偶像。 然而,若是从转机的角度来看,疫苗终止了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可以救人生命,更帮助恢复全世界/国家经济,恢复人们健康与正常生活等等。因此,她逐一思考、分析与综合,再从中得出结论。 为了全世界人类 首先是牵涉的伦理领域,如生命伦理、生物科技伦理、医学伦理、商业伦理及政治伦理。伦理考量方面,就关乎安全或伤害、利益或损失、建立或破坏人际伦理、建立或破坏人性/人格,以及基本道德伦理,即价值观、动机、手段与目的。 从她获得的资料显示,美国的辉瑞疫苗的物质是mRNA,是电脑科技研究,没有使用胎儿细胞,也不会影响基因,更不是偶像崇拜,没有否认基督。而中国的科兴疫苗,物质是SARS-CoV-2 Inactivated Vaccine (Vero Cell),来源是利用SARS 抗体,不会影响基因,也不是偶像崇拜,没有否认基督。 “从圣经与神学的道德价值与世界观(法则/原则/理想)来看,研发疫苗的动机与过程是否合乎基督教的法则?” 陈牧师强调,圣经与神学教导井没有反对任何药物的医疗与预防,而且参考教会发展的历史,教会的建立与医疗和教育常常是连在一起的,这是效法主耶稣基督在世界的事工。 同时,接种疫苗的动机与目的,是预防/医治病痛,也是爱自己爱他人的表现,也就是主耶稣的第二诫命,爱人爱己。毕竟,疫苗的产生并不是为了一个人(我自己),而是为了全世界人类。 她说,政府的责任是产生或供应疫苗,在按照优先次序,没有权势斗争,没有谋财暴利的前提下,鼓励及公平地给予人民接种。 “而人民的责任则是配合政府,顺服掌权的。因为要顺服圣经的教导,承认上帝的掌权。” 再加上耶稣的教导,就是爱邻舍如自己。就让我们顾念那些不能或无法接种疫苗的邻舍,效法耶稣,以基督的心为心。 “所以我们可以接种疫苗,因这是一件好事,是符合圣经教导爱人如己的好事,不会影响改变我们身体内的基因或信仰。除了接种疫苗外,我们更要祷告,感恩有疫苗而且能够接种,同时祈求上帝使疫苗产生效用,荣神益人。” 陈牧师促请弟兄姐妹继续信靠上帝,承认祂在掌权与掌管全世界的科学家,掌权者与医疔人员,在他们研发疫苗,分发疫苗与接种疫苗的过程中,善用资源,符合道德伦理,爱心与正义/公平兼顾。 但她也强调,上帝赐予各人有自由意志;因此,最后的抉择在于个人,需要透过祷告,圣经的教导与自身的思考,选择自己的决定,没有遗憾的决定,对神负责,对人负责。

陈祖耀:接种了也要守好SOP pg.12

with No Comments

陈祖耀:接种了也要守好SOP 时代议题 整理:韵琴(本报记者) “疫苗接种:转机?危机?” 诗巫卫理神学院时代议题线上交流会“疫苗接种:转机?危机?”于2021 年3月12 日晚热闹开讲,截至3 月25 日,观看人数已经超过1 万1 人次。 为了使交流会更有含金量,神学院特别邀请了砂卫生局疫苗接种委员会负责支援疫苗管理系统的陈祖耀博士线上开讲。 陈博士来自诗巫,是砂拉越卫生局药剂部高级总助理局长,目前在砂卫生局疫苗接种委员会里面负责支援疫苗管理系统VaccineManagement System。他毕业于马来西亚砂拉越大学,获博士(PhD)学位,主修社区卫生,也是马来亚大学硕士,主修医学科学。 有机会就要去 在分享中,陈博士先讲述了关于新冠疫情的进展,接着便提出了解决方法与疫苗扮演的角色,还有疫苗的有效和安全性。 “其中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做好防护措施,遵循所有SOP,还有保持社交距离。而疫苗则也是一种保护自身的方法。” 他也把大马所选择的几种疫苗都做了一些简单的解释,包括疫苗来源、实验的结果,以及疫苗所带来影响的对比。 “目前尚待研究的问题,就是这些疫苗接种后能够耐多久?接种后是否还可能被感染,然后继续散播?” 他强调,接种疫苗不要等,有机会就要去,更不要选择疫苗的来源,经过国家药物管理局认可的疫苗都是安全的。 还有,陈博士也促请民众千万不要被网络的阴谋论所误导,因为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因接种疫苗直接导致死亡的事件发生。 同时,他也列举了目前不能接种疫苗的族群,即在过去有经历注射任何一种疫苗后严重过敏反应的人、接种了第一剂后有严重过敏反应的人、过去曾有严重过敏反应而需要住院治疗的人、正在怀孕的,以及正在喂母乳的妈妈。 陈博士也强调,疫苗的长期有效性待确定,所以可以在继续遵守sop 的情况下增加社交活动/ 出门。“接种了疫苗并不代表你完全不会被感染,疫苗只是让你身体中的免疫细胞‘认识’病毒,且有能力去战胜它。因此,你依然必须遵守SOP 与做好防护,纵然你已接种疫苗。” 线上交流会的另外一位讲员则是诗巫卫理神学院伦理学讲师陈秀金牧师/ 博士。陈牧师从神学角度出发,带出圣经在接种疫苗事件上的教导。

写给疫情下结束生意的基督徒商人 pg.10-pg.11

with No Comments

写给疫情下结束生意的基督徒商人 我思故我写 @因心 2020年1月25日,新冠肺炎(COVID-19)首敲响了丧钟,整个马来西亚为之一震。短短一年,从第一宗攀升到三十多万宗,打乱的不仅是生活作息,还有一众商家的雄心及斗志。这一波的浪,不知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的宏图大计和梦想,如资深经济学家所言,“给全世界留下永久性的经济伤疤”。 在疫情下,笔者深信基督徒企业也无法豁免受创,上帝“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遇到困境,基督徒商家除了安慰自己非战之罪外,有否其他的出路?在水深火热之中,应该勇敢出击,抑或乐退安贫?相信是每个基督徒商家挣扎的命题。 一个事实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基督徒的生意,甚至乎所谓“天国企业”(将基督信仰与企业经营相融合的企业概念,以追求永恒价值——诚信、公义、怜悯为最高目标)是有可能倒闭的。远者如李卓民牧师所创办的香港甘泉航空,近者如美国最大的基督教书籍及礼品连锁——基督教家庭书店(Family Christian Stores),一时辉煌后,俱无可避免地走上破产之路,留给信徒一箩的难题——难道上帝没有怜悯吗?难道许多的禁食流泪祷告都挽不回败局吗?难道按照圣经原则经商错了吗?笔者以为,在这时候万不能以一句“经营不善”而蔽之。毕竟商场上不定、不受控的因素太多了,如油价飚涨、中美交恶、经济风暴一直到我们现今仍深陷其中的新冠肺炎疫情……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笔者请教过办报的前老板,如果一个天国企业亏损结业了,是否代表不是上帝的心意呢?他的回答是,不能结果论;因为在永恒的角度来看,一个生意的“成功”在于祝福了多少人,创造了多少价值,而非赚了多少钱。或者说,一个造福社会但不赚钱的企业,应当会比一个暴利自私的公司来得合神心意。身为信徒我们必须相信圣经:万物都有定时,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 一21) 据一位银行里任职的朋友观察,美里新生意能维持三年以上的不过两三成,失败其实比想象中普遍,更何况现在是非常时期。就如基督徒也生病般,不要自怨自艾,或太诧异于它的存在,而是调整心情坦然面对,要记得“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四十六1),这个真理在生意失败时依然屹立。 勇于承担,重整出发 正如不能因为某运动员下坡时的表现,就否定其曾经的纪录及成就,一盘生意也有像运动员生涯般的生命周期,鲜少能成为百年企业。我们常听人说“企业不赚钱就是在犯罪”“公司倒闭就是不荣耀上帝”等,这些很“成功学”的主张;其实这有很多的讨论空间,未必是完全的真理。固然,一个公司倒闭了,会伤害到很多“单位”——家人、投资者/银行、员工、供应商、忠心的消费者群等,但这不是末日;如何积极面对,承担责任,在困境中逆袭而上,有时更励志,更能彰显上帝的大能。 检讨省思,勤奋者能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阶梯;不然,也趁机验证自己是否适合冒险创业,抑或更适合相对稳当的打工。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说的没错,创业真不是人干的事,老板绝对是极度高风险的职业,说“九死一生”绝不为过。如果你身心准备好,确定选择这条充满暗流险滩的艰路,笔者要建议你重读马太福音廿五章关于才干的比喻。那里上帝明确地鼓励信徒积极进取:仆人“害怕”把所领的银子赔掉了,将来难以交帐而埋藏起来,反被狠骂为“又恶又懒”。 最后,不要忘记检视你创立公司的初衷。笔者手中曾也断送过不少生意,目标从一开始地利润导向,渐渐调整为“要让自己及伙伴们在事业上经历/感知神的同在”,这是成长。一番磨砺后,也领悟到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成功失败,不外乎另外一个指示牌,只是其中一个标明“此路不通”而已。 曾几何时,我们开始藏私,不敢分享自己生意好康,也不再“顾别人的事”(腓二4),选择性忘却了初期教会的“共享”实践(现今反在俗世红透了)。基督徒商人是时候彼此扶持,分享难于启齿的挣扎及困境,让社会重见我们之间的肢体之爱。若有尽力了仍不幸结业的,请把它当做向成功迈进了一步,那么成功便不再遥远。更祝愿在上帝的恩助下,能早日“疫”(逆)流而上,东山再起! 起来 !奋起 ! 少年人!起来!奋起!逃避私欲,竭力追求主道! 青年人!起来!奋起!舍弃老我,回应十架呼唤! 成年人!起来!奋起!离恶行善,殷勤保守己心! 老年人!起来!奋起!牢记使命,以主话训诫儿女! 教会呀!起来!奋起!同心合一,兴旺福音! 生活俯拾@许浩文(诗巫西教区救主堂)

凯里 说中文 pg.9

with No Comments

凯里 说中文 时事回应 @晖(诗巫卫斯理华语堂) 除了新冠疫情,马来西亚也深受政治病毒的戕害。国家何时才能出现转机,出台抗击政治病毒的方案,如制定《反跳槽法》,以缓解人民的苦情呢? “大家好,我是凯里,科学部长。我刚打了Sinovac疫苗。我想说,这是安全的,我感觉很好,中文也突然变好。无论是哪一种疫苗,都是安全的。让我们一起打败病毒;保护自己,保护大家!”这是凯里,也是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以中文所说的一席话。 上述的视频,对拥有智能手机一族来讲并不陌生,而且尚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看了不禁使谙中文的受众莞尔一笑。姑且不谈凯里讲的中文是否生硬,或是议论其讲中文的动机是否只是蹭人气的公关手段,然他认真学习中文的精神可嘉。我想若从政者都向他看齐,多走一里路,或许有助于促进国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这对国家不无好处。 凯里作为科学部长,肩负宣导科学精神的重任,身为中国科兴生物(Sinovac)疫苗的国内首名接种者,他以身作则,为上行下效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以行动说明科兴生物疫苗是安全可靠的,无疑给国人吃了定心丸。饮水思源,我们也要存着感恩的心,对不计其数在幕后默默工作的无名英雄致敬,包括:医学专家、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医务前线人员,还有国内外成千上万的自愿者,他们愿意冒着生命的危险,挺身而出参与首三期的疫苗临床试验,为成功研发疫苗和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奠下了扎实的基础。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整个世界被疫情的阴霾所笼罩,冲击各国各地的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民生经济。从这一场瘟疫,让人看见病毒的威力,如入无人之境,并无国界、种族、宗教信仰的区分。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惟有实现集体免疫的目标,才有望逐渐平息疫情,这得由个人接种疫苗开始,才能保护自己,保护大家。这无非是凯里所要传达的信息。 除了新冠疫情,马来西亚也深受政治病毒的戕害。国家何时才能出现转机,出台抗击政治病毒的方案,如制定《反跳槽法》,以缓解人民的苦情呢?

看见听障者的心声 pg.7

with No Comments

看见听障者的心声 回响 @陈存福(古晋晋福堂社会关怀委员会主席) 还记得小时候常看本地电台的新闻报道,在荧幕右下角会有一个很和蔼、配搭很多有趣表情的工作人员很流利地做手势,长大后才知道那叫“手语”。虽然现在教育普及,听障人士也能够到正规学校去上学,学习主流的语言;不过,他们还是非常依赖视觉,手语是他们的母语,其次才是马来语/ 英语/ 华语。所以,手语更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明确的了解信息。 根据统计,每一千名新生儿就有五名婴孩有听觉障碍;而向社会福利部门登记的听障人士更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听觉障碍的成因包括:遗传、早产、耳朵或脑部感染、药物、长期曝露于噪音环境、受伤、老化等。听力缺损(Hearing loss)可分类为:传导性听力缺损、感觉神经性听力缺损、混合性听力缺损,其程度也因人而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听力缺损级别 分贝(Decibel) 对听力的影响 轻度 25-40 在嘈杂的环境中有听觉困难 中度 41-60 无法听见轻声耳语 重度 61-80 无法听到轻度、中度和响亮的语音 极重度 >81 无法听到最大音量所产生的声音 来源:http://www.myhealth.gov.my/en/deaf/#:~:text=(Commonest%20causes%20in%20order%20%3A%20unipolar,one%20fifth%20of%20the%20population. 了解他们的文化 由于这是一个不显著、看不见的肢体障碍,一般人不容易在早期发现这问题。然而,如果可以及早检测和接受治疗,他们还有机会发展语言能力。有许多错过早疗机会的人士,不仅无法恢复听觉,连说话的能力也被影响,也因此被标签为“哑巴”。这些无数被标签的听障人士很多时候也失去他们在社会中原该有的地位。他们无法像健听人好好学习,社交和心理发展都会受阻。因为语言障碍,他们无法充分体会家人的温暖;他们被主流的社会挤到边缘;他们找不到爱;他们不能享受一般人的发言权。在很多场合因为听不到、看不懂,也不能尽情地去融入这个社会的大部分活动。不仅如此,就连他们的家人很多时候也会被歧视,牵连甚广。 那么,身为健听者,我们可以如何表示接纳呢?我们应当学习了解他们的文化。很多有听觉障碍的人士视这情况为一种身份(identity),而不是一种残缺(impairment)。我们若要让他们融入一般社会的群体,首先需要敏感于他们的需要和语言,给他们多一份耐心。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的听障人士表达比较喜欢以聋人自称;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他们更以手语自豪、为聋人的文化自豪。所以,如果我们要让他们融入我们的社会,我们更要认真地去理解,并尊重他们,而非强把我们认为看似更有礼貌的“听障人士”这个医学名词加在他们身上。

看见声音pg.4-pg.6

with No Comments

看见声音 伤健融合系列 @ 黄方涵( 古晋晋福堂助理传道)【ahann1203@gmail.com,欢迎交流】 我第一次接触聋人是在亲戚的家里,因为我的堂姐就是聋哑人士。当时,她看到我就兴高采烈地比手划脚跟我沟通,后来才知道那些就是手语。但很遗憾,我无法理解她所要表达的东西,即便能猜到一点,也无法有效地回应她,有时只能尴尬地点点头。我们之所以无法沟通,是因为她听不见我的声音,而我看不懂她的声音(不会手语)。 上了少团,有一位契友是聋哑人士,我很想跟他交流,但每次的交流都只停留在握手、招手和微笑,无法深入建立关系,这让我感到无奈。在团契中,我们有唱诗的环节,唱诗的时候他可以跟着PPT的文字用手语向上帝献上敬拜,但读经和证道的环节,以及互动的环节,完全没有参与感,他都只能看着讲员,不知道整个聚会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讲员传讲的内容。我当时心里有个期盼,那就是能为他翻译手语,让他明白我们在做什么,可是我不会,也不懂要跟谁学,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一次接触聋人的经历是进了神学院以后,有一年我去到脊椎损伤协会成员所组成的团契(希罗亚小组)实习,在一次聚会中来了到一位聋哑人士。这位聋哑朋友很友善,看到我就主动跟我打招呼,聚会的时候也全程在场,但很遗憾他完全不知道我们在谈什么。我在跟当时的负责人交流时,他们说有些聋哑人士会去到异端的教会,因为那里有手语翻译。当下我就有一股冲动,想学习手语,希望可以无障碍地与这些聋人朋友沟通,好让他们也可以明白上帝的话。这两次的经历也让我意识到,如果一个人处在文化和语言都完全不同的社体中,他就会感到“边缘化”。 “边缘化”(Marginalization)指的是某一群人被孤立的过程,他们被推到大环境的边缘。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现象,显示出少数或弱势群体被排除在外,其需求被忽视。边缘化也是两个世界的公民所通用的。两个世界的“公民”也可以指健全者和身心障碍者。边缘化这个词也适用于教会现象。我们的教会基本上是以健全为中心的教会(健全主义的教会),有堵跨不过去的墙,将健全者和身心障碍者隔开,仿佛两个不同世界的公民。墙的这一边是一群身心健全的信徒(大部分都是中产阶级),按着传统礼仪进行礼拜;墙的另一边,是身心障碍者,包括聋人,由于教会的礼拜设计和建筑设计以及信徒的语言都忽略了他们,以致他们无法融入进教会,即便来教会也无法得到喂养。试想想,大部分的教会为什么没有聋哑人士出没?又或者大部分的基督徒为什么很难接触到这个聋哑群体?不是聋哑人士不存在或不多,而是因为教会没有建立能与他们沟通的桥梁。 一.神爱世人,包括聋人 圣经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三16)这里指的世人除了健听人士也包括听障人士。上帝怎么向世人表明祂的爱呢?祂差遣耶稣来到世上,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并且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凡信耶稣的不至灭亡,必得着永远及丰盛的生命。圣经约翰福音十章10节也说,耶稣来是要呼召人得着更丰盛的生命,包括今天提到的聋人群体也要得着丰盛的生命。 曾经有位牧师在执教一个牧养关顾的课程时,他说有一个学生是聋人(失聪),需要透过传译员替他翻译。在一次上课时,大家都分享他们不同的属灵经验,这位聋人学生就讲述曾梦到自己在天堂遇见耶稣。他与耶稣交流一段时间,说自己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和平及喜乐。他还说:“耶稣与我所期望的完全一样,而且他的手语实在了不起。”这个故事很震撼我,让我对“神爱世人”有更深的体会,不论是健全的人或者聋人,都能与耶稣相遇,也能与耶稣交通。 我们一般是以说和听来认识福音,但事实上,耶稣能以任何形式向不同身心状况的人启示祂自己,包括能用手语向聋人对话。这让我想到约翰福音以章9节所说: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一位聋人宣教士爱德华.罗兰曾表示,“聋人在神国之中与听得见的人是平等的,他们不是被福音拒之门外的人,而是就像听得见的人一样认识上帝、天堂与地狱和救赎之爱。” 二.建立伤健融合的教会 神爱世人,除了藉着耶稣使健全人和障碍者都能得着永生和丰盛的生命,也藉着耶稣的身体拆毁健全者和障碍者之间隔断的墙,建立伤建融合的基督身体。 如果教会要成为合乎圣经或合神心意的教会,边缘化的墙就必须拆毁,让健全者和障碍者有一起敬拜的机会。圣经对于教会已有清楚的描述: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十二12-13)经文中的“不拘”指的是没有分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消灭了。可见,在上帝眼中,人人平等,不论是什么种族、阶级地位、身心状况都能连接于基督,成为一个身体。 要怎么连接呢?需要圣灵的工作。藉着圣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能合而为一,另一个说法就是和而不同,意思是虽然彼此不同但却可以和睦共处,同时尊重彼此的独特性,也不强迫他人附和我;例如,保罗不强迫外邦人要守犹太人的律法。 圣灵的工作为什么能使人合而为一呢?因为当人们顺服圣灵的引导,就会活出爱神爱人的生命。教会若要成为一个爱神爱人的教会,我们需要认清教会存在的本质,是要将主耶稣的爱带进人群中。有时候我们不小心会有错误的教会观,认为自己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怎么说呢? 当一个教会或群体将自身的成功和生存视为最重要的考量,就会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和安全感上时,这个教会可能就会迈向自我中心、不结果子、最终变得非常不快乐,也会迈向灵性的死亡。一个让耶稣为首的教会,会从耶稣身上找到生命和力量,也会以耶稣为教会的榜样。耶稣的一生都在聚焦一件事,那就是“爱”。 祂怎么向门徒教导爱? 约翰福音十五章13节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耶稣不只教导爱,祂自己也将爱活出来。祂为了世人的益处,牺牲自己的生命。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我们要效法基督,不是看自己的需要最重要,而是看见别人的需要,包括聋人的需要,并愿意为他人的益处,付上关怀的行动。我很喜欢《让群体发光》的作者司傑恩在书说的一段话:“教会的价值不在于可以存在多久,而在于所拥有的爱;教会的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对人们和群体的服侍。” 当然,聋人的声音本来就不是用听的,而是用看的。他们的世界必须要透过看到与被看到来开启沟通的桥梁。记得在我来古晋牧养之前,我向一位朋友索取手语资料,在家自学手语。后来我就用不像样的手语跟之前我那位团契认识的聋人朋友交流。记得当我用手语向他打招呼时,他很兴奋,可惜懂得不多,无法深度的交流。后来我就上网查哪里有开班学手语,当时只查到古晋的聋哑协会有开班。过不久(也就是两年前),我来到古晋,刚好有一位青年打算学手语,我请他帮我报名,而聋哑协会也离晋福堂很近,于是就去上课了。但因为教会牧养的比较忙,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去上课,所以学手语进度比较慢。 有一次去到马当一间KFC,那里有聋人的员工,当我用手语跟他们打招呼,他们很开心,因为有一种被了解的感觉。新加坡卫理公会卫斯理堂有聋人事工,当中一位负责人在《手语之爱——聋人事工指南》里提到,对于聋人事工,他心中一直有个图像,这个图像就是长跑竞赛结束时,三个人拉着彼此的手一同通过终点。这三个人包括一位聋人(听障者)、一位健听人士及主耶稣。这就是经文所说:就如身子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而且肢体虽多,仍是一个身子;基督也是这样。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十二12-13) 晋福堂于2020 年3 月21 日的社会关怀主日中第一次尝试融合手语翻译。即便未来我们不一定会有聋人事工,但盼望能藉着这个机会做到醒觉,也希望聋人群体能藉着这个机会“参与”礼拜,也有机会透过这个礼拜认识福音。 在这里不是要求所有教会都要在礼拜中加入手语翻译或发展聋人事工,而是要呼吁各位,不要忘了身边还有一大群听不见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他们也需要福音。如果您愿意,可以抽空时间参与聋哑协会所开办的手语课程,就算不常用到,也能了解聋人的世界观。

“网络威胁与安全”与“人工智能和数据可视化”

with No Comments

线上讲座 供稿:毕理学院 卫理毕理学院将于2021年4月10日下午2时到4时举办一场线上讲座会,以提高人们对网络安全和数据科学的认识。欢迎想进一步了解专题的公众参与。两位皆是非常有经验的讲师——刘根玮先生和杨博士。讲座结束时进行听众发问的问答环节。 在马来西亚领先的网络安全渗透测试与评估公司LGMS的高级网络安全顾问刘根玮先生将就“网络威胁与安全”进行分享。美国的网络安全行业每年业务收入为1000亿美元,随着信息盗窃、恐怖主义和金融犯罪的频繁发生,对增强网络安全性的专业需求也日益增加。网络用户必须保护自己免受骇客攻击,以及如何防备此类攻击。该讲座将讨论数字/网络世界中的最新威胁,以及该领域的职业前景。 杨荣宝博士将分享与数据科学相关的人工智能(AI),讨论什么是数据科学,以及如何将AI成功地结合并应用到业务的多个方面。杨博士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拥有马来亚大学博士学位。他于2008年以一名应用工程师的身份加入了英特尔PSG,并最终加入TARUC成为大学课程的主任。他目前是亚航的首席技术培训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信号和图像处理以及数据分析。谷歌、亚马逊和面子书等许多主要的技术巨头都在利用人工智能来开发自主系统。而数据科学是一个利用人工智能产生预测的技术领域,但同时也专注于转换数据以进行分析和可视化。 若有兴趣了解更多信息,请扫描报名网络安全+数据科学网络讲座会;或发信息至011-5556 8806(WhatsApp)询问。 Cyber-Threat and Security & AI and Data Visualization-Beauty and the Brains    Methodist Pilley Institute, Sibu (MPI) is organising a webinar on the awareness of Cyber Security and Data Science on 10 April 2021, … Read More

1 90 91 92 93 94 95 96 744